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國有獨資公司的法律性質是

國有獨資公司的法律性質是

發布時間: 2020-12-19 20:26:27

A. 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人數法律規定是多少人

根據公司法的來規定,國有獨自資公司董事會人數為三人至十三人。

第四十五條有限責任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三人至十三人。
第六十八條國有獨資公司設立董事會,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第六十七條的規定行使職權。董事每屆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董事會成員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委派;但是,董事會成員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設董事長一人,可以設副董事長。董事長、副董事長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從董事會成員中指定。

B. 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有什麼區別

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獨資公司的區別:

1、法律依據不同

國有企業遵循《全民所有制企業法》。

國有獨資公司遵循《公司法》。

2、管理體系不同

國有企業由政府出資,隸屬於政府,實行政府任命或職工選舉並經政府審核同意的廠長負責制,注重隸屬關系。

國有獨資公司是以「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指引,建立明確的以資產為紐帶的現代國有產權管理體系。

3、治理結構不同

國有企業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一般的國有企業董事會則由同級政府派出。

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委派。

4、管理者角色不同

國有企業的廠長是上級任命的,是企業法定代表人,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於中心地位。

國有獨資公司總經理是由董事會聘任,對董事會負責,根據董事會的決策,對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負全面的責任,董事會與總經理之間是一種聘用關系。

5、目標不同

國有企業以社會公共目標為主,經濟目標居次。這類企業主要是典型的自然壟斷企業和資源類企業,如鐵路、自來水、天然氣、電力、機場等。

國有獨資公司兼具社會公共目標和經濟目標,以經濟目標支撐社會公共目標。這類企業主要是准自然壟斷企業和國民經濟發 展的支柱產業,如電子、汽車、醫葯、機場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類企業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務,而是通過向國家財政上交股息和紅利,間接提供公共服務。

(2)國有獨資公司的法律性質是擴展閱讀:

國有獨資公司的設立方式主要有改建(改制)設立和新建(投資)設立兩種。

實踐中普遍採取的是改建設立方式,即原有的國有企業依法改建為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新建設立方式是指國家投資者單獨重新投資設立的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

國有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程序,可參照《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及《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中的條款操作。

C. 全民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公司的定義及區別

全民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公司的定義及區別:

(一)法律依據不同:由遵循《企業法》變為遵循《公司法》

國有獨資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注冊,公司所有權、決策權和經營權分離,權責明晰。

(二)管理體系不同:由注重行政隸屬關系變為注重以資產為紐帶的產權關系

全民所有制企業由政府出資,隸屬於政府,實行政府任命或職工選舉並經政府審核同意的廠長(經理)負責制,注重隸屬關系;

國有獨資公司是以十六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指引,建立明確的以資產為紐帶的現代國有產權管理體系。

(三)治理結構不同:由 「老三會」變更為有機結合「老三會」的「新三會」

全民所有制企業治理結構中的「老三會」是指黨委會、工會、職代會,現代治理結構的「新三會」是指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

拓展資料

1、全民所有制企業是指企業財產屬於全民所有的,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全民所有制企業又稱為國有企業,但廣義的國有企業還包括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只是國有企業的一種。

2、國有獨資公司是指國家單獨出資、由國務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權本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符合有限責任公司的一般特徵: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D. 根據公司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關於國有獨資公司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國有獨資公司設立股東會 B.國

答案:D
(1)選項A: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股內東會職權;(2)選項容B: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從董事會成員中「指定」;(3)選項C:董事會設董事長1人,可以(而非必須)設副董事長。

E. 國有獨資公司與另一家國有獨資公司合並的問題

一、公司合並的概念與特徵
公司合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訂立合並協議,依照公司法的規定,不經過清算程序,直接合並為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1]
公司合並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徵:
1、公司合並是數個公司之間的共同法律行為,須以當事人之間訂立有合並協議為前提。
2、公司合並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自由行為,其合並與否及合並的方式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
3、公司合並是一種毋須通過解散、清算程序即可消滅和變更公司的行為。公司合並可以在不進行清算的前提下改變公司的存在、財產結構和股權結構等。[2]
二、企業兼並的規范
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兼並辦法)第1條規定:「本辦法所稱企業兼並,是指一個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失去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的一種行為。不通過購買方式實行的企業之間的合並,不屬本辦法規范。」
我國企業兼並的主要形式:
1、兼並辦法中規定的兼並方式
兼並辦法第4條規定,企業兼並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承擔債務式,即在資產與債務等價的情況下,兼並方以承擔被兼並方債務為條件接收其資產。
(二)購買式,即兼並方出資購買被兼並方企業的資產。
(三)吸收股份式,即被兼並企業的所有者將被兼並企業的凈資產作為股金投入兼並方,成為兼並方企業的一個股東。
(四)控股式,即一個企業通過購買其它企業的股權,達到控股,實現兼並。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規定的合並方式
公司法第184條規定,公司合並可以採取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方式。
3、《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規定的兼並方式
證券法第78條規定,上市公司可以採取要約收購或者協議收購兩種兼並形式。[3]
由此可見,在我國法上,公司合並是企業兼並的一種方式。
三、公司合並的方式
如前所述,公司合並可以分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方式。依據公司法第184條第2款,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並,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個以上公司合並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並,合並各方解散。
同時,公司合並與不同於公司資產的收購。從法律性質上看,公司合並的本質是公司人格的合並;而資產收購的性質是資產買賣行為,不影響公司的人格。公司合並也不同於公司股權收購。公司合並實質上是公司人格的合並;而股權收購的本質是股權的買賣行為,不影響公司的人格。從本質上講,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都是買賣行為,而非公司合並的本質---公司人格的合並。[4]
四、公司合並的操作方法
吸收合並是最常見的合並類型。在吸收合並中,被兼並的公司將消滅。公司的要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公司的資產、公司的股權和公司的人格。公司的消滅最終表現為公司人格的消滅,而在公司人格消滅之前,可以先將被吸收公司的資產轉移給吸收公司,或者將被吸收公司的股權轉移給吸收公司,而無論資產轉移還是股權轉移,吸收公司可以支付的對價一般是現金或者公司股份,這樣,在邏輯上,就可以劃分出兩類四種吸收合並的方式。
(一)資產先轉移
1、以現金購買資產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現金購買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資產,包括全部權利和義務(債權和債務),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資產,而僅擁有吸收公司支付的現金,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債權和債務已全部轉移,無須清算,被吸收公司股東依據其股權分配現金,被吸收公司消滅。
2、以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購買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資產,包括全部權利和義務,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資產,而僅擁有吸收公司支付的自身的股份,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債權和債務已全部轉移,無須清算,被吸收公司的股東分配被吸收公司所持有的吸收公司的股份,並因此成為吸收公司的股東,被吸收公司消滅。
(二)股權先轉移
1、以現金購買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現金購買被吸收公司股東的股份,而成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東,然後,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權利和義務由吸收公司承受,而無須清算,被吸收公司消滅。
2、以股份購買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換取被吸收公司股東所持有的被吸收公司的股份,而使被吸收公司的股東成為吸收公司的股東,吸收公司成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東,然後,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權利和義務由吸收公司承受,而無須清算,被吸收公司消滅。[5]
不論上述哪類方式,吸收公司這繼受被吸收公司的資產或股權而支付的現金或股份,均直接分配給被吸收公司的股東,被吸收公司的股東因此獲得現金或成為吸收公司的股東。[6]
五、公司合並的程序
(一)訂立合並協議
對合並協議應包括哪些主要條款,公司法沒有規定。對此可以參照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並與分立的規定》(以下簡稱合並與分立規定)第21條規定的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合並協議的主要內容,即:
1、合並協議各方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
2、合並後公司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
3、合並後公司的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
4、合並形式;
5、合並協議各方債權、債務的承繼方案;
6、職工安置辦法;
7、違約責任;
8、解決爭議的方式;
9、簽約日期、地點;
10、合並協議各方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二)通過合並協議
合並協議是導致公司資產重新配置的重大法律行為,直接關系股東的權益,是公司的重大事項,所以公司合並的決定權不在董事會,而在股東(大)會,參與合並的各公司必須經各自的股東(大)會以通過特別決議所需要的多數贊成票同意合並協議。我國公司法第39條、第66條、第106條分別對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對合並需要股東(大)會特別決議通過。其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對公司合並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國有獨資公司的合並應由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決定;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對公司合並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三)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
(四)通知債權人和公告
我國公司法第184條第3款規定了通知債權人的程序和公告的方式。
該條規定,參與合並的公司「不清償債務或者不提供相應的擔保的,公司不得合並」。表明我國公司法賦予了參與合並的公司債權人異議有阻止合並程序進行的效力。
為了保護債權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2條規定:「企業進行吸收合並時,參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公告通知了債權人。企業吸收合並後,債權人就被兼並企業原資產管理人(出資人)隱瞞或遺漏的企業債務起訴兼並方的,如債權人在公告期內申報過該筆債權,兼並方在承擔民事責任後,可再行向被兼並企業原資產管理人(出資人)追償。如債權人在公告期內未申報過該筆債權,則兼並方不承擔民事責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債權人另行起訴被兼並企業原資產管理人(出資人)。
(五)主管機關批准
公司法第183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合並或者分立,必須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所以,主管機關的批準是股份有限公司合並的必經程序。
(六)辦理公司變更、注銷登記
六、異議股東的回購請求權
異議股東的回購請求權,是指反對公司合並的股東,有權要求公司按照當時公平價格購買其股份。[7]該請求權是對異議股東利益的救濟。
關於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適用對象,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種立法例,如德國,規定回購請求權只適用於被吸收公司的股東。第二種立法例,如美國、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規定回購請求權不僅適用於被吸收公司股東,而且適用於吸收公司股東。[8]如我國台灣地區《公司法》第317條第1款規定,公司與其他公司合並時,董事會應就合並有關事項作成合並契約,提出關於股東會股東在集會前或集會中,以書面表示異議,或以口頭表示異議,經紀錄者,得放棄表決權,而請求公司按當時公司價格收買其持有之股份。[9]
一般而言,公司吸收合並對合並雙方都會發生重大影響。對於吸收公司的股東,也會面臨公司股權結構、資產結構等方面的重大變化,所以,對吸收公司的股東與被吸收公司的股東一樣,也應賦予其回購請求權,始能體現法律上的公平。
對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我國公司法沒有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73條規定,公司合並或者分立時,公司董事會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反對公司合並或者分立的股東的合法權益。但對如何保護異議股東的合法權益,卻沒有下文。只有中國證監會《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第149條第1款規定,公司合並或者分立,應當由公司董事會提出方案,按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通過後,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反對公司合並、分立方案的股東,有權要求公司或者同意公司合並、分立方案的股東、以公平價格購買其股份。公司合並、分立決議的內容應當作成專門文件,供股東查閱。但這一部門規章卻沒有普遍的法律約束力。
由此看來,對異議股東的回購請求權,法律解釋論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依靠立法論才能解決。
七、公司合並的法律效果
合同的法律效果有三:
1、公司消滅
在此特指被吸收公司消滅。由於消滅的公司的全部權利和義務已由吸收公司概括承受,所以,它的解散與一般公司的解散不同,無須經過清算程序,公司法人人格直接消滅。
2、公司的變更
如前所述。
3、權利與義務的概括承受
公司法第184條和合同法第90條[10]對此均有規定。
八、公司合並無效之訴
我國公司法沒有直接規定公司合並無效制度。但是由於公司合並是參與合並的公司基於合並合同而進行的法律行為,如合並行為存在違反
(一)合並無效的原因
公司合並只要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范,都可以作為合並無效的原因。在實務中,違反下列強制性規范是常見的導致公司合並無效的原因:
1、違反公司法第38條和103條規定,公司合並應經股東(大)會決議。
2、違反公司法第183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合並,必須經主管機關批准。
3、違反公司法第184條規定,債權人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但公司不清償債務或者不提供相應的擔保。
(二)無效原因的補正
雖然公司合並存在無效的原因,但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穩定社會關系,在法院判決合並無效之前,應給予當事人以補正的機會。若當事人在法院判決前,補正有關無效原因,合並應確認有效。《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0條規定:「企業兼並協議自當事人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需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兼並協議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經批準的,企業兼並協議不生效。但當事人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補辦報批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該兼並協議有效。」
(三)合並無效的法律後果
1、恢復到合並前的狀態。在吸收合並中,消滅公司應從存續公司中分離,存續公司進行變更。
2、無效判決的溯及力的限制。合並無效的判決只對將來有效,不影響此前存續公司以合並有效為前提而產生的法律關系。如果合並無效判決溯及既往,自合並開始無效,則影響交易安全,導致法律關系混亂,損害第三利益。
3、締約過失責任。我國合同法第58條後句的規定。[11]
九、不同種類公司之間合並的限制
在理論上,這一問題存在三種學說:
(1)自由說。認為公司合並並不應有種類的限制。
(2)嚴格限制說。認為只有同種類公司方可合並,並且,合並之後的公司仍應為同種類公司。
(3)適當限制說。認為對不同種類公司的合並採取適當限制。
許多國家的公司立法採取了適當限制說,對不同種類的公司之間的合並以及合並後的公司類型作了限制。如德國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接收有限責任公司,但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接收股份有限公司。再如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9條規定,有限公司可以與其他有限公司合並,但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因合並而設立的公司,須為有限公司;第60條規定,有限公司與另一股份有限公司合並,應經法院認可,否則無效。我國台灣地區《公司法》對公司合並沒有限制性規定,但台灣「經濟部」1988年3月21日經商字07610號文件對此作了解釋:現行公司法對於合並公司之種類和合並後存續或另立公司之種類,未有明文限制。為獎勵合並,凡屬責任相同之公司得予合並,故股份有限公司得與有限公司合並。惟依「公司法」第317條之一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公司合並者,其合並後存續或新設公司,應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
學者認為,適當限制說比較合理,應成為我們處理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12]
1999年公布的《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並與分立的規定》有相關規定,雖然法律效力等級不高,但規定採用的是適當限制說。且為國家機關所使用。現引用如下:
「第十條 有限責任公司之間合並後為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之間合並後為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之間合並或者公司合並為有限責任公司的。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合並後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是有限責任公司。
第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合並後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並後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原有限責任公司凈資產根據擬合並的股份有限公司每股所含凈資產額折成的股份額與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總額之和。
國有獨資公司是指國家單獨出資、由國務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權本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符合有限責任公司的一般特徵: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但同時國有獨資公司是一種特殊的有限責任公司,其特殊表現為該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只有一個——國家。這是《公司法》為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一、公司合並、分立應當履行以下程序:
1、合並各方公司股東會或者擬分立的公司股東會(出資人)作出合並或者分立決議;
2、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
3、簽訂相關協議;
4、自決議作出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
5、自決議作出之日起30日內在報紙上公告;
6、辦理財產合並或分割手續;
7、驗證注冊資本;
8、辦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報批手續;
9、自公告之日起45日後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
10、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其他程序。

二、公司合並登記程序
依據《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條規定,公司合並可以採取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形式。
公司需合並的,公司股東會(出資人)應作出決議,並按《公司法》的規定,履行通知債權人、公告、處理債權債務義務後,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相關登記材料
吸收合並是指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後存續,被吸收公司解散,合並後存續公司應辦理變更登記,解散公司應辦理注銷登記。
吸收合並的存續公司辦理變更登記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1)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
(2)公司蓋章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證明》及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復印件;
(3)合並各方的股東會決議(國有獨資有限公司提交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批准文件,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東的書面決定);
(4)合並各方簽訂的合並協議;
(5)本公司登載公司合並公告的報紙報樣;
(6)合並後存續公司作出的債務清償或者債務擔保的說明;
(7)合並後存續公司股東會決議(國有獨資有限公司提交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批准文件);
(8)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修改後的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
(9)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10)新增加股東的主體資格證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證明復印件
(11)由合並後存續公司新一屆股東會全體股東出具的《確認書》
(12)《公司股東(發起人)出資情況表》;
(13)合並後需解散公司營業執照復印件;
(14)由工商局檔案室提供加蓋工商局檔案專用章的公司章程復印件;
(15)因合並而解散公司已辦理注銷登記的證明;
(16)公司營業執照正副本。
公司合並同時變更其他登記事項的,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提交相應的文件、證件。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公司合並必須報經批準的,還應當提交有關批准意見。

三、因合並而解散的公司申請注銷登記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1)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公司注銷登記申請書》;
(2)《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託代理人的證明》及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復印件;
(3)公司股東會(出資人)關於公司合並和解散的決議(國有獨資有限公司提交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批准文件,一人有限公司提交股東的書面決定);
(4)合並各方簽訂的合並協議;
(5)本公司登載公司合並公告的報紙報樣;
(6)合並後存續公司作出的債務清償或者債務擔保的說明;
(7)合並後存續(新設)公司股東會決議(國有獨資有限公司提交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批准文件);
(8)公司營業執照正副本;
(9)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司注銷必須報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提交有關部門的批准意見。

F. 國有獨資企業受哪個法律調整

國有獨資企業適用《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不適用《公司法》,《公司法》關於公司轉投資的專限制對屬國有獨資企業沒有約束力。

立法趨勢:國家應該制定專門的《國有獨資企業法》,以確定負責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國家計劃委員會為國有獨資企業的主管部門。

樓上的顯然不是法律專業的,公司法怎麼能夠規范國有獨資企業??《公司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http://www.chinesetax.com.cn/Article/Class693/200502/38636.html

G. 國有獨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如何適用國資監管的相關法律

一、適用法律
1、《公司法》
2、《合同法》
3、《擔保法》
4、《企業國有資專產法》
5、《物權法》
以及最屬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公司法、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的相關司法解釋
二、適用法規
1、《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暫行辦法》
2、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3、《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
三、轉讓程序
(一)內部決策
1、可行性研究
2、指定轉讓方案
3、內部審議,並形成書面決議
(二)相關部門決定、批准
(三)清產核資與財務審計
1、清產核資
2、財務審計
(四》資產評估
1、委託符合條件的資產評估機構
2、報有關部門核准或備案
(五)、轉讓產權
1、協議轉讓
2、通過產權交易機構公開轉讓
(六)或有批准程序
(七)產權交易憑證
1、產權交易機構的審核工作
2、出具產權交易憑證
(八)產權變更登記
1、國有資產產權登記
2、工商變更登記
3、土地變更登記
4、房屋產權變更登記
(九)轉讓完成與公司控制權的交接
(十)轉讓後公司的整合
如果需要法律幫助,可以給我留言,我可以告訴你如何操作整個流程及所有法律文件的撰寫。

H. 什麼是非公司制國有獨資企業

非公司制國有獨資企業就是指那些沒有採用公司制的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作回為一種生產答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8)國有獨資公司的法律性質是擴展閱讀

非公司制企業的法律特徵:

非公司制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形成產權;非公司制企業(私營企業除外)對其所有的財產享有經營權;非公司制企業的投資者可以依法轉讓或者無償劃撥其投資形成的產權,企業可以依據經營權,有限制地處分其擁有的資產;

非公司制企業由黨委會、職工代表會、工會、廠長(經理)分別決策、管理。特別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財產所有權屬中央人民政府所有。

我國非公司制企業的設立和運行存在明顯的時代特徵,在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頒布之前,我國有關企業的立法採取的是以企業所有制性質的不同而單獨立法的方式。

這類法律有:全民所有制企業法律、集體企業所有制企業法律、私營企業法律、三資企業法律。其中三資企業法律因其性質已經屬於公司法調整的范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公司制企業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