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6最新行政訴訟法

2016最新行政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5-04-16 14:40:15

㈠ 禁止反言原則法律規定民訴法解釋

一、禁止反言原則的具體含義
禁止反言原則具體是指,在當事人參與訴訟並實施訴訟行為時,應當對自己在訴訟的全部過程中所作出的訴訟行為負責,尤其在對方當事人已經就當事人作出的訴訟行為予以信賴並依此行事的情況下,當事人不得為一己私利隨意否定此前已經作出的言論或行為。簡單理解,即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要遵守誠實守信原則,並對自己的言行、行為,高度注意,謹慎負責,以便保護對方當事人合理的信賴利益,節約司法資源,防止出現矛盾的裁判,並侵害公平公正的司法秩序。
二、禁止反言原則的在相關法律規定中的具體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五條 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
第八條第二款規定,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六十五條 在庭審中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對該事實予以認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六十六條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時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而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第六十七條 在不受外力影響的情況下,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認定該證據的證明效力;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以綜合全案情況審查認定該證據的證明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三、禁止反言原則在前悄茄行政訴訟中的司法實踐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作出的(2017)最高法行申9294號行政裁定書中認為:「俞連輝戶已於2015年5月與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人民政府簽訂《上海市集體土地上征地房屋補償協議(居住房屋)》,約定相應集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事宜,並約定俞連輝戶於2015年6月7日前自行搬遷,同時交付相應房地產權證、宅基地使用權證、建房批准文件等不動產登記材料,而俞連輝戶也已經依約領取相應安置過渡費用,其餘補償費用則待產權調換房屋建成交付後一並結算。因此,俞連輝在其家庭成員已經簽訂補償安置協議並部分履行的情況下,又起訴認為松江區政府征地行為違法並要求履行補償安置職責,違反禁反言原則,依法不予支持。」
最高人慧察民法院在其作出的(2018)最高法行申8234號行政裁定書中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本案中,燈塔市政府於2011年10月10日作出15號土地確權批復,肖峰在一審庭審中自認於2013年年初知道該批復,其於2016年9月20日提起訴訟,明顯超過法定起訴期限。」
四、律師解析
根據前述相關法律規定及案例,作為行政訴訟原告,若想避免相關訴訟風險,且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注意的是:
1、在與行政機關就行政事宜或行政糾紛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言論內容及已經作出的行為,並做好存證工作及記錄,避免當事人前後言行及行為的不一致或嚴重矛盾,並給後續將要提起的法律程序造成阻礙或困難;
2、在向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提交書面文件時,一定要多次核查文書中關於事實部分的真實性,及是否與此前已發運譽生的事實或已作出的陳述存在矛盾;
3、在行政復議程序中或行政訴訟程序中,向行政機關或法庭陳述事實時,或回答問題時,一定要謹慎思考後,再予以陳述及答復,且在聽證程序或開庭前一定要熟悉已經提交的書面材料,並結合案件事實情況,回憶重要事實,以便庭前及開庭中作出的行為及陳述的事實與實際事實相符。
4、提交證據要逐一核查證據所反映的事實情況與案件實際情況是否存在嚴重矛盾,並視情況提交證據資料,以免提交了不利於己方利益的證據。

㈡ 2016年以前的文書公開嗎

不公開,16年後公開文件
本規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2016年7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9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為貫徹落實審判公開原則,規范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工作,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相關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全面、及時、規范。
第二條中國裁判文書網是全國法院公布裁判文書的統一平台。各級人民法院在本院政務網站及司法公開平台設置中國裁判文書網的鏈接。
本規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㈢ 2016年修改的法律有哪些(司法考試)

憲法:新增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修訂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經濟法: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5.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國際私法:

新增法律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規定。

司法制度:

新增法律法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
修訂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刑法

新增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行政法

  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民法:

新增法律法規: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民事訴訟法:

新增法律法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㈣ 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建築應當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所謂「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是指按照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依法判斷、准確認定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是否屬於違法建築。
在房屋徵收過程中,對因歷史原因形成的沒有建設審批手續和產權證照的房屋,行政機關應當在徵收之前依法予以甄別,作出處理,不能簡單將無證房屋一律認定為違法建築,不予徵收補償;違法拆除因歷史形成的無證房屋造成損失的,也不能簡單以無證房屋即為違法建築為由,不予行政賠償。在行政機關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拆除的無證房屋屬於違法建築的情況下,應當將該房屋視為合法建築,依法予以行政賠償。行政賠償的項目、數額不得少於被徵收人通過合法徵收補償程序獲得的行政補償項目、數額。
_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裁判文書】
(2018)最高法行申5425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梁承志。
委託代理人楊念平、李群傑。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黃英梅。
委託代理人黃運迎。
委託代理人譚振裕。
再審申請人梁承志因訴被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港北區政府)強制拆除房屋及行政賠償一案,不服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於2018年1月30日作出的(2017)桂行終1380號行政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於2018年7月17日立案受理,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案件現已審查終結。
1994年11月3日,貴港市土地管理局向貴城鎮三合村公所頒發貴港市地證字第9×3號《建設用地批准書》,載明土地用途為村辦企業、住宅、拆遷安置。1995年,貴港市建設委員會給貴城鎮三合村公所頒發貴地規管字9×1號《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土地用途為企業用地及宅基地。1996年4月1日,貴港市貴城鎮三合村民委員會同意劃撥一塊長10米、寬米、面積44平方米的集體宅基地給梁承志建房。1997年8月13日,貴港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貴港市政府)向梁承志頒發貴國用(1997)字第××號國有土地使用證。2000年1月10日,貴港市土地管理局給梁承志換發新證,該證註明土地類型察薯為國有劃撥土地,土地使用人為梁承志,土地用途為住宅,土地等級為一等三級,使用權面積44平方米。
2013年11月10日,貴港市政府作出貴政通(2013)23號《關於徵收高鐵站前廣場建設項目范圍內房屋的決定》並附《貴港市高鐵站前廣場建設項目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安置方案》(以下簡稱補償安置方案),主要內容:貴港市中心城區房屋建設市場指導價格,磚混結構一等價格為2200元每平方米,二等為2050元每平方米;貴港市中心城區級別基準地價,住宅類三級均價為1179元每平方米,上限為1449元每平方米,下限為984元每平方米。2014年2月28日,貴港市政府印發貴政發(2014)5號《貴港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貴港市中心城區房屋徵收與補償暫行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5號通知)。5號通知第七條規定,對因歷史原因造成手續不全的房屋,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只辦理有國有(集體)土地使用證和屬於本村組(社區)集體經濟組織一戶一宅的房屋徵收,四層(含)以下建築面積或四層以上的建築總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含)以內的部分,在房屋徵收期限內簽訂協議書的,根據房屋建成的年限,按《貴港市中心城區房屋市場指導價格》規定的補償標准一定比敗蔽者例給予補助;不簽訂協議書的,按違法建築依法拆除。該文件附件2為貴港市中心城區級別基準地價表,附件5為附屬設施遷移補償標准,附件6為房屋特殊裝修補償標准。徵收房屋過程中,梁承志不同意房屋徵收補償安置方案,未與徵收部門簽訂房屋徵收補償協議。2015年12月起,貴港市住房與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貴港市住建委)對項目范圍內未簽訂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房屋進行評估。2016年11月1日,山東貴恆信房地產土地評估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恆信公司)對梁承志的房屋作出《房屋徵收補償分戶估價預評結果報告》,主要內容:估價對象的建築並雹面積為磚混結構平方米,鐵棚面積平方米,房屋用途為住宅,總層數六層。房屋建築評估總價=×2180+×191=630820元,房屋土地評估總價=土地面積×土地單價=×1449=72044元。房屋總價格:630820元+72044元=702864元。2016年11月16日,貴港市高鐵廣場項目建設指揮部作出《貴港市城區房屋徵收調查表》並附《補償匯總表》,主要內容:梁承志被徵收的住宅、土地及鐵棚評估價702864元,附屬設施遷移3910元,房屋特殊裝修費元,搬遷費元,臨時安置費元,補償金額共計811269元。上述項目、價格與5號通知規定的補償項目價格一致。2017年2月21日,港北區政府將梁承志房屋強制拆除。實施強制拆除前,港北區政府對其屋內物品及房屋設施情況進行錄像,並製作建築物財物登記表。根據錄像反映,在港北區政府對梁承志房屋進行強制拆除前,梁承志對室內物品已進行過清理和撤離,房內僅剩下抽油煙機、床等少量日常生活用品。2017年3月3日,梁承志提起本案行政訴訟,請求確認港北市政府強制拆除其房屋的行為違法,恢復房屋原狀,無法恢復房屋原狀的,應當按照現行市場價格,賠償房屋價值損失3282240元及屋內物品損失50萬元,包括電視機、微波爐、名貴葯材、煙酒、名表、金銀首飾等財物。
貴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桂08行初45號行政判決認為,港北區政府提供的、用以證明貴港市住建委認定梁承志的房屋屬違法建設並委託港北區政府強制拆除等證據,所指向的房屋面積和編號,均與梁承志房屋不一致,與本案不存在關聯性。港北區政府對梁承志房屋實施強制拆除,未作出違法建築認定和限期拆除的決定,未經書面催告履行,亦未作出強制執行決定,強制執行程序違法。梁承志的房屋納入貴港市高鐵站前廣場建設項目徵收范圍,對於該房屋的價格,已由房屋徵收部門依法組織委託評估,梁承志知悉評估內容但並未申請復核,且評估價格的依據為補償安置方案中公布的貴港市中心城區房屋建設市場指導價格,評估結論客觀合理,足以填補其同時期的實際損失。港北區政府在強拆前未對房內物品盡到清理保存義務,違法強拆擴大梁承志損失,依法應予賠償。結合港北區政府提供的錄像,對梁承志屋內物品損失,應酌情予以賠償,酌定賠償10000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第二款第(一)項、第七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四條第(四)項的規定,判決確認港北區政府強制拆除房屋行為違法,港北區政府賠償梁承志712864元。梁承志不服,提起上訴。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7)桂行終1380號行政判決認為,貴恆信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經貴港市住建委公示後,梁承志未在規定的時間內申請復核,該評估報告合法有效,可作為徵收補償的依據。涉案房屋屬於因歷史原因未經審批建設、手續不全的私人建築,與手續齊全的合法建築不同。但是,港北區政府沒有依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對該房屋是否屬於違法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強拆行為違法,應當依法賠償。港北區政府應參照5號通知規定的房屋徵收補償項目、標准,及梁承志戶補償匯總表所列補償項目、標准對其進行賠償,即在一審判決賠償房屋、土地、鐵棚及屋內物品損失費712864元的基礎上,增加賠償附屬設施遷移費3910元,房屋特殊裝修費元,搬遷費元,臨時安置費元,共計賠償821269元。對於屋內物品損失,除自行製作的清單外,並無相關購物發票、實物照片、視聽資料等證據佐證,該項請求缺乏事實依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判決維持一審判決第一項,確認強制拆除房屋行為違法;變更判決第二項,賠償梁承志損失共計821269元。
梁承志申請再審稱:1.港北區政府選擇評估機構時,未告知梁承志參與。評估機構未入戶調查、實地查勘,整體評估報告和分戶評估報告沒有兩名以上注冊地產評估師簽字,評估報告也未按照法定方式送達梁承志,該評估報告認定事實錯誤,評估報告不合法。應當以當前房地產市場價格,認定梁承志的房屋損失。2.港北區政府違法強制拆除行為,導致梁承志無法對屋內物品損失舉證,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請求撤銷二審判決第二項,將其發回重審或者依法改判。
港北區政府答辯稱:1.本案評估機構經由法定程序選擇,評估結果依照評估程序和規范作出,體現的是市場評估價格,可以作為梁承志的房屋賠償標准。梁承志主張按每平方米6500元的價格賠償,缺乏事實依據。2.梁承志對於屋內物品損失價值未能盡到初步舉證責任,依法不應支持。請求維持一、二審判決,駁回梁承志的再審申請。
本院經審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條、第四十四條規定,行政機關依法作出行政決定後,當事人在行政機關決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義務的,具有行政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依法實施強制執行。作出強制執行決定前,行政機關應當事先催告當事人履行義務。當事人收到催告書後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應當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經催告當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決定,且無正當理由的,行政機關作出強制執行決定,予以強制執行。對違法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等需要強制拆除的,應當由行政機關予以公告,限期當事人自行拆除。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拆除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拆除。《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四條亦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對違反城鄉規劃進行建設的,依法予以處理。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本案中,港北區政府沒有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實施強制拆除前,對梁承志未進行產權登記的房屋進行調查,作出違法建築認定並限期拆除的決定,未經書面催告履行程序,亦未聽取梁承志的陳述、申辯,未作出行政強制執行決定,強制拆除行為嚴重違反法律規定。一、二審判決確認港北區政府強制拆除梁承志房屋行為違法,並無不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四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違法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受害人有依法獲得行政賠償的權利。也就是說,只有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的侵犯,造成損失,才屬於行政賠償的范圍;違法行政行為未造成當事人合法權益損害的,不予行政賠償。在房屋徵收過程中,對因歷史原因形成的沒有建設審批手續和產權證照的房屋,行政機關應當在徵收之前依法予以甄別,作出處理,不能簡單將無證房屋一律認定為違法建築,不予徵收補償;違法拆除因歷史形成的無證房屋造成損失的,也不能簡單以無證房屋即為違法建築為由,不予行政賠償。在行政機關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拆除的無證房屋屬於違法建築的情況下,應當將該房屋視為合法建築,依法予以行政賠償。行政賠償的項目、數額不得少於被徵收人通過合法徵收補償程序獲得的行政補償項目、數額。1996年梁承志獲得涉案土地准許其建房。港北區政府至今沒有提供充分證據證明,梁承志通過合法交易獲得的土地上的房屋屬於違法建築。鑒於此,二審判決將梁承志的土地、房屋視為合法建築,按照市場評估價格和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補償項目和標准,依法判決港北區政府賠償梁承志房屋、裝修費、搬遷費、臨時安置費等共計821269元,符合本案事實及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梁承志主張,本案評估機構選定及評估程序不合法,評估報告認定事實錯誤,應當以當前房地產市場價格予以評估賠償。但是,行政賠償的目的在於彌補損失。本案評估報告僅僅是認定房屋損失的證據,梁承志未在法定期限內對該評估報告提出異議,且未提供證據證明評估結果存在實質性錯誤,也未提供證據證明,評估時點的市場價格與判決時的市場價格發生重大且明顯的變化,按照評估報告賠償其房屋損失不足以彌補其損失,僅以評估機構選定程序違法、評估程序違法等理由否定評估報告的證據證明效力,理由不能成立。梁承志還主張,港北區政府違法強制拆除行為,導致梁承志無法對屋內物品損失舉證,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其該項主張的實質,是對生效判決認定的屋內物品損失數額有異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確實應當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在被告也不能提供證據對損失數額予以證明的情況下,並非必須按照原告提出的賠償項目和數額,判決被告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確定行政賠償數額,必須要有基本的事實依據。在雙方對損失情況均不能舉證證明的情況下,法官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十四條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驗,酌定損失數額。本案中,根據查明事實,強制拆除前梁承志對室內物品已進行過清理和搬離,房內僅剩下抽油煙機、床等少量日常生活用品,結合梁承志提出的賠償請求,法官酌定10000元損失,具有事實依據。梁承志的該項申請再審理由,亦不能成立。
應當指出的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對認定為合法建築和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應當給予補償;對認定為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的,不予補償。所謂「依法對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是指按照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依法判斷、准確認定徵收范圍內未經登記的建築是否屬於違法建築。本案中,貴港市政府發布的5號通知第七條規定,對因歷史原因造成手續不全的房屋,「在房屋徵收期限內簽訂協議書的,根據房屋建成的年限,按《貴港市中心城區房屋市場指導價格》規定的補償標准一定比例給予補助;不簽訂協議書的,按違法建築依法拆除。」上述內容與依法認定違法建築的理念和標准相悖,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本院予以指正。鑒於本案生效判決並未按照上述規定處理,判決結果符合法律規定,本案不予再審。
綜上,梁承志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第(三)、(四)項規定的情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梁承志的再審申請。

㈤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利害關系"暨如何認定原告主體資格問題

判斷是不是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關鍵看是否對當事人的權益造成影響。所謂的利害關系,應當是具有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不管這種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適當的救濟。

解析:

我國在制定《行政訴訟法》時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作了較為嚴格的限制。界定行政訴訟范圍的標准有兩項: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標准,二是人身財產權標准。

1、關於原告資格問題。

行政訴訟法界定的原告資格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是,法律沒有區分行政行為的直接相對人與有利害關系的人,也沒有明確什麼樣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才具有原告資格。因此,判斷行政訴訟原告資格,關鍵要看起訴人與被訴行政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利害關系,起訴人是否具有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不管這種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適當的救濟。

2、關於被告資格問題。

由於我國行政機關林立,層次復雜,存在大量的內部機構、臨時機構、聯合執法機構、派出機構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鑒於此,應貫徹「誰行為,誰做被告」的原則,將行政訴訟的被告界定為「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又能夠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