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法的特徵性
Ⅰ 國發、國辦發屬於行政法規么
國發、國辦類復的文件制不屬於行政法規,不是正式立法;國務院令是行政法規,一般為某某條例。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Ⅱ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1、行政法律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版律效果以實現權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比如行政處罰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行為不以實現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而以影響或者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
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為依法提供資訊或者情報信息的行為,即屬於典型的行政事實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狀態。
行政事實行為一經做出,即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行為的後果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恢復到行為前的狀態;
這種行為不能象具體行政法律行為那樣被有權機關撤銷或變更,也不存在生效的問題。
3、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直接表現為主體的動作,並以該種行動對外界產生直接作用,引起物理或生理變化,諸如房屋的拆除、人身的拘束、財物的銷毀等
參考資料:中國憲治網-論行政事實行為的界定
Ⅲ 2010年司法考試必備之《行政法》講義(四)
2010年司法考試必備之《行政法》講義(四)
第四章 行政法與行政法學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我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初創階段(1949-1957年)
這是中國行政法制開始生長和發展的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行政法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國家制定和頒布了大量的行政組織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職權、工作方式和責任。同時,國家還制定和頒布了大量的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國家機關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務,以及人、財、物各個領域管理的許可權及管理方式。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國家共頒布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829項。這個時期,國家還建立了行政監察制度和公民控告政法英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制度。
二、停滯和遭受摧殘階段(1957-1978年)
這是中國行政法制發展緩慢、徘徊、停滯和倒退的時期。其中「*」十年,行政法制更是歷經磨難和備受摧殘。
三、重建和反展階段(1978-1989年)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通過,是中國行政法制重建和走向發展的新巧慧滾時期。這期間,最主要的工作有五項:
(一)恢復原有法制,解決行政領域無法可依的問題
(二)制定新憲法,確定行政法制的宗旨和發展方向
(三)改革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
(四)確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
(五)建立行政司法制度,保障公正行政
四、發展和向新模式轉化階段(1989-)
所謂「向新模式轉化」,是指行政法由原來主要適應計劃經濟的模式向現在適應市場經濟的模式轉化,由過去主要執行管理職能的模式向現在既具管理職能,又具控權職能的模式轉化。這主要體現為六個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領域確立依法行政原則
(二)制定行政訴訟法,建立行政訴訟制度
(三)制定國家賠償法,建立行政賠償制度
(四)制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建立公務員制度
(五)制定《行政監察法》,完善行政法制監督
(六)健全行政程序法制,加強對行政權行使過程的監督和制約
第二節 我國行政法學的歷史發展
一、「史前階段」(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後30年中,行政法學在我國學科分類目錄上一直處於空白狀態,行政法學學科並未建立起來。
二、創建階段(1978-1985)
1983年出版的、王岷燦主編的《行政法概要》,是我國第一本行政法學統編教材。
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行政法學的教學、科研已在我國全面展開,行政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學分支學科在我國正式建立起來。
三、全面發展階段(1985-1989)
1985年以後,行政法學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就行政法著述來說,已達幾十種之多,既有教科書,又有專著;既有研究中國行政法的著作,又有研究外國行政法的著作;既有行政法英傑政法的論著,又有譯著,更有大量的論文、譯文。
四、深入發展和學術流派逐步形成階段(1989-)
1989年以後,我國行政法學深入發展,主要體現在質上,體現在深度碧虛上。這主要體現在:專題性研究成果大批涌現;行政訴訟法的研究在行政法學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行政法學研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若干學術流派出現。
第三節 各國行政法學的主要流派
一、行政法學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
行政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調整對象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對於行政法應如何調整此種關系,如何配置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從而構成怎樣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學者有不同的主張、觀點、理論,逐漸形成了行政法學的各種流派。其中主要的、較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即控權論學派、管理論學派和平衡論學派。
控權論學說主要在英美國家流行。孝余
管理論學說主要在原蘇聯、東歐國家和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流行。
平衡論創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羅豪才教授等提出。之後,平衡論學說在中國一直在不斷發展、完善,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行政法學界佔主導地位,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對平衡論持有異議,有些學者仍然主張新控權論或新管理論。
二、行政法學主要流派的基本觀點
(一)控權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於保障私人的權利和自由。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權力。
3、控權論特別強調嚴格的依法行政原則,主張嚴格限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
4、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兩個: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
(二)管理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調整國家管理關系、規定國家管理的原則和制度。
3、管理論通常將管理原則視為法的原則,並且以堅持******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等作為最重要的管理原則。
4、行政法律關系主要是命令——服從關系,從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強制和命令性的。
(三)平衡論的基本觀點
1、行政法既要保障行政管政法英傑理的有效實施,又要防止公民權利的濫用或違法行使。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3、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但對依法行政的內涵應予以新的解釋。
4、平衡論主張綜合運用行政法的各種手段,即在必要的場合運用命令、強制手段,同時在大多數場合盡量避免採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強制手段,淡化權力色彩。
本章思考題:
1、簡述控權論的基本觀點。
2、簡述管理論的基本觀點。
3、簡述平衡論的基本觀點。
4、試論我國行政法發展的社會背景。
Ⅳ 特別行政法與一般行政法的區別
特別行政法作為一般行政法在特定領域的細化和獨特體現,若離開了後者,其價值將大打折扣。在中國,行政法的發展初期,主要依賴於引進和移植,這使得一般行政法理論體系逐漸形成和完善。然而,特別行政法的研究相對薄弱,存在與一般行政法脫節、管制性強、人權保障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般行政法的功效,與行政法治的發展原則相違背。
一般行政法的理念和制度需要通過特別行政法的實踐來具體化,反過來,特別行政法的構建也需要一般行政法的指導。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我們應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這將促進兩者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行政法治乃至法治國家的建設。因此,研究行政法時,既要關注一般行政法,也不能忽視特別行政法,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是深化行政法學研究和拓展其研究領域的重要途徑。
特別行政法研究的價值在於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貢獻。在理論上,它能提煉出一般行政法的普適性原則,並提供豐富的實證材料;在實踐中,通過解決特別行政法問題,有助於構建符合法治原則的特殊行政法體系。這樣的研究對於完善我國行政法體系和推動法治國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4)中國行政法的特徵性擴展閱讀
指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公安、體育、教育、民政、衛生、交通、基建、海關和科技行政法) 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海關法》、《教育法》、《食品衛生法》等。
Ⅳ 行政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是規范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其法源主要包括成文法,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及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等。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依據和基礎。在行政法中,憲法是根本的成文法源。
在中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這些法律為行政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增值稅暫行條例》等。這些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
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等。這類法規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法規,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它們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法律解釋是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在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行政管理領域的內容都屬於行政法規范,也是行政法的法源。
Ⅵ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屬於一般行政法的是
A、行政組織法、B、民政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內律容規范的總稱。(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
行政組織法是規范行政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由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任務、地位、組成、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編制,以及有關行政工作人員( 公務員)的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及其職務上的權利義務等方面的規范所組成。
(6)中國行政法的特徵性擴展閱讀:
組織可以劃分為自然組織和社會組織兩大類。但就社會組織而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一些西方國家基本上把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政府及其他權力制衡機構、企業公司和社會團體。而在中國,一般把社會組織分為四類:即黨政機關、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類別-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事業單位)。
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社會組織的構成也不同。西方國家一般沒有中國稱之為「事業單位」的概念,而是將類似於中國事業單位的組織歸於政府機構或半政府機構;有的西方國家將政黨組織也納入社會團體的范疇,但在中國,一般不將政黨組織視為社會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