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訴訟法第91條
❶ 《行政法》-----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程序(1)
行政處罰的程序
一、行政處罰的實施程序
(一)一般程序 1、調查: (1)執法人數---不得少於2人,並出示證件。 (2)證據登記保存:條件-證據可能滅失後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程序---經刑偵機關負責人批准;期限---7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2、審核:由從事自能夠行政處罰決定審核的人員進行審核 3、決定: (1)原則: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 (2)例外:對情節復雜或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處罰,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 4、送達: (1)當事人在場的,當場送達;(2)當事人不在場的,應當在7日內送達。
(二)簡易程序 1、條件: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 (1)一般罰: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對單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2)對公民作出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2)程序:一人執法;當場處罰,當場送達;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三)聽證程序 1、條件: 【一般罰】 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 【治安罰】吊銷許可證、2000元以上的罰款。
【注意1】拘留不屬於應當告知聽證的范圍,但屬於可以聽證的范圍。
【注意2】 除以上法定聽證外,聽證還有約定聽證的類型依申請啟動∶
2、時限:(1) 行政機關告知當事人聽證權利;(2).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3日內提出;(3)行政機關應在聽證會7日前告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3、迴避:參與該案調查程序的人不得擔任聽證主持人,其他利害關系人也要迴避
4、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5、代理:當事人可以委託工1~2名代理人參與聽證
6、筆錄:(1)聽證應當製作聽證筆錄,交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2).處罰聽證筆錄沒有案卷排他效力
【關聯法條】
《行政處罰法》第 38條1、2 款 調查終結,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決定∶ (一)確有應受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二)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四)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
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應當製作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二)違反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事實和證據;(三)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四)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處罰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行政處罰決定書必須蓋有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印章。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91條 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第95條 治安案件調查結束後,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處罰決定;(二)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三)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四)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作出處罰決定的同時,通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第96 條 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應當製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的名稱和號碼、住址;(二)違法事實和證據;(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四)處罰的執行方式和期限;(五)對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六)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決定書應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第101條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人民警察應當向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出示工作證件,並填寫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有被侵害人的,並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規定的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被處罰人的姓名、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公安機關名稱,並由經辦的人民警察簽名或者蓋章。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經辦的人民警察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❷ 哪些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當事人申請符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內容之一的可再回審。
❸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1條解讀尚需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1條解讀:本條是關於調解失敗後的措施的規定。調解是法院在徵得雙方同意,根據自願合法原則在訴訟過程中進行的,旨在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機制。在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和體現,法律不強迫雙方必須達成調解協議。所以法律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調解程序相當於自行終結。此時,法院應當及時判決。飢粗法院判決應當根據法律和事實作出,至於在調解過程中當事人為達成協議所作出的承認或讓步,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行政訴訟法在我國促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行政訴訟法是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第一個起點。
行政訴訟法促進了我國行政法律體系的完善。行政訴訟法明確提出:合法的行政行為必須符合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三個條件,而後兩項在當時都不完備。考慮到當時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條件尚不成熟,全國人大即在首先完善行政救濟法律體系,即制定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和國家賠償法之後,確定了先行制定各行政機關都要適用的四部規范行政行為的法律:即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和行政收費法,再在此基礎上制定行政程序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九十一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余肢塌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豎圓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體程序問題請示的答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體程序問題請示的答復
(1991年8月19日法(行)函〔1991〕91號)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粵法行(1991)33號《關於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體程序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和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對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再審開庭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並將裁判結果告訴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擬提出抗訴的行政案件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調閱有關案件材料。
附: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體程序問題的請示
(粵法行〔1991〕33號)
最高人民法院:
高法、高檢1990年9月3日高檢(1990)15號《關於開展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法律監督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定我省進行行政訴訟法律監督試點。最近,省檢察院草擬文稿與我院商議會簽貫徹執行聯合通知。由於人民檢察院抗訴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時,有些具體程序不明確,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就下列幾個問題向你院請示:
一、關於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是否一律要開庭再審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馬原1990年9月18日在全國行政審判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中說:「對各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人民法院應當決定再審。再審開庭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並將裁判結果告訴提起抗訴的人民檢察院。」省檢察院提出的文稿中,把馬原副院長的上述講話,作為具體程序的依據。要求凡是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法院一律要「決定再審」,並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席開庭。對此,我院審判委員會討論認為,對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組織合議庭復查,並將復查結論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如果原判決、裁定正確的,通知檢察院駁回抗訴;如果原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應予提審或再審。
至於經過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提審或再審的案件,是否應當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席。我們認為,有的案件就沒有必要,因為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實行書面審理。因此,對原來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是第二審終審的,依法應按第二審程序審理。法院認為可以書面審理的案件,就不存在必須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席的問題;如果法院認為需要開庭的,可以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席。
二、關於上級人民檢察院能否調閱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卷宗的問題。我們認為,按照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除上級人民法院外,任何其他機關都無權調取人民法院的審判卷宗。因此,對於檢察院抗訴的行政案件,比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可以查閱法院審判案件的外卷材料,但不能「調閱」法院案卷。
以上意見當否?請批復。
1991年8月5日
❺ 行政訴訟二審終審不服怎麼解決
行政訴訟二審終審不服的可以申請再審。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91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