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質證
⑴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怎麼舉證
被告的舉證負擔具有以下特徵:
(一)被告的舉證負擔是為了避免敗訴危險,而向法回院提供答證據的責任;(二)被告的舉證負擔是被告向法院提供反證、反駁證據或新的本證時,應該舉證到何種程度,才能避免原告勝訴的一種負擔。
反駁證據是指當一方當事人為證明其主張而提出證據時,對方當事人並不提出相反證據來否定一方所主張的事實,而是針對其證據所存在的瑕疵,如書證上的簽名為假,或物證為偽造的,或者取證的程序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等等,指出其主張因證據有瑕疵而無法得到證明。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是可以提新的證據,也可以反駁證據和反證原告。被告舉證負擔是向法院提供證據的責任,也是為了防止自己敗訴。一切證據都是要在事實的基礎上舉證的。證據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等。
⑵ 民事訴訟什麼情況下不需要舉證質證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39條規定:「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審判人回員對當事人答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第47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因此,並非所有的證據都必須經過質證,對於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不用在法庭上質證。另外,對於對方當事人自認或不予反駁的證據也不需要質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對方當事人認可或不予反駁的,可以確認其證明力。「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自認的規定,對於自認的情況,應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質證責任,該證據可以不經過質證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⑶ 民訴中,第二次開庭時,法庭調查可否對第一次開庭,已經質證的證據,再此質證最好有法條依據啊,,,
如雙方對證據有異議,一方或雙方要求重新質證,且法官認為需要進一步查明的,或者法官認為查明案件事實需要再次質證的,可以再次質證。這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也就是說,法律沒有限制。
民訴中第二次開庭時,對已經質證的證據,不會再次質證。第二次開庭一般只對新證據進行質證。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3)民事訴訟法質證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四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第一百三十五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需要進行巡迴審理,就地辦案。
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第一百三十七條開庭審理前,書記員應當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
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第一百三十八條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
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⑷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4)民事訴訟法質證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⑸ 被告人對法院做的書面說明是否要質證
質證,是指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通過採用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其地方法證明證據效力的活動。
質證是訴訟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民事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質證的規定十分簡單,對庭審中質證問題予以規范的僅有該法第66條即「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雙方當事人互相質證。」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施行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2條亦就質證問題作了類似的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出示,並經過庭審辯認、質證。」然而這些都是非常原則性的規定,並未明確質證制度的具體內容。由於立法上對質證的規范過於簡陋,未能為當事人開展質證活動提供具體的操作規程,因而不能有效地指導當事人有序地展開質證,充分發揮質證制度的功能。繼而,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7月6日公布並於同年7月11日施行的《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對庭審階段質證的一些具體問題作出了明確規范。如該規定第12條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13條規定:「補充的證據或者重新進行鑒定、勘驗的結論,必須再次開庭質證」;第15條和第8條則對再次開庭審理時的質證和質證的先後順序分別作出了規定。
這些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在法庭上進行質證是證據材料產生證據能力的必備形式要件,表明了質證是民事訴訟中法定的必經程序,同時也規范了質證的對象和質證展開的次序,這無疑是我國質證制度的一種進步。盡管這樣,民事審判實踐中還是暴露出諸多的問題,這不僅體現在立法的滯後性,也體現在司法運作的無序性上。為彌補上述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證據規定》對質證制度作了較為全面的規范。該規定涉及質證制度的部分共有16條,內容涵蓋了質證構成要件的各個方面。這既為人民法院有效地組織當事人進行質證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規程,也為當事人在庭審中規范、有序地展開質證提供了必要的法定程序保障。
⑹ 證據如何在法庭上進行質證
1、質證是來指當事人、訴訟代理源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廣義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
2、質證,是指在庭審過程中,由一方出示證據,並說明證據來源及證明內容,而由對方就證據本身及證明內容進行辨認、質疑、反駁的一項訴訟活動。在質證過程中,法官可就相關證據詢問當事人,有些地方法院還允許當事雙方相互詢問。
3、《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八種。法諺曰:證據是訴訟之王。司法裁判通過證據來認定相關事實,而不問案件的客觀情況,證據是否充分、證據鏈是否完備直接影響裁判結果。
⑺ 如何進行法庭質證
1、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廣義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
2、質證,是指在庭審過程中,由一方出示證據,並說明證據來源及證明內容,而由對方就證據本身及證明內容進行辨認、質疑、反駁的一項訴訟活動。在質證過程中,法官可就相關證據詢問當事人,有些地方法院還允許當事雙方相互詢問。
3、《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八種。法諺曰:證據是訴訟之王。司法裁判通過證據來認定相關事實,而不問案件的客觀情況,證據是否充分、證據鏈是否完備直接影響裁判結果。
一、基本質證技巧
按照學理上的通常理解,證據應當具備三性(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起到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因此,質證活動應圍繞證據的三性展開。
1、只認可真實的證明材料
可以否認一切對自己不利的復印件、傳真件等書證;可以否認利害關系人(如存在合作關系的單位和個人)出具的證據;對於有疑議的證據可以申請司法鑒定,以確認其真實性。
2、認可與案件存在邏輯關系的證明材料
所證明的內容必須與案件有關,否則是不會被採納。司法實踐中很多當事人提交的證據雖然客觀上與案件存在聯系,但單一的證據很難被認定存在邏輯關系。如在合同糾紛中主張損失時,為將損失擴大化,當事人提交一些食宿發票、火車票等,這些損失即便發生,在法律上也難認定與違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為此,直觀上不存在聯系的證據,可以與案件不存在關聯性為由不予認可。
3、認可來源合法的證據
質證時可要求對方說明證據來源,對於違法取得的證據,其真實性本身存疑且違反法律規定,不予認可。
二、質證技巧的綜合運用
質證是庭審的關鍵環節,而後面的法庭辯論不過是質證意見的補充而已。一個優秀的辯手不僅需要扎實的法律功底,而且要思維敏銳、思辯能力很強,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謀略(訴訟謀略可參見《訴訟36計》)。
1、准備充分:庭審前應全面熟悉案情,查找相關法律規定和案例,並預測對方可能出示的證據或提出的問題,作好應對預案。
2、做好開庭記錄:在對方舉證時,記錄對方的舉證意見和自己的辯解意見,這樣自己發表意見時就會很從容。
3、證據的三性應綜合運用,每份證據都可就其三性發表質證意見。
4、不要一概否認對方證據,這樣會顯得沒有誠信和缺乏職業道德。雙方都有的一些無關緊要的證據應當認可;而且對方證據和辯解意見有些還可以為我所用。
5、必要時採取相應法律措施:如申請證據保全、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提請司法鑒定。
6、遵守法庭秩序,不隨意插話,注意用詞,不搞人身攻擊。
7、如果證據存在較多瑕疵,為了防止書記員遺漏記錄律師的質證意見,可以在庭審結束後向法庭提交書面的《質證意見》。在書面的《質證意見》上,律師可以詳細地對公訴人提交的證據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
三、質證的程序:
在法庭審理中,質證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
(2)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
(3)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
⑻ 當庭質證是否合法(請給出具體的法律規定)
在訴訟活動中,對於雙方提交的證據都要當庭質證。具體法律規定為各訴訟法和最高院關於證據的若干規定。
⑼ 哪一條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採用
民事訴訟法來和最高法院自關於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都規定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八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三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