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法律服務
『壹』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各項工作服務職工群眾能力
在工作理念上,要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
「法不阿貴,法不阿權」,「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我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呈現職工群眾權利意識強與法律意識弱並存的某種「初級階段」特徵,一方面職工群眾反映訴求和民主參與的願望日益強烈,但同時這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不足、渠道不暢,法律意識薄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再加上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導致一方面職工群眾對司法不信任,司法公信力下降,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職工群眾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人信奉「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惡不信善」、「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只問結果不計手段,「以錯糾錯式」維權,採取上洋訪、攔截領導車輛、圍堵沖擊國家機關等方式違法上訪,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此,必須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識,充分認識任何組織、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牢記人民是真正的主人,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並且屬於人民,帶頭知法、懂法、守法、護法。要實現從行政強制到民主法治理念的轉變,擺脫依靠行政強制的路徑依賴,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和公平正義觀念,不斷增強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通過民主法治來妥善協調人民職工群眾內部的利益關系、化解干群關系矛盾,最大程度地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教育引導職工群眾增強守法意識,強化「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法治觀念,充分認識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公民的福祉,也是維權的有力保證。沒有任何權利是絕對的,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權利意識」伸張離不開「法治觀念」護航,權利如不能正確行使,不僅不能成為法治進程的「鋪路石」,反而可能變成社會動盪的「導火索」,教育引導職工群眾學法遵法守法用法,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履行法律義務,以合法合規形式表達利益訴求。
在工作方式上,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方式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法不嚴則無治」,「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法規的生命在於實施,法律法規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皇權至上,權大於法,人治大於法治,缺乏法治傳統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再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一些領導幹部仍熱衷於計劃經濟那套行政化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有的甚至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制度和組織之上,崇尚個人專斷、長官意志和行政命令方式,否定法治原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程序。為此,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適應社會變化,研究和把握職工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創造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繼承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大依法開展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機制,更加註重運用法律手段開展職工群眾工作,依法按章程辦事,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勞動關系,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使職權的能力,不斷提升新形勢下職工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把職工群眾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把職工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切實解決好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切實維護和保障職工群眾合法權益,增強職工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要借用外力,整合資源,善於藉助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和法律志願者、公職律師等各界力量,積極推動《勞動法》等勞動法律法規賦予職工群眾的權利落到實處。要加大工會勞動法律法規監督力度,積極配合人大開展勞動執法檢查,督促政府職能部門強化行政監察,監督企業自覺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依法用工規范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另外,「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司法權威與司法腐敗,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司法不公是司法腐敗之源。要樹立司法權威,確保司法不受行政的支配和干預,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要精心打造一支值得職工群眾信賴、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強化司法職業道德建設,增強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牢固樹立司法公正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觀念,懲惡揚善,匡正壓邪,確保在法定期限內依法審結案件,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築牢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要加大懲處貪贓枉法者的力度,及時懲辦和清除司法隊伍中的害群之馬。要充分發揮司法作為解決矛盾糾紛最後一道防線的功能,重建司法終結涉訴涉法矛盾糾紛的良性循環機制,堅決糾正「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等現象,以法治方式解決職工群眾工作中一些復雜棘手問題,確保權益損害能得到及時公正的救濟,使司法途徑成為職工群眾主動自覺而理性的選擇。
在工作機制上,要加強源頭參與,增強法制基礎
《勞動法》等一些勞動法律法規經過近20年的實施,社會背景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勞動用工市場化和勞動關系法治化對勞動法律法規的配套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勞動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在實踐中難以得到貫徹落實,陷入對一些問題的處理名義上有法可依,實質上無法可行的困境,迫切需要加快配套立法進程,進一步增強法律法規制度的操作性和執行力。為此,必須加大參與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積極代表廣大職工群眾參與立法和政策制定,推動盡快啟動《勞動法》修訂工作,讓其真正成為規范勞動關系領域一般關系的母法,對《勞動全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法律進行修訂,增強其操作性和執行力。還要重點推動制定企業工資支付、勞動監察、工資集體協商、企業民主管理等方面相應配套法律。比如,要從法律層面明確規定所有企事業單位都必須實行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主動積極參與就業、分配、社保、安全衛生、住房、教育等政策的制定。推動制定符合國情的社會責任標准,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在參與各項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充分反映職工群眾的訴求和呼聲。要推動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完善決策機制和程序,增強決策透明度和職工參與度,推動建立健全職工建議徵集制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決策糾錯改正機制,落實決策責任追究制度。要推動完善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工會動作、職工參與、社會協同的工作格局。
在幹部素質上,要全面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
對於廣大工會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來說,法律不僅是各級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依據和「尚方寶劍」,也是他們「為官從政」、盡職履責的安全繩和保護傘。各級工會幹部必須對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時刻保持頭腦中有法治這根弦、行為上有法律這個度,堅持依法行使權力,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決不行使法律未賦予的權力,決不幹預法律不允許的事情,決不懈怠法律所要求的責任,為做好職工群眾工作掌握好法律武器。
各級工會幹部必須帶頭學習法律,遵守法律,自覺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提高服務科學發展、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提高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的能力。
一是要著力提高依法建會的能力。加強對《勞動法》《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學習研究,全面掌握其要義精髓,依據《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重點加強對兩新組織、小微企業和農民工的工會組建工作,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建設,不斷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是要著力提高依法管會的能力。堅持依靠職工群眾辦工會、辦好工會為職工,尊重職工和會員主體地位,下移工作重心,加強分類指導,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更好的條件,激發基層活力;做好工會經費審查審計監督工作,優化經費支出結構,深化工會資產監管,依法促進工會資產發展,不斷壯大服務職工的實力,使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組織是最可信任的「職工之家」、工會幹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
三是要著力提高依法維權的能力。針對勞動就業、收入分配、勞動和社會保障、安全衛生、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推動勞動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主動與立法機關建立工作聯系制度,組織職工就重大法律草案提出意見建議,向立法機關反映職工訴求和工會主張,努力從立法源頭上保障職工利益,提高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善於用辯證思維和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服務教育群眾,協調利益沖突,化解利益矛盾,促進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職工享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四是要著力提高依法履職的能力。切實履行法律和工會章程賦予的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職工群眾各項合法權益,突出維護職工群眾的勞動經濟權益,更加註重維護職工的就業權利,促進更多職工實現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進而實現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他們不斷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要牢記黨的重託、不忘工會職責,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走出高樓大院,擺脫文山會海,破除衙門作風,破除機關化、行政化傾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調查研究,聽真話、明真相、掌實情,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形成正確判斷,在矛盾的初始階段及時將其協調化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
『貳』 法律援助中心24小時在線qq號
法律援助中心24小時在線qq號?24小時免費法律援助熱線12348
圓夢pbx3ah38kr
2020-01-10分享收藏
【熱線名稱】:12348
【使用用途】:法律服務
【使用方法】:撥打12348即可使用
【使用時間】:24小時
【使用費用】:免費
12348援助熱線特點
隨著「12348」法律服務專線公眾知曉率的不斷提升,上半年來電咨詢量同比09年下半年有了明顯增加,共來電咨詢9043人次,同比09年下半年增長16.03%,其中市中心接聽來電咨詢7879人次,同比2012年下半年增長6.16%。從來電咨詢的人群類別數據來看,其中來自農民工、農民、殘疾人、失業人員、低保對象、軍人軍屬、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共計2964人次,女性咨詢者3269人次,分別占咨詢總數的32.78%和36.15%,從中也反映出我市「12348」法律服務專線已成為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服務熱線。
12348數字含義
「1」是建設一個平台
建立北京市民生類公證全市統一預約咨詢平台。依託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立全市民生類公證線上預約咨詢平台,通過對全市25家公證處、400餘名公證員資源整合優化,對全市遺囑、小額繼承等民生類公證事項進行統一的線上預約咨詢,推動全市民生類公證辦證質量和辦理數量雙提升。
「2」是推動兩個建設
一是推動公證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與公安、民政等部門溝通,擴大相關政府部門數據用於公證信息核實的共享范圍,逐步實現身份、戶籍、婚姻、財產等公證信息在線核實。
二是推動將公證失信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建立全市騙取公證人員黑名單,推動將騙取公證行為作為個人誠信記錄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中,為試行公證事項當事人承諾制創造條件。通過推動兩個建設,實現公證與政府其他部門的信息聯通,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讓騙取公證者一處欺騙、處處受限。
「3」是建立三項制度
一是實行公證證明材料清單制度。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群眾不需要提交清單外的證明材料。
二是建立公證公益法律服務制度。每年至少組織2次公證法律服務進社區、進鄉村活動,為群眾提供面對面的免費公證法律咨詢。
三是建立公證服務監督制度。廣泛收集群眾對公證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每年隨機抽取每位公證員不少於10件公證事項進行回訪調查。
從群眾感受、用戶體驗的角度建立健全三個制度,對公證事前、事中和日常服務進行引導和規范,目的就是讓群眾辦明白證、辦舒心證。
「4」是優化四項服務
一是擴大「最多跑一次」服務范圍。將去年試行的9種「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擴展為52種。向社會發布公證減證便民十項舉措。
二是縮短公證辦理時間。部分公證辦理時間縮短至5個工作日。
三是降低部分公證收費。降低部分偏高的公證事項收費標准,進一步減輕群眾和企業負擔。
四是免除特殊群體公證費用。免除申辦遺囑公證時已年滿70周歲老年人的公證費用。免除低保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以及申辦救濟金、低保、給付贍養費和撫養費等公證事項人員的公證費用。通過擴大、縮短、降低、免除等實實在在的措施,讓廣大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真正從「放管服」改革中受益。
「8」是抓實八個重點
一是全面加強黨建。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使每一名公證人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二是改革公證體制。優化事業體制公證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北京市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公證服務。開展代書、代辦、郵寄送達等延伸便民服務,完善綜合公證養老、公證家事服務等創新型公證業務,提供多元糾紛解決服務。
四是規范辦證流程。把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情」作為標准,梳理公證申請、受理、核實、審批全流程,規范證詞模板,以標准化提升服務質量。
五是強化質量檢查。增加公益類公證事項考核權重,凸顯公證的公益屬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織嚴織密質量監控網路,實現辦證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六是改善公證設施。為遠郊區公證處統一配備部分先進公證器材。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為年老、體弱、懷孕或患有嚴重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便利。
七是優化窗口服務。嚴格執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深化「放管服」工作「十條禁令」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窗口人員服務管理「十條規范」。實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對公證員情況、收費標准、辦證流程等服務事項一律公開公示。
八是加強教育培訓。開展公證行業「放管服」全員大培訓,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
八個重點,既是公證工作的基礎和根本,也是公證「放管服」工作的關節。通過抓實抓嚴八個重點推動公證「放管服」改革深入發展,帶動公證行業各項工作全面提升。
12348意義和作用
「12348」法律服務專用電話工作職責,主要解答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實施內部聯動,搞好上門服務;溝通外部信息,做好受案分流;加強區域合作,搞好職能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快速反應,防止糾紛激化;遵循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掌握社情民意,當好黨政參謀;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等。「16000148」法律服務電話更名為「12348」法律咨詢電話,啟用全國統一服務號碼「12348」,並歸並至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咨詢專線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又拓展了法律援助的新功能,此舉標志著「12348」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相關問答
1、12348法律咨詢熱線要錢嗎?
【答】「12348」是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專用電話,它接受解答群眾的法律咨詢,配合調處民間糾紛,及時反映群眾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導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請,維護貧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2、12348免費熱線是24小時開通的嗎?
【答】是的,24小時開通12348法律援助熱線,撥打熱線免話費。白天專人值守,聽取農民工訴求,解答相關咨詢,確認是否需要法律援助;夜晚自動接聽,將相關訴求記錄在案,專人再與農民工聯系。
3、12348法律咨詢可靠嗎?
【答】'12348'是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專用電話屬於政府推動的平台,是比較可靠的。
『叄』 如何提升法律服務中的事務技巧和風險意識
這個不好說。
如果工作的時間長了,自然事務技巧和風險意識就提高了。
如果是剛剛參回加工作,首先答,你最好把你工作領域的任務要求了解一遍。搞清楚你的工作要求。
其次,閱讀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
經過上面兩步,基本知識打牢實之後,要積極向同事和其他工作人員溝通交流工作經驗,擴大工作交際圈。
最後,在做事情的時候多思考,謹慎細心,也要多請教他人。注意做完每件事情之後,多總結,多反思。
總之,態度決定一切。如果你勤勤懇懇的態度,努力向上的態度擺在那,即使剛開始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但是,提升自己一定是志在必得的,早晚都會成為職場中的能手。
加油!
『肆』 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和服務質量
(一)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以基層司法所為補充的法律援助隊伍。基層司法所直接面向城市街道、農村,法律援助是司法所的一項重要工作,司法所的工作人員是司法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工資收入有保障,不像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人員靠服務的案件來生存。因此,應把基層司法所的人員全部納入法律援助隊伍中,鼓勵司法所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建立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隊伍。法律援助專職律師是指在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中執業的律師,是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工作人員。他們與社會律師的區別是有工資收入,不靠辦案收費生存,他們的職責就是為受援人服務,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會律師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對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負責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隊伍。
(二)加強法律援助人員的職業道德執業紀律教育
法律援助中心是法律援助的管理和指導機關,法律援助中心應定期開展由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工者參加的以法律援助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為內容的教育和培訓,嚴肅法律援助的各項制度和紀律。
(三)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控機制
1、建立質量評估制度
法律援助機構定期對法律援助案件進行集中評估,對具體案件作出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評定,對不合格的案件,對評估一件不合格的案件,由法律援助承辦人作出書面意見,二件不合格的,給予法律援助承辦人告誡,三件不合格的,取消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資格。
2、加強案件過程的監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書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員的權利義務和監督電話等;其次跟蹤辦案進程。法律援助中心由專人通過電話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了解案件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三是建立承辦人員報告制度。承辦人員在開庭前或定期就證據收集情況、代理(或辯護)的主要觀點、案情分析意見等內容向法律援助中心報告;四是出席旁聽審理。每月有計劃地隨機抽查部分案件參與旁聽,通過個案的有效監督起訴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難案件集體討論制度。對在受理群體性法律援助案件、有較大影響的疑難、復雜法律援助案件,實行案件集體討論,對案件進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准確確定案件當事人主體、法律關系、法律的適用,確定承辦方案,確保辦案的質量和效果。
3、注重辦結案件管理
一是審查案卷。查看卷中材料是否齊全、談話筆錄、調取證據是否符合要求,起(上)訴述、答辯狀、代理詞、辯護詞等法律文書使用法律是否正確等;二是回訪當事人。採用案件質量跟蹤卡、法律案件回訪單等形式,對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的辦理程序、服務質量、事實認定、應用法律等問題向受援人徵求意見和進行跟蹤監督;三是走訪案件的承辦機關。定期走訪聽取他們對法律援助承辦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工作方法,提高辦案質量。
(四)建立法律援助質量獎懲機制
為充分調動法律援助人員注重法律服務質量的積極性,法律援助機構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定標准,法律援助機構建立案件補貼與案件服務質量掛鉤的辦法。根據案件辦理情況,對承辦人員的辦案質量進行評估,確定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質量等級。對質量不合格的法律援助案件下調案件補貼40%,對質量優秀的法律援助案件上調案件補貼30%,用質量評比和獎勵處罰制度來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五)建立法律援助服務質量通報制度
法律援助機構要定期對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服務質量通報,結合法律援助案件檢查評比的結果,服務質量好的案件,予以表揚;對服務質量不好的案件,予以通報批評,責令法律援助人員提出書面的整改措施,防止再次發生。
(六)加大法律援助業務知識的培訓
法律援助機構應從案件的受理、辦理的程序、與當事人的交談技巧和語言、怎樣進行風險告知、證據的收集審查及法律知識對法律援助人員進行專業的業務培訓,培訓的方式要多樣化,注重實際效果。
(七)建立法律援助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承辦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有違紀違規情況而被投訴的,法律援助機構逐一查清事實,並及時向投訴人反饋信息。凡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員在法律援助工作中違紀違規、嚴重不負責任,使受援人遭受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八)加大各級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投入
目前,市、區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鄉、鎮(街道)未將法律援助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法律援助作為一項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各級政府應從構建和諧社會,服務民生來重視和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市、區(縣)、鄉、鎮(街道)都應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經費的投入,法律援助機構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
『伍』 12348法律咨詢熱線是免費的嗎
是免費咨詢的。
「12348」是市、區縣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專用電話,它接受解答群眾的法律咨詢,配合調處民間糾紛,及時反映群眾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導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請,維護貧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12348」法律服務專用電話工作職責,主要解答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實施內部聯動,搞好上門服務;溝通外部信息,做好受案分流;加強區域合作,搞好職能部門間協調聯動;做到快速反應,防止糾紛激化;遵循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掌握社情民意,當好黨政參謀;接受社會監督,提高法律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等。
「16000148」法律服務電話更名為「12348」法律咨詢電話,啟用全國統一服務號碼「12348」,並歸並至法律援助中心,「12348」法律咨詢專線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時,又拓展了法律援助的新功能,此舉標志著「12348」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5)提升法律服務擴展閱讀:
全新解讀
2018年7月26日報道,北京公證「放管服」改革的十八個「實招」,可以歸納概括為「12348」,與北京市司法局開設的北京市法律咨詢專線號碼一致。
「1」是建設一個平台
建立北京市民生類公證全市統一預約咨詢平台。依託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立全市民生類公證線上預約咨詢平台,通過對全市25家公證處、400餘名公證員資源整合優化,對全市遺囑、小額繼承等民生類公證事項進行統一的線上預約咨詢,推動全市民生類公證辦證質量和辦理數量雙提升。
「2」是推動兩個建設
一是推動公證行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與公安、民政等部門溝通,擴大相關政府部門數據用於公證信息核實的共享范圍,逐步實現身份、戶籍、婚姻、財產等公證信息在線核實。
二是推動將公證失信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建立全市騙取公證人員黑名單,推動將騙取公證行為作為個人誠信記錄納入社會信用系統建設中,為試行公證事項當事人承諾制創造條件。
通過推動兩個建設,實現公證與政府其他部門的信息聯通,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讓騙取公證者一處欺騙、處處受限。
「3」是建立三項制度
一是實行公證證明材料清單制度。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群眾不需要提交清單外的證明材料。
二是建立公證公益法律服務制度。每年至少組織2次公證法律服務進社區、進鄉村活動,為群眾提供面對面的免費公證法律咨詢。
三是建立公證服務監督制度。廣泛收集群眾對公證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每年隨機抽取每位公證員不少於10件公證事項進行回訪調查。
從群眾感受、用戶體驗的角度建立健全三個制度,對公證事前、事中和日常服務進行引導和規范,目的就是讓群眾辦明白證、辦舒心證。
「4」是優化四項服務
一是擴大「最多跑一次」服務范圍。將去年試行的9種「最多跑一次」公證事項擴展為52種。向社會發布公證減證便民十項舉措。
二是縮短公證辦理時間。部分公證辦理時間縮短至5個工作日。
三是降低部分公證收費。降低部分偏高的公證事項收費標准,進一步減輕群眾和企業負擔。
四是免除特殊群體公證費用。免除申辦遺囑公證時已年滿70周歲老年人的公證費用。免除低保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以及申辦救濟金、低保、給付贍養費和撫養費等公證事項人員的公證費用。
通過擴大、縮短、降低、免除等實實在在的措施,讓廣大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真正從「放管服」改革中受益。
「8」是抓實八個重點
一是全面加強黨建。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使每一名公證人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信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二是改革公證體制。優化事業體制公證機構體制機制,推進北京市合作制公證機構試點工作。
三是拓展公證服務。開展代書、代辦、郵寄送達等延伸便民服務,完善綜合公證養老、公證家事服務等創新型公證業務,提供多元糾紛解決服務。
四是規范辦證流程。把為企業和群眾「辦好一件事情」作為標准,梳理公證申請、受理、核實、審批全流程,規范證詞模板,以標准化提升服務質量。
五是強化質量檢查。增加公益類公證事項考核權重,凸顯公證的公益屬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織嚴織密質量監控網路,實現辦證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六是改善公證設施。為遠郊區公證處統一配備部分先進公證器材。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為年老、體弱、懷孕或患有嚴重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便利。
七是優化窗口服務。嚴格執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深化「放管服」工作「十條禁令」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窗口人員服務管理「十條規范」。實行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對公證員情況、收費標准、辦證流程等服務事項一律公開公示。
八是加強教育培訓。開展公證行業「放管服」全員大培訓,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
八個重點,既是公證工作的基礎和根本,也是公證「放管服」工作的關節。通過抓實抓嚴八個重點推動公證「放管服」改革深入發展,帶動公證行業各項工作全面提升。
『陸』 法律援助是基層司法行政服務窗口,司法局在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上有哪些舉措
基層司法局應採取多項舉措,完善質量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受援人對法律援助工作的滿意度,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質量。
一是注重窗口建設,推進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常態化。設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公開公示服務承諾,設立「12348法律援助熱線」,安排專職律師和有法律資格幹警值班,負責接待來訪,解答法律咨詢,為殘疾人、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提供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
二是注重法律宣傳,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知曉率。結合「12.4全國憲法日」、「3.8婦女維權周」、「全國助殘日等重要節日,開展便民法律援助咨詢活動,通過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等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建築工地分發宣傳資料,開展現場咨詢活動,讓廣大職工群眾知曉法律援助。
三是注重案件質量,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機制。規范法律援助受理、審批、指派、承辦、結案、監督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程序和服務標准,深入各法援工作站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檢查,定期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評比活動,及時回訪受援人,聽取受援人對案件承辦情況的意見反饋,及時跟進整改,努力辦好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為弱勢群體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
四是注重擴大援助范圍,努力實現法律援助應援盡援。進一步放寬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將經濟困難標准調整為低收入標准,降低法律援助准入門檻,減少審批環節,逐步擴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做好申訴代理工作,將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積極做到應援盡援;認真開展公益法律服務工作,在法律援助中心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1+1」公益金項目法律援助律師在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為農民工及其親屬及時提供優質的法律援助維權服務。
五是注重工作站點建設,大力拓寬服務渠道。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看守所、勞動監察大隊、武裝部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大力加強規范法援工作站(點)建設,規范工作站(點)的服務標准,形成工作合力,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暢通法律援助渠道。
『柒』 求一份關於加強我縣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議的提案
您好。請看解答:
一、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是加強農村法律服務的客觀要求
所謂有效供給是指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當前,一方面農村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農村法律服務的有效供給明顯不足,滿足不了農村各類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
(一)農村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
當前,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涉法問題和涉法矛盾大量增加,農村各類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農村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農村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農村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對傳統的法律服務制度和法律服務方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廣大農民興辦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迫切需要法律服務在規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其行為、保護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問題,迫切需要法律服務工作者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正確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引導和協助農村基層幹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解決基層矛盾。
三是農民現代意識的逐漸增強帶動了農村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隨著社會結構的調整和農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開始從封閉、半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化,農民的視野逐漸擴大,權利意識逐漸樹立,依法維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隨之逐漸增強。
(二)農村法律服務的有效供給明顯不足
一是農村法律服務資源匱乏,廣大農民普遍不能就近獲取法律服務。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集中在城市,城鄉法律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這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共同現象。然而,由於我國城鄉經濟長期呈現二元結構,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以我市為例,截至2007年4月底,我市律師數量雖然已達14200多人,居全國首位。但是絕大多數律師在城八區執業,只有375名律師在10個遠郊區縣執業,僅佔全市律師總數的2.6%。而且遠郊區縣的律師也基本集中在區縣政府所在地,真正在農村鄉鎮執業的律師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二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廣大農民普遍承受不起市場化的法律服務。多數農民之所以不願意通過法律服務的途徑解決糾紛,法制觀念和依法維權的意識不強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根本原因。法律服務費用高、農民經濟承受能力低才是問題的主要症結。
現代化法律服務體系在農村的建立,歸根結底取決於農村市場經濟的完善和農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而這並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
此外,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提出源於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當前,農村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大與農村法律服務資源匱乏、農民對市場化的法律服務承受能力差的矛盾十分突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按照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積極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立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將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傾斜,既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
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首先要明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概念。盡管公益法律服務是近幾年法律服務實踐中經常提到的一個用語,但目前尚未見到確切的法理定義。
筆者認為,公益法律服務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面向基層群眾的非經營性法律服務。與此相適應,農村公益法律服務就是以維護農村公共利益為宗旨、以農民和農民工為服務對象的非經營性法律服務。
(一)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和指導原則
筆者認為,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是: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組織為骨幹,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建設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覆蓋整個農村地區的公益法律服務體系,以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享有知曉法律常識、獲得基本法律服務的權益。
根據上述目標任務,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應注重把握以下幾項原則:
1.政府主導原則。政府是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公益法律服務的性質決定了政府必須承擔對農村提供基本法律服務的責任。
2.滿足基本需求原則。公益法律服務畢竟是市場化法律服務的補充,應定位在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最基本的法律需求上,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力量著重解決農村組織和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3.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原則。在推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組織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法律服務,努力實現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和服務主體的多元化。
4.因地制宜原則。推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
(二)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服務主體
在公共領域,由任何單一的主體解決所有復雜、多樣、動態的公共問題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積極培育由政府部門、企業、第三部門和公民構成的多元化的服務主體,是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首要任務。
2006年4月,我市開始在遠郊區縣進行組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機構的試點。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在延慶、順義等試點區縣初步形成了以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和村法律服務室為主體,法律援助機構、民間公益法律服務機構和其他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工作者)為補充的多元化的農村公益法律服務主體。
1.政府主導的公益性社區法律服務組織
在不斷完善市場化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積極扶持專事公益法律服務的組織。英國的「公民咨詢局」、法國的「司法和法律之家」、日本的「鄰接法律服務機構」等都屬於這類機構。目前,我國的法律服務中介組織還不夠發達和成熟,單靠扶持和資助那些數量小、影響弱的民間公益法律服務組織遠遠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公益法律服務的需求,必須建立一批由政府主導和扶持的公益性社區法律服務組織,並促使其發展成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骨幹力量。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是我市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組建的公益性社區法律服務組織,是政府在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市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有「延慶模式」和「順義模式」兩種典型:
——「延慶模式」。2006年11月,延慶縣在全市率先建立了13個不佔用行政、事業編制的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除東部山區3個鄉鎮因法律服務需求量比較少、依託相鄰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開展業務外,其他鄉鎮都做到了「一鎮(鄉)一中心」。各中心由2至3名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公益法律服務工作者組成,招聘人員以具有大專以上法律專業學歷的社會待業人員為主,以公檢法司退休人員為輔。公益法律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為農村組織和農民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調解農村矛盾糾紛,擔任鄉鎮和村集體的法律顧問,免費代理鄉鎮政府、村集體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訴訟業務及非訴訟業務,免費代理特定范圍的農民民事和經濟糾紛案件等。
——「順義模式」。2006年12月,順義區在全區18個鎮全部建立了集人民調解、法制宣傳、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詢服務於一體的鎮級法律服務中心。各中心由1至2名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專職調解員(多數系本區法律專業本科或大專畢業生,少數為政法系統退休人員)作為固定服務人員,由一名專職律師和一名法官作為流動服務人員。中心的律師由各鎮政府聘任的法律顧問兼任,法官則由順義區法院4個派出法庭進行指派。
鎮級法律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擔任鎮政府的法律顧問,調解農村矛盾糾紛,開展法制宣傳,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協助辦理涉農法律援助案件。
2.政府扶持的群眾自治性社區公益法律服務組織
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社區自治組織以服務自我為宗旨而開展的公益法律活動,對推動整個社會公益法律服務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調解組織這一群眾自治性組織在服務自我、服務社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涉法性強的特點,充分發揮農村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在法律服務和法制宣傳方面的作用,是推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2006年下半年,我市總結推廣了大興區北臧村鎮諸葛營村等9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依託村級調解組織和文化大院建立法律服務室的經驗。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50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均建立了法律服務室。2007年,我們又決定在全市1000個村和500個社區再建1500個法律服務室。此項工作列入了北京市政府2007年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村法律服務室是依託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設立、鄉鎮司法所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員和社會法律工作志願者共同參與的綜合法律服務機構,是司法行政職能向基層延伸的工作平台。其主要職責:一是開展人民調解、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二是搜集和傳遞農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信息,不定期組織專業法律服務工作者到村裡為農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法律服務室工作人員由固定服務人員和流動服務人員組成。固定服務人員系村人民調解骨幹,為1至2人,流動服務人員由司法助理員、律師、離退休法官和法律工作志願者組成,定期深入村中開展工作。
3.民間自發公益法律服務組織和志願者
在一些發達國家,民間公益法律服務機構是公益法律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種民間組織大量涌現,一些民間公益性法律服務機構也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法治進行時》免費法律咨詢熱線和徐滔法律服務網、「愛心導航」文化交流中心、「流動人口之家」網站、「小小鳥」打工者熱線、陸小亞青春熱線、北京婦女維權熱線、紅楓婦女熱線、美林凱反家庭暴力熱線等十幾家民間公益法律服務機構。此外,我市還有一大批熱心公益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的社會志願者。這些機構和志願者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和農民工,在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4.律師事務所和律師
律師是法律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律師業既具有有償性、競爭性的特點,也具有公益性的特徵。律師的職業屬性決定了律師有責任和義務承擔公益法律服務。近幾年,首都律師業積極投身公益法律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我市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無論是鄉鎮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還是村法律服務室,律師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前面提到的北京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法治進行時》免費法律咨詢熱線和徐滔法律服務網,都是由律師創辦或依託律師創辦的。特別是北京致誠律師事務所佟麗華律師,依託致誠律師事務所成立了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近二年已代理農民工訴訟維權案件近2000件,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5.政府部門及相關事業單位
政府部門及相關事業單位也是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重要主體之一。政府除了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間接為農村提供基本法律服務之外,還通過實施法律援助和送法下鄉,直接為廣大農民提供公益法律服務。
除以上列舉的五類主體之外,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主體還包括基層法律服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其他為農村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的組織和個人。上述服務主體在服務功能上互有區分,在服務內容上互相補充,在服務方式上各具特色,共同構成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組織體系。
『捌』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加強頂層設計的措施有
一、 建立誠信的道德信仰和價值評價
沒有好的誠信道德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政作風,也不可能出現良好的行為。對而言,誠信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是行政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凝聚民心、號召民眾、推動改革開放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否守信,反映了權力行使的責任,行為只有在規范化、信用化的基礎上運作,才能真正實現管理的科學化,體現「人民為人民」的根本宗旨。建立誠信的道德信仰,就是要求行政機關和公務員處理好權力和權位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明確行政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不是謀取私利的手段。要求行政機關及公務員真正做到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此外,應引入誠信原則的評價和賞罰機制,在的評價和公務人員的選拔、任免和升降等工作中引入誠信道德評價機制,是誠信原則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
二、 建立誠信的制度規范
2014年全國注冊建造師考試 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建設工程計價 建設工程造價案例分析 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
制度公正是公信度的基礎。的公信力,首先體現在所制定的政策,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體現制度的公正、公平原則,這是制度倫理的基本價值觀。我國經濟社會運行的實際也說明,制度的公正,是提高公信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建立誠信的根本保證。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集中解決分配公正、公正、教育公正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彌合權利不對等、起點不公平、信息不對稱、事實上的不平等等方面的制度設計缺陷,就成為誠信建設的重中之重。另外,在各項規章制度的制訂過程中一定堅持誠信原則,立法不得變化無常,立法應符合社會發展和變化的要求,不能隨心所欲、朝令夕改,否則就會令人們無所適從,失去對法治的信心。
三、實施誠信的行為
是公共政策的決策者,同時又是具體的實施者。的施政行為也是提高公信度的重要方面。符合社會公正的制度,最終要通過各級和公務人員去實施,實施的狀況與其自身行為,決定著公信度和形象。建設誠信,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法執政,以誠為本。認真執行法律是法治對的最低要求,樹立法律的權威並在此前提下規范地行使權力,是樹立信用的捷徑。建設誠信,要求行政權力的來源、存在和行
使,必須依據和符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違法應承擔法定責任。行政權力的運行不僅在形式上要合乎法律的要求,而且在實質上應當貫徹法律公正、公平、公開和不得濫用權力的要求。
四、培養誠信的公務人員
公務員是人員構成中的主體,他們的誠信度如何,對信用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不僅因為其言談舉止,代表信用的形象,更因為他們所做出的決策,對一個地區、部門、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只要一個公民成了公務員,誠信對他來說,就不僅僅是「私人領域」的事情,還關繫到誠信的塑造和的公信力。
要打造「誠信」,必先打造一批誠實守信的國家公務員。公務員要做到誠實守信,一要堅持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不迴避矛盾,不推諉扯皮,不搞弄虛做假,不做表面文章;二要清正廉潔,珍惜名譽,以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威信,以誠心誠意為人民辦實事、謀利益的公僕形象取信於民;三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群眾樹立榜樣,做誠實守信的表率。
要培養誠信的公務員,一方面要培養公務員的公共精神,提高公務員的道德素質,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由主導、全體公民共同參與的公務員誠信考核制度,鼓
勵公務員帶頭講誠信、守信用,讓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損,激發公務員用自己的言行維護誠信的形象。
『玖』 如何全面推進單位依法行政,更好地提升單位服務質量,建立健全監督和保障機制
「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依法行政需要貫徹法治意識,就是指依法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意識,其實質就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目前我國關於行政執法的法律法規還不十分完善,要想嚴格依法行政,服務於民,就需要做到:一要懂法。執法者要是不懂法的話,肯定比普通老百姓構成的負面影響要大很多,這是不言而喻的,又是必須引起警惕的。懂法,先要真正懂得自己是執法人。二要守法。老百姓需要守法,執法者更需要守法。老話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很好地遵守法律,才能很好地執行法律規范,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三要謹記「法」為誰所用。「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三層意思都沒離開一個「民」字。法律是保護老百姓的,執法者應該維護老百姓的利益才是。最後,在社會文明進步不斷向前的今天,法律要健全完善,執法者的素質和行為更要增強和規范。在此不能不肯定網路和媒體對政府執法部門和執法者的輿論監督作用,正是由於這種監督作用日益明顯,引起人們普遍關注,還事實以真相,還蒙冤者以清白。網路和媒體正確有效的輿論監督,應該成為依法行政的助推器。
依法行政原則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具體要求,如何理解其內涵,落實其要求,關鍵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和監督保障機制,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和保障機制。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談得上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才能夠保障行政機關有法可依,嚴格依照法律辦事。也只有健全各項監督和保障機制,才能防止行政機關自立「章法」、違法行政、濫用權力。可以說,我國憲法和法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依法行政的保障機制,無論是權力機關的立法和監督活動,還是行政機關自身的監督體制,抑或是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機制,都對保障依法行政原則的貫徹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推進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保障機制也有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不斷努力,盡快完善各項監督和保障機制,推進依法行政的順利實施。
『拾』 採取哪些措施,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度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