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不屬於行政法受案范圍

不屬於行政法受案范圍

發布時間: 2025-04-15 06:39:37

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協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管理或者公共服務目標,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礦業權等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權出讓協議;

(四)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的租賃、買賣等協議;

(五)符合本規定第一條規定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協議;

(六)其他行政協議。第三條因行政機關訂立的下列協議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機關之間因公務協助等事由而訂立的協議;

(二)行政機關與其工作人員訂立的勞動人事協議。第四條因行政協議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發生糾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原告,以行政機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因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訂立的行政協議發生糾紛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第五條下列與行政協議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參與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性活動,認為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與其訂立行政協議但行政機關拒絕訂立,或者認為行政機關與他人訂立行政協議損害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認為徵收徵用補償協議損害其合法權益的被徵收徵用土地、房屋等不動產的用益物權人、公房承租人;

(三)其他認為行政協議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損害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六條人民法院受理行政協議案件後,被告就該協議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提起反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第七條當事人書面協議約定選擇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協議履行地、協議訂立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的,人民法院從其約定,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除外。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生效法律文書以涉案協議屬於行政協議為由裁定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當事人又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第九條在行政協議案件中,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行政機關變更、解除行政協議的行政行為,或者確認該行政行為違法;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依法履行或者按照行政協議約定履行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協議的效力;

(四)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依法或者按照約定訂立行政協議;

(五)請求判決撤銷、解除行政協議;

(六)請求判決行政機關賠償或者補償;

(七)其他有關行政協議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等訴訟請求。第十條被告對於自己具有法定職權、履行法定程序、履行相應法定職責以及訂立、履行、變更、解除行政協議等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原告主張撤銷、解除行政協議的,對撤銷、解除行政協議的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對行政協議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協議案件,應當對被告訂立、履行、變更、解除行政協議的行為是否具有法定職權、是否濫用職權、適用法律法規是否正確、是否遵守法定程序、是否明顯不當、是否履行相應法定職責進行合法性審查。

原告認為被告未依法或者未按照約定履行行政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針對其訴訟請求,對被告是否具有相應義務或者履行相應義務等進行審查。第十二條行政協議存在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行政協議無效。

人民法院可以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確認行政協議無效。

行政協議無效的原因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消除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行政協議有效。第十三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經過其他機關批准等程序後生效的行政協議,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未獲得批準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該協議未生效。

行政協議約定被告負有履行批准程序等義務而被告未履行,原告要求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❷ 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行政訴訟不受案范圍的是: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旁啟行為等。
而《行政訴訟法》明確了一批絕對不能進入其受案范圍的案運灶如件。這些案件之所以不能進入受案范圍,無非是由於缺少了受案標准中所要求的某一個或幾個要件。當然,除了《行政訴訟法》所明確排除的這些案件,還有一些案件由於不屬於行政行為,當然也不具有可訴性。總的來說,人民法院對以下事項提起的行政訴訟是不予受理的:
一辯旦、國家行為不可訴
這里指的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特定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具有高度政治性,不在行政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包括國防行為、外交行為、宣告緊急狀態的行為、實施戒嚴的行為、宣布總動員的行為等。
二、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
抽象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對立概念,是針對不特定對象作出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行為,不具備特定性的要件,只有經過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才可能對特定對象產生權利義務上的實際影響,因此不能對抽象行政行為直接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如果起訴了一個行政行為,同時認為這個行為的依據是屬於規章以下一般規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為,可以請求法院對該規范性文件一並審查。
三、內部行為不可訴
內部行為也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所謂內部行為,包括針對內部組織的行為和針對內部個人的行為,前者如行政機關對其下屬機構設立、增加、減少、合並的行為,或對下屬機構的權力加以配置、劃定、調整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內部公文函件往來的行為;後者則主要表現為對人事關系的處理,如對公務員的獎懲、任免。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對內部行為不應作過於寬泛的理解,不能把一切行政機關對其「內部」作出的行為均視為內部行為。尤其是對個人實施的內部行為,主要應從人事關系的層面上來理解,對於非人事關系的其他處理不應視為內部行為。
四、行政終局裁決行為不可訴
在個別案件中,雖然行政機關的行為完全符合作為一個行政行為的全部要件,但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仍被排除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這就是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所謂「法定行政終局行為」,指的是法律(狹義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當事人不得對該裁決提起行政訴訟的行為。「法定行政終局裁決」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國務院的裁決,當事人不服省部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時,如向原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對該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起訴,也可以申請國務院作出裁決,國務院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
二是省級政府針對自然資源權屬作出的復議決定,省級政府根據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自己作出的勘定、調整行政區劃的決定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針對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具有終局效力。
三是對外國人、境外人的出入境強制措施:外國人、境外人對公安出入境管理機構實施的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
五、刑事偵查行為不可訴
公安、國安等特定行政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授權實施的偵查犯罪活動的行為,雖然由行政機關實施,但性質上是刑事訴訟活動,不屬於行政活動,不被列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注意並非所有由行政機關實施的、與偵查刑事犯罪有關的行為都不能納入行政訴訟。對此應把握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這一基準,只有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才是不可訴的,如果是根據其他法律如《人民警察法》授權而實施的行為,仍然屬於可訴的行政行為。還應注意,現實中承擔刑事偵查職能的行政機關(尤其是公安機關)常常假借刑事偵查之名,行干預經濟糾紛之實,這種行為已經違背了《刑事訴訟法》授權的目的,不應將其視為刑事偵查行為,當事人不服仍可提起行政訴訟。
六、行政調解行為不可訴
行政調解是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就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勸導其自願達成協議的一種行為,沒有強制力,當事人可以不受調解結果的約束,因此不是行政行為。當事人如對調解結果不服,不能對其提起行政訴訟,應當就原有的民事糾紛提起民事訴訟。與行政調解相類似的還有一類行為,就是行政仲裁行為,它指的是行政機關內設的仲裁機構依照法定程序,以中立身份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的處理。隨著《仲裁法》的頒布,原屬行政仲裁范圍的經濟合同仲裁、產品質量仲裁等紛紛改變為民間仲裁,行政仲裁作為一項制度已經被架空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❸ 行政訴訟中可訴行政行為和不可訴行為的范圍

不可訴行政行為,是指被明確排除、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政行為。

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行為: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人事管理行為、行政終局裁決行為、刑事司法行為、行政機關的調解與仲裁行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駁回當事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可訴性問題有一演變過程,根據《行政訴訟法》關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人民法院只針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而對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其他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則不予受理。

(3)不屬於行政法受案范圍擴展閱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行政訴訟,比較常見的是針對一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提起撤銷訴訟。所謂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針對具體事件、單方面作出的、具有外部效果的、行政法上的處理行為。

所謂具有外部效果,是指行政行為屬於外部法律領域,它僅僅是設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等外部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處理行為。一方面,這種處理應當具有法律性,不僅應當對外產生事實上的效果,而且應當對外產生法律上的效果。

另一方面,這種處理應當具有外部性,內部業務指令、多階段行政行為等因其屬於內部行政領域,而被排除出行政行為的范疇。

❹ 2020法考每日一練【行政法】- 不定項選擇題【11.5】

一、不定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是:(2015/二/98)

A.方某在妻子失蹤後向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偵查,遭拒絕後向法院起訴確認公安局的行為違法

B.區房管局以王某不履行雙方簽訂的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為由向法院起訴

C.某企業以工商局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為由向法院起訴

D.黃某不服市政府發布的徵收土地補償費標準直接向法院起訴

參考答案

1.【考點】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答案】C。解析:根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一條第(一)項相關規定,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本題中,方某妻子失蹤後向公安局報案要求立案偵查,立案偵查屬於刑事訴訟法授權的司法行為,不是行政行為。當然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A項錯誤,不當選。

行政訴訟的特徵之一就是,被告恆定即為行政機關(包括被授權的組織),只能“民告官”不能“官告民”。選項中行政相對人不履行協議,行政機關應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糾紛,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因被告不適格。B項錯誤,不當選。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八)項相關規定,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C項正確,當選。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相關規定,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或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D項錯誤,不當選。

故本題選C。

熱點內容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
關於二婚的婚姻法 發布:2025-04-16 15:58:21 瀏覽:122
勞動法怎麼規定發工資的 發布:2025-04-16 15:47:07 瀏覽:87
理解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 發布:2025-04-16 15:46:14 瀏覽:467
道德六階段理論 發布:2025-04-16 15:40:33 瀏覽:751
依法治校則 發布:2025-04-16 15:39:08 瀏覽:298
四川大學在職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4-16 15:34:45 瀏覽:854
涉港國安立法政治意義 發布:2025-04-16 15:22:18 瀏覽:434
2014司法考試教材 發布:2025-04-16 15:05:45 瀏覽:902
恩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16 14:52:48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