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勞動法崗前培訓
『壹』 企業收取新員工入職崗前培訓費是否合法
法律分析:不合法。根據法律規定,向員工提供職業培訓,是企業的法定義務,不得向員工收取培訓費用。公司必須自行承擔培訓費用。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六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貳』 國家勞動法規定,工廠用人培訓不得超過幾天
勞動合同法對崗前培訓沒有明確規定的。
法律分析
勞動合同法當中對培訓期並沒有任何的規定,培訓期限的時間長短都是由公司根據工作崗位的需要確定。但是,在相關法律規定有提到專項培訓費,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的,可以和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要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因此,用人單位不能單純地認為只要為勞動者提供了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了專業技術培訓,在雙方勞動關系解除時,就可以向勞動者要回雙方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支付的培訓費用。崗前培訓,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不得收費,更不得約定違約金和服務期。專項培訓,也叫專業技能培訓,企業應墊付培訓費,但是可以和勞動者約定服務期和違約金,如果勞動者在服務期內離職的,用人單位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該勞動者按照雙方的約定支付相應違約金。新員工入職以後必然是要接受用人單位的培訓的,而這一過程中,用人單位難以避免的就需要給員工支付相應的培訓費用,其實這也是用人單位在員工身上的投資。培訓期限可長可短,這並不受到法律制度的限制,但是,就算勞動者需要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標准也不應該超過培訓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十九條 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叄』 新勞動法有培訓規定
法律分析: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