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根據是
⑴ 強制猥褻罪被公安局拘留10天了,但案件還沒移交檢查院,是否可以和對方協商私了
不可以,一旦被立案調查,被害人就不享有撤回刑事追訴的權利了。
法律分析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案件一旦發生以後,除自訴案件以外,對於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判決的權利是歸國家所有的,因此一旦刑事案件發生以後,被害人的地位只是被害人。被害人不想有獨立的撤回案件,決定不起訴或者撤訴的權利,因此,如果是自訴案件以外的案件,比如強制猥褻。在公安立案以後,如果想與對方達成和解,只會發生認罪人認罰從寬的效果和達成刑事和解的效果,如果認罪認罰從寬或者達成了刑事和解,他的法律後果是檢察院或者法院會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從寬處罰。具體體現到程序中是檢察院,如果認為案件比較輕微的,會決定不起訴。但是決定不起訴的權利還是在檢察院手中,並不是在被害人手中。因此,如果與對方協商私了,並不會必然導致不被刑事追究或者處以刑事處罰。但是如果是法律規定的自訴案件,例如,公然侮辱,誹謗,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侵佔,虐待,遺棄等案件,如果與對方協商私了,對方決定不向法院提起自訴的,是可以免受刑事追究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二百九十條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⑵ 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有哪些
【法律分析】
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主要包括下面幾點:
第一,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別的法律法規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她不僅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還是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刑事訴訟法的修訂,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不能違法憲法的規定第二,法律。包括刑事訴訟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刑事訴訟法典指的是在1979年7月1日通過的,並在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主要的法律淵源他相關法律指的是在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的規定如刑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國家賠償法、監獄法等第三,法律解釋。與刑事訴訟法有關的法律解釋也屬於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比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公安機關辦 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四,有關行政法規、規定。比如國務院制定的看守所條例等第五,有關國際條約。比如當前我國加入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公 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⑶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根據和法律淵源是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根據和法律淵源是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訂。
⑷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是指刑事訴訟法的表現形式,是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存在形式或載體。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有以下幾種:
憲法
憲法作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規賴以產生、存在、發展和變更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石,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同樣,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通過制定刑事訴訟法,將憲法中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抽象的法律規范變為可操作的、具體的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條文,使憲法精神得到具體化。中國刑事訴訟法第1條明確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憲法中規定的如國家維護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制裁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和其他犯罪活動,懲辦和改造犯罪分子(第28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第125條)等內容,都在刑事訴訟中得到了體現。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被稱做「憲法的適用法」、「應用憲法」、「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被提升到憲法的高度。在中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應當加強從憲法、憲政的高度來關注刑事訴訟、關注刑事司法。
刑事訴訟法典
指1979年7月1日通過的,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這是中國刑事訴訟法主要的法律淵源。
有關法律
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刑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國家賠償法、監獄法、律師法等。
有關法律解釋
主要是指1998年1月1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六機關《規定》)、1998 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法院《解釋》)、1999年1月18日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1998年4月20日公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部《規定》)。
有關行政法規、規定
指國務院制定的法規和主管部、委、局制定的規定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國務院制定的看守所條例等。6.有關國際條約。中國目前加入的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國際條約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公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北京規則》)以及中國政府已簽署尚待批準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當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1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關於刑事訴訟程序具體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⑸ 外國人在中國犯罪該怎麼處理
一、外國人在中國犯罪該怎麼處理
1、外國人在中國犯罪該處理方式如下:
(1)凡在國內領域內犯罪的,不論犯罪人是國內公民還是外國人,也不論被侵害的是國內公民的利益還是外國人的利益,都應依照國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2)另外,就是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
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戚卜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八條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禪仔散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二、外國人在中國結婚登記的流程怎麼走
外國人在中國結婚登記流程為:
1、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包括常駐我國和臨時來華的外國人、外籍華人、定居我國的外國僑民在中國境內申請結婚,男女雙方當事人必須共同到中國公民一方戶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登記;
2、申請登記的中國公民和外國人須分別持有法定的證件;
3、凡證件齊全、符合法律規定的中國公民和外國人,可持證件和男女雙方照片,到婚姻登記機賀氏關提出申請;
4、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應當如實向婚姻登記機關提供規定的有關證件和證明,不得隱瞞真實情況。
⑹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幾次,具體實施時間
刑訴法已經經過三次修訂。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我國刑事訴訟法發展的基本歷程:
40年來,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律制度與國家經濟社會和民主法治建設同步發展,不斷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於1979年,全國人大於1996年和2012年對刑事訴訟法作了兩次比較全面的修改,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又對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其他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中,也有關於刑事訴訟制度的規定。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對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理解和適用問題,制定了3個法律解釋。
刑事訴訟法的概念宗旨: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刑事訴訟的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公、檢、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進行刑事訴訟的具體程序等。
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五)未經人民法院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六)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刑事訴訟法從制定到現在總共經歷了三次修改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的不斷發展富強我國的法律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之日起行使。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可以隨時委託辯護人。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即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第十五條 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