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包括
① 行政機關、行政主體、行政法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
他們之間的關系簡單概括: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②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包括行政相對人和行政主體。具體而言,包括依法成立的組織。該組織是由有權機關依法批准成立,包括行政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具有法定的機構編制、職權與職責,同時必須在法律上擁有獨立的行政職權與職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③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關人。
(3)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包括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④ 行政法主體包括哪些
一、行政主體包括:
1、中央機關及其機構。
2、地方機關及其機構。
3、非政府組織及個人。
二、所謂的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三、行政主體的三個關鍵要素即: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其中享有國家行政權力的組織比如國家行政機關,如市政府、縣政府等。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行政主體能以自己名義行政,代表著其主體地位,而不是普通的內部機構或者是委託機構的情形。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獨立的責任承擔代表著一個組織的獨立性。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2、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3、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4、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同一概念,行政主體是不同概念。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憲法》第九十條規定,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⑤ 行政法律關系有哪些
行政法律關系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大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行政機關作為管理者,依法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則作為被管理者,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並履行相應的義務。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行政行為、行政契約和行政救濟等。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具體表現;行政契約則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通過協商達成的約定;行政救濟則是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受到行政機關不當行為侵害時,通過法律途徑獲得的救濟。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主要是關於行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行政機關依法享有行政權力,並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則依法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並需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如遵守行政法規、配合行政機關的合法管理等。
詳細來說,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形成的法律關系。它涉及到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其中,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是最主要的,包括行政合同關系、行政監管關系以及行政處罰關系等。這些關系都是基於法律的規定,通過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相對人履行法定義務來建立和維持的。
總之,行政法律關系是圍繞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產生的法律關系,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包括主體、客體和內容等。理解這些關系對於理解國家行政管理活動及其法律規制具有重要意義。
⑥ 如何確定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專主體:行政主體和屬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