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法學的定義
1. 最高院關於民訴法解釋
一、民事訴訟法的意義
1、對民事訴訟目的進行研究,有助於民訴法學理論研究的內容的深化,促進民訴理論體系的完善以民訴法學研究對象為基準,可以將其劃分為注釋民訴法學、對策民訴法學和理論民訴法學。
2、以往我國民訴法學研究主要側重於注釋民訴法學和對策民訴法學,但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條件下,司法實踐中的許多新課題單靠注釋法學和對策法學是無法解決的,迫切需要學者們將研究的視野更多地轉向民訴基本理論的研究。
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內容:
1、保障訴權
2、法庭紀律
三、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
1、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2、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3、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4、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第五十四條 以掛靠形式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該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為共同訴訟人。
2. 電大法學大專《民事訴訟法學》簡述民事訴訟的特徵有哪些
(1)民事訴訟法來是部門源法。它調整的是民事訴訟關系和民事訴訟活動,這種調整對象是特寫的,是其他部門法無法調整的。(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的程序法。民事訴訟法是關於民事訴訟活動時應遵守的法律規定。主要內容是民事訴訟主體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以及保障民事訴訟主體訴訟權利和落實訴訟義務的規定。(3)民事訴訟法具有廣義性。民事訴訟法的廣義性是與民事訴訟的廣泛性相適應的。由於民事訴訟廣泛適用於民事、經濟、勞動爭議、專利、商標、海事、債務催償和法律規定的其他特殊類型的案件。因此民事訴訟法也就廣泛地適用於民事訴訟范圍的各類案件的訴訟。(4)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的特有性。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這是由民事活動本身所決定的,這也是與其他訴訟法律相比較的最明顯的特徵。
3.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
民事訴訟是指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各種訴訟活動及其產生關系的總和。民事訴訟法是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和一切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全體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發生的訴訟關系。
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或者說,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得各種關系的總和。
訴訟參與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等。
民事訴訟就是民事官司,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益矛盾或者經濟利益沖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經人民法院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中所產生的法律關系的總和。通俗地講就是你的人身和經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通過打民事官司,達到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
民事訴訟法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它是國家規定處理民事審判程序的法律,是法院審判民事案件和一切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所必須遵守的准則,是法院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個人的民事權益實行司法保護的程序法。
民事訴訟法,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訴訟程序法學,基本解釋原則與民事法學原則相同。民訴法學初期,民訴法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有追隨民法學的傾向,後又逐漸分離,民訴法學欲擺脫民事法學的范疇和理論,建立獨立的概念和體系,以實現訴訟法學的獨立。民法是實體法,而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