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政訴訟法的感想
個人體會:行政法絕對是部門法中最枯燥、最無味、最難的學科,沒有之一。
一、復習司法考試的時候聽過一個老師講行政法的課,有一句話影響深刻: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背就混,一做就錯。為什麼這么說了:
首先,行政法不同於刑法、民法規定具體明確,行政法規定很抽象,再加上我們平常相對接觸較少。在老師講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無非就是這個機構該干什麼、能幹什麼、怎麼干、不幹或者延遲干有什麼後果,所以就叫做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次,行政法發條眾多,想像一下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個行政機關就知道這個概念了,所以背的時候很容易張冠李戴。
最後,為什麼說行政法做題很容易錯了?原因在於,行政法沒有記住你就沒法做題,不同於刑民還可以憑借推理得出答案,行政法是沒法推理的,只有死記硬背。
二、學習方法(經驗之談,均是我自己司法考試復習行政法的時候採取的方法)
1、建框架。就同於修建摩天高樓一樣,首先腦袋裡面要建立一個大的體系,然後慢慢的添磚加瓦。舉個例子,可以按照從中央到地方這種金字塔形式建立框架,中央最大,但是所涉及法條相對較少;地方雖小,但是法條浩如煙海。
2、分層對比記憶。就拿行政許可來講,在國家部委這一層次是怎樣規定的;在省市級是怎樣規定的;在地方又是怎樣規定的。所以需要分層次對比記憶,防止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3、做題強化記憶。要學好行政法不做題肯定是不行的,做題萬遍,其意自現,見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套路了。不同於法治理論,平時多積累就就可以做的很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可以加我好友,共同進步!正在准備法檢公務員了!
2. 行政訴訟為什麼只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不審查合理性
主要理由有以下5點:
1、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規則,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標准來衡量行政行為。
根據《憲法》第5條規定,我國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違反、不得超越憲法和法律,這就是「依法行政」。
2、無論是行政機關的職權,還是相對於人的權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規定的。因此,法律不僅是調節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基本准繩,而且是行政職權和相對人權益的標線。
只有用法律作為判斷行政行為的標准,才有可能協調行政職權和個人權益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行政訴訟既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又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統一目的。
3、為了保證行政機關對社會實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給行政機關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餘地。
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應當享有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法律不可能也不應對行政活動面面俱到地加以詳細規定,只能劃定大致的范圍,給行政機關留有餘地,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應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
如果幹預太多,將不利於行政機關大膽地進行管理,不利於他們靈活果斷地決定問題。
4、行政管理活動涉及面廣,有些方面專業性很強,要處理好,需要有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不可能具備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人民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
5、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論,司法審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領域條件尚不成熟。
我國的行政訴訟和行政法制建設都處於「初級階段」,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已經是問題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訴訟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的領域,要在有了相當的司法經驗和在行政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以後,視情況而定。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首先應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合法的行政機關或組織,所謂合法行政機關或組織是依據法律的規定產生和存在的。
2、必須是在該行政機關法定的職權范圍內的行為。法定的職權范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組織法確定的職權范圍;另一種是某個法律、法規中對某項職權作出規定,各行政機關應該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得越權或者侵權。
3、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主體資格、行為事實的認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並且證據充分。例如相對人某甲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毆打他人的證據充分,而且有造成輕微傷害的事實和證據,這就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法定條件;如果僅是打了人,但被打者沒有造成輕微傷害,就不符合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法律條例。
4、適用法律、法規正確。具體行政行為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法規的行為。例如按《葯品管理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認定某工廠生產銷售假葯,對該廠的處罰適用該法第五十條規定的法律責任,就是適用法律正確,否則就是適用法律錯誤。
5、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合乎立法目的。
6、符合法定的程序,我國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有關行政程序的規定散見於各個具體的法律、法規之中。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才能使行政行為有效成立。
7、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法律規定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的,就不能採取口頭形式,否則違法。例如,工商行政機關對申請人頒發的許可證、營業執照、商標注冊證、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拘留證、罰款通知書等。
8、有附款的具體行政行為,要向相對人交待附款。例如;有訴權或申請執行條款的要在處罰決定書的尾部寫明"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任何具體行政行為只有同時具備上述條件,才是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行政管理相對人應該服從,人民法院應該維護。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這一原則是行政訴訟法獨有的原則,對保證行政訴訟活動的正確進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淺談行政訴訟中的合法性審查
以上內容參考濮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為什麼只能審查合法性而不能審查合理性
3. 結合本學期學習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談談如何建設法治政府
結合本學期學習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談談建設法治政府如下。
1、是提高認識,要建成的法治政府,既是一個尊法守法的政府。
2、更是一個有為、有效、有力的政府。二是抓住關鍵。推進法治建設,領導幹部是關鍵。
3、三是完善規則。建設法治政府,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職能,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同時,進一步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與協調,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奠定堅實基礎。
4、四是健全體系。加強政府內部的制約和監督,以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為目標,努力實現行政執法監督從個案監督到體系監督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提升行政執法效能,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5、五是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政治視野、又精通法律知識,既能堅持政治原則、又能捍衛法治精神的政府法制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4. 學習行政訴訟法有哪些心得
學習《行政訴訟法》心得體會
《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當代中國「人治時代的終結」和「法治時代的開始」,不僅推動了行政訴訟實踐的發展,更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通過認真學習《行政訴訟法》,我受益匪淺,對行政訴訟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謂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定程序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及相關爭議的活動過程。我認為對行政訴訟法概念的把握,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要素:
1、行政訴訟的原、被告地位恆定。行政訴訟的主體包括原告、被告、其他訴訟參加人和法院。基於行政權的特性和行政訴訟的首要任務,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作為原告的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列為被告的,則必須是作出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兩者地位不能交換。
2、行政訴訟的客體為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所要處理的,是由行政行為引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行政機關非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
3、行政訴訟的類型為主觀訴訟。簡單說就是訴訟程序的啟動以存在主觀上的權利侵害為前提。《行政訴訟法》第2條,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表明了原告的起訴條件。
4、《行政訴訟法》中規定了有關受案范圍、原告資格、舉證責任、審理程序等具體制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綜合以上要素,《行政訴訟法》相對於我們行政執法人員而言,主要是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一項法治原則,也是當前我國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近些年來,隨著《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相繼頒布,我國的行政法律體系日漸完善,依法行政有了操作依據和行為規范;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密切相融,要求政府必須依靠法治來行使管理社會的職能,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
作為一名路政執法人員,我們一定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案,在查處每一起案件中,都應該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秉公執法、不詢私情。要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行政執法能力;要進一步轉變傳統觀念,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