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解釋全文
❶ 《行政訴訟法》中行政判決分為6種,其中維持判決與履行判決和確認判決有什麼區別謝謝
維持判決是確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合法的判決。
履行判決是要求行政機關履專行法定職責的判決,針對的是行屬政機關不作為。
確認判決是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主要存在於行政行為已經產生效果,撤銷或變更已無意義的情形。如行政拘留已經結束的案件。
❷ 《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有什麼區別
前兩者是《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和《行政強製法》屬於兩個法律部門,雖有聯系但沒什麼交集
❸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生效後原司法解釋有用嗎
原司法解釋只要沒命令被替代或者廢止,並且不與新的司法解釋發生適用上的沖突,原司法解釋繼續有效。
❹ 新行政訴訟法為暢通訴訟入口而做出的規定有哪些
在堅持現有受案范圍不變的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和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如違法攤派勞務),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同時對權利的保護擴大到了人身權和財產權之外的其他權利(如教育權、姓名權、勞動保障等權利)、行政協議(即行政合同)也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最高法發布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涉及立案登記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等十個方面內容,要求法院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行政訴訟,一律接收起訴狀。《司法解釋》總計27條,將和新《行政訴訟法》一起於2015年5月1日正式實施。
針對「立案難」,《司法解釋》規定,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司法解釋》規定,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法院應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❺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70條和79條第一款是否有矛盾
行政訴訟法 第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改變原審判決的內,應當同時對被訴具體行容政行為作出判決。
第七十九條人民法院審理二審案件和再審案件,對原審法院受理、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錯誤的,應當分別情況作如下處理:
(一)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實體判決後,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不應當受理的,在撤銷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的同時,可以發回重審,也可以逕行駁回起訴;
這兩個是不同前提的處理方式。沒有矛盾。七十九條的前提是認為不應當受理。而七十條的前提裡面沒有不應當受理,是普通情況下,即認為受理沒錯的前提下。
❻ 法律問題:誰知道最高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解釋的第四十一條......
第四十一條第一款是針對對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而不服該決定的相對人進內行行政起訴的規定容。因為行政決定是法律文書,該法律條款規定雷同於生效的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的再審期限的法律規定,該規定只限於相對人進行行政起訴的期限。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時的相對人。
第四十二條是針對行政機關為相對人作出決定後,侵犯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合法權利而作出的規定。該規定立法宗旨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懲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腐敗,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利的決心。只要行政機關對此不及時進行自我糾正,涉及不動產的受害人在二十年內、其他受害人在五年內隨時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人民法院都將依法審判。所以,針對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後的受害人(即:利害關系人)。
針對的性質都是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有些審判機關將以上法律條款故意顛倒是非,把受害人當作相對人來對待,在適用以上法律條款時一概而論(只適用第四十一條),是很多受害人在起訴時被擋在門外或者受理後被踢出門外,受害人是真正受不到法律保護的。
❼ 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有哪幾個版本
只有兩個版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版問題的解釋
(法釋權[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15〕9號 2015年4月22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❽ 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第50條
我的理解抄:基本的原則是以原告為准:就是告訴才處理,不告不訴的就審查原具體行政行為。
效力的問題:
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的,原告不服的,屬於效力待定
被告仍就原具體行政行為起訴的,不影響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的效力。
❾ 新行政訴訟法第91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調解抄失敗後的措施的襲規定。調解是法院在徵得雙方同意,根據自願合法原則在訴訟過程中進行的,旨在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機制。在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和體現,法律不強迫雙方必須達成調解協議。所以法律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調解程序相當於自行終結。此時,法院應當及時判決。法院判決應當根據法律和事實作出,至於在調解過程中當事人為達成協議所作出的承認或讓步,不能作為定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