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50條
『壹』 行政訴訟法重點法條精讀(七)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重點法條碧敬」
第四十四條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悔州慎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相關法條」《行政復議法》第21條。
「意思分解」
1識記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的3種情形,應注意其中第2種情形應同時具備3個條件:
(1)原告申請;
(2)法院認為執行會造成不可彌補損失;
(3)不損害社會公益。
2比較《行政復議法》第21條,了解二者之異同。
「不要混淆」
第(三)項是「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重點法條」
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46條。
「意思分解」
1掌握公開審理原則及其例外的3種情形。
2注意《行訴解釋》第46條關於合並審理的4種情形規定。
「重點法條」
第四十七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47條。
「意思分解」
1掌握迴避申請提出的期限(《行訴解釋》第47條第1款):案件開始審理時。
2對駁回迴避申請決定不服的權利救濟(《行訴解釋》第47條第4款):向作出決定的法院申請復議一次。
3迴避決定權(第47條第4款)。
4迴避人員范圍(第47條第1、2、3款)。
「不要混淆」
1申請迴避中,人民法院作出迴避決定前,該人員應暫停參與本案工作,除非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而復議期間,該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工作。
2本條規定與《民事訴訟法》相同,可結合記憶。
「重點法條」
第四十八條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36~37、49~50條。
「意思分解」
1了解撤訴和視為撤訴的幾種情形。
2了解缺席判決的情形。
3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36條,對撤訴後再行起訴的不同處理。此與《民事訴訟法》是不同的。
4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50條,被告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尤其是第3、4款之規定。
「不要混淆」
1申請撤訴是否准許是由人民法院裁定的,不是必然引起訴訟終結。
2依《行訴解釋》第50條第3款之規定,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而原告不撤訴的,人民法院應就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作出判決。
「重點法條」
第五十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相關法條」《行政訴訟法》第67條。
「意思分解」
行政訴訟不同於民事訴訟,不適用調解。
「不要混淆」
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行政賠償訴訟可適用調解。
「重點法條」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跡胡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2條。
「意思分解」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法律依據,一直是司法考試熱點、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務求准確掌握: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包括法律(狹義)、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52條)。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可參照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第53條第1款)。
3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援引適用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行訴解釋》第62條第1款)。
4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引用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不要混淆」
務必掌握第53條第2款,規章沖突的解決辦法,此系司法考試重點。可與《立法法》對照記憶。
「重點法條」
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53~59條。
「意思分解」
《行政訴訟法》的判決種類,系司法考試必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一大難點。對此,我們詳陳如下:
依上述各條款之規定,第一審判決可為以下幾種情形:
1維持判決
維持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有效,從而作出否定原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指控,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維持判決之作出必須同時滿足3個條件:
(1)證據確鑿;
(2)適用法律、法規正確;
(3)符合法定程序。
2撤銷判決
撤銷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或者全部違法,從而部分或全部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並可以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
撤銷判決可分為三種具體形式:
(1)全部撤銷;
(2)部分撤銷;
(3)判決撤銷並責令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作出撤銷判決的情形有:
(1)主要證據不足;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
(3)違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職權;
(5)濫用職權。
適用撤銷判決時,需特別注意的特殊事項有:
(1)《行訴解釋》第53條;
(2)《行訴解釋》第59條;
(3)《行政訴訟法》第55條及《行訴解釋》第54條第2款之例外規定;
(4)《行訴解釋》第60條第1款。
3履行判決
履行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定被告負有法定職責無正當理由而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責令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
履行判決是針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而採用的一種判決形式,主要適用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四)、(五)、(六)項三類情形。
適用履行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有:
(1)《行訴解釋》第60條第2款;
(2)《行訴解釋》第58條。
4變更判決
變更判決是人民法院認定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運用國家審判權直接改變行政處罰行為的判決。適用條件是:
(1)變更判決只能針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對於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權直接變更。
(2)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適用變更判決,應注意的特殊事項是《行訴解釋》第55條之規定,即人民法院對行政處罰行為作出變更判決,原則上只能減輕不能加重(注意例外);不能對行政機關未給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5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
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不能成立,但又不適宜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其他類型判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作出否定原告訴訟請求的一種判決方式,見於《行訴解釋》第56條。該條共規定了四種情形可適用該種判決。
6確認判決
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確認被訴具體行為合法或違法的一種判決形式。依此,確認判決可分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判決和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判決,見於《行訴解釋》第57、58條。
「重點法條」
第五十五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54條。
「意思分解」
1掌握本條的禁止性規定。該原則意思是:
(1)被告可以同一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不同的行為;
(2)被告可以不同的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或相同的行為。
(3)被訴具體行政機關因違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銷,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受此限制。
2行政機關違反該禁止性規定的後果:
(1)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2)並按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處理。
「重點法條」
第五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1條。
「意思分解」
1了解《行政訴訟法》同其他法律程序之關系:移送。
2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61條;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關系,可予一並審理。此即所謂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注意兩訴主體是不同的。
「重點法條」
第五十七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二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人民法院批准。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3~65條及第67、82條。
「意思分解」
1了解並熟悉第57、58、60條有關期間的規定。
2注意《行訴解釋》第64條關於審限的定義。著重注意不算在審限內的時間:鑒定,處理管轄權爭議或異議,中止訴訟的時間。
3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63條第2款。與民訴法相同。
4重點掌握第59條上訴審為書面審的規定,及《行訴解釋》第67條第2款開庭審的例外規定。
5注意《行訴解釋》第65條上訴人確定的規定。
6《行訴解釋》第82條規定的申請延長期限的報請批准程序。
「重點法條」
第六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68~71條。
「意思分解」
1掌握第61條二審判決的3種類型。
2重點掌握《行訴解釋》第71條對幾種原審漏判的處理:
(1)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當事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2)遺漏訴訟請求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3)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的,又分兩種情況:
①二審法院認為不應賠償的,駁回賠償請求;
②認為應予賠償的,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同時,調解行政賠償問題;調解不成,就行政賠償部分發回重審。
(4)當事人在一審未提出行政賠償請求而於二審期間提出的,二審法院可予調解;調解不成,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貳』 三大訴訟法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主觀:
一、關於調解的不同: 1、民事 訴訟 中:(《 民事訴訟法 》第9、85條,《高法意見》第92條)。 (1)調解是一項基本原則,在自願和合法的基礎上,只要案件性質適合調解,人民法院謹橡都可以進行調解。 (2)對 離婚 案件,人民法院必須首先進行調解。 2、 刑事訴訟 中:(《 刑事訴訟法 》第172條,《高法解釋》第96條、197條)。 (1)對附帶民事部分可以進行調解; (2)對前兩類 自訴案件 可以進行調解(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有 證據 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3)對 公訴 案件和第三類自訴案件,不適用調解。 3、行政訴訟中:(《 行政訴訟法 》第50、67條) (1)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使用調解; (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訴訟案件,可以適用調解。 二、 管轄權 的轉移不同: 1、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 管轄 的第 一審 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訴訟法》第39條) 2、刑事訴訟中:依法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級人民法院管轄。(《六部門規定》第5條) 3、行政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行政訴訟法》第23條) 三、審判組織的人數不同: 1、民事訴訟中模閉:(《民事訴訟法》第40、41條)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三人以上的單數即可,沒有更具體的人數要求。 2、刑事訴訟中:(《刑事訴訟法》第147條)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出了須是單數外,還要求:對於第一審案件,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組成,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至七人組成;對於第 二審 案件,合議庭應由三人至五人組成。 3、行政訴訟中:(《行政訴訟法》第46條)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三人以上的單數即可,沒有更具體的人數要求。 四、申請恢復訴訟期間的時間不同: 1、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法》第76條)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 2、刑事訴訟中:(《刑事訴訟法》第80條)當事人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5日以內,可以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滿前完成的訴訟活動。 3、行政訴訟中:(《行政訴訟法》第40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 》 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祥碼旁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案件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 訴訟費用 。 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的,可以按照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 收取訴訟費用的辦法另行制定。
『叄』 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死亡後誰有權提起訴訟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4條第2款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近親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行政官司是否可以調解根據《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行政管理權的,其權力來自於法律、法規的規定或授權,行政機關只能依法行政,不能違法行政,更不能隨意放棄或轉讓國家賦予的行政權,這既是行政機關的權利,同時也是它的義務。正是由於行政機關無權處分實體權利,不具備調解的前提,所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不適用調解,不能要求行政機關在依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基礎上作出讓步以求迅速結案。人民法院只能用判決的方式結案,對正確的決定判決變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67條第3款的規定。「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也就是說,如果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害,原告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原、被告之間就賠償的數額進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