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古代的行政法

古代的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0-12-18 06:13:22

A. 中國古代最早的1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封建製法律的典型代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條。同時,鑒於當時中央和地方的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時也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高宗又下令對《永徽律》逐條逐句的進行統一而詳細的解釋,闡明《永徽律》的精神實質,重要原則制度的源流演變和立法意圖,並設問答,解決法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內容稱為「律疏」,附於律文之下,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律文與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部法典當時稱為《永徽律疏》,元代以後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豐富的內容、高超的技術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並對當時周圍其他亞洲國家和後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永徽律疏》在整個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

B. 中國古代行政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C. 中國古代有沒有行政法

有的。大明會典就是。
《大明會典》(Code of Great Ming Dynasty),記載中國明代典章制度以行政法規為主的專官修書。簡稱《明屬會典》。始纂於弘治十年(1497)三月,180卷。經正德時參校後刊行。嘉靖時經兩次增補,萬曆時又加修訂,撰成重修本228卷。明代前中期的社會發展、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分化以及明代官修史籍活動是其產生的社會學術背景。《大明會典》一書主要根據明代官修《諸司執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記載典章制度十分完備,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獻。

D. 法律問題:古代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機關,是司法機關又是行政機關么與今天的公安局相似么請解釋一下謝謝

刑部是負責審案的機關,屬於司法機關也屬於行政機關,類似於今天的高等法院版和司法部的結合體。刑權部之上還有大理寺,屬於完全的司法機關,和今天的最高法院一樣。今天的公安局和刑部沒關系,和當時的捕快類似,屬於行政機關直轄。

E.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

唐代 《唐六典》
《唐六典》是記載唐代封建國家職官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獻。唐玄宗於開元十年(公元772年)命令大臣以當時的國家行政體制為基礎,仿照西周〈周官〉一書依官職分類的體例編纂《唐六典》,至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完成,其內容主要記載了唐朝國家機構的設置、官員的編制、品級及職責、官員的選拔、任用、考核、監督、獎懲、俸祿、退休等制度和規定。[1]關於《唐六典》的編纂體例,尤其是《唐六典》的性質即《唐六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歷來為學者所爭議。律、令是中國古代傳統法制中的兩種基本文本,自戰國時代開始,歷經演變,至唐漸趨定製,成為唐代的主要法律文件。

F. 古代國家就有作為部門發的行政法

對!考成法等等!

G. 大清會典 為什麼是最完備的古代行政法典

清朝作為中國來最後一個自封建王朝,不論是在社會管理體制,國家制度還是司法制度上,吸取了前面所有王朝的治國經驗,所以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頂峰時期,皇帝以下,皆是奴才。所以清朝二百多年歷史中,鮮有在思想學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有所突破的人物。這是封建制度發展到頂峰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而大清會典,因為清朝基本沿用明制,很多典章制度都是從大明律中直接轉接而來。在封建管理體制中,是完全適用的,然而由於清朝的故步自封和閉關鎖國,並沒有看到世界的變化,導致國勢衰敗,一再喪權辱國,最終亡國。這也是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的必然結果,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H. 簡要分析我國古代行政法律規范的特點

中國古代行政立法調整的內容很廣泛,大致包括歷代王朝國家政權中
行政機關的設置、組織與職權,行政管理體制的構建及其相互之間的制約與
監督機制,行政官員管理制度及其工作程序,以及與行政管理活動相關的政
治、經濟、司法、監察、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的行政法律關系,都屬於行
政立法調整的范圍。
中國古代行政立法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
展而發展的。然而國家行政職能部門在運作過程中,也能對自身進行調整,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沖突及其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矛盾斗爭形勢的變化等因
素,對中國古代行政立法的發展變化,也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國家的職能活動明確地劃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是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以後開始的。行政法作為一門獨立的部門法學科,也是
在此以後出現的。我們對中國古代行政法的研究,使用的是「中國古代行政
立法」,以示與近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有所區別。「行政」一詞,在我國古代文
獻中是經常出現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為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
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楊伯峻先生對這段話的解釋:「做老百姓父母官
的,主持政治,卻不免於率領禽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呢?」又如《史記.殷本紀》:「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
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又《周本
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上面所引文獻中的「行政」,都是
指執掌政權組織管理國家事務的意思。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中國古代行政立法的任務就是確立和保障國
家職能的實施。列寧在《論國家》一文中,把國家的社會功能形象地比喻為
一台機器。他說:「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機器。」孫中
山也有類似的比喻,他在《五權憲法》一文中說:「兄弟說政府是一架機
器。」國家既然是一台機器,它是由各種部件構成的,猶如不同的政府機
關,需要各級大小官員去操作管理,才能使之正常運轉。為此,歷代統治階
級都非常重視國家機構中官員素質的培養與選拔,制定行政法規,規范官員
的操作規程,確定官員編制,明確職責,使之各有所司,工作有條不紊;建立
考核制度,根據官員的實踐能力與功過,給予升遷與獎懲,砥礪他們盡忠職
守,提高統治效能;同時規定官員年老退休制度,促進國家機構中各級管理
官員新陳代謝,以便使國家機構永遠保持生機,得以正常運轉。
中國古代國家的一切活動,諸如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監察、經濟、文
化等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皇帝手裡,皇帝「乾綱獨攬」,獨裁一切。歷代統治
者雖然注意到國家機關之間在權力運作過程中的相互制衡作用,建立監察
機構對各級行政官員實行彈劾與監督,但主要還是從便於皇帝對整個國家
機關的控制,更好地加強君主專制制度角度出發。我國古代行政立法,只是
規定如何維護和保障皇帝權力的實現,從未規定皇帝應該如何取得權力,如
何行使權力,這就是自秦始皇以來君主專制制度下中國古代行政立法的一
個重要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與撤銷,組織與職權,行
政管理體制的確立與調整等等,最終都要由皇帝裁決。甚至某些本來是專
門為皇帝個人和皇室私家服務的機構,也納入國家行政管理體系,由行政立
法來調整,其消費完全納入國家財政開支。所有這些,正是中國古代君主專
制制度下「朕即國家」和「家天下」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特點。
中華民族立國悠久,泱泱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從未中斷,其中蘊涵著極其
豐富的法律文化的瑰寶,而且有的完整地保存至今,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
富,也為世界所僅見。中國古代行政法律制度,誕生在中華大地,是中國行
政法律文化的載體,已形成獨具特色的體例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它不僅對東
亞諸國古代行政法制產生影響,甚至對西方某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曾產
生影響,例如英國的文官制,其中就吸收了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孫中
山說:「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
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
古最好的制度。」「英國的卡賴爾在他的《英雄與英雄崇拜》里曾特別指出,
中國的考試制度,作為選拔人才的方法,實在太高明了。」
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從夏朝開始,經歷了商周和春秋戰國,自秦始皇統一
六國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多民族的封建帝國之後,又經歷了兩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管
理體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I.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熱點內容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
試論述國際商法的基本作用 發布:2025-01-12 00:03:41 瀏覽:725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