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行政訴訟法
❶ 《行政訴訟法》歷史意義
1988年3月,一位勇敢的浙江農民包鄭照因不服蒼南縣政府強行拆除其樓房的處罰決定,成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將縣政府推上被告席的農民。無數新聞傳媒為之沸騰了,無數中國人為之深深震驚了,富於歷史巧合的是,就在農民包鄭照作出這一頗具悲壯色彩的人生抗爭後不久,在共和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4月4日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第2次會議上破土而出。在中國歷史上,《行政訴訟法》破天荒地全面確立了「民告官」制度,這對數千年來信奉「民不可以告官」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思想震動,用石破天驚來形容亦不為過,隨之,無數遭受行政權不法侵害的中國普通百姓,紛紛將行政機關告上了法庭。據統計:《行政訴訟法》出台前的1983年至1989年3月,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行政訴訟案僅為18萬多件,而從1989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後至1990年10月,僅僅一年半時間,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訴訟案就已達到17萬多件。1998年與1989年相比,受理的行政訴訟案更是猛增了10倍!《行政訴訟法》的出台,也從根本上改造了行政機關的思維定勢,一向說一不二的行政機關開始意識到:普通百姓不再是可以隨意捏來捏去的橡皮泥。從此以後,諸多的行政機關開始小心翼翼地在法制的軌道上執法,以避免被推上法庭的危險。也正是從《行政訴訟法》開始,監督權力、保護人權的現代民主法治思想成了行政立法的重要准則,此後,《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法律紛紛問世,這些「控權」行政法,不僅是現代法制的經典標志,也閃爍著共和國民主法治建設最為耀眼的星光。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❷ 最高院行政訴訟法解釋
導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七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第八條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第九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參照民事法律規范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是否合法,在適用行政法律規范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十五條 原告主張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違法,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協議有效、判決被告繼續履行協議,並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被告無法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的,判決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賠償。
原告請求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理由成立的,判決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並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處理。
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納標准;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適用行政案件交納標准。
第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准許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決定,並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其他渠道主張權利:
(一)法律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的;
(二)違反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規定或者協議管轄約定的;
(三)已經申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不宜一並審理的民事爭議。
對不予准許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的相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在調解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不能作為審查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應當分別裁判。當事人僅對行政裁判或者民事裁判提出上訴的,未上訴的裁判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將全部案卷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行政審判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未上訴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查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第二十一條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第二十二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二十三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者檢察建議: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法院基於抗訴或者檢察建議作出再審判決、裁定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❸ 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有何重要意義
北京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對這部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民告官」法做出了重要修改。
一: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意義】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意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三: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意義】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四: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意義】「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意義】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
六: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意義】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七: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意義】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意義】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
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意義】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
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意義】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
❹ 琛屾斂娉曞拰琛屾斂璇夎兼硶
鏄鎴戝浗娉曞緥浣撶郴涓鐨勯噸瑕佺粍鎴愰儴鍒嗭紝涓昏佽皟鏁磋屾斂鏈哄叧涓庡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涔嬮棿鐨勮屾斂鍏崇郴錛屼繚闅滃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鐨勫悎娉曟潈鐩婏紝淇冭繘渚濇硶琛屾斂銆
涓銆佽屾斂娉曠殑姒傚康涓庡姛鑳
琛屾斂娉曟槸鎸囪勮寖琛屾斂鏈哄叧琛屼嬌琛屾斂鏉冨姏銆佸飽琛岃屾斂鑱岃矗鐨勬硶寰嬭勮寖鐨勬葷О銆傚叾鍔熻兘鍦ㄤ簬紜淇濊屾斂鏈哄叧渚濇硶琛屾斂錛岄槻姝㈣屾斂鏉冨姏鐨勬互鐢錛屼繚鎶ゅ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鐨勫悎娉曟潈鐩娿傝屾斂娉曢氳繃璁懼畾琛屾斂鏈哄叧鐨勮亴鏉冭寖鍥淬佽屼嬌紼嬪簭浠ュ強鐩戠潱鏈哄埗錛屼負琛屾斂鏈哄叧鐨勮屾斂琛屼負鎻愪緵鏄庣『鐨勬硶寰嬩緷鎹鍜屾寚瀵箋
浜屻佽屾斂璇夎兼硶鐨勬傚康涓庢剰涔
琛屾斂璇夎兼硶鏄瑙勫畾鍏姘戙佹硶浜哄拰鍏跺昂鍥浠栫粍緇囧洜琛屾斂琛屼負渚電姱鍏跺悎娉曟潈鐩婏紝鍚戜漢姘戞硶闄㈡彁璧瘋瘔璁肩殑娉曞緥瑙勮寖銆傝屾斂璇夎兼硶鐨勬剰涔夊湪浜庝負鍏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鎻愪緵鍙告硶鏁戞祹閫斿緞錛岀淮鎶ゅ叾鍚堟硶鏉冪泭銆傞氳繃琛屾斂璇夎礆紝鍙浠ュ硅屾斂鏈哄叧鐨勮屾斂琛屼負榪涜屽悎娉曟у℃煡錛岀洃鐫h屾斂鏈哄叧渚濇硶琛屾斂錛屼績榪涙硶娌繪斂搴滃緩璁俱
涓夈佽屾斂娉曚笌琛屾斂璇夎兼硶鐨勫叧緋
琛屾斂娉曚笌琛屾斂璇夎兼硶瀵嗗垏鐩稿叧錛屼簩鑰呯浉浜掕ˉ鍏呫佺浉浜掑埗綰︺傝屾斂娉曚負琛屾斂璇夎兼硶鎻愪緵浜嗗疄浣撴硶渚濇嵁錛岃勫畾浜嗚屾斂鏈哄叧鐨勮亴鏉冦佽亴璐d互鍙婂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鐨勬潈鍒╁拰涔夊姟銆傝岃屾斂璇夎兼硶鍒欎負琛屾斂娉曠殑瀹炴柦鎻愪緵浜嗙▼搴忔硶淇濋殰錛岀『淇濊屾斂浜夎寰楀埌鍏姝c佸叕騫崇殑瑙e喅銆
鍥涖佽屾斂娉曚笌琛屾斂璇夎兼硶鐨勫疄璺靛簲鐢
鍦ㄥ疄闄墊樻樿返涓錛岃屾斂娉曚笌琛屾斂璇夎兼硶鍏卞悓鍙戞尌鐫緇存姢紺句細紼沖畾銆佷績榪涚粡嫻庡彂灞曠殑閲嶈佷綔鐢ㄣ傝屾斂鏈哄叧鍦ㄨ屼嬌鑱屾潈鏃訛紝蹇呴』閬靛驚琛屾斂娉曠殑瑙勫畾錛岀『淇濊屾斂琛屼負鐨勫悎娉曟у拰鍚堢悊鎬с傝屽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鍦ㄨや負琛屾斂琛屼負渚電姱鍏跺悎娉曟潈鐩婃椂錛屽彲浠ヤ緷鎹琛屾斂璇夎兼硶鐨勮勫畾鍚戜漢姘戞硶闄㈡彁璧瘋瘔璁礆紝緇存姢鑷韜鏉冪泭銆
緇間笂鎵榪幫細
琛屾斂娉曞拰琛屾斂璇夎兼硶鍦ㄧ淮鎶ゅ叕姘戙佹硶浜哄拰鍏朵粬緇勭粐鐨勫悎娉曟潈鐩娿佷績榪涗緷娉曡屾斂鏂歸潰鍙戞尌鐫閲嶈佷綔鐢ㄣ備簩鑰呯浉浜掕ˉ鍏呫佺浉浜掑埗綰︼紝鍏卞悓鏋勬垚浜嗘垜鍥借屾斂娉曞緥浣撶郴鐨勫熀鐭熾傚湪瀹炶返涓錛屾垜浠搴旀繁鍏ョ悊瑙e拰榪愮敤琛屾斂娉曞拰琛屾斂璇夎間紞鍞娉曪紝鎺ㄥ姩娉曟不鏀垮簻寤鴻撅紝淇冭繘紺句細鍜岃皭紼沖畾銆
娉曞緥渚濇嵁錛
銆婁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琛屾斂娉曘
絎浜屾潯瑙勫畾錛
鏈娉曟墍縐拌屾斂錛屾槸鎸囧浗瀹惰屾斂鏈哄叧琛屼嬌鍥藉舵潈鍔涳紝綆$悊鍥藉朵簨鍔$殑琛屼負銆
銆婁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琛屾斂璇夎兼硶銆
絎浜屾潯瑙勫畾錛
鍏姘戙佹硶浜烘垨鑰呭叾浠栫粍緇囪や負琛屾斂鏈哄叧鍜岃屾斂鏈哄叧宸ヤ綔浜哄憳鐨勮屾斂琛屼負渚電姱鍏跺悎娉曟潈鐩婏紝鏈夋潈渚濈収鏈娉曞悜浜烘皯娉曢櫌鎻愯搗璇夎箋
鍓嶆炬墍縐拌屾斂琛屼負錛屽寘鎷娉曞緥銆佹硶瑙勩佽勭珷鎺堟潈鐨勭粍緇囦綔鍑虹殑琛屾斂琛屼負銆
銆婁腑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瀹娉曘
絎浜旀潯瑙勫畾錛
涓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瀹炶屼緷娉曟不鍥斤紝寤鴻劇ぞ浼氫富涔夋硶娌誨浗瀹躲傚浗瀹剁淮鎶ゆ硶娌葷粺涓鍜屽皧涓ャ備竴鍒囧浗瀹舵満鍏沖拰姝﹁呭姏閲忋佸悇鏀垮厷鍜屽悇紺句細鍥浣撱佸悇浼佷笟浜嬩笟緇勭粐閮藉繀欏婚伒瀹堝娉曞拰娉曞緥銆備竴鍒囪繚鍙嶅娉曞拰娉曞緥鐨勮屼負錛屽繀欏諱簣浠ヨ拷絀訛紝浠諱綍緇勭粐鎴栬呬釜浜洪兘涓嶅緱鏈夎秴瓚婂娉曞拰娉曞緥鐨勭壒鏉冦
❺ 學習行政訴訟法有哪些心得
學習《行政訴訟法》心得體會
《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當代中國「人治時代的終結」和「法治時代的開始」,不僅推動了行政訴訟實踐的發展,更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通過認真學習《行政訴訟法》,我受益匪淺,對行政訴訟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謂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定程序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及相關爭議的活動過程。我認為對行政訴訟法概念的把握,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要素:
1、行政訴訟的原、被告地位恆定。行政訴訟的主體包括原告、被告、其他訴訟參加人和法院。基於行政權的特性和行政訴訟的首要任務,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作為原告的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列為被告的,則必須是作出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兩者地位不能交換。
2、行政訴訟的客體為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所要處理的,是由行政行為引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行政機關非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
3、行政訴訟的類型為主觀訴訟。簡單說就是訴訟程序的啟動以存在主觀上的權利侵害為前提。《行政訴訟法》第2條,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表明了原告的起訴條件。
4、《行政訴訟法》中規定了有關受案范圍、原告資格、舉證責任、審理程序等具體制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綜合以上要素,《行政訴訟法》相對於我們行政執法人員而言,主要是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一項法治原則,也是當前我國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近些年來,隨著《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相繼頒布,我國的行政法律體系日漸完善,依法行政有了操作依據和行為規范;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密切相融,要求政府必須依靠法治來行使管理社會的職能,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
作為一名路政執法人員,我們一定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案,在查處每一起案件中,都應該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秉公執法、不詢私情。要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行政執法能力;要進一步轉變傳統觀念,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❻ 行政訴訟法大修有何重要意義
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對於推動政府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行政訴訟領域被詬病已久的問題,此次修法從擴大受案范圍、暢通訴訟渠道、增加對行政機關負責人的責任等方面進行了更完善的制度設計,以保障「民告官」更為順暢地進行。這體現了立法機關進一步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的堅定決心,值得點贊和期待。
徒法不足以自行。新的行政訴訟法能否不折不扣地貫徹和實施,行政機關負有重要的責任和義務。一方面,行政機關必須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積極支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行政審判和執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安排和創新方面做出進一步努力,例如健全行政應訴的配套制度,強化責任制,把行政應訴工作納入到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指標考核體系中來推動。
以法治促善治,是立法的原旨和初衷。任何「民告官」的官司,對於群眾來說都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應當越少越好。因此,必須從源頭上減少「民告官」的因由。這就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確保各類行政行為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同時,進一步做好改革發展、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切實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真正讓老百姓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