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內涵

行政法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2-18 06:51:45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是什麼含義

行政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如專為實現屬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

建議參考 http://ke..com/link?url=XYftyMWo-n-a2pxj-sNxTPxDCQRU9j8qxB-_

❷ 行政法中的逾期不為和逾期而為的區別

一、逾期不為與逾期而為的內涵
(一)不作為期限的界定
法律期限主要有三種:1、法定期限,即法律、法規對行政主體履行作為義務的期限明確的規定。2、合理期限,在缺乏法定期限時,行政主體履行作為義務應當根據行政機關處理這類問題的通常時間、事件本身的難易程度、主客觀條件確定一個合理期限,作為確認行政主體是否履行作為義務的參考標准。3、緊急期限,對某些緊急事項處置,如交通事故、水災等,行政主體接到報告即應採取緊急處置措施的時間。
(二)逾期不為的內涵
行政不作為的逾期不為是指行政機關有法定義務,並且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能力,在法定期限內怠於履行應盡的行政法律義務,超過法定期限,仍然沒有履行,並且一怠到底,最後也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方式,即純正的行政不作為。
(三)逾期而為的內涵
行政不作為的逾期而為又稱為延遲履行,是指行政主體具有法定的義務,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由於主觀過錯而使職權所發生的作用超過了法定期限,對職權的行使出現一種違法的瑕疵狀態,這種違法的瑕疵狀態是在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產生的,但履行了本應行使的行政職責的不作為,即不純正的行政不作為。
二、逾期不為與逾期而為的關系
(一)逾期不為與逾期而為的聯系
1.發生時間相同
逾期不為和逾期而為都發生在行政義務法定期限以後,都是超越了期限而產生的不同行為方式。不論是超過法定期限,還是合理期限,亦或者緊急期限,都可以產生兩種行政不作為。逾期不為和逾期而為已經屬於超越了行政合法性原則,是違法性行為,不應有自由裁量權問題,更無時間的擴轉。即使延長,也是在法定的限度內,也都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因此兩者的發生都是「逾」,並且逾的是法定的「期」。
2.都產生一定法律效果
逾期不為與逾期而為的結果都「為」了,不論積極或者消極,不論明示還是默示,都是「為」的方式。盡管兩者的法律後果有眾多差異,但都發生了一定的行政結果。逾期不為的結果產生了復議,訴訟等行政結果。逾期而為也會產生復議,訴訟甚至國家賠償等結果。所以盡管結果不同,但效果都影響行政相對人。逾期不為是從法定期限過後就開始不為,一直持續。而逾期而為是從法定期限過後到作為之前是一直持續不為。
(二)逾期不為與逾期而為的區別
1.產生原因不同
逾期不為的原因是行政主體怠於、不屑、不予履行,公然對公共和個人利益的侵犯。主觀上具有惡意,是一種嚴重的行政違法。逾期而為是行政主體的主觀過錯引起。不論是行政主體主觀上故意追求,還是主觀上過失等都可以構成逾期而為。
2.不作為的態度不同
逾期不為的積極方式多是對自己的不作為,嚴重違規行為視若無睹,甚至追求結果的發生!逾期不為也有消極的看著結果發生,放任的態度,面對行為發生無所謂的心態。消極的逾期不為方式極大影響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信賴感。逾期而為的不作為態度則是積極的,半故意心態,本是想履行的,但是由於故意,而不想快速履行,延遲履行,但總是會履行。
3.行為方式不同
逾期不為的方式:一非法明確拒絕不履行,多發生於公民或組織請求行政主體為一定行為,在法定時限過後,本應合法履行,但行政機關沒有任何理由而明確拒絕履行的行為。二是無任何意思表示的不履行,即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應該履行的情況下,逾期沒有任何行為表示,以事情沒有發生過一般不予理睬。三是以行為方式表示不予履行。多發生於行政主體以職權的方式主動履行的情況下,行政主體本應在合法期限內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法行政行為予以制止等履行行為,但行政主體在最佳的履行期限過後表示不予管理,面對不法行政行為見而走開、避開的行為。逾期而為的方式是可以預期的,即以行政相對人原期待的履行方式而進行,沒有超出本該實行的行政行為,而是遵循原行為方式,並且這種行為方式是彌補的方式。

❸ 怎樣理解法的內涵與外延

法律是帶有政治形式的、以國家為中介的共同規章,這也就是通常所講的內法律是由國容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除了法律關系外,法律制度也是法這種社會現象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是由一定的法律關系所組成的。法律制度包括在法的范圍之內。對法律制度的通常解釋即法律制度是調整某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然是從規范的意義上看待法律制度的,是不全面的。

(3)行政法內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❹ 簡述行政和理性原則的涵義及具體內容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行政法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從行政法學研究起步之日開始,學者們對這一命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行政法基本原則應當反映出植根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行政法所有的性格.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歸納起來無外乎下列四種:
一是指導行政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准則,是整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主導思想和核心觀念;
二是貫穿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等活動的基本准則,它是人們對行政法規范的精神實質的概括,反映著行政法的價值和目的所在;
三是貫穿行政法律規范之中,指導行政權的獲得,行使及對其監督的基本准則,也是揭示行政法基本特徵並將其與其他部門法區別開來的主要標志;
四是指貫穿於行政法始終,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准則或原理,是行政法精神實質的體現,是行政法律規范或規則存在的基礎.
這四種不同的定義體現了學者們對行政法基本原則認識的逐步深化,也體現了其所依據的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時,上述四種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都包含了相同的涵義,即對行政法制定,實施等全部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中,其"指導"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行政法基本藉以建立和展開的基礎.基於此,筆者認為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應為:合法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及時救濟原則和統一原則.

❺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有哪些

行政法的基本原復則
(一制)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❻ 報考法院和檢察院需要考什麼

報考檢察院和法院:需要參加吉林省公務員統一考試,要考申論和行測,不考法律基礎知識。

但要先查詢是否檢察院和法院招收的條件

條件:需要通過司法考試

分為筆試與面試:筆試考申論與行測,面試為法院自主命題。

測試內容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型多樣,且不拘泥於固有測試模式,其主要內容涉及:

1.言語理解與表達

主要測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准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

2.數量關系

主要測查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

3.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考生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

4.常識判斷

主要測查考生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對常見現象或事物進行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主要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常識。

5.資料分析

主要測查考生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等構成。

(三)作答要求

1.《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題全部為選擇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考生必須將題本上的條形碼揭下,粘貼在答題卡指定位置,否則因未粘貼、粘貼錯誤等造成的後果由考生自負。

2.考生須用黑色墨水筆在答題卡的姓名、報考部門欄上填好本人姓名和報考部門,並在准考證號一欄的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准考證號。用2B鉛筆將「准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弧內的數字塗黑,黑度以蓋住框內字母為准,不要塗到框外。

3.考生閱讀試題本上的試題,然後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的題號下所選答案的標號塗黑,作答在題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無效,用其他筆填塗的一律無效。

4.考生務必攜帶的文具以准考證要求為准。

三、《申論》應考須知

(一)科目介紹

主要測查考生通過對給定資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等,所體現出的把握現象、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申論》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120分鍾,滿分100分。其中《申論》(甲)、《申論》(乙)和《申論》(丙)在題型、題量和難度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二)測試內容

根據背景資料和測量目標的不同,《申論》題型及要求會有所變化,其測試重點主要涉及:

1.閱讀理解能力

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准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准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2.綜合分析能力

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

3.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

要求藉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

4.文字表達能力

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准確規范、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

5.貫徹執行能力

要求能夠准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

(三)作答要求

1.《申論》試題全部為主觀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考生須將答案作答在申論答題卡上,在非指定位置作答的一律無效。

2.考生須用黑色墨水筆在答題卡的姓名、報考部門欄上填好本人姓名和報考部門,並在准考證號一欄的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准考證號。用2B鉛筆將「准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弧內的數字塗黑,黑度以蓋住框內字母為准,不要塗到框外。

3.使用少數民族語言試卷的考生,必須用少數民族語言答卷,否則後果自負。

4.考生務必攜帶的文具以准考證要求為准。

拓展內容:

吉林省各級機關錄用公務員考試採取分級考試的形式進行,筆試科目為公共科目、公安專業科目(報考公安機關執法類職位考生加考該科目)。報考省直、市(州)直機關(含垂直管理系統的市州局和長春市所轄區)和選調生職位的考試級別為甲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甲)、《申論》(甲)。報考縣(市、區)機關(含垂直管理系統的縣和除長春市轄區之外的區局)、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及省和市(州)直機關(單位)駐本級政府所在地之外縣(市)的考試級別為乙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乙)、《申論》(乙)。其中報考鄉鎮機關錄用優秀村幹部和街道辦事處錄用優秀居委會幹部職位的考生,考試級別為丙級,筆試科目為《申論》(丙)和《農村工作常識》或《街道工作常識》。報考公安機關執法類職位的考生筆試科目除《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甲或乙,根據公安機關級別確定)、《申論》(甲或乙,根據公安機關級別確定)外,還需參加《公安專業科目》考試。

筆試考點設置在市(州)政府所在地。報考省社保系統、省統計系統、省地稅系統(不含長白山地方稅務局)職位的考生筆試考點設置在各級社保局、統計局、地稅局所在市(州);報考長白山地方稅務局職位的考生筆試考點設在長春(省直考區)。

本次考試各級公務員主管機關和考試機構,不指定考試復習資料,不舉辦也不委託任何機構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

熱點內容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