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五十二

刑事訴訟法五十二

發布時間: 2020-12-18 04:11:45

⑴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2款

這是2012年修訂的內容,修訂前,這類證據需要司法機關轉換後才能作為證據使用,版修訂後,無權需轉換可以直接作為證據使用。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⑵ 新的刑事訴訟法二百五十三條是什麼內容

整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全文內容、主旨和釋義,以加深對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內容如下: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主旨

本條是關於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的處刑規定。

釋義和理解

本條第一款是關於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的處刑規定。依照本款規定,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是指郵政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行為。本條所規定的「郵政工作人員」,是指郵政部門的營業員、分揀員、投遞員、押運員以及其他從事郵政工作的人員。本罪的主體只能是郵政工作人員,而且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的行為必須是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的。如果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電報的行為人不是郵政工作人員或者郵政工作人員不是利用職務之便而實施上述行為的,不構成本罪,情節嚴重的,構成本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本條規定了三種妨害郵政通訊的行為,其中「私自開拆」,是指違反國家規定,未經投寄人或者收件人的同意,在郵途中非法開拆他人郵件、電報的行為。「隱匿」,是指將他人投寄的郵件、電報予以截留藏匿而不遞交給收件人的行為。「毀棄」,是指將他人投寄的郵件、電報予以撕毀、燒毀、拋棄等,致使他人無法查收的行為。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是妨害郵政通訊的三種具體行為,只要郵政工作人員故意施行上述三種行為之一,就可構成本罪。郵政工作人員依法檢查郵件的行為,屬於正當的職務行為,不構成犯罪。這里所說的「郵件」,是指通過郵政部門遞寄的信件、印刷品、包裹、匯票、報刊等;「電報」,包括明碼、密碼電報等。本款所規定的犯罪在執行中需要注意的是,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只能是故意犯罪,可能出於各種各樣的動機,如報復、圖財、逃避工作等。因過失而遺失、毀壞郵件、電報的,不構成本罪。依照本款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犯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條第二款是對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關於盜竊罪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的規定。這里所規定的「竊取財物」,是指郵政工作人員在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的同時,從郵件中竊取財物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妨害了郵政通訊,又侵犯了他人的合法財產。依照本款規定,對於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同時竊取財物的,構成了盜竊罪,應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於盜竊罪的規定從重處罰。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七十五條之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回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答候審。
第七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對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被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

⑷ 違反刑事訴訟法52條的處罰依據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是什麼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第五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5)刑事訴訟法五十二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

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五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⑹ 觸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會怎麼判

《刑事訴訟抄法》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襲、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你可能想問的是: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會怎麼判?
該條款本身並沒有規定法律後果。因此,要看具體實施了什麼樣的行為,分別以「偽證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妨害作證、偽造、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等罪名,分別處罰。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之規定

該條是關於取保候審的條件與執行的規定

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7)刑事訴訟法五十二擴展閱讀:

取保候審的辦理程序

1、取保候審的申請。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出取保候審的申請。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申請取保候審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2、取保候審的決定。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審的申請書後,應當在7天之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的,應當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檢察院檢察長或者人民法院院長批准,並簽發《取保候審決定書》和《執行取保候審通知書》,並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

對不符合取保候審法定條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審。不同意取保候審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機關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決定取保候審。

3、取保候審的執行。

取保候審的執行機關為公安機關。公安機關在執行時,應當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讀《取保候審決定書》,並令其簽名或蓋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沒有違反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取保候審期間屆滿以後,負責執行的公安機關應將保證金退還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告知保證人解除擔保。

參考資料:網路-刑事訴訟法

⑻ 刑事訴訟法第51條和第52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五十一條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屬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⑼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 五十六條內容

第五十二條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 【解釋】本條是關於如何確定罰金數額的規定。關於罰金的數額,刑法分則有的犯罪未作具體規定,有的犯罪規定了一定幅度。根據本條規定,無論是刑法分則明確規定了罰金刑幅度的,還是沒有明確規定罰金刑幅度的,判處罰金刑時都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所謂「犯罪情節」,主要是指犯罪分子罪行的危害程度,主觀惡性的大小,手段是否惡劣,非法所得的多少,後果是否嚴重等等。一般說來,情節嚴重的,罰金數額應當多些,情節較輕的,罰金數額應當少些,以做到罪刑相適應,使犯罪分子不在經濟上佔到便宜。同時,犯罪分子的經濟負擔能力也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如果罰金數額過多,超過了犯罪分子的實際負擔能力,犯罪分子也無法繳納,這對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也不利,同時由於罰金刑無法得到實際執行,也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如果罰金數額過少,則會使犯罪分子感受不到經濟懲罰,對犯罪分子起不到懲戒作用。 第五十三條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解釋】本條是關於如何繳納罰金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罰金應當按照判決規定的期限繳納,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人民法院在判處罰金時,應當同時規定繳納的期限,並明確是一次繳納還是分期繳納。一般說來,罰金數額不多,或者罰金數額雖然較多,但繳納並不困難的,可以限期一次繳納;罰金數額較多,根據犯罪分子的情況,無力一次繳納的,可以限定時間分期繳納。至於罰金的繳納期限,應當根據犯罪分子的經濟狀況和繳納的可能性確定。對於期滿不繳納的,包括未繳納完畢的,由人民法院強制繳納。所謂「強制繳納」,指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拍賣犯罪分子的財產,凍結存款,扣留、收繳工資或其他收入等辦法,迫使犯罪分子繳納罰金。強制繳納一般只對有繳納能力而不繳納罰金的犯罪分子採用。對於根據上述規定採取強制繳納措施仍未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所謂「追繳」,是指人民法院對沒有繳納或者沒有全部繳納罰金的被執行人,在發現其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予以追回上繳國庫。這種情況下追繳財產,實際上仍是執行原判決判處的罰金刑,這樣規定就使得那些在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時採用各種手段轉移、隱匿財產,逃避承擔罰金刑的犯罪分子,或者在人民法院執行罰金刑時,一時不能繳納或全部繳納,但事後有了執行能力的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不至於落空。另外,賦予人民法院隨時追繳的權力,也增強了罰金刑執行的威懾力。同時,本條也考慮到,罪犯如果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有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罰金。這種「不能抗拒的災禍」,主要是指火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罪犯及其家屬重病、傷殘等。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是減免罰金的條件,但並不是凡有上述情況都可減免罰金。只有遭遇不可抗拒的災禍造成繳納罰金確實有困難的,經申請,人民法院才酌情減少罰金數額或者免除全部罰金。我國刑法不允許用繳納罰金代替徒刑、拘役,同樣也不允許用徒刑、拘役代替罰金。

⑽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2款

1、 對「行政機關」和「查辦案件」的解讀
這里的「行政機關」,是指具有行政執法和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的組織,具體包括稅務、審計、工商、土地、環保、衛生、質監、人民銀行等行政機關,以及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修正後《刑訴法》第52條第2款在「行政執法」後加入「查辦案件」一詞,主要是針對我國監察部門對國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進行調查、辦理的情況,而此種查處行為並非「行政執法」,立法部門專門在此款中用「查辦案件」來概括此種情況。此外,「查辦案件」行政機關的實踐工作中也經常使用,在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中也使用了「查辦案件」一詞,「行政執法機關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對符合刑事追訴標准、涉嫌犯罪的案件,……。」
2、對「等」字的解讀
對於此款中「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的「等」字的解讀尤為重要,關繫到哪些行政執法證據可以進入刑事司法程序的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理解,有的理解為列舉未完,為了文字簡潔不作贅述;有的學者解讀是列舉後煞尾,可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也就僅限於「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這四種。從文義解釋的角度,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依照邏輯解釋和系統解釋,就會發現前者更合理。根據修正後《刑訴法》的邏輯思維和行文習慣,「等」字多是代表列舉未完,而如果後面再沒有內容,就不會再用「等」字。如第54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根據《刑事訴訟法》與相關行政規章的關系,為了保持內容的一致性,這里的「等」字更宜解釋為列舉未完。2011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出台的《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明文規定,「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收集、調取、製作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檢驗報告、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審查,人民法院庭審質證確認,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意見》規定了七項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考慮到法規規范之間的一致性,這里的「等」應解釋為列舉未完。
3、對「證據」和「證據材料」的解讀
在法理上,證據和證據材料有聯系但又不相同。其聯系是指,證據往往來源於證據材料,證據材料是取得證據的基礎和前提。區別是:證據材料是尚未審查、核實的事實,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還不是證據;而證據,則是對證據材料經過去偽存真、查證核實,與案件有關的事實。[1]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法律中對「證據」和「證據材料」並沒有作刻意區分,不同的法律條文中使用的「證據」一詞時,含義並不相同,有時「證據」是指證據材料,即有待查證屬實的證據的原始材料。第52條第2款的「證據材料」是指尚未查證核實的證據原始材料;這里的「證據」也是指證據材料,是「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而非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物證、書證等各種類型的「證據」,在未經查證屬實之前,僅僅是「證據材料」,這些證據材料可能真實,也可能不真實,需要經過審查判斷才能確定。經過查證屬實,符合法律規定的表現形式,具有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內容的,才是真正的證據。

熱點內容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
最高法下發的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8 21:34:38 瀏覽:538
寄ems不帶回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8 21:17:25 瀏覽:979
2016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21:15:59 瀏覽:907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