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的利害關系
A.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什麼有權提起行政訴訟
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的法定條件:原告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求,有事實根據;以及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十九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五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B. 行政訴訟法第25條厲害關系人怎麼理解
首先,根據抄《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其次,這里提到的利害關系人,一般認為是權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的直接當事人。"法律上利害關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行政行為之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
C. 如何確定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
如何確定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
法律分析:
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的確定: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是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也可能是一定數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D. 行政法上的利害關系人如何界定
法律分析:關於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上「法律上利害關系」的條款,對行政案件的審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對於是否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正確理解應是:行政相對方所訴求的權益與被訴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標准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行政相對方不只限於行政相對人,還應包括受行政行為影響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例如,財產共有人、繼承人、相鄰權人、實際使用人等。
第二,對行政行為存在權益。即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所涉及的對象享有合法權益。例如,規劃部門將房屋所在地的土地重新進行了規劃,並頒發了許可證,此時,因重新規劃影響了原房屋所有權人對房屋的使用,因此,原房屋所有權人與該規劃許可行為存在利害關系。
第三,當事人主張的權利與行政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當事人權利所受到的減損是因行政行為造成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行政行為的出現,當事人的權利不會受到實際影響。
只有從上述三個方面綜合考量,才能判斷當事人是否與被訴行政行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E. 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一款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二審行政裁定書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7)京行終447號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1,漢族,住北京市東城區。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2,漢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區。
上訴人(一審原告)白某3,漢族,住北京市東城區。
共同委託代理人劉某,漢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區。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住所地北京市東城區錢糧胡同**。
法定代表人金某,區長。
委託代理人陳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委託代理人吳某,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上訴人白某1、白某2、白某3(以下簡稱白某1等三人)因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東城區政府)公房承租人變更一案,不服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一審法院)作出的(2016)京04行初2564號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白某1等三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劉某;被上訴人東城區政府的委託代理人吳某、陳某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白某1等三人向一審法院訴稱,涉訴公房現承租人白某4有其他住房,且沒有與原承租人共同居住兩年,只有戶籍與原承租人同**籍。故請求法院撤銷東城區政府下屬的北京市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一中心東直門分中心(以下簡稱東直門分中心)在2015年9月1日將豹某承租的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西里12樓2單元502的涉案公房變更為白某4的承租合同。
東城區政府向一審法院辯稱,白某1等三人與東城區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具有利害關系,原告主體資格不合格。白某1、白某2戶口不在訴爭房屋內。白某3被生效判決認定為不需要徵求意見的家庭成員。且東城區政府變更承租人為白某4的行為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故請求法院判決駁回白某1等三人起訴。
一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西里12樓2單元502室為東城區政府下屬的東直門分中心直管公房,原承租人豹某於2010年去世。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2014)東行初字第821號判決和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二中行終字第753號判決認定白某4在本市有其他住房。白某1、白某2在與一審法院談話中表示,她們的戶籍與原承租人豹某在死亡之前並非同**籍。
一審法院認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應當符合法定起訴條件。起訴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根據《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之規定,租賃期限內,乙方外遷或死亡,乙方同一戶籍共同居住兩年又無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員願意繼續履行合同,其他家庭成員又無異議的,可以辦理更名手續。本案中,白某1、白某2與原承租人豹某並非同一戶籍,白某3經生效判決認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三人均不屬於《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規定的家庭成員范圍,因此,白某1等三人不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故其向一審法院提起的訴訟不符合起訴條件,依法應予駁回。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裁定駁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訴。
白某1等三人不服一審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白某1等三人與本案具有利害關系,符合法律規定的原告主體資格,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裁定,開庭審理本案,並依法改判。
東城區政府堅持一審答辯意見,認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本案中,鑒於白某1、白某2與原承租人豹某並非同一戶籍,白某3業經生效判決認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故三人均不符合《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賃合同》第七條規定的公房承租人變更條件。白某1等三人與涉訴公房承租人變更行為之間不具有利害關系,所提本案之訴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依法應予駁回。
綜上,一審法院裁定駁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訴並無不當,本院應予維持。白某1等三人的上訴請求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本裁定為終審裁定。
F.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利害關系"暨如何認定原告主體資格問題
判斷是不是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關鍵看是否對當事人的權益造成影響。所謂的利害關系,應當是具有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不管這種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適當的救濟。
解析:
我國在制定《行政訴訟法》時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作了較為嚴格的限制。界定行政訴訟范圍的標准有兩項: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標准,二是人身財產權標准。
1、關於原告資格問題。
行政訴訟法界定的原告資格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是,法律沒有區分行政行為的直接相對人與有利害關系的人,也沒有明確什麼樣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才具有原告資格。因此,判斷行政訴訟原告資格,關鍵要看起訴人與被訴行政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利害關系,起訴人是否具有值得法律保護的利益,不管這種利益是現實的還是將來的,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以及法院能否提供適當的救濟。
2、關於被告資格問題。
由於我國行政機關林立,層次復雜,存在大量的內部機構、臨時機構、聯合執法機構、派出機構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鑒於此,應貫徹「誰行為,誰做被告」的原則,將行政訴訟的被告界定為「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又能夠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
G. 行政訴訟哪些人是利害關系人
行政訴訟中,下列人員是利害關系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第二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