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先仲裁
Ⅰ 在行政法中,哪些要採用行政復議前置
1、復議選擇型――復議與訴訟銜接關系的原則。凡是屬於復議范圍又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案件,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屬於其他類型的,均應認為屬於此種。 2、復議選擇兼終局型――在復議和訴訟之間自由選擇,但選擇復議後不得提起訴訟。包括:《中 國公民處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入境處境管理法》。 3、復議前置型――《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專利法》第四十一條: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設立專利復審委員會。 專利申請人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駁回申請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復審。專利復審委員會復審後,作出決定,並通知專利申請人。 專利申請人對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復審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稅收徵收管理條例》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然後可以在收到稅務機關填發的繳款憑證之日起六十日內向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上一級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稅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或者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或者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或者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稅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復議和訴訟期間,強制執行措施和接收保全措施不停止執行。 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的, 作出處罰決定的稅務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海關法》第六十四條:納稅義務人同海關納稅爭議時,應當繳納稅款,並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復議後選擇裁決終局型――《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5、復議終局型――一種是屬於行政復議范圍而不屬於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案件;一種是既屬於行政復議又屬於行政訴訟的案件,如《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二款。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Ⅱ 行政法中哪一條是關於應先申請行政復議再起訴的
《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回為侵犯其已經取答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Ⅲ 仲裁法屬於程序法還是行政法
仲裁法是規定仲裁程序的法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不是行政法,行政法指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
Ⅳ 行政裁決 和行政仲裁求法律高手各舉一事例 多謝
這是一個有難度的法學問題,你至少應給100分的,我的解答如下 :
行政內裁決是行政法上的一個概念,容對於省級政府或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如果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做出的裁決就是最終決定。這是我國立法上唯一的行政裁決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
第十四條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行政仲裁相對簡單一點,比如說,勞動爭議仲裁、人事爭議仲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仲裁等,這些都是有仲裁之名,無仲裁之實的行政(仲裁)行為。
Ⅳ 仲裁,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區別
仲裁:仲裁(Arbitration),又稱公斷,是指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民事訴訟:是指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或者說,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得各種關系的總和。
行政訴訟: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規定,我國的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訴訟制度。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請求行政復議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法律制度,它是現代法治國家解決行政爭議,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制度。
區別:
一、參加的主體不同
仲裁與民事訴訟的主體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的主體是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
二、主體的地位不同
仲裁與民事訴訟的主體是平等的,是民事法律關系,受實體法民法調整;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為行政相對人,一方是國家的公權力機關,受實體法行政法調整。
三、調整的客體不同
仲裁與民事訴訟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生、財產關系;而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調整的是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侵權行為。
四、管轄的機關不同
仲裁是根據當事人的約定選擇仲裁機關,為第三方調解機構,實行的是「一裁終裁」制度;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是由有管轄權的法院管轄,實行「兩審終審」制度;行政復議是相關的行政復議機關管轄。
五、他們之間的關系
當事人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再進行民事訴訟,視為放棄了訴訟的權利;當事人選擇了民事訴訟就不能再進行仲裁。 對於行政機關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覺得是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利,可向有關的復議機關提出復議,如果對復議結果不滿,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不進行行政復議,直接進行行政訴訟。
Ⅵ 關於行政法中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先和你說說他們的性質和區別。
行政復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方發生爭議,根據相對方的申請,由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其它機關依法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活動。
行政復議,以書面審查為主,以不調解為原則。行政復議的結論做出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只要法律未規定復議決定為終局裁決的,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
注意: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行政決定之後,如果行政機關尚沒做出決定,則不存在復議問題。
行政復議以行政相對方的申請為前提。行政管理相對方提出復議申請是因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的活動。
簡單來說:復議的任務是解決行政爭議,而不是解決民事或其他爭議。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與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發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兩個並行的法律救濟制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都有對其合法權益保護的救濟功能。但兩者有著區別,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之前進行的。而行政訴訟是司法救濟,由人民法院作出訴訟裁決,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被稱作「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兩者比較而言。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申請了行政復議,如果對復議結果不服,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後15日內,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進行訴訟的。
行政訴訟不受理的案件有:1、國家行為。2、刑事司法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抽象行政行為。5、駁回當事人對行正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6、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7、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8、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決定的行為。9、行政調解行為。10、法定行政仲裁行為。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復議。
同時進行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符合規定。你只要分清兩者的區別,什麼類進行什麼訴訟就好了。行政復議不服再進行行政訴訟就行了。
Ⅶ 我國刑法、民商法、行政法、三大訴訟法及仲裁法的調整對象及原則
刑法調整對象是刑事法律關系。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版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權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民商法調整對象是民商事法律關系。根民商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行政法調整行政法律關系,原則包括依法行政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誠信原則、高效便民原則、監督與救濟原則。訴訟法調整對象是訴訟法律關系,原則包括平等原則、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辯論對抗性原則、處分原則、支持起訴原則、檢察監督原則。
Ⅷ 行政裁決和行政仲裁的區別
1、依照不同
行政裁決是依照法律授權。
行政仲裁是按照法定仲裁程序予以解決的制度。
2、組織不同
行政裁決是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組織。
行政仲裁是行政機關設立的解決民事爭議的專門機構。
(8)行政法先仲裁擴展閱讀:
行政裁決,是行政機關依法裁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權益爭議的活動。行政裁決的特徵有以下方面:
(1)行政裁決的主體是法律授權的特定行政機關。
(2)行政裁決的對象是特定的民事、經濟糾紛。
(3)行政裁決在形式上具有準司法性。
(4)行政裁決在效果上具有強制性。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行政裁決主要有以下幾類:
(1)損害賠償裁決。這是指行政機關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因涉及與行政管理相關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賠償爭議所作的裁決。
(2)權屬糾紛裁決。這是指行政主體對平等主體之間,因涉及與行政管理相關的某一財產、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歸屬發生爭議所作出的裁決。
(3)侵權糾紛裁決。這是指在平等主體之間,一方當事人認為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受到了另一方侵犯時,依法請求行政機關制止侵害,並責令侵權方對其侵害行為已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Ⅸ 行政仲裁和行政裁決都是處理民事爭議,那為什麼是行政法,不是民法
關於法律的適用,有一個優先性,行政法規范的適用優先於民法。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行使的機構不同。仲裁是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雙方自願訂立的仲裁條款或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受理並由仲裁庭對雙方當事人的爭議事項進行審理和裁決,而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其行政管理職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受理的根據不同。仲裁機構受理案件是根據當事人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其對案件管轄權的取得完全基於當事人雙方的授權。而行政裁決則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授權,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實施強制管轄。
三、適用的法律不同。仲裁機構處理爭議是根據事實、依據法律規定公平合理地處理糾紛,即在全面、深入、客觀地查清與案件有關的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確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法規未對有關爭議作明確規定時,可以參照經濟貿易慣例或者行業慣例來確認責任。而行政裁決則只能根據事實,依據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來確認責任。
四、效力不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裁決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行政裁決作出後,當事人不服可依法申請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五、性質不同。仲裁是對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作出裁;行政裁決則是由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依其行政職權,以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隸屬關系進行的裁決。
行政仲裁與行政裁決的共同點:
一、都是行政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居間裁斷。
二、處理對象都是民事爭議。
三、都是行政機關運用行政權力的過程。
Ⅹ 仲裁,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區別
1.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
2.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全體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
3.其二者的區別:①、啟動條件不同,仲裁的前提是當事人雙方達成仲裁協議,表明自願將爭議提交仲裁機關。而民事訴訟不需要雙方協商,只要一方的起訴符合法定條件法院就會受理。如選擇了仲裁,就不能到法院進行訴訟,即你自己已放棄了訴訟的權利,所以認為仲裁和訴訟可並存是錯誤的。
②、機構不同,仲裁委是由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法制局)和商會統一組建,其監督機構是中國仲裁協會,其仲裁員大多是律師和政府機構人員兼職從事;法院的機構是國家法律的審判機構。簡單地說,仲裁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就約定以後出現糾紛時叫某仲裁機構做「娘舅」,一旦裁定對雙方都有法律效力。
③、當事人權利不同,仲裁是當事人有權選擇仲裁員。而民事訴訟的審判人員由人民法院決定。
④、程序不同,仲裁實行一審終局制。當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實再次申請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再行起訴、上訴。而民事訴訟可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三個階段。並且仲裁一般不公開審理,這有利於保守當事人的商業秘密。而民事訴訟無特殊情況必須公開審理。
⑤、收費不同,仲裁費沒有規定可以減交、緩交、免交,法院有規定。仲裁費比訴訟費高,如二萬元的糾紛,仲裁費是1350元,訴訟費是800元。
4.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 從學理上說,行政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上的行政訴訟法也稱形式意義上的行政訴訟法,特指由國家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所制定的,通常被稱為「民告官」。
5.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6.其二者的區別:(一)性質不同行政復議是由上一級行政機關對下一級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的審查,屬於行政行為的范疇,所有過程都在行政系統內部進行;而行政訴訟則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實施的司法監督,是一種司法行為。
(二)受理機關不同行政復議的受理機關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屬的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例如,對某縣煙草局的處罰決定不服,可向該縣煙草專賣局的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即市(或者地區)煙草專賣局申請行政復議。而行政訴訟的受理機關則是人民法院。
(三)受案范圍不同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案件,而復議機關所受理的既有行政違法的案件,也有行政不當的案件。也就是說,凡是能夠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爭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而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未必能夠提起行政訴訟。另外,法律規定行政復議裁決為終局決定的,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以後,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從而使某行政爭議只能通過行政復議而不能通過行政訴訟得以解決。
(四)審查的力度不同受理復議申請的復議機關不僅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還要審查其是否適當;而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只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一般不審查其是否適當,因此,行政復議的審查力度要大於行政訴訟。
(五)審查依據不同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行政規章以及上級行政機關依法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為依據;而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行政和規章只作參照。
(六)審理程序不同行政復議基本上實行一級復議,以書面復議為原則;而行政訴訟案件實行的是兩審終審、公開開庭審理的制度。相對而言,行政復議程序比較簡便、靈活。
(七)審查范圍不同行政訴訟是「不告不理」,審查的范圍限於原告請求范圍;行政復議則是「有錯必糾」,這意味著復議的范圍不局限於申請人的申請。因此行政復議的審查范圍要大於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