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刑事訴訟法
A.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69條第三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九條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發生變動的,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向執行機關報告;
(三)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五)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責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項或者多項規定:
(一)不得進入特定的場所;
(二)不得與特定的人員會見或者通信;
(三)不得從事特定的活動;
(四)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兩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
對違反取保候審規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本條是關於拘留時限和審查批捕的時限的規定。
為了提高刑事訴訟效率,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提請批捕和審查批捕都必須遵守一定的時限。公安機關對已被拘留的現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認為有逮捕必要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
考慮到有些重大、復雜案件或者對案情爭議較大的情況,法律允許公安機關將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的時限再延長一日至四日。
另外,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案件因涉及地區廣、調查取證量多,取證難度大,為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對這幾種特殊嫌疑分子的提請批捕時間可以延長至拘留後的三十日內。
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接到決定後,無論同意與否,應當立即將在押的人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通知檢察院。這既有利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檢察機關進行監督。
(1)現行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正;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2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B. 刑事訴訟法177條第二款不起訴會有犯罪記錄嗎
沒有。一般所稱的案底僅僅指犯罪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後,相關部門將其定罪的情況記錄檔案的行為。酌定不起訴,沒有被判處刑罰,是沒有案底的。我國現行的酌定不起訴的法律依據是刑事訴訟法第177條第2款規定:對於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於酌定不起訴,犯罪嫌疑人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訴。
根據檢察機關不予起訴的三種情形看,被檢察院決定不起訴決定的當事人是否會有案底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1、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因沒有違法犯罪事實而被決定不起訴的,則不會有案底。
2、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是因沒有違法犯罪事實而被決定不起訴,而且因犯罪情節輕微或具有《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而被不起訴的,仍會有本應的案底記載。
簡單說來就是如果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本身不構成犯罪而不予起訴的就不會留下案底,但是如果檢察機關是因為犯罪嫌疑人為了犯罪事實但由於某些原因而沒有提起訴訟的就會留下案底。
3、存疑不起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5條第4款規定,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立案不起訴會有案底嗎?
不予起訴是不夠判刑標准,可刑事責任不成立,如不轉治安處罰則撤銷無案底。
免於起訴是負刑責不處罪,有記錄。
我國主張的是疑罪從無,沒有法院判決就不會有犯罪記錄的,檢察院不起訴的案子一般都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或者證據不足的案子,不會有案底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C. 對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評價
1.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條對刑事訴訟法制定宗旨的規定是:「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考慮到「人民」在我國是一個政治范疇,在外延上不包括嚴重的刑事犯罪分子,而刑事訴訟法要保護的是包括涉嫌嚴重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等一切人的基本權利。同時考慮到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目標,《建議稿》將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宗旨修改為「為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實現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效率,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進一步完善程序法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三條第二款關於程序法定原則的表述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根據法治國家的授權原則,並特別考慮到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進行程序性制裁是程序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建議稿》將程序法定原則獨立作為一條,並分兩款作如下表述:「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不得超越本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訴訟行為,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應當根據違法的輕重程度及結果情況,決定違法行為是否有效。」 3.將人民法院統一定罪原則改造為無罪推定原則。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之基石,《建議稿》第十條第一款根據國際社會的通行表述,將無罪推定原則表述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之前,任何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此外,為了保證無罪推定原則所派生的罪疑作有利於被追訴人處理的精神在實踐中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該條第二款還規定:「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按無罪處理;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重或罪輕的,按罪輕處理。」 4.增加規定比例原則。比例原則是現代公法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被譽為公法的「帝王條款」。在刑事訴訟中,比例原則的確立對於合理劃分國家權力與公民個人權利的界限,防範國家權力濫用,保護公民個人權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D. 刑訴法124條的內容是什麼
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偵查人員在進行證人詢問時,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進行。這包括在現場詢問證人,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詢問,以及在必要情況下,通知證人前往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提供證言。現場詢問證人時,偵查人員必須出示工作證件;而在到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由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詢問時,則需出示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採取哪種詢問方式,都必須確保詢問過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該法律條文特別強調,詢問證人應當採取個別方式進行,即每個證人應單獨接受詢問,以避免相互影響或干擾證言的真實性。這一規定有助於確保案件調查的准確性和公正性。
此外,為了保障證人權益,法律還要求偵查人員在進行詢問前,應向證人明確告知其權利和義務,包括保護自身安全、提供真實證言以及拒絕不正當詢問等。同時,對於可能涉及隱私或敏感信息的詢問,應給予適當的保護措施。
通過這些詳細的規定,第一百二十四條旨在為證人提供一個安全、公正的環境,確保他們能夠自由、真實地提供重要信息,從而促進案件的順利解決。
E. 刑訴法96條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是關於強制措施的撤銷與變更的規定,法律原文如下: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公安機關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措施的,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本條是關於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規定。
為了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確保偵查工作的正常進行,本法賦予了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的權利。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和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被聘請的律師還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偵查人員在訊問中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律師。為了保守國家秘密,凡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要求聘請律師,律師要求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經偵查機關批准。涉及國家秘密,是指案情或案件性質與國家秘密有關。偵查人員不得以保密為借口,任意剝奪犯罪嫌疑人和律師的權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公安機關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措施的,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