民事訴訟法鑒定規定
A. 民事訴訟申請重新鑒定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申請重新鑒定的規定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鑒定部門及其指定的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鑒定部門及其指定的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結論,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鑒定人鑒定的,應當由鑒定人所在單位加蓋印章,證明鑒定人身份。
重新鑒定指司法機關或 當事人(或辯護人)認為原鑒定或補充鑒定的依據不充分,對結論不滿意,或鑒定人之間意見不一致,可將原鑒定材料再委派或聘請新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B. 司法鑒定法律依據包括哪些
司法鑒定法律依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鑒定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
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鑒定通則》第二條,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
司法鑒定程序是指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進行司法鑒定活動的方式、步驟以及相關規則的總稱。
C. 民事訴訟法申請鑒定的方式
《 民事訴訟法 》中有明確規定,當事人如果對對方提交的 證據 存在疑問,可以申請 司法鑒定 ,但是 《民事訴訟法》並 沒有明確當事人 民事訴訟法申請鑒定 的方式。申請鑒定可以為法院的審理提供准確權威的資料,為案件的正確判決提供依據。 一、申請鑒定法律依據 根據審判實踐和各方面意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該規定確定了鑒定的啟動方式,即鑒定以當事人申請為主,以法院調查為輔。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意味著有關當事人提出的事實主張和 訴訟 請求涉及到專門性問題,而這一專門性問題又與其 舉證責任 有關。因此,由相關當事人提出鑒定申請與該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負擔相契合。 二、申請鑒定方式 在當事人申請鑒定的情形下,鑒定人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體現了當事人合意在訴訟中的重要作用。既然雙方當事人通過合意確定了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這就意味著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委託鑒定問題達成了一個訴訟契約,鑒定的最終結論性意見理所當然地也應包括在這個訴訟契約之中,並受當事人合意的約束。在雙方當事人對其達成合意的情況下,無需再經過雙方當事人的相互質證而自然成為裁判所依據的證據的特性。雙方當事人確定的鑒定人應當具有鑒定資格。對於鑒定資格,我國已有一些明確的規定。如果雙方當事人對於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指定。根據本條的規定,當事人協商確定鑒定人員是申請鑒定的原則,由人民法院指定鑒定人是這一原則的例外,以此確保當事人在鑒定中的處分權。法院一般不主動指定,只有在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法院才能指定鑒定人。 在訴訟中,雖然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但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依職權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這是因為,當事人對自己的事實主張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其中包括對其事實主張,如果涉及專門性問題時,應當提出鑒定申請。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有關當事人未提出鑒定申請時,人民法院為了查明事實真相,以便在此基礎上決定如何適用法律,無論有關當事人是否同意對有關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人民法院均可依職權作出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的決定。 綜上所述,以上這些新內容,進一步完善了民事訴訟中的鑒定製度,對於促進案件的公平公正審理將起到積極作用,符合審判工作實際,真正做到司法為民,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以上就是 民事訴訟法申請鑒定 的相關內容,申請鑒定可以幫助訴訟過程順利的執行,為案件的判決提供科學依據,在還原事實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此外根據法律規定,除了當事人可以申請鑒定,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需要鑒定的,也可以委託相應機構進行民事訴訟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