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律體系
一、公司法的地位 公司法的地位系指公司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程度。公司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論,認識不一,歸納起來有三種不同的主張:第一種主張把公司法編入民法典;第二種主張把公司法編入商法典;第三種主張公司法應以單行法形式出現。 從世界其他各國公司法的立法體例看,公司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外乎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情形是在民商合一的某些國家中,公司法是民法典之組成部分,如瑞士民法典、前蘇聯民法典。第二種情形是在民商分立的某些國家中,公司法是商法典之組成部分,如法國、德國的商法典便把公司法納入其中。第三種情形是公司法以單行法的形式獨立出現,這種立法體例在英美法體系國家盛行,北歐一些國家如瑞典等國效仿。從我國目前的民商立法情況來看,採用的是民商合一體例。由於公司法內容涉及多種的法律關系,不僅涉及民事法律關系,而且涉及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甚至還涉及涉外法律關系,我國公司法以單行法的形式出現。我國公司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法律部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法律。 二、公司法的作用 我國公司法的頒布和施行,標志著我國公司法律制度的正式確立。公司法的作用循其立法宗旨有以下幾方面: ( 一 ) 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制度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而公司是我國現代企業形態之中的一種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企業形態。公司法正是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為確認和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而制定的法律。 ( 二 ) 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 公司法是組織法和行為法的統一。公司法對公司從產生到消滅的整個過程中的組織和行為關系均作出規定,包括公司組織和行為的一般原則,公司的設立、變更、解散,公司的能力,公司章程,公司的資本和財產,組織機構,財務會計以及公司與股東、股東相互之間的關系,等等。 ( 三 ) 保護公司、股東、職工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公司法規定了公司享有的各種權利,如享有全部法人財產權,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可以享有其他的民事權利,等等,使公司的運作具有可靠的保證。 公司法賦予股東分紅權、投票權、公司終止時的剩餘財產分配權、股東訴訟制度等保護股東包括中小股東的權利,確保股東包括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 公司法通過規定公司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比例、對有關問題應當聽取公司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以及職工代表的產生方式,切實保護職工利益。 公司法通過規定法定資本制、各種公示和通知制度等,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 四 ) 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公司是最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和基本的市場經濟微觀基礎,公司的結構是否健全、公司的行為是否規范,直接涉及到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些組織和公司設立和運作的不規范,嚴重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諸如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等等。公司法則通過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健全市場經濟基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希望採納
2. 我國的法律體系有哪些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等。這是因為存在既非國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獨立的社會利益。有鑒於此,有人稱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法律。
公法、社會法與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
1.憲法。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反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樣的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一主要的、居於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外,憲法部門還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附屬的較低層次的法律。
2.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規定行政管理體制的規范,確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定行政機關活動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規范,規定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一般行政法方面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方面有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單行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單行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單行的民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等。
4.商法。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商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地位才為人們所認識。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從表現形式看,我國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但民法規定的有關民事關系的很多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通用於商法。從這一意義講,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實行間接調控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法律部門。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的表現形式包括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有財政、金融和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這一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有關用工制度和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職工參加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和辦法的法律法規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這一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包括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主要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這一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屬於自然資源法方面的,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人關注的一種法律。刑法這一法律部門中,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文件是刑法,一些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也可能規定刑法規范(如文物保護法中有關文物犯罪的准用性條款的內容)。
9.訴訟法。訴訟法,又稱訴訟程序法,是有關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它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訴訟法這一法律部門中的主要規范性文件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的內容也大體屬於這個法律部門。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9.外交部發布《對外使用國徽圖案的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 17.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8.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的批復通知 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 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
民商法
1.民法 2.所有權及相關財產權 3.知識產權 4.債權 5.婚姻家庭繼承 6.市場經濟主體 7.證券、期貨、債券 8.海商 9.保險 10.票據 11.租賃
行政法
1.外交外事 2.民政 3.司法 4.公安 5.人事、公務員制度 6.紀檢 7.監察 8.檔案 9.民族事務 10.宗教 11.僑務 12.港澳事務 13.台灣事務 14.教育 15.科技 16.文化 17.新聞出版 18.廣播電影電視 19.體育 20.醫葯衛生 21.人口與計劃生育 22.城鄉建設 23.環境保護 24.海關 25.旅遊 26.氣象 27.地震與地質災害 28.測繪
刑法
1.刑法綜合規定與解釋 2.犯罪和刑事責任 3.刑罰 4.量刑 5.自首 6.數罪並罰 7.緩刑 8.減刑 9.假釋 10.危害國家安全罪 11.危害公共安全罪 12.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13.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14.侵犯財產罪 15.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16.妨害婚姻家庭罪 17.危害國防利益罪 18.貪污賄賂罪 19.瀆職罪 20.軍人違反職責罪 21.反革命罪(廢)
經濟法
1.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 2.計劃、投資 3.財政 4.稅收 5.金融 6.基本建設 7.標准化、計量 8.質量管理 9.統計 10.資源與資源利用 11.能源與能源工業 12.交通運輸 13.郵政電訊 14.農牧業 15.工業 16.商貿物資倉儲 17.工商管理 18.物價管理 19.市場中介機構 20.對外經濟合作與三資企業 21.對外貿易
社會保障法類
1.勞動 2.社會保障
訴訟及非訴訟程序
1.民事訴訟 2.刑事訴訟 3.行政訴訟 4.知識產權訴訟 5.海事訴訟 6.告訴申訴 7.仲裁
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3. 法律的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體系(Legal System):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法系是指根據法在結構上、形式上、歷史傳統等外部特徵以及法律實踐的特點、法律意識和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對法進行的基本劃分。
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爾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
大陸法系也被稱作成文法,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以法典為第一法律淵源,法典是各部門法典的系統的綜合的首尾一貫的成文法匯編。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襲英國中世紀的法律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英(蘇格拉地區除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均屬於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法系這種分類不能提示法的本質,但有助於促進法律文化的了解與交流。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歷史上差異顯著,但二十世紀以來,這種差別開始縮小。
社會主義法系。二戰以後,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社會主義法系開始形成,除卻法律觀念上的差異外,與西方大陸法系相比,社會主義法系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堅持法的物質規定性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具體制度方面與大陸法系接近。前蘇聯及新中國法律為社會主義法系的典型代表,它與傳統法系劃分標準的主要區別在於以意識形態為依據。 法律最初指國內法,只在一國主權范圍內適用。隨著國家間交流的頻繁,國際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法和國內法常常發生沖突,也隨著沖突逐漸彼此協調。
雖然所有的法律體系處理的議題通常都是很類似甚至是一樣的,不同的國家對於各種法律的分類和命名上通常都會不同。最一般的區分為與國家密切相關的「公法」(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刑法)和規范私人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私法」(包括合同、侵權行為和物權法)。在大陸法系中,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屬於債法的一部分,信託法則在法令制度或國際公約下運作的。國際法、憲法、行政法、刑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物權法與信託法被視為「傳統核心課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更為重要的課題。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1、國際公法關注於國家之間的關系。作為法律,它有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因為沒有國際警察和法庭來處罰不守規則的對象。國際公法的起源來自於國家間的習慣、慣例與條約。聯合國基於聯合國憲章與世界人權宣言,是最重要的一個國際組織,在凡爾賽條約失敗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其他如規定戰爭行為的日內瓦公約之國際協議、以及如國際法院、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亦為日益壯大的國際公法的一部份。
2、國際私法主要在於處理涉外或區際民事法律關系中,審判權應該歸屬何國(或何地),及該使用哪一國(地)的法律。商業活動有著越來越多超越國界的資本與勞力供應移動,以及越來越多的海外貿易。這些都增加了在單一個法律架構外發生爭議的機會,以及標准程序的施行性。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選擇在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之下進行商業仲裁。
3、歐盟法是第一個且唯一一個超國家法律架構的例子,這是由於歐盟正在尋求以經濟的一體化來帶動政治的一體化。但隨著全球經濟整合的持續增加,許多的地區也出現了類似合約-尤其是南美洲國家聯盟-也追尋著相同的模式。在歐盟里,主權國家們已透過一套法院與政治組織的機制將它們的主權整合在一起。它們能夠要求成員國與其公民遵守其法令規范,以一種國際公法做不到的方式。 正同歐洲法院於1962年所說的,歐盟法對其成員國相互間的社會與經濟利益形成了「一種新的國際法律秩序」。
4、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國內法(Domestic law)是指由某一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在本國主權管轄內生效的法律。國內法包括憲法、民法、訴訟法等。國內法的主體一般是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國家只能在特定法律關系中成為主體。
憲法和行政法管理著國家的事務。憲法關注於行政、立法與司法間的關系,以及人權或國家內個人的公民自由。大多數的國家,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只有一部成文憲法,並輔以權利法案。而中華民國憲法則於憲法成文法典條文本文規制人民之基本權。但少部份如英國之類的國家並沒有這樣的條文;在這些國家裡,憲法是由法條、判例和慣例所構成的。在一名為恩蒂克訴卡林頓案的這一案中,描述了一個普通法里的憲法原則。恩蒂克的房子被卡林頓警長搜索並拿走了一個東西。當恩蒂克在法庭上控訴時,卡林頓警長回駁說他有政府首長的授權。但是,並沒有成文的法令條文或法院授權。主審法官查理斯·普拉特說:「人們進入社會的重大目的是為了保全他們的財產。這個權利在任何時刻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亦不會因公法上所謂的公眾利益而被奪取或縮減。弱不能找到或形成任何的原因,書本的沉默將會是對被告的職權,而原稿必然會得到一個決斷。」
由約翰·洛克提出的一個基本的憲法原則為: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且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行政法是人民監督政權的主要方法。人民可以對地方議會、公共服務或政府部門的作為或決定提出司法審查,以確定它們是否有遵行法律。第一個專門的行政法院——法國行政院議會成立於1799年,正值拿破崙奪權之時。 刑法為規范犯罪與刑罰內容的法律。逮捕、起訴、審理以及刑罰的實施則是由刑事訴訟法來規范。一個行為是否會構成刑法所欲處罰的犯罪,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中,依據刑法犯罪三階理論,通常認為必須符合下列三個要件:第一,構成要件該當,亦即該行為的態樣是否符合刑法中所定義的犯罪行為,而所謂的因果關系通常會在這個要件中加以判斷,若無法證明該行為與結果間具有因果關系,則該行為亦無法被評價為犯罪。第二,必須具有違法性,通常犯罪構成要件該當,即具有違法性,僅在該行為具有阻卻違法之事由時,始例外認為該行為不具備違法性。而阻卻違法事由有許多種,一般常見的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難,譬如在19世紀英國的王訴杜德利和史帝芬案中,便涉及到緊急避難的概念,該案中,一艘從修咸頓航行至雪梨的瑪格麗特號的帆船在離好望角約1600英哩處發生船難。當時有4個船員搭上了一艘救生艇,然而卻在海上漂流了20天仍未獲救,此時,其中的三個船員便將年僅17歲,已經奄奄一息的Richard Parker給殺了,並吃了他。這些乘客後來得救了,但被依殺人罪起訴。他們聲稱殺了Richard Parker對維系他們的生命是必要的。約翰·柯勒律治對此表示極度地不贊同,裁決:「維系生命一般可以說是一種義務,但犧牲可能才是最明白且最高的義務。」這些人被判處絞刑,但大眾輿論,尤其是在船員間都對這項判決感到氣憤,並壓倒性地支持這些人維系他們自己生命的權利。到最後,國王將他們的刑罰減輕至六個月。第三,必須要具備有責性,也就是說,對於該違法行為,是否應該加以非難。如果行為人因為年齡,精神狀態導致價值判斷有問題,無法期待行為人於該狀態下做出合法的行為時,即認為其不具備罪責,而不應該受到非難。
犯罪不只被視為是對單一被害者的傷害,亦可能對整個社會的傷害,因此某些對於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盡管當事人不願或無法追訴,國家仍然會透過警察、檢察官等機關加以追訴。譬如在中華民國,即會出現「公訴人:某某檢察署檢察官」這種案件,在英國,即會有「王訴…」,在美國則是「美國訴...」的案件。此外,某些國家亦會利用陪審團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但陪審團通常僅能從事認定事實的工作,適用法律仍然屬於法官的職權。某些發達國家還保留死刑和體罰等刑罰,除此之外,一般的刑罰應會是徒刑、罰金和社區服務等。現代的刑法被社會科學等學科深深地影響著,尤其是在判決、法律研究、立法和犯罪人更生等方面。在國際法上,則已有104個國家簽署了國際刑事法院的條約,負責審理危害人類罪之類的犯罪。
刑法現階段國際通行的原則和理念是去死刑化,世界上已有很多國家廢除或准備廢除死刑,中國對是否廢除死刑,討論日益白熱化。
截止至2014年,中國仍保留死刑。但執行死刑的方法是保密的。 侵權行為屬於民事不法行為,泛指違反對某人的義務,或侵犯到某些既存法定權利之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一顆板球不小心打到了某人,即構成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成立,以過失責任(包含了故意、過失)為原則,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形,像是原子能設施的經營、商品的製造銷售等情形,法律可能會要求:行為人縱使無過失,亦須負損害賠償責任,亦即使行為人需負所謂的「無過失責任」,在德國稱為「危險責任(Gefährngshaftung)」,在英美稱為「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英美法上,關於過失責任(negligence)原則的論述,可以看到發生在英國的多諾霍訴史蒂文森案。該案中,多諾霍太太在佩斯里的酒館里訂了一瓶用不透明瓶裝的薑汁啤酒。喝剩一半後,她將剩下的倒進玻璃杯中,結果卻看到有一隻死掉的蝸牛的部份軀體浮在酒面上。多諾霍太太感到很惡心,於是控告製造商,請求製造商負損害賠償責任。英國上議院決議製造商必須為多諾霍太太的不舒服負責。阿金男爵由道德的觀點切入,表示:
「過失的責任…無疑地是基於一般大眾對冒犯者在道德上需負起責任的觀感…當『你必須愛你的鄰人』的道德規范成為法律規定時,你就不可以傷害你的鄰人。當律師提出『誰是我的鄰人?』的問題時,其答案必須嚴格認定。當你可以合理的預見你的作為或不作為將影響鄰人時,應採取合理的注意措施以避免結果發生。然而在法律上誰是我的鄰人?答案是:當我從事該作為或者不作為時,可合理地預見,將因我的行為而直接、密切受影響之人,均為我的鄰人。」 —詹姆士·阿金,阿金男爵
從本案中可以得出過失(negligence)侵權行為成立的四個要件:
①、行為人對於受損害之人有注意義務;
②、行為人違反該注意義務;
③、行為人注意義務之違反與該損害之發生有因果關系;
④、行為人之行為是造成該損害的「近因」而非「遠因」。
另外,故意的行為當然也會構成侵權行為,而且故意的行為,不僅可能構成民事侵權行為,亦可能構成刑事責任。譬如傷害或非法侵入等行為,都有可能因為構成刑法上的傷害罪或是侵入住居罪。
侵權行為法不斷受到各國重視的領域,便是關於「人格權」的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於草擬民法典時,甚至計劃將人格權法單獨列為一編,藉此來凸顯人格權之重要性。所謂關於人格權的侵權行為,即:個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名譽、自由、姓名、信用、貞操、隱私等權利受到侵害時,應該如何予以救濟的問題。譬如就名譽的侵害而言,假如一家報社或雜志社登載了一篇未經查證的報道,而傷害到某個政治人物的名譽時,該政治人物可以依據侵權行為的概念,向該報社或雜志社請求損害賠償。此在台灣最為有名的案子,便是呂秀蓮副總統控告新新聞雜志社的嘿嘿嘿案。
其他較不知名的侵權行為則如經濟侵權行為,這在一些國家裡構成了勞動法的基礎,使工會於法律未提共豁免時,要為罷工行為負責。 「合同」的概念源自於「有約必守」這一法律用語。合同可以是單純的日常買賣,也可以是指復雜的多方協定。合同可以經由口頭約定(如買報紙)或以書面約定(如簽訂僱用合同)。有時,一些正式程序(如書面約定或證人保證)對合同是否有效是必須的(如買一橦房子)。
在大陸法系中,合同的成立著重要約與承諾兩個要素。譬如在法國、德國,一般的合同只需單純地以「合意」(由要約與承諾所構成)為基礎便可成立。而除了要約外,尚有所謂要約之引誘這個概念,其乃指足以喚起他人向自己要約為作用之意思通知,必須經自己承諾後,合同始能成立。然而當事人的行為到底是要約抑或是要約的引誘,往往難以判斷。譬如在台灣知名的戴爾電腦標錯價案中,戴爾電腦因為內部系統設定錯誤,因此造成其線上購物網站錯誤折扣7000元,而使原本售價8700元之顯示器以1700元之售價在網路上販售,然而之後戴爾電腦不肯照訂單出貨,而僅願意以抵用券予以補償下訂的消費者,遂有消費者分別向台北及台南地方法院提起訴訟。就此案例,台北地方法院認為,戴爾電腦於網站上標價展售商品之行為,僅屬要約之引誘。然而相同的案件由不同人於台南地方法院所提起的訴訟中,卻認為此等行為屬於要約,故戴爾電腦應該受該要約的拘束,而應如訂單出貨。
在德國(包含受到德國所影響的部分國家在內),一般的合同又被分成了債權合同和物權合同兩個部分(譬如買一份報紙,將會成立一個債權合同和兩個物權合同),關於物權合同的部分在物權法中另外有所規定。根據所謂的物權無因性理論(Abstraktionsprinzip),物權合同獨立於債權合同之外,當債權合同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效,如一個汽車買主以其意思表示錯誤而撤銷該買賣合同時,汽車所有權移轉的物權合同並不會因而無效。這時,不當得利法會代替合同法而使不當的財貨變動回復到原始狀態。
在英美法系中,除了要約與承諾外,約因是另一個合同成立的要素之一,「約因」指合同的各方都必須提供一些值得令合同成立的某種交換。例如,在卡里歐訴炭煙丸公司案中,一家醫葯公司廣告說,他們的新葯——煙丸可以在三個月內治好人們的感冒,而且若是不能的話,消費者將獲得100英鎊的金錢。許多人在葯效無效時向葯商求償他們的100英鎊。害怕破產的炭煙丸公司聲稱他們的廣告不能被視為一種正式、法定的要約,而只是一種要約的引誘、吹噓或花招。但承辦法院宣判說,合理人炭煙丸公司已經提出了一個正式的要約。人們在這個廣告上得到了一個好的約因,使他們必須承受因為使用了不良品而導致的「明顯不便」。「閱讀說著你將可以怎麼,且扭曲成好像你真的將如何的廣告」。林德瑞法官說:「這是個直接表現在語言上且完全不可能被誤會的承諾。」不過並非所有的英美法系國家皆認為約因為合同成立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澳洲等國,約因即不屬於合同成立的要素之一。禁止反言的概念以及締約上過失的適用可以在締約階段便形成某些義務 物權法規范了所有被人們稱為「他們的」的事物。不動產是指對土地和地上物的所有權。動產則是指不動產以外的事物;可移動的物品如電腦和三明治,或無形的權利,如股票。「對物權」是一種對特定物所擁有的權利。若一人弄丟了他的電腦,而另一人撿到了它並賣給了第三者,對物權是持有人有這個權利去由第三者身上取得這台電腦。而「對人權」則是某物對特定人所擁有的權物。若一人弄丟了他的電腦且被轉賣給第三者,對人權允許這人向小偷請求電腦的價格賠償(而不是真的電腦,當其可能已屬於其他人的時候)。傳統歐陸法系的物權概念是由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所發表的,指對世界是好的的權利。物權和合同或侵權行為等義務不同,是一種對人與人之間皆好的的權利。對英美法系而言,物權的概念較近似一種義務;對其他的競爭方,個人若可對一物權提出最好的聲明,則是此物權的所有者。物權的概念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哲學和政治上的議題。很多人知道,約翰·洛克曾談論過我們的「生命、自由和身份」都是我們的財產,因為我們擁有我們自己的身體,且將勞動與環境相結合。私有財產的概念仍然是存在著爭議的。法國哲學家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曾寫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財產是盜竊!」
土地法構成了大多數類型物權法的基礎,且是最為復雜的一種。它含括抵押、不動產租賃、執照、蓋印合同、地役權和土地登記的法令制度等。動產的規范則落在知識產權、公司法、信託法和商法等法律里。
4. 企業如何構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明來確法律法規不是企源業能夠構建的,你的意思應該是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套企業的規章制度。制定企業規章制度,如果是常規的,在網上一搜就能收到,但是一個好的企業規章制度,其實應該是最適合企業的那種。在制定之前首先是明確定位企業的規模、性質、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針對這些總結企業容易產生的風險有哪些,逐步的細致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開股東會,來對制度逐條審議,這樣集思廣益才能有一個適合企業發展的規章制度。
5. 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由哪些法律部門構成
當代中國法律部門包括: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理等(一般行政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發條理(特別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
4.商法: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
5.經濟法:
(1)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
(2)財政、金融和稅收方面的法律: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
(3)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
(4)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1)屬於自然資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
(2)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
9.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2)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
6. 我國法律體系有哪些
我國法律體系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等。這是因為存在既非國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獨立的社會利益。有鑒於此,有人稱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法律。
公法、社會法與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
1.憲法。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反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樣的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一主要的、居於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外,憲法部門還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附屬的較低層次的法律。
2.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規定行政管理體制的規范,確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定行政機關活動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規范,規定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一般行政法方面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方面有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單行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單行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單行的民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等。
4.商法。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商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地位才為人們所認識。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從表現形式看,我國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但民法規定的有關民事關系的很多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通用於商法。從這一意義講,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實行間接調控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法律部門。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的表現形式包括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有財政、金融和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這一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有關用工制度和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職工參加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和辦法的法律法規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這一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包括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主要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這一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屬於自然資源法方面的,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人關注的一種法律。刑法這一法律部門中,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文件是刑法,一些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也可能規定刑法規范(如文物保護法中有關文物犯罪的准用性條款的內容)。
9.訴訟法。訴訟法,又稱訴訟程序法,是有關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它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訴訟法這一法律部門中的主要規范性文件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的內容也大體屬於這個法律部門。
7. 如何構建企業法律風險體系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外經濟市場逐步融合,市場競爭越來越規范和透明,企業之間經濟活動也日益頻繁。所以,重視和加強法律風險管理是我國現代企業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客觀需要。任何一個企業總是處在一個既定的法律環境中,當然也就離不開對法律風險的防範和控制。事實上,法律風險並不是單一的,它與其他所有企業風險具有交叉性,許多其他企業風險(如財務風險、市場風險等)在發生時其表現形式均為涉法的風險,並且最終都涉及到不同性質法律責任的承擔和不同程度損失的產生。因此,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盡管引起風險發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所有企業風險都有可能最終表現為法律風險,因此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和制度對於企業來說意義重大。
本文試圖從現代企業防範與控製法律風險的過程入手,借鑒美國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的實踐經驗,努力探尋完善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的有效途徑與措施。
一、現代企業法律風險概述
(一)現代企業法律風險的概念
風險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某種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對於企業而言,如果企業預期結果與實際出現的結果可能發生差異,而這種差異又將給企業帶來損失或損害,這就是風險。企業風險按照不同的屬性具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自然風險、商業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其中前兩種風險分別是以不可抗力和市場波動影響為特徵的,而法律風險則是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為特徵的。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4年5月發布的《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首次給出了「企業法律風險」的正式定義,是指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由於企業做出的具體法律行為不規范導致的,與企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相違背並將損害其合法權益的一種發生不利法律後果的可能性。
(二) 現代企業法律風險的特徵
(1)企業法律風險的發生具有廣泛性。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所有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講都是法律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所以企業法律風險的發生貫穿於企業運營的所有領域和環節。
(2)企業法律風險與其它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在企業風險中,許多風險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轉化、重疊和交叉的。當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發展的結果導致企業承擔法律責任時,這些風險就會以法律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轉化成為法律風險。這些風險與法律風險之間是一種聯動的、相互轉化的關系。
(3)導致企業法律風險發生的行為具有不規范性。對於法律可調整范圍內的企業法律風險的根源主要是企業所做出的具體法律行為不規范。通常包括: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企業侵犯第三方合法權益;企業未履行或不當履行合同義務;企業未採取有效措施以獲得、保護或行使其合法權益等
(4)企業法律風險發生的結果具有強制性。企業的經營活動如果違反法律法規,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企業法律風險造成的法律後果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法律責任的承擔具有強制性。
二、現代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形式
(一)現代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
1.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內在動因
企業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謀求生存和發展,必然會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利用競爭對手的弱點和在法律方面的疏忽為自己爭取有利地位,這成為引發法律風險的重要原因。例如企業商標、網路域名的搶注,技術和人才的獵取與保護等領域暴露出的問題就是這一動因的局部反映。[3]目前,許多企業面臨的競爭形勢更加嚴峻,競爭對手更加強大,經濟活動所涉及的法律趨向於復雜化,企業法律風險不斷加大。
2.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缺陷
先進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現代企業內部協調、有序發展的基礎。由於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加之有些部門或員工違反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執行管理制度不到位,導致管理行為的不規范、不科學,監督機制不到位等也是產生企業法律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風險
企業的所有法律行為最終都是通過企業內部的個人來完成的,尤其是企業的中高級管理者們,他們的管理行為和管理手段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個人基於追逐自身利益而做出管理或決策時,必然首先考慮其個人的私利並有可能為個人的私利而不惜讓企業承擔更大的法律風險。因此,企業決策者和領導者的行為更是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企業自身的人力資源管理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二)現代企業法律風險的表現形式
企業法律風險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企業設立、改制中的法律風險。企業在設立和改制中的過程中,是否進行充分的法律風險評估,是否對企業設立、改制進行充分的認識和計劃等,都直接關繫到擬設立企業能否成立和企業能否健康存續。
2、企業合同管理法律風險。合同法律風險指在合同訂立、生效、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利益損害或損失的可能性。合同法律風險是企業法律風險的主要方面,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合同的管理,嚴格制定企業的合同管理制度,對合同起草、審查、履行等過程進行控制與監督,可以有效地防範各類合同糾紛的發生。
3、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法律風險。企業從招聘、面試、錄用、簽訂勞動合同到員工離職等這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流程中,都需要受到相關勞動法律法規的約束。企業的任何不遵守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有可能引起勞動糾紛,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和一定的經濟損失。
4、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風險。知識產權是蘊涵創造力和智慧結晶的財產權利。隨著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成為企業法律風險的重要方面,大量的知識產權案件賠償金額較高,給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5、企業財稅管理法律風險。財會制度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與持續經營的重要制度,企業如果缺乏健全的財會制度和必要的法律保障手段,就很容易造成管理失控、資金流失。此外企業不當的涉稅行為(如:偷稅、漏稅、避稅等)也會使企業承擔嚴重的法律後果。
6、企業並購法律風險。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必然會擴大生產,兼並其他中小企業,然而企業並購涉及公司法、競爭法、稅收法、知識產權法等多部法律法規規制,且實際操作流程較為復雜,對社會影響較大,潛在的法律風險極高。
三、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從企業的實踐過程及其效果來看,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工作還不甚完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
一是法律風險意識不強。在不少企業中,尤其一些中小企業其領導人員法律風險意識淡薄,法律風險防範工作重視不夠,法律顧問、法務人員遠離公司的核心決策圈,對公司的重大決策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無法全面識別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更談不上採取有效的防範和控制措施。
二是法律風險防範的機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數企業還未建立法律部門,未設立專門的法律顧問。企業法務人員更多是解決表面的、淺層次的法律問題,根本無法對企業潛在的、深層次的法律問題或者法律風險進行細致地分析與有效地防範,無法真正地幫助企業化解風險。
三是企業管理制度執行力較差。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一些大型企業建立了不少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的管理制度,幾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絕大部分得不到認真執行。這就使得企業的管理制度形同虛設,發揮不了應有的防控企業法律風險的作用。
四、美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的經驗
美國企業對法律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十分重視,他們採取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措施,對於完善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值得我國企業借鑒。美國的主要經驗有:
(一)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法律風險防範事務。美國絕大多數企業都在董事會中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包括法律風險在內的風險防範重大事務,並制定公司風險防範的總體戰略規劃;
(二)總法律顧問在法律風險防範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美國的大型公司都設有總法律顧問,全面領導公司的法律事務,在公司中享有較高地位。總法律顧問負責制定法律風險管理戰略的具體實施計劃,並全面指導協調法律風險防範部門與有關業務部門在工作中的分工和配合;
(三)法律事務管理向集中垂直化方向發展。美國大公司法律事務一般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兩種模式。集中管理,即在總部設立一個職能較為全面的法律事務部門,子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顧問由總部直接派駐;分散管理,即除了在總部設立法律部門外,在子公司和分公司各設立法律事務部門;
(四)法律事務部門具有明確的法律風險防範職責。美國企業的法律事務部門依據業務分工不同設有多個法律風險防範部門,如政府監管部、商業合同管理部、知識產權部、訴訟仲裁部、合規審查部等,基本涵蓋了法律風險的各個重要方面。美國企業法律部門與相關業務部門之間一般都有良好的溝通機制,在法律顧問提出法律建議時,也會充分與業務部門溝通,以達到防範法律風險和獲取商業利益的最優組合;
(五)建立科學的法律風險防範流程和體系。一是建立支持法律風險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公司治理、人員管理和法律風險管理系統。二是設置法律風險管理流程。美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總體流程一般分為預防—准備—應對—補救;
(六)注重企業行為的合規審查。美國企業法律風險防範已從單純的訴訟維權、合同簽訂及履行、參與決策的法律論證,延伸到企業行為的合規審查,擴展到了公司運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薩班斯法案》出台後,美國證券監管部門對公司的合規監管更加嚴格;
(七)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法律顧問隊伍。法律風險的防範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法律顧問隊伍來具體實施。因此,美國公司法律顧問在公司管理人員中佔有較高比例,其中很多法律顧問還擁有較為豐富的與公司業務相關的專業知識,有的法律顧問還具有工程、財務等方面的專業背景。
五、完善現代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建議
企業法律風險防範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對於企業而言,風險與收益是相互並存的,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因此,建立和完善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實現企業法律風險的有效防範,對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首先企業應當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企業法律風險的防範意識。這是識別風險、化解風險的前提,也是加強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建立防範機制的思想基礎。企業全體員工應當樹立法律風險防範意識,在實際的工作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依法進行各項業務活動。尤其是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應清醒地認識到法律風險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影響,把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機製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企業法律工作者要加強普法力度,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各個層面的員工進行法律教育培訓,特別是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同時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為企業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
其次企業應當圍繞核心業務,建立和完善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企業應當緊緊圍繞企業經營戰略和發展的核心業務,探索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包括: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建立解決企業重大事務和重要問題的法律風險防範體系,建立法律糾紛的控制與處理機制,深入分析企業經營管理中面臨的法律風險源點,特別是各項重點工作面臨的法律風險,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化的防控體系。
再次逐步推進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借鑒國外成功企業的先進經驗,建立法律顧問制度,是企業做好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數所出資企業法律顧問專業人才短缺,法律事務機構不全。企業要制定和完善法律顧問和法律事務部門參與經營決策和重要經濟活動的程序和制度,真正發揮法律顧問制度在防範和控制企業法律風險中的重要作用。企業在決定重大經濟事項、訂立重要合同、處理重大經濟糾紛、解決重要法律問題等事項中,事先由法律事務部門出具法律意見書,為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提供法律論證,發揮法律顧問的重要決策作用。
最後完善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相應管理制度。企業法律風險相當一部分來源於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漏洞,因此,企業應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重大決策法律論證制度、法律事務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招標投標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形成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對全體員工的行為加以指引、規范和約束,把企業的經濟活動全部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使企業的法律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時要重點加強企業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要採取措施狠抓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確保各項管理制度全面執行,從而防範企業法律風險。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時代,企業如何有效地防控法律風險的發生尤為重要。因此企業應當建立和完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採取積極措施,把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納入到法治化的軌道,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在危機四伏的經濟戰場中持續、穩健發展。
8. 中國的法律體系
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並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專法規、地屬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
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8)公司法律體系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國情要求,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以及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