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勞動法解釋
Ⅰ 《勞動法》事假規定2024年是什麼
《勞動法》關於事假的規定在2024年並沒有特別的更新。以下是根據現有法律條文的內容進行的內容潤色和條理整理:
1. 事假天數與年休假的關系:根據《勞動法》規定,職工一年內請事假累計超過20天的,將不再享受當年的年休假。這一規定適用於所有因私事請假的情況。
2. 事假工資的扣除:職工請事假時,單位可以根據內部規章制度扣除相應的工資。事假不屬於法定休假日,因此職工在事假期間通常不享有帶薪休假的權利。
3. 事假申請程序:職工在請事假之前,應向人事部門提交正式的請假單,並說明請假事由。這樣可以確保單位對職工的請假情況有正式的記錄和處理。
4. 事假與社保繳納:事假不影響職工的社會保險繳納。即使職工因事假沒有工資收入,單位也必須依法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用。
5. 事假的保護:除了事假,職工還享有婚假、產假等其他法定假期,這些假期都受到《勞動法》的保護。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基於現有法律條文的解釋和說明,並不代表2024年的最新法律變化。如需了解最新的法律信息,請參考最新的法律文件或咨詢專業法律人士。
Ⅱ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已於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12月29日 法釋〔2020〕2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
(2020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5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下列糾紛,屬於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勞動關系是否已經解除或者終止,以及應否支付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發生的糾紛;
(四)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後,請求用人單位返還其收取的勞動合同定金、保證金、抵押金、抵押物發生的糾紛,或者辦理勞動者的人事檔案、社會保險關系等移轉手續發生的糾紛;
(五)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且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補辦導致其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賠償損失發生的糾紛;
(六)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待遇而發生的糾紛;
(七)勞動者因為工傷、職業病,請求用人單位依法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發生的糾紛;
(八)勞動者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規定,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加付賠償金發生的糾紛;
(九)因企業自主進行改制發生的糾紛。
第二條 下列糾紛不屬於勞動爭議:
(一)勞動者請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放社會保險金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制度改革產生的公有住房轉讓糾紛;
(三)勞動者對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傷殘等級鑒定結論或者對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的異議糾紛;
(四)家庭或者個人與家政服務人員之間的糾紛;
(五)個體工匠與幫工、學徒之間的糾紛;
(六)農村承包經營戶與受僱人之間的糾紛。
第三條 勞動爭議案件由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勞動合同履行地不明確的,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均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同一裁決,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並案審理,雙方當事人互為原告和被告,對雙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一並作出裁決。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另一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繼續審理。雙方當事人就同一仲裁裁決分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後受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案件移送給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第五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以無管轄權為由對勞動爭議案件不予受理,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經審查認為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案件確無管轄權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二)經審查認為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有管轄權的,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仲裁,並將審查意見書面通知該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仍不受理,當事人就該勞動爭議事項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六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以當事人申請仲裁的事項不屬於勞動爭議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情況予以處理:
(一)屬於勞動爭議案件的,應當受理;
(二)雖不屬於勞動爭議案件,但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應當依法受理。
第七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以申請仲裁的主體不適格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經審查確屬主體不適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八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為糾正原仲裁裁決錯誤重新作出裁決,當事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九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仲裁的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圍,當事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十條 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預先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裁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用人單位不履行上述裁決中的給付義務,勞動者依法申請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反悔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十二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逾期未作出受理決定或仲裁裁決,當事人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但申請仲裁的案件存在下列事由的除外:
(一)移送管轄的;
(二)正在送達或者送達延誤的;
(三)等待另案訴訟結果、評殘結論的;
(四)正在等待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開庭的;
(五)啟動鑒定程序或者委託其他部門調查取證的;
(六)其他正當事由。
當事人以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為由提起訴訟的,應當提交該仲裁機構出具的受理通知書或者其他已接受仲裁申請的憑證、證明。
第十三條 勞動者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第二款和調解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符合民事訴訟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申請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終結督促程序後,勞動者就勞動爭議事項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先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依據調解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申請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終結督促程序後,勞動者依據調解協議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如該訴訟請求與訟爭的勞動爭議具有不可分性,應當合並審理;如屬獨立的勞動爭議,應當告知當事人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第十五條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工資欠條為證據直接提起訴訟,訴訟請求不涉及勞動關系其他爭議的,視為拖欠勞動報酬爭議,人民法院按照普通民事糾紛受理。
第十六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仲裁裁決後,當事人對裁決中的部分事項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發生法律效力。
第十七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多個勞動者的勞動爭議作出仲裁裁決後,部分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仲裁裁決對提起訴訟的勞動者不發生法律效力;對未提起訴訟的部分勞動者,發生法律效力,如其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十八條 仲裁裁決的類型以仲裁裁決書確定為准。仲裁裁決書未載明該裁決為終局裁決或者非終局裁決,用人單位不服該仲裁裁決向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經審查認為該仲裁裁決為非終局裁決的,基層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二)經審查認為該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的,基層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應告知用人單位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裁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該仲裁裁決;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十九條 仲裁裁決書未載明該裁決為終局裁決或者非終局裁決,勞動者依據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如果仲裁裁決涉及數項,每項確定的數額均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應當按照終局裁決處理。
第二十條 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作出的同一仲裁裁決同時包含終局裁決事項和非終局裁決事項,當事人不服該仲裁裁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按照非終局裁決處理。
第二十一條 勞動者依據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向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用人單位依據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中級人民法院應當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請。
被人民法院駁回起訴或者勞動者撤訴的,用人單位可以自收到裁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
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依據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向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駁回申請或者撤銷仲裁裁決的裁定為終審裁定。
第二十三條 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用人單位申請撤銷終局裁決的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中級人民法院可以組織雙方當事人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可以製作調解書。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司法解釋
勞動部發布了一系列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司法解釋,以確保法律的正確執行和維護勞動者權益。這些解釋涵蓋了不同方面,包括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法律適用、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的特定規定、確立勞動關系的事項通知以及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這些文件在不同年份發布,旨在為處理勞動相關法律問題提供指引和標准。
具體而言,勞動部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1994年12月3日)明確了在違反或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向勞動者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標准,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1995年5月10日)則規定了因違反勞動法規定而需承擔的賠償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合同解除、變更及終止時的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3月22日通過,2001年4月30日起施行)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6〕6號)提供了法院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時的法律適用指南,幫助解決實際操作中的爭議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03年6月17日通過,2003年9月5日起施行)則針對事業單位的人事爭議提供了特定的法律解釋,以確保公正裁決。
此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如《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旨在明確勞動關系的界定,確保雙方權益得到充分保護。《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9號,2003年9月18日通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規定了對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的賠償標准,體現了對弱勢群體權益的特別關注。
綜上所述,這些司法解釋文件形成了一個全面的法律框架,旨在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同時也為處理勞動爭議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指導。通過這些措施,勞動法在實踐中得到了更有效的實施,為構建公平、公正的勞動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最新勞動法解釋擴展閱讀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Ⅳ 最新勞動法關於病假工資的規定
最新勞動法關於病假工資的規定如下:
明確答案:
1. 病假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
2. 病假期間工資支付周期視具體情況而定。
3. 長期病假工資支付需符合特定條件和程序。
詳細解釋:
病假工資規定是勞動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旨在保障勞動者在因病無法工作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據最新勞動法,對於病假工資的規定如下:
首先,當員工因病請假時,僱主應支付病假工資。這個病假工資不得低於員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這是保障員工在病假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確保員工不會因為短暫的病假而陷入經濟困境。
其次,病假期間的工資支付周期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員工的實際病假天數和單位的規定來確定。一般而言,短期病假的工資支付周期較短,而長期病假的工資支付周期較長。此外,長期病假的工資支付還會根據員工的工齡、病情以及單位的規定等因素有所調整。
最後,對於長期病假工資支付,除了滿足上述條件外,還需要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申請和審批。單位會根據員工的病情和醫療證明來決定是否批准長期病假,並按照規定支付相應的病假工資。這一過程旨在確保企業和員工的權益,同時也鼓勵員工在生病時積極配合治療,盡快康復。
總之,最新勞動法對於病假工資的規定旨在保障員工的權益,同時也考慮到了企業的利益。企業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操作,確保員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