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結構法律
1. 誰可以提供公司治理的法律風險防控
如果涉及到公司治理這么廣泛的方面,那需要像聯瑞律所聯盟這樣懂得防控刑事風險、經濟風險、民事風險和行政風險的公司給你提供幫助才行。
2. 全民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公司的定義及區別
全民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公司的定義及區別:
(一)法律依據不同:由遵循《企業法》變為遵循《公司法》
國有獨資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注冊,公司所有權、決策權和經營權分離,權責明晰。
(二)管理體系不同:由注重行政隸屬關系變為注重以資產為紐帶的產權關系
全民所有制企業由政府出資,隸屬於政府,實行政府任命或職工選舉並經政府審核同意的廠長(經理)負責制,注重隸屬關系;
國有獨資公司是以十六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指引,建立明確的以資產為紐帶的現代國有產權管理體系。
(三)治理結構不同:由 「老三會」變更為有機結合「老三會」的「新三會」
全民所有制企業治理結構中的「老三會」是指黨委會、工會、職代會,現代治理結構的「新三會」是指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
拓展資料
1、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指企業財產屬於全民所有的,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全民所有制企業又稱為國有企業,但廣義的國有企業還包括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只是國有企業的一種。
2、國有獨資公司是指國家單獨出資、由國務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權本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符合有限責任公司的一般特徵: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3. MBA課程都學習哪些內容
MBA一般設置12門必修課:
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學、生產作業與管理、金融與投資管理、財務管理、國際金融管理、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溝通學,各個學校課程設置不一樣,可能有所區別,但大體有這幾門課程。另外選修則是根據自己的方向決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校專業方向不同,除了必修課程可能有相同之處,其它課程安排相差還是很大的,有些學校會根據自己的院校特色設置自己的專業MBA課程。
4. 請問公司上市之後需要法務部門進行處理或協助處理的事項主要有哪些呢
1、法律咨詢;
2、法律培訓;
3、盡職調查;
4、合同評審;
5、涉訴事項;
5. 現代企業加強依法治理的意義
現代企業制度是指以市場經濟為主體,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形式,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法人制度、企業自負盈虧制度、出資者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領導體制與組織管理制度
在較為具體的層面,現代企業制度大體可包括以下內容:
1、企業資產具有明確的實物邊界和價值邊界;
2、企業通常實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並有效運轉。
3、企業以生產經營為主要職能,有明確的盈利目標,各級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工按經營業績和勞動貢獻獲取收益,住房分配、養老、醫療及其他福利事業由市場、社會或政府機構承擔。
4、企業具有合理的組織結構,在生產、供銷、財務、研究開發、質量控制、勞動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和機制。
5、企業有著剛性的預算約束和合理的財務結構,可以通過收購、兼並、聯合等方式謀求企業的擴展,經營不善難以為繼時,可通過破產、被兼並等方式尋求資產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再配置。
我們的現代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忽視法律問題,忽視對法律思想、法律邏輯的借鑒意義。即使那些標榜已經經過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公司,可以說制度化建設還是很差的,很多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我認為,現代企業的管理,特別是民營企業管理,借鑒法律思維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現代企業已經有了很多制度,甚至一些大公司的各項制度都能編成幾本書那麼多。但我想說的是,這些成書的現代企業並不是企業制度化、規范化的標志,也可以說這些成書的制度質量並不是很高,甚至很多是流於形式的。綜觀這些現代企業的制度,可以說多出自秘書之手或出自各個部門,制度之間缺乏有機的整合,對於企業的整體戰略體現並不是很不充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以下,我暫舉幾例,讓大家看看現代企業制度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制度,老闆個人的單方任性很強,在權利與義務分配上缺乏制衡
法律制定的目的就是通過合理設定權利義務來規范人的行為。可我們的企業的制度,是由老闆的個人的單方任性所決定的,在權利義務規范上是非常缺失的,制度的設定很多地方是相互矛盾和沖突的,很多地方是不合理的,企業的規章制度,缺乏必要的合理和慎重。這在現代企業,特別是私有企業優為突出。
二、企業規章制度忽視法律法規
有的企業老闆認為,只要是企業定的條條框框,員工就得遵照執行,就得服從。因此。在有的企業規章制度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違規、違法,甚至侵犯職工基本權利的條款。其實,企業規章制度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法律基礎之上,除了諸如勞動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之外,一個直接的法律依據就是企業章程。從股東權利的行使到董事會的責任制度;從財務規章到生產規章,都應該是企業章程的具體化。但在實踐中,較少有人從法律的角度去研究和把握企業章程,並把它作為制定企業規章制度的基礎。這往往直接導致在制定企業規章制度時的隨意性。個別有限責任公司,甚至在具體的規章制度中竟然將企業章程中股東會議、董事會的職權,都歸於總經理,使現代企業制度的先進性名存實亡。
三、、建立和完善以「章程」為基礎的企業規章制度體系和法律事務管理制度體系
實行制度化管理,一切按規章制度辦事,是推行依法治企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要著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根據法律的要求和企業的實際情況,起草好企業的章程。章程被稱為企業的「憲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定企業的宗旨、權利義務、組織機構、各類人員的權利與責任等內容的最基本的規章制度,是實行制度化管理的基礎。現在,我們許多企業和公司對章程沒有足夠的重視,只是為了應付工商注冊而按照工商局提供的統一格式而編制,千篇一律,根本沒有起到章程應有的作用。其次,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企業的合同、資產、財務、生產經營、采購、擔保、安全生產、人事管理等基本管理制度,使企業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以「法治」代替「人治」。第三,建立和完善企業法律方面的規章制度體系,包括重大合同審查會簽制度、授權委託制度、企業法律顧問咨詢制度、重大決策法律意見書制度、重大法律事項聯合審議制度、企業涉外文字材料審查把關制度、法律事項督辦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等。這些制度與市場競爭、企業管理息息相關,對規范企業行為、保護企業利益有至關重要作用。此外,在有了規章制度以後,還要細化各項管理工作和各項法律事務工作的管理和處置程序,並納入日程考核管理,使規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好完整的企業規章制度體系,才能在企業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真正把依法治企工作落到實處。
四、缺乏法律的三權分立和公司的治理結構
雖然我們現代企業的治理在借鑒西方國家的憲法,借鑒了現代公司的基本匡架,也可以說民營企業的老闆就是公司的總統,總經理就是總理和首相,股東會猶如議會、人大,監事會就象法院。但在公司內,對於公司章程,普遍認為公司章程就是辦理營業執照時不經意填寫的,就是在履行個手續而已,有誰認識到它的公司憲法地位的?對於股東協議,說穿了也就是調整股東權益的基本文件。因此多數人在合作開公司的時候,特別是遇見股東爭議時,對股東協議和公司章程的執行是毛病百出,歧義遍橫,各說各理,從而導致章程和協議失去了其實際的法律意義,為此而打官司的並不是少數。原因是什麼?缺乏法律的三權分立和公司的治理結構合理設置。
三、對合同的實際意義缺乏重視
生意人的合同,實際就是生意人之間的法律,可以說財富的一半是合同。企業的利益,大多數是通過合同實現的。但我們企業對於合同的管理,是多麼的忽視!可以說,現在的企業,多數的公司經營合同是由業務人員定的,普遍存在下列幾個方面問題:A、合同的質量不高,不嚴謹、掛一漏萬,B、普遍認為公司的合同管理制度沒那麼重要,不需要如此的嚴格執行,C、在執行合同中,普遍存在不能意識到合同的法律意義,一個電話、兩個傳真,就改變了原定交貨方式等等。而這一切,對於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卻是優為重要的。
四、缺乏法律證據意識
法律講究證據,但現在很多企業,文件是分散保管的,有的分散在部門,有的甚至分散在辦事人員手裡。結果是,用到的時候卻找不到。企業普遍認為,企業的證據,是發生糾紛和打官司才要用,卻不知道,在內部獎懲個員工時,證據同樣很重要,憑權勢壓人算不了本事,員工也不容易服氣的。考試大收集
諸如上述幾類,我認為,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不但需要法律思維,更重要的是要將法律思維貫徹到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每一個角落,貫徹到企業的決策、管理、激勵、監管、執行、裁處等方面,並使之規范化、程序化,只有規范企業的各種崗位設置、崗位職責、流程設計,才能真正視為現在企業。
五、不重視法律工作
由於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以及國內法制環境的不完備、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導致我國企業的法律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
(1)許多企業領導人對依法治企的認識程度還不夠,缺乏依法經營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依法治企的自覺性不強。
(2)企業法律事務管理工作仍處於一種被動的、應付法律事務的狀態,而不是主動地預防、規劃、應對。
(3)企業不能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如對合作方的資信狀況、履約能力了解得不夠深,導致合同無法履行;不審查被擔保方的主體資格、償債能力而盲目擔保;發生糾紛後不及時依法主張權利,造成經濟損失等等。
(4)甚至有許多企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法不依、違法經營的狀況。
企業法律工作是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法律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予以研究解決,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改革和經濟發展。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中國加入WTO後,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日益增多,企業法律工作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和面對加入WTO後的新形勢,加強企業法律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首先,加強企業法律工作,是外部市場環境對企業的要求。當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企業是市場中的一員,而且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企業與企業的關系都應該主要是通過相應的法律來調整和規范。因此,市場經濟對企業的首要要求就是按照市場規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參與市場競爭,依法維護自身的利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為自己生存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加強企業法律工作,是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要做到內部管理有序、高效,就必須摒棄過去那種「人治」現象,積極推行依法治企。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包括企業與職工的關系,都必須按照公司法、勞動法等法律來調整和規范。
第三,加強企業法律工作,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保障。世貿組織在過去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為世貿組織成員共同接受的多邊經貿協定和協議。世貿組織規則是世貿組織成員之間開展國際經貿合作與競爭的基本「游戲規則」。這就要求廣大企業更自覺、更嚴格地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後面臨的新局面,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許多新的經濟糾紛和法律問題。面對市場經濟轉型和加入WTO的挑戰,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依靠法律來規避風險。
6. 請問有哪些在香港上市的大陸企業違背香港公司治理法律的案例
2004年,香港高等法院宣布歐亞農業(0932,HK)正式清盤。歐亞農業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被清盤的內地民營企業。年7月,歐亞農業在香港上市,但不久即負面消息不斷,2002年9月起被停牌。去年7月,歐亞農業因為拖欠集友銀行3000多萬元而被申請清盤。期間,有新投資者願意拯救歐亞農業,但聯交所認為,該公司上市時的招股文件有誤導成分,因此拒絕了復牌建議。最終,在無人反對情況下,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頒發清盤令。
2004年12月1日,香港廉政公署宣布對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0751.HK,創維數碼)董事會主席和一名執行董事提出指控,兩人涉嫌挪用公司資金超過4800萬港元。
創維數碼是中國第四大電視機製造商。 公司董事會主席黃宏生和執行董事黃培升同被指控一項串謀盜竊罪名。黃宏生被控於2001年1月至6月間,串謀其母羅玉英,從創維數碼全資子公司創維集團有限公司(現更名創維電視控股有限公司)賬戶中盜竊公司50萬港元。另外,黃宏生兄弟被控於2000年11月至2004年10月間,與羅玉英及王鵬串謀,以「傭金」名義分別竊取上市公司資金221萬港元和4838萬港元。
法官簡仕勛在判詞中認定,上述三項罪名成立。除了總計超過5000萬港元的串謀盜竊罪名,黃宏生兄弟還被裁定串謀欺詐上市公司罪名成立。
7.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論述公司治理中法律風險控制
1、企業注冊資本的真實與充足不僅有利於保護企業主的客戶利益,更與企業及股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企業注冊資本虛假、或者在經營過程中被抽逃,將使企業股東喪失有限責任制度的保護而可能被捲入債權人提起的訴訟中。
2、與他人共同對外投資設立企業時,務必關注合作夥伴是否履行了投資義務。如果合作夥伴沒有履行投資義務,在企業對外負債的情況下,可能要就合作夥伴的過錯向債權人承擔責任,盡管在對外承擔責任後可以向合作夥伴追討,但這無疑將增加風險。
3、設立公司時,務必親自簽署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否則一旦發生紛爭,他人代簽名行為會造成極大麻煩,甚至可能對公司股權歸屬造成不測因素。
4、隱名投資雖然不被法律完全禁止,但蘊藏較大法律風險,法律對隱名投資人的股東資格認定標准要求非常嚴格,建議不選擇以隱名方式與他人共同設立公司。
5、如果向他人收購公司股權,收購合同生效後請務必盡快辦理企業工商登記變更手續,否則將面臨無法真正獲得股權的風險。
6、公司章程是公司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一旦發生爭議,將成為法院判斷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依據。建議在參與制定公司章程時務必仔細衡量,慎重簽署。
7、公司的控股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這些人員務必遵守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規中的規定。違反這些規定將可能導致向企業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8、中小股東與控股股東同樣是企業的投資者,善待中小股東,尊重他們的參與權、表決權,保障他們的知情權,保護他們的利潤分配權等各種股東權。
9、公司的投資者之間產生分歧十分正常,但需遵循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解決爭議。召開股東會前,務必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方式與內容通知股東,如果沒有妥當地履行通知義務,所形成的股東會、董事會決議可能將被法院撤銷。
10、以磋商的方法化解公司內部分歧。公司內部爭議容易導致公司治理出現僵局,不僅可能將公司以及股東捲入訴訟,消耗公司的人力、物力,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公司解散。
11、企業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可能因種種因素需要結束營業。務必注意按期履行投資者的清算義務。怠於履行清算義務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公司帳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的,股東將面臨直接承擔子公司全部債務的風險。
8. 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的第一章
股東與股東大會
第一節股東權利
第一條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合法權利。上市公司應建立能夠確保股東充分行使權利的公司治理結構。
第二條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應確保所有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享有平等地位。股東按其持有的股份享有平等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
第三條股東對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公司重大事項,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上市公司應建立和股東溝通的有效渠道。
第四條股東有權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通過民事訴訟或其他法律手段保護其合法權利。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侵犯股東合法權益,股東有權依法提起要求停止上述違法行為或侵害行為的訴訟。董事、監事、經理執行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股東有權要求公司依法提起要求賠償的訴訟。
第二節股東大會的規范
第五條上市公司應在公司章程中規定股東大會的召開和表決程序,包括通知、登記、提案的審議、投票、計票、表決結果的宣布、會議決議的形成、會議記錄及其簽署、公告等。
第六條董事會應認真審議並安排股東大會審議事項。股東大會應給予每個提案合理的討論時間。
第七條上市公司應在公司章程中規定股東大會對董事會的授權原則,授權內容應明確具體。
第八條上市公司應在保證股東大會合法、有效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包括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擴大股東參與股東大會的比例。股東大會時間、地點的選擇應有利於讓盡可能多的股東參加會議。
第九條股東既可以親自到股東大會現場投票,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投票,兩者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第十條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和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可向上市公司股東徵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投票權徵集應採取無償的方式進行,並應向被徵集人充分披露信息。
第十一條機構投資者應在公司董事選任、經營者激勵與監督、重大事項決策等方面發揮作用。
第三節關聯交易
第十二條上市公司與關聯人之間的關聯交易應簽訂書面協議。協議的簽訂應當遵循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的原則,協議內容應明確、具體。公司應將該協議的訂立、變更、終止及履行情況等事項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披露。
第十三條上市公司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關聯人以壟斷采購和銷售業務渠道等方式干預公司的經營,損害公司利益。關聯交易活動應遵循商業原則, 關聯交易的價格原則上應不偏離市場獨立第三方的價格或收費的標准。公司應對關聯交易的定價依據予以充分披露。
第十四條上市公司的資產屬於公司所有。上市公司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股東及其關聯方以各種形式佔用或轉移公司的資金、資產及其他資源。上市公司不得為股東及其關聯方提供擔保。
9. 公司治理與法律治理環境
牽涉公司治理原則的問題: ·個體的財政決算的准備的失察 ·內部控制和個體的審計員的獨立 ·為首席執行官和其它高級主管作出報償安排的回顧 ·董事會內職位的提名方法 ·可以供給董事會運用的資源 ·失察及風險管理 ·股息政策 企業管治帶來的問題 對資訊需求的問題,因為處理資訊成本的問題,股東往往難以取得良好的資訊,對於小股東來說,情況更甚。對於這種問題,效率市場假說可以提供答案。這個假說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上許多投資者是理性且追求最大利潤,所以建議小股東看重較大專業投資者的決定。 在監察的成本方面,為了要影響董事,股東應該聯合其他股東組成有影響力的投票小組,促使在決議中或者在全體大會委任董事的時候產生真正的威脅。 提供會計資料方面,各種財務帳目能夠讓股東了解資金的來源與流動,並且以此來監察董事的運作。財務報告過程中的瑕疵導致企業管治的有效性產生了瑕疵。最理想的情況,就是通過外部審計來改善問題。 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現代企業制度尚不健全,與此相適應的公司治理結構也很不完善。長期以來,世界范圍內同時並存著兩種主要的公司治理結構——外部控制模式和內部控制模式。正處於轉軌經濟中的我國企業應該選擇怎樣的公司治理結構,直接關繫到我國企業的生存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健康成長。 很多關於公司控制的理論認為,外部模式比內部模式有更高的效率。本文從公司治理結構與法律環境的關系入手構造模型,得出結論:在不同的法律環境下,雖然這兩種治理模式存在很大差異,但卻可以是同樣有效率的。從而能夠解釋即使是在所有其他條件(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完全相同的不同國家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本文的模型同時也啟發我們:雖然內部控制模式可以在封閉的國家中良好運作,但是,資本市場的整合尤其是公司控制市場的整合,將最終使得外部控制模式盛行。然而,模型也告訴我們,即使外部控制模式超越內部控制模式,也沒有必要進行迅速的改革,傾向於外部控制模式的法律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外部控制模式是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只有當法律環境健全時它才會是有效率的。 第一章 導論7-13 1.1 研究背景7-8 1.2 文獻綜述8-11 1.3 本文的寫作目的、研究結構及創新之處11-13 第二章 兩種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徵13-35 2.1 公司治理結構的相關概念13-16 2.2 公司治理結構的兩種模式16-20 2.3 制度和法律的主要作用20-22 2.4 分散控制:基於市場的公司治理模式22-28 2.5 集中控制——基於聲譽的公司治理模式28-33 2.6 資本市場的網路效應33-35 第三章 模型的構建35-52 3.1 模型的意圖35 3.2 模型的建立35-38 3.3 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38-44 3.4 法律的制訂和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44-49 3.5 實證49-52 第四章 模型的啟示52-59 4.1 改革的次序安排52-55 4.2 資本市場整合的效應分析55-57 4.3 結論57-59 第五章 中國企業的選擇59-69 5.1 傳統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59-60 5.2 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60-65 5.3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缺陷65-66 5.4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完善66-69 第六章 結束語69-71 參考文獻71-74 致謝74 公司治理一詞意味許多東西。它也許描述: ·公司指揮和控制的過程 ·鼓勵遵照公司手則(嚴如公司治理指南內所定的) ·根據活躍擁有投資技術(和在公司治理資金) ·在經濟方面它意味學習許多出現在分離擁有權和控制上的問題。 公司治理是指諸多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主要包括股東、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這些利益關系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業績。公司治理討論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使企業的管理者在利用資本供給者提供的資產發揮資產用途的同時,承擔起對資本供給者的責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結構和機制,明確不同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力、責任和影響,建立委託代理人之間激勵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業戰略決策能力,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管理大前提。公司治理如同企業戰略一樣,是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普遍忽略的兩個重要方面。 在最寬廣的層面,公司治理包含了規則、關系、制度和程序,都在這個框架之內由信託當局在公司中行使和控制。恰當的規則包括了當地可適用的法律和公司的內部規則。而關系包括了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關系,最重要是那些擁有者、經理、董事會董事、管理當局、雇員和整個小區。制度和程序則要應付一些事態譬如當局、工作指標、保證機制、報告要求和責任的代表團。 這樣公司治理結構明白解說為在公司事務上做出決定的規則和方法。它並且提供可以設定公司宗旨的結構,並且獲得和監測那些宗旨如何表現的手段。 在公司治理框架里受託責任和責任的問題經常被談論。 雖然這個言詞有一個描寫性的內容,但常被注入渴望的感覺,就是為了給予"實踐是應該尋求看齊"這么樣的一個模型。就此公司治理原則或指南的各種各樣的聲明、勸告和規定就成了參考。 由於利益相關者影響從現代組織的控制中分離,為了代表利益相關者要求減少代辦費用和信息非對稱性而實施了公司管治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用來監測結果是否與計劃符合;並且為了維護或修改組織活動鼓勵充分地通知整個組織。雖則主要,公司治理是鼓勵個體的實際行為依著整體公司方針的一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