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證據理論和民事訴訟法
① 民事訴訟中被告無任何證據證人法院怎麼判
老實說,感覺你說的不是很具體,你說的「一審中,法院沒有給出什麼說法」是什麼意思?我估計,你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僅代表我的一種猜測,僅作參考。一審中,你是作為原告的,提出了一些訴訟請求,然後,在原告舉證充分,被告不能駁倒你的訴訟請求確實,也就是原告充分履行了己方的舉證責任,而被告沒有履行舉證責任的情況下,按理說,這種情況,法院應該是判決原告勝訴,原告的訴訟請求應該至少部分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法院卻沒有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於是你又提出上訴,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的,那這種情況的應該做如下解析:
二審應該是會在較原審法院高一級的法院進行,無論是書面審還是開庭審,總之都不是在原法院審了,可能就不會出現你說的偏袒了,並且,二審的期限也是有規定的,沒有特殊情況,應該是自立案之日起,三個月之內審結,作出判決,二審被告如果依然在舉證上毫無建樹,也就是沒有履行己方的證明責任,則根據法律應該是會判決被告敗訴,原告的訴訟請求至少部分得到法院的支持,這就是終審的結果了。法理情況基本就是這樣的,如果二審法院,依然偏袒被告,法院是有明顯的程序或是實體違法現象,你還可以提起再審,到這里應該是針對法院的最後一道救濟程序了,建議你,如果一切都如你所說,顯然法院在偏袒被告,二審結果出來之後,你馬上找律師,這個時候可能自辯就有點吃力了,建議請專業人士,以充分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59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以上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回答完畢
② 法官釋明權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釋明權,又稱為闡明權。是以當事人主義的實施為前提的一種帶有職權主義色彩的權力,屬於法院訴訟指揮權的范疇。釋明權中的「釋明」與大陸法系證據理論和立法上的「釋明」的含義不同,證據理論上的「釋明」是與「證明」相對而言的。釋明權在現代民事訴訟法理論上的含義較為廣泛,它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或有不當的訴訟主張和陳述,或者他所舉的證據材料不夠而誤認為足夠了,在這些情形下,法院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補充,把不當的予以排除、修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