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公司登記法律性質
1. 撤銷公司登記是不是行政處罰
撤銷登記是否是行政處罰要看具體情況,簡單地講是登記機關是根據什麼法律依據來撤銷登記。如按《公司法》等法律規定的罰則來撤銷登記這屬行政處罰;如按《行政許可法》相關規定來撤銷登記這屬行政行為。至於這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種類在《行政處罰法》沒明確規定,只要其他法律罰則中有明確規定就可以用。《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2. 撤銷公司變更登記的法律屬性有哪些
撤銷公司變更登記的法律屬性如下:
一、撤銷變更登記不具備行政處罰的本質特徵。
二、立法體例表明撤銷變更登記不是行政處罰。
公司變更登記是指公司改變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經營范圍、企業類型、注冊資本、營業期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登記。
【法律依據】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公司變更登記事項,應當向原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未經變更登記,公司不得擅自改變登記事項。
3. 工商局依據虛假文件進行的公司登記,如何要求撤銷——一起行政訴訟案件中的思考
�瞬榍┟�惱媸敵浴T詮�咀⑾��討校�ど嘆植⒚揮幸�笞魑�ど痰羌塹淖勻蝗斯啥�頹逅闋槌稍保�匭肭鬃緣匠『搜榍┟�惱媸敵裕��殼靶磯嘀行」�敬嬖諉�騫啥�⑹導食鱟嗜說雀叢憂榭觶�紗瞬��艘幌盜械拿�芎途婪住1收咦罱�燉砹艘黃鷚蜆�咀⑾�羌侵泄啥�⑶逅闋槌稍鼻┟�徽媸刀�鶿吖ど嘆值男姓�訃��紙�泄胤�傘⑹滴竇按�斫峁�骷蛞�檣埽�苑窒磧泄鼐�榧靶畔ⅲ� 一、 案情簡介 浙江人楊老有一兒子楊A,楊A是非常優秀的化學博士、美籍華人。數年前,楊A回國,持外國專家證進入上海一家民營公司B,並成為B公司的三名董事之一,楊老也在工商登記中以股權受讓的方式被登記為B公司的三名股東之一。B公司與浙江一家大型化工企業有合作項目,楊A在被B公司派至浙江進行合作項目時因現場爆炸死亡。楊老不滿B公司對楊A的後事處理,以股東名義起訴B公司,要求行使股東知情權,查閱公司財務賬目。庭審時B公司出具一份簽署楊老名字的文件,文件內容確認楊老僅是名義股東,實際股東為楊A,楊老不享有股東的任何權利,所有股東的權利義務由楊A享有、承擔。法院因此確認楊老不是B公司的股東,不享有股東知情權。楊老後又起訴B公司,要求B公司對楊A的死亡承擔賠償責任。因楊A是外國人,死亡賠償案件的審理經過4年尚未判決,期間,B公司提供了假冒楊老簽名的文件,至工商局將B公司注銷,仍在法院審理的死亡賠償案件程序上也面臨著主體變化等重大法律問題。 為解決B公司注銷後逃避對楊A的賠償責任問題,楊老遂委託律師,擬起訴工商局依據被假冒簽名的文件注銷B公司的工商登記行政行為。 總結與楊老擬委託事項相關的重要法律事實: 第一、楊老僅為B公司工商登記名義股東,不享有股東權利; 第二、 在楊老被工商登記為股東的股權轉讓協議書中,楊老的簽名非本人簽署; 第三、 B公司注銷公司的申請文件中股東會決議、清算組成員備案書、公司債務清償完畢承諾書,上述三份重要文件中楊老的簽名均非本人所簽。 二、 法律分析 1、首先,根據法律規定,對於公司注銷申請,工商局是應當進行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 經過對相關法律研究,有關工商局對企業登記申請材料進行審查的法律規定,主要是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在2004年發布的《企業登記程序規定》,其中第三條:企業登記機關依法對申請材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進行審查。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依法進行核實。 根據上述規定,工商局對於申請資料的審查責任以形式審查為主,根據「法定程序和規定」,需要對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才應當進行核實。本案中,楊老在其成為股東的股權轉讓協議中所簽的名字本就非其本人所簽署,從字跡上判斷,與B公司注銷時提交的申請文件中楊老的簽字並無太大區別,如果工商局僅僅是負有形式審查責任,工商局已經履行了職責,准許B公司注銷並沒有違法。因此,工商局是否有責任對注銷公司的申請文件進行實質內容的核實,這就成為了案件能否勝訴的第一步。究竟哪些是符合「法定程序和規定」需要進行實質內容核實的,筆者查詢了有關法律文件,沒有找到明確的法律規定。實踐中,如果股權轉讓股東變更登記,以前工商局並沒有要求轉讓的雙方自然人必須到場核實簽名的真實性,但是現在的工商局都會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從實踐中推論,工商局需要進行實質內容核實的,應當是關繫到當事人重大利益變更的登記申請。公司注銷登記,涉及到公司股份的消滅,是關繫到股東重大利益變化的申請,理論上也應當要進行實質內容的核實。 2、本案當事人因本次注銷登記是否有權利義務的重大變化? 案件只能在理論上分析到工商局應當對注銷登記進行實質內容的核實,法律並沒有明確具體規定究竟哪些是應當「根據法定程序和規定」進行實質內容核實的,這就很難明確指出工商局究竟違反了哪條法律,這在行政訴訟中仍有很大的敗訴可能。尤其是本案,B公司作為第三人,一定會提出楊老並非公司股東,本就沒有公司股份,公司注銷並沒有消滅楊老的股東權利;B公司甚至還有可能提出楊老本就不是利害關系人,如果要確認利害關系人身份,只能先通過繼承法律關系確認繼承身份,一如B公司在股東知情權訴訟中的辯解。所以,本案存在兩個難題: ①、 具體行政行為所違反的法律規定不夠明確; ②、 起訴主體僅為名義股東、實質無任何股東權利。 為解決上述難題,只能採用「後果論」,即這次的工商注銷登記是否給楊老造成了重大不利後果?如果不撤銷,楊老是否面臨承擔重大責任的風險? 公司注銷後,如有未了公司債務,債權人可以對在工商登記中承諾承擔責任的個人或單位提起訴訟。本案中楊老的名字被冒簽在公司債務清償完畢的承諾書上並被登記備案,如有糾紛,債權人完全可以將楊老作為被告提起訴訟,這顯然是增設了楊老的法律義務,將楊老置於重大法律風險中。在未經楊老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冒簽其名字致使其面臨重大法律風險,這樣的後果顯然是法律所不容許的。對於向來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審判,存在問題的工商登記可能導致後果的指出和強調通常會給承辦法官留下更深的印象。 所以,經過上述分析後,筆者和同事依據以下兩項理由提起了行政訴訟,要求撤銷對B公司的注銷登記: 第一、注銷登記的申請文件簽名系偽造,工商局未盡到審查責任; 第二、因工商局未盡到審查責任,致使被偽造簽名的楊老面臨重大法律風險。 三、 法院觀點及處理結果 提起訴訟後,果然,一開始承辦法官多次電話溝通,提出楊老並非B公司股東,身份存在問題。我們當然一方面主張工商局做出行政行為時,是以楊老的工商登記股東身份進行審查做出的,因此我們的訴訟合法;另一方面,重點強調楊老因本次工商登記所產生的法律上可能的重大責任義務,這樣重大的責任義務非經本人同意被強加,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經過多次溝通,承辦法官基本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之後,法官與工商局溝通,工商局主動做出了撤銷行政許可的決定,撤銷B公司的注銷登記。工商局撤銷的理由如下: 「被許可人的行為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所指『提交虛假材料或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行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中所指『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的行為」。 四、 案件思考 1、 有關行政行為的法律規定不明確具體。 2004年工商總局的《企業登記程序規定》第三條中就已經明確規定「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依法進行核實」,時至今日,工商總局正式公布的規范性文件中卻從未明確「法定條件和程序」的具體內容。所以,在工商登記的形式審查、實質審查這一問題上,工商總局沒有統一明確的意見,這一審查的尺度完全由地方工商局自己把握,地方工商局有時會運用審批的寬嚴程度來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這樣的現狀致使行政相對人很難確定工商局行政審批過程中是否違法。 2、相對而言,重視實體公正是我國一貫的司法審判精神,所以,在具體案件中,採用「後果論」,指出錯誤的工商登記將給相對人帶來的法律後果,可能更能得到法官的關注。 本案中,從直接追究行政機關行政違法的角度而言,因欠缺明確的法律規定,有一定難度。但是,如果不撤銷注銷登記、必然會對被冒簽名的楊老造成重大法律風險,這樣的後果顯然給承辦法官產生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承辦法官才會與工商局進行溝通,勸說其撤銷登記,當事人的風險才能得以化解。 筆者也查閱了許多工商登記的行政訴訟案例,這些案件大部分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原告能夠勝訴的,基本上是工商登記行為確實給當事人造成了重大利益影響。這也可以理解,在難以有具體明確的法律標准來判斷行政行為是否違法的情況下,法院也只能從產生的結果來反推、評判行政行為是否恰當了。
4. 公司注銷,吊銷和撤銷這三個有什麼區別
1 吊 銷
簡單點說,吊銷是指公司違反了工商行政管理法規,被工商局以強制手段剝奪經營資格。
這里必須強調一下,吊銷是行政機關對企業實施的最嚴厲的行政處罰。
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常見情況:
1、公司成立後無正當理由超過6個月未開業的,或者開業後自行停業連續6個月以上的;
2、偽造、塗改、出租、轉讓公司、分公司營業執照的;
3、在生產經營中違反法律、法規的。
被吊銷營業執照有什麼後果呢?
1.被吊銷營業執照的法定代表人在全國范圍3年內都不得申請或擔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
2.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
被吊銷後就可以放任不管?
想的太天真!被吊銷就相當於公司被關進了「小黑屋」,吊銷執照後各類監管、懲戒措施還是生效的,而且更加嚴格!如果不處理,只能越拖越重,導致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所以被吊銷後的正確做法,是辦理注銷!
被吊銷的公司只是不能從事經營活動,但仍然」活著「,在法律上,仍是訴訟主體和債務承擔主體。
《公司法》將「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列為公司的法定解散事由之一,被吊銷執照的公司接下來面臨的就是解散、清算以及注銷。
只有最終經過注銷登記,被吊銷執照的公司才算是以合法的方式退出市場。
2 撤 銷
通俗點講,撤銷就是對已經完成的登記行為的否定,或者說是一種糾錯行為,錯誤的登記喪失法律效力。
它的前提是自始不符合登記條件,但通過非法情形取得了公司登記,比如登記人員濫用職權、違反法定程序,或者申請人提交虛假材料、隱瞞重要事實等等。
被撤銷的常見情況:
1.撤銷公司設立登記,後果是公司設立登記自始無效;
2.撤銷公司變更登記,後果是公司恢復到該次變更登記之前的登記狀態;
3.撤銷公司注銷登記,後果是公司恢復到注銷之前的登記狀態。
被撤銷變更或注銷登記,有什麼後果呢?
按照《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二):
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變更或者注銷登記,被撤銷登記的;
1.企業被撤銷、注銷變更登記的,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且5年內不得移出嚴重失信企業名單。
2.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3年內不得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
3.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
4.與政府其他部門互聯共享,實施聯合懲戒,可能連飛機和高鐵都坐不了!
公司被撤銷登記,同樣要辦理注銷!
撤銷設立登記意味著該公司喪失了法律主體資格和營業資格。
按《公司法》規定,這也是一種公司解散的法定情形,接下來所要面臨的,和被吊銷執照的公司一樣,先清算後注銷。
吊銷和撤銷,傻傻分不清楚?
雖然吊銷和撤銷都是違反法律法規被強制停業。
但被撤銷是「先天不足」,即登記過程中出現了違法情形,造成登記本身就是錯誤的。
而被吊銷是「後天病變」,即登記本身是沒有瑕疵的,是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違法情形。
3 注 銷
這里,我們必須明確!注銷是企業合法退出市場的唯一方式。
注銷是依申請而作出的一種行政許可行為。只有符合注銷條件的公司才能申請:
1、被依法宣告破產;
2、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3、因合並、分立解散;
4、被依法責令關閉。
注銷一般程序:
「成立清算組」 「清算組備案」 「做出清算報告」 「登報公告45日」
所以,無論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還是被撤銷登記,最後只有注銷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5. 企業注銷和撤銷的法律後果區別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法人資格問題答復》(工商企字[2002]第106號)規定: 「根據《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三條和《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條和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是企業法人憑證,申請人經登記主管機關依法核准登記,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取得法人資格。因此,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被登記主管機關吊銷,企業法人資格隨之消亡。 吊銷營業執照、注銷登記是企業法人資格消亡的兩種方式,兩者的法律後果均導致企業法人資格消亡。注銷登記以企業法人申請為前提,是企業法人的主動行為,經登記主管機關核准登記,法人資格消亡;吊銷營業執照是登記主管機關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企業法人違反規定實施的一種行政處罰,對企業法人而言,吊銷營業執照就意味著其法人資格被強行剝奪,法人資格也就隨之消亡,並由登記主管機關在企業登記檔案上予以載明,不需要被吊銷執照的企業法人再申請辦理注銷登記。」 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地方人民法院的請示中答復:「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應當依法進行清算,清算程序結束並辦理工商注銷登記後,該企業法人才歸於消亡」。這使得執法部門以及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關系人感到有些無所適從。
二、企業法人的解散與企業法人的終止
要確定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的法人資格,就必須分清企業法人解散和企業法人終止的不同。企業法人的解散和企業法人的終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企業法人的解散是指企業法人因本身不能存續的事由發生,而停止積極活動,開始整理財產關系,是企業法人終止程序的一個環節,是確定企業法人將要終止,這種確定雖然不會立即導致企業法人的消滅,但它必將導致企業法人的消滅。企業法人的終止,是指企業法人資格的消滅。企業法人終止後,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喪失,法人資格消滅,是企業法人在實體上的消滅。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公司清算結束後,清算組應當製作清算報告,報股東會或者有關主管機關確認,並報送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公告公司終止。」《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注銷登記,公司終止。」這說明企業法人的解散是企業法人終止的前奏,企業法人的解散事由出現時,只是說明企業法人即將終止,此時企業法人的法人資格依然存續,只有經合法清算後,辦理了注銷登記手續,企業法人才告終止。即解散僅為法人權利能力喪失之原因,而非直接使其權利能力消滅。」企業法人解散時進行的清算有兩種後果,一是經清算企業資產能夠抵償其債務的,企業財產抵償債務後剩餘的財產可按公司章程分配給股東,企業終止;二是經清算資不抵債的,轉入破產清算程序,經破產清算,各債權人公平受償後,企業法人終止。故當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在清算期間,其法人資格並未消滅,只有在辦理注銷登記後才能構成法律意義上的終止。換句話說,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並非其法人人格的當然消滅,而只是法人人格消滅的原因,即企業法人因發生法律上的原因而喪失其營業的上權力能力,而不是在被吊銷營業執照等法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時就當然喪失法律人格,否則其內部關系與對外關系將無法了結,已經與企業法人成立法律關系的主體就可能遭受不測的損害或者取得不正當的利益。清算是清理被解散企業法人的財產,了結其所為當事人的關系,從而使企業法人最終消滅的程序。因此,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是企業終止的原因,企業法人只有在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終止,其法人資格才正式消滅。
《民法通則》第36條規定:「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2條:「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變更、終止,應當依照本條例辦理公司登記。」第38條:「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注銷登記,公司終止。」《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20條:「企業法人歇業、被撤銷、宣告破產或者其他原因終止經營,應當向登記主管機關辦理注銷登記。」由此可見,公司從設立到終止,其標志是以國家授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登記為准,即從「開業登記」為始,到「注銷登記」為止。在企業未辦理注銷登記之前,其主體資格依然存在。企業被吊銷執照,喪失的是民事權利能力,不能再開展經營活動,其民事活動只限於清理債權、債務,如進行訴訟,自然可以企業的名義進行。因此,企業法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後至被注銷登記前,該企業法人仍應視為存續,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活動。
提示加分:回答問題實屬不易————切莫忘記加分感激 謝謝加分!
6. 撤銷公司登記和吊銷營業執照有何區別
什麼是吊銷?
指企業違反了工商行政管理法規,被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採取強制手段剝奪其經營資格的一種行政處罰。是不以企業申請為前提,而是登記機關直接依職權、主動而為。吊銷後公司的經營資格喪失,也意味著公司退出市場。這也是行政機關對企業實施的最嚴厲的行政處罰。
什麼是注銷?
指一個公司宣告破產,被其它公司收購、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不續、或公司內部解散等情形時,公司需要到登記機關申請注銷,終止公司法人資格的過程。注銷是企業合法退出市場的唯一方式。比如,經過注銷登記的公司,法人資格就此終結,員工全部遣散,債權債務關系全面清理完畢,公司至此消失了。
7. 撤銷公司登記和吊銷營業執照,有什麼區別"
兩者有本質區別
撤銷是公司主動注銷公司行為,吊銷是被國家有權機關給予的行政處罰而注銷公司的行為。
8. 撤銷公司登記與吊銷營業執照有什麼區別,哪個後果更嚴重
注銷是公司行為,當公司經營不善或不再繼續經營,可以到工商部門申請注銷登記。吊銷是一種行政處罰,對違法或未參加年檢的一種行政處罰。兩者性質不同,吊銷性只要嚴重得多。凡是被吊銷的企業,要進入全國黑名單資料庫,其法定代表人三年內不得再擔任企業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因此,凡是能辦理注銷的,盡可能去辦理注銷手續,不要不參加年檢等著被吊銷,後果很嚴重。
9. 撤銷公司登記是否是行政處罰
不屬於行政處罰。
一般有以下2種情況:
商標局依新《商標法》第四十九條第二款撤銷此類注冊商標,是基於該商標已喪失顯著性、不具備識別功能而確認其不再具備注冊商標專用權,或者是基於該商標無正當理由閑置多年、未體現商品來源識別功能而終止對其專用授權,以督促商標注冊人實際使用其商標、避免浪費商標資源,本身並不具有懲罰性、制裁性。因此,撤銷此類注冊商標確實不屬行政處罰,而屬商標行政主管部門的一種授權確權管理行為。
依照《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撤銷當事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的行政許可,以及撤銷其他違反規定準予的行政許可,雖屬對被許可人不利處分,但均不屬行政處罰,而屬糾錯的行政許可管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