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刑事法律風險
A. 國有企業涉及的刑事法律風險有哪些
(一)因賄賂而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
1.受賄罪
國企老總涉案多因受賄、貪污。刑法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該罪名的迷惑之處在於,行賄人行賄的方法多種多樣,也許受賄者並不認為某一行為是違法、是受賄,但該行為確實在法律上是違法的。所以,對於國企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弄清哪些行為是行賄、受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人際往來,是十分關鍵的。
2 .行賄罪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現實中,行賄行為不少於受賄行為,但是鑒於法律鼓勵披露受賄行為,一般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行賄者予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所以,因行賄而身陷囹圄者遠少於因受賄而身敗名裂的人。
(二)挪用類犯罪
1.挪用公款罪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
現實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挪用公款者行為並非為自己,而是出於人情而幫助他人,最後弄得自己深陷官司之中。這是非常不值的,人情是人情,法律是法律,法常常不容情。
2.挪用資金罪
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在客觀行為上面極為類似,區別之一在於主體,挪用資金罪的主體為公司、公司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於原國家工作人員辭職後到公司工作時進行的挪用行為,應按挪用資金罪處理。
(三)侵佔類犯罪
刑法對國有資產和非國有公司公司的合法財產採取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對公司、公司人員使用竊取、騙取、侵吞等手段實施的侵害國有公司資產以及其他性質公司財產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1.貪污罪
國企老總因貪污而涉案的占很大的比例,且貪污數額一般較大。在貪污數額達到5千元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客觀的危害結果,是否構成既遂,成為應當努力把握的情節。
2.職務侵佔罪
現實中,有些公司家認為公司的財產就是自己的財產,公司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公司大多具有自己獨立的財產,公司家的財產應當與公司的財產分離
B. 企業IPO環節面臨哪些刑事法律風險
一、實體風來險
欺詐發行自嚴重違反信息披露制度,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破壞市場誠信基礎,是證券市場最為嚴重的欺詐行為,嚴重的會招致刑事處罰。例如,綠大地犯欺詐發行股票罪、偽造金融票證罪、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罪,判決執行罰金1040萬元;單位責任人何某犯欺詐發行股票罪、偽造金融票證罪、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罪,數罪並罰,執行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60萬元。
欺詐發行犯罪是包含多個主體、多個層面的復合型風險:
1. 採用財務造假等欺詐手段,使得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上市成功的,可構成欺詐發行股票罪;
2. 尚未構成欺詐發行,IPO過程中單獨的財務造假行為,可以構成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3. 證券公司、中介機構與企業合謀欺詐上市的,可以構成共同犯罪;
4. 欺詐發行的,還要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以及不利市場影響。
相關上市企業和證券公司、中介機構一但被認定為欺詐發行,會被證監會行政處罰,承擔強制退市、罰款等一系列嚴重後果,相關直接責任人員可能會終身被禁止從事證券業務,廣大投資者因為投資利益受到損害,還可能提出群體性民事訴訟。
C. 企業高管刑事法律風險犯罪多少條
職務犯罪:貪污罪、職務侵佔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
公司高管利用職權便利,將公司的財物佔有或挪用,是公司高管犯罪中比例最高的一類犯罪。
D. 微商非法經營行為會面臨的幾種刑事法律風險
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微商作為一種新型電商,較之於傳統電商經營存在諸多監管漏洞,對於銷售產品的來源與質量缺乏審查保障機制,給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機。在朋友圈微商銷售的產品中,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情況經常存在。根據刑法第140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滿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本罪是典型的數額犯,要求銷售金額達5萬元以上,多次銷售未經處理的,數額累計計算。所以,微商經營者銷售偽劣產品累計數額達5萬元以上,就涉嫌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涉嫌詐騙罪。由於微商主要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營銷,具有很大的隱秘性。有的微商經營者與客戶談好生意,待客戶付款後,便將客戶「拉黑」,導致客戶再也聯系不上微商經營者。對於這種「只收錢、不發貨」的微商經營者,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就會涉嫌構成詐騙犯罪。
涉嫌虛假廣告罪。微商經營者如果為推銷商品,對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偽造交易記錄,欺騙消費者,情節嚴重的,根據刑法第222條規定,將涉嫌構成虛假廣告罪,可能被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涉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微商經營者如果明知是侵權復制產品而予以銷售的,就涉嫌銷售侵權復製品犯罪。根據刑法第218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217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構成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刑法第217條規定的情形包括: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涉嫌非法經營罪。微商經營者如果未經國家許可,經營銷售國家特許經營產品,就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根據刑法第22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從事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的,構成非法經營罪。
當然,對於移動互聯網時代「低門檻、輕成本、微創業」的新型商業模式,既要正視其可能存在的問題、面臨的風險,也應看到其給消費者帶來的便捷,採取相應措施,促使其健康發展:
其一,完善法律法規,堅決懲處不法經營者的違法犯罪行為。法律的缺位、執法的不力,違法成本過低,是不少微商經營者敢於以身試法的重要原因。因此,應加強針對新型領域細化立法,明確微信平台對微商運行的監管職責,強化對微商運營審查、監督機制。
其二,強化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與法治思維方式。有些微商消費者面臨侵權時,由於缺乏應有的維權意識,認為損失數額不大,嫌麻煩,不了了之,無形中縱容了不法微商經營者。有的消費者即使想要維權,但苦於證據意識不強,在微信聊天交易時沒有保存好相關證據,導致維權困難。因此,應當加強宣傳、釋法,強化消費者自身的法律意識與證據意識,支持、鼓勵消費者維權。
E. 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責任法律風險有哪些
近來很多人咨詢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或稱法人代表的法律責任有多大?因回為有的中國站答上稱擔任公司法人代表風險極大,所以很
多老闆都開始不擔任公司法人代表了。其實有限責任公司的設計就是為了防範個人風險而設置的。只要合法守法經營法律風險幾乎可以忽略,首先,公司應依法出資到位,其次不能抽逃出資,滿足這兩個條件後,無論公司對外負債中國,股東均不需要以出資額以外的部分承擔責任,因此合法經營的公司不存在會要法定代表人用個人財產償債的風險。但是如果公司經營本身就不合法,比如偷逃稅款、走私等,只要法定代表人知道這一違法行為就可能要承擔行政或是刑事責任了。如果這個法定代表人本身並不知道公司的經營情況,或者對違法行為不是直接負責人那麼也是可以免責的。不過需要提供不知情或者沒有參加公司經營的證據。(政法大學碩博律師團 整理)更
F. 如何做好企業不同階段的刑事法律風險防範
(一)企業的設立和清算如同人的出生和死亡,要做到善始善終,企業家應盡量去掉浮躁、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隱患。在設立和清算環節,企業容易涉及虛報注冊資本罪、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妨害清算罪、虛假破產罪等罪名。其中,虛報注冊資本罪應引起企業家們的重視。事實上,公司法對企業注冊資本的數額要求越來越低,企業家應避免弄虛作假、製造泡沫經濟而給企業埋下隱患。
(二)避免因融資而「倒下」
企業要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經營,資金起到如同「血液」般的作用。但是,無論是證券融資,還是銀行貸款,企業都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證券、金融法律法規。否則,很可能觸犯刑律。民企老闆觸犯刑律成因較多,在融資問題上犯罪的人不在少數。在融資環節頻頻犯罪,反映出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旺盛,導致出現了不惜以犯罪手段進行融資的現象。市場缺乏完善的金融供應體系,民間資本難以健康發展,是企業家因「找錢」而「倒下」的部分外部原因。在現今外部環境之下,企業家將行為規范在法律之內則是自保之所需。
1.違反證券融資的相關法律規定可能涉嫌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罪以及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違反現行貸款融資相關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可能涉嫌貸款詐騙罪、高利轉貸罪以及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可能構成高利轉貸罪。
2.另外,企業在資金短缺急需融資來緩解資金壓力,但又無法正常獲取銀行貸款的時候,企業可能不得不從其他渠道來尋求融資,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企業家可能採取其他非法手段獲取資金。比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可以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是以非法佔有的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則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
企業避免因管理內部人員而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因賄賂而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
1.受賄罪
國企老總涉案多因受賄、貪污。刑法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該罪名的迷惑之處在於,行賄人行賄的方法多種多樣,也許受賄者並不認為某一行為是違法、是受賄,但該行為確實在法律上是違法的。所以,對於國企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弄清哪些行為是行賄、受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人際往來,是十分關鍵的。
2 .行賄罪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挪用類犯罪
1.挪用公款罪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
現實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挪用公款者行為並非為自己,而是出於人情而幫助他人,最後弄得自己深陷官司之中。這是非常不值的,人情是人情,法律是法律,法常常不容情。
2.挪用資金罪
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在客觀行為上面極為類似,區別之一在於主體,挪用資金罪的主體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於原國家工作人員辭職後到企業工作時進行的挪用行為,應按挪用資金罪處理。
(三)侵佔類犯罪
刑法對國有資產和非國有公司企業的合法財產採取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對公司、企業人員使用竊取、騙取、侵吞等手段實施的侵害國有企業資產以及其他性質企業財產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1.貪污罪
國企老總因貪污而涉案的占很大的比例,且貪污數額一般較大。在貪污數額達到5千元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客觀的危害結果,是否構成既遂,成為應當努力把握的情節。
2.職務侵佔罪
現實中,有些企業家認為企業的財產就是自己的財產,企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企業大多具有自己獨立的財產,企業家的財產應當與企業的財產分離,否則容易引發法律問題。
3.私分國有資產罪
現實中,一些國企高管私設小金庫或者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分給員工,他的行為或許只是為了企業的普通員工能生活得更好,自己並未多分一分錢,但是最後卻東窗事發、身陷囹圄。其實,處理好與員工的關系,員工如果知道自己的領導是冒著這樣的風險而「分紅」的,那麼,也許他們寧願不要那錢。
G. 如何防範企業經營中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避免觸犯【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專。
運用ISO質量管理屬體系和ICE8000誠信管理體系,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ISO質量管理體系,可以防範生產流程的重大瑕疵,導致質量出現重大問題。此外,什麼問題發生前必有前兆,ICE8000誠信管理體系在保障員工遵守誠信原則行事的同時,有制度保障其可以快速將其發現的危機前兆,及時反饋到企業最高管理者,以及時防範產品質量出現大的問題。
二、防範稅務問題,避免觸犯【偷稅罪】。
主觀上不能有偷稅的故意。客觀上,加強財務人員的遴選和與稅務人員溝通請示,防範因過失導致的偷稅風險。
三、讓自己的財務與企業財務明顯隔離,避免觸犯【職務侵佔罪】。
因為高管人員有權利支配企業財產,有時候因公出差等借款沒有及時報銷,長期累積後,形成高管人員對企業的較高欠款。一旦企業出現領導人換界或企業出現破產事宜,則有可能被追究責任。
四、遵守黨中央國務院和法律有關反腐敗的要求,避免觸犯【行賄罪】。
五、遵守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避免觸犯【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H. 眾籌有哪些刑事法律風險
眾籌要面臨的刑事法律風險主要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兩種。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眾籌在中國可能遇到的第一個刑事法律風險,就是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顯著特徵是:不以非法佔有資金為目的,未經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承諾回報,最終造成了經濟損失。
法律依據:
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下簡稱《辦法》)第四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一)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二)未經依法批准,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的非法集資;
(三)非法發放貸款、票據貼現、資金拆借、信託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外匯買賣;
(四)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前款所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所稱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集資詐騙罪。眾籌在中國可能面臨的第2個刑事法律風險,就是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集資詐騙罪。該犯罪比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更嚴重。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進行非法集資,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且數額較大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對於債權類眾籌而言,最容易觸犯上述兩大非法集資類犯罪。如果採用資金池的方法吸收大量資金為平台所用或者轉貸他人獲取高額利息,則該類債權眾籌存在極大的法律風險,一旦達到刑事立案標准,則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債權類眾籌虛構項目,將吸收的資金挪作他用或者用於揮霍,或者捲款跑路,則該類債權眾籌涉嫌集資詐騙罪。目前,已經有部分跑路的P2P被司法機關以集資詐騙罪立案偵查。
(題外話)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犯罪的主觀故意不同,集資詐騙罪是行為人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意圖永久非法佔有社會不特定公眾的資金,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行為人只是臨時佔用投資人的資金,行為人承諾而且也意圖還本付息。
1、從籌集資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生產經營,並且實際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資金也是用於生產經營,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個人揮霍,或者用於償還個人債務,或者用於單位或個人拆東牆補西牆,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從單位的經濟能力和經營狀況來看,如果單位有正常業務,經濟能力較強,在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時具有償還能力,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單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經資不抵債,沒有正常穩定的業務,則定集資詐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從造成的後果來看,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沒有歸還,造成投資人重大經濟損失,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經歸還,則定集資詐騙罪的餘地就非常小,一般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4、從案發後的歸還能力看,如果案發後行為人具有歸還能力,並且積極籌集資金實際歸還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則具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如果案發後行為人沒有歸還能力,而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沒有實際歸還,則具有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
集資詐騙罪與一般集資糾紛的區別主要在於:
(1)目的不同,本罪目的是非法佔有集資款,而一般集資糾紛中的集資目的往往是為了生產經營,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2)方法不同,本罪採用詐騙方法,而一般集資糾紛中的集資一般不採用詐騙方法。
另外【非法集資的定義和特徵】
我國刑法沒有關於「非法集資」罪的明確規定,一般情況下,大家理解的非法集資罪,主要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
非法集資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 包括沒有批准許可權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超越許可權批准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
非法集資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徵:
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包括沒有批准許可權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超越許可權批准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
2、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
4、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為掩飾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與投資人(受害人)簽訂合同,偽裝成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其騙取資金的最終目的。
【眾籌的定義和特點】
眾籌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路傳播的特性,發動公眾的力量,集中公眾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創業者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相比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的精髓就在於小額和大量。融資的門檻低,而且不再以是否擁有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評判標准,這為新型創業公司的融資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眾籌與非法集資的區別】
在說明這兩者區別之前,我們先普及一下眾籌的基本常識,按照目前國際上對於眾籌的標准分類,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下面將依次說明四種眾籌模式與非法集資的關系與區別:
1、債權眾籌
(1)當前相當普遍的理財-資金池模式,即一些P2P網路借貸平台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放貸人資金進入平台的中間賬戶,產生資金池,此類模式下,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不合格借款人導致的非法集資風險。即一些P2P網路借貸平台經營者未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未能及時發現甚至默許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個虛假借款人的名義發布大量虛假借款信息(又稱借款標),向不特定多數人募集資金,用於投資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市場,有的直接將非法募集的資金高利貸出賺取利差,這些借款人的行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3)典型的龐氏騙局。即個別P2P網路借貸平台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募集資金,並採用在前期借新貸還舊貸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後用於自己生產經營,有的經營者甚至捲款潛逃。此類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
債券眾籌目前已經明確規定為銀監會監管,目前主要的監管解釋為:「明確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建立平台資金第三方託管機制。平台不直接經手歸集客戶資金,也無權擅自動用在第三方託管的資金,讓債權眾籌回歸撮合的中介本質。」
債權眾籌應當盡到一定程度的審核義務,並向借貸雙方當事人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對於出借人而言,其不應過分追求高利率的借貸回報,應當綜合考慮利息收入和資金風險,作出理性的投資選擇。實踐中很多借款人利用高息誘餌吸收大量資金後,明知利率太高難以償還,直接捲款潛逃「玩失蹤」;還有一些借款人募集資金的初衷是為了經營業務,並寄希望於業務盈利後歸還借款,但是畸高的利息成本迫使他們投資高風險、高回報行業,一旦投資失敗資金鏈斷鏈,就會導致出借人血本無歸。
2、對於股權眾籌
股權類眾籌最可能涉及的犯罪是非法集資犯罪中(廣義的非法集資,最高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司法解釋把虛假發行股份、擅自發行股份歸入非法集資犯罪大概念中界定)的擅自發行股份犯罪,該罪有兩紅線不能碰,一是公開(不限制人數,因為涉及不特定人),二是超過200人(雖然有些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東超過200人,但是特殊原因造成,原則上不允許突破)。
縱觀股權類眾籌,如果採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模式,那就必須公開或者超過200人,就有可能直接觸犯擅自發行股份罪。部分股權眾籌採取了創新和保守的方式,採用實名認證的投資人,限於特定的投資人中間並不對外,然後採用線下一對一方式單談,再以合夥基金方式投入股權。但是,這種方式基於如何理解「公開」與「不特定」,作為眾籌監管機關的證監會目前還在調研中。
3、對於獎勵眾籌
如果規范運作,嚴格審核項目發起人資質,對募集資金嚴格監管,該種模式採用的是預售+團購模式,目前是比較安全的眾籌模式,不會觸犯非法集資紅線,當然,一些利用該模式實施的虛假回報眾籌則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類中的集資詐騙犯罪。
4、對於慈善眾籌
如果規范運作,從事公益慈善或夢想幫助,則不存在法律障礙,反之,如果以此實施詐騙則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類犯罪中的集資詐騙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