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彭宇明律師

彭宇明律師

發布時間: 2021-12-25 11:16:23

『壹』 請問我國哪些法律條款會讓你產生「這也犯法」的疑問

我國的哪些法律條款會讓你產生這些犯法的疑問有很多,
比如別人打你了,你還手就有可能造成觸犯法律。
比如你在路邊撿了一個廢品,這個廢品有可能是公共財物,那麼你也可能出發了法律。
比如你在路邊撿了一個廢品,這個廢品有可能是公共財物,那麼你也可能出發了法律。
比如你從自己家祖墳里把東西拿出來,那麼有可能是觸犯了法律。
這種的事情有非常多,所以人們才需要進行一個法律的基本知識,普及法律法規的一個普及,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

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一)

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普法工作已經進行了二十年,而今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正在蓬勃發展,五五普法工作的有效進行必將對於我國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通過四個五年普法工作,廣大的人民群眾已經對於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基本內容有所了解和掌握,法律意識大大提高。在第五個五年普法活動中,對於法律知識的普及需要向縱深發展才能更進一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關於如何進行五五普法是有很多話題可以談論的,這里筆者僅就目前普法工作中,職工法制宣傳教育如何適應職工法律現實需求的問題略陳管見。
一、立足實際,有的放矢
我們的普法工作已經進行了二十年了,這期間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工作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很多單位的工作流於形式,只做表明文章,沒有深入實際,職工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薄弱而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劇或慘劇,可以說,不掌握職工的法律需求究竟有哪些,我們的普法工作就不會有真正的成效。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我們的工作方針應該是「立足實際,有的放矢。」
首先,我們的普法工作人員應當深入基層,走到職工中間去,真正的掌握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普法工作才有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了解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時,對於單位職工的現實需求要進行調查和分析,尤其是要關注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的法律問題,這樣才能選擇正確、有效的普法內容。
二、積極採取措施,滿足職工的現實需求
通過調查了解到職工對法律的現實需求後,我們的普法工作就需要積極採取措施,腳踏實地的為職工服務,滿足他們對法律的現實需求。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目前的`現實狀況,筆者認為採取下列措施是完全切實可行的:
(一)針對職工需求的熱點問題,舉辦法律講座,開展專項法律宣傳
法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調節器,沒有法律的狀況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說法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職工的實際生活中,總是有著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從職工個人角度看,比較普遍存在的勞動保障問題、個人消費(尤其是購買住房、大件電器用品的購買和使用)問題等,它們是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自然也是法律現實需求的熱點。當然要注意到,各個單位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我們的法制教育宣傳需要結合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比如在高校就特別需要注意對知識的利用和保護進行專門的法律宣傳,不然的話,教職員工的智慧成果就可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的普法工作,只有抓住這些重要的問題,針對職工的現實需求進行法律宣傳,讓職工了解和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才是真正為他們服務。
在找准這些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點後,我們可以聘請專門的法律人士就這些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實際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給職工舉辦專門的報告或講座,讓職工對此有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宣傳畫冊、廣播、電台等工具,對於這些問題的法律規定,解決方法進行廣泛的宣傳,讓職工隨時隨地都能了解到自己身邊的法律,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他們在真正遇到有關問題時才不會不知所措,手忙腳亂。
(二)創造便利條件,為職工提供具體的法律服務
前面的措施具有寬泛性的特點,根據筆者觀察,在實際生活中,職工個人的現實需求往往是千差萬別的,你宣傳的可能他都知道,他並不需要;而他真正需要的,你可能又沒有具體介紹。有鑒於此,筆者主張,我們需要創造便利條件,為職工提供個別的法律服務。在具體方法上,有兩個措施可以參考。
第一、開設法律服務熱線,專門為職工排憂解難。在職工遇到法律問題後,他自己沒有相關的知識,不知道怎麼辦時,如果單位有相應的法律服務熱線的話,將會極大的方便他們的生活,為問題的解決創造條件。
第二、聘請專門的法律服務人員,如律師等,定期進入單位提供法律咨詢,針對職工個人的具體問題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這樣既能夠繁榮法律服務市場,有解決了職工的實際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貳』 食品安全領域的專業律師哪個好

『叄』 彭宇案法官的宣判詞完整的是什麼

完整宣判詞如下:

本院認定原告系與被告相撞後受傷,理由如下:

1、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還有絆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雙方在庭審中均未陳述存在原告絆倒或滑倒等事實,被告也未對此提供反證證明,故根據本案現有證據,應著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

人被外力撞倒後,一般首先會確定外力來源、辨認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應是呼救並請人幫忙阻止。本案事發地點在人員較多的公交車站,是公共場所,事發時間在視線較好的上午,事故發生的過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輕易逃逸。

根據被告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之人,從常理分析,其與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

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

城中派出所對有關當事人進行訊問、調查,是處理治安糾紛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關證據能夠相互印證並形成證據鎖鏈,應予採信。被告雖對此持有異議,但並未提供相反的證據,對其抗辯本院不予採納。

根據城中派出所對原告的詢問筆錄、對被告訊問筆錄的電子文檔及其謄寫材料等相關證據,被告當時並不否認與原告發生相撞,只不過被告認為是原告撞了被告。綜合該證據內容並結合前述分析,可以認定原告是被撞倒後受傷,且系與被告相撞後受傷。

2、被告申請的證人陳二春的當庭證言,並不能證明原告倒地的原因,當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證人未能當庭提供身份證等證件證明其身份,本院未能當庭核實其真實身份,導致原告當庭認為當時在場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證人。

證人庭後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證以證明其證人的真實身份,本院對證人的身份予以確認,對原告當庭認為當時在場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證人的意見不予採納。

證人陳二春當庭陳述其本人當時沒有看到原告摔倒的過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經倒地後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證明原告當時倒地的具體原因,當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該過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

3、從現有證據看,被告在本院庭審前及第一次庭審中均未提及其是見義勇為的情節,而是在二次庭審時方才陳述。如果真是見義勇為,在爭議期間不可能不首先作為抗辯理由,陳述的時機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對其自稱是見義勇為的主張不予採信。

4、被告在事發當天給付原告二百多元錢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還。原、被告一致認可上述給付錢款的事實,但關於給付原因陳述不一:原告認為是先行墊付的賠償款,被告認為是借款;

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原、被告素不認識,一般不會貿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稱為借款,在有承擔事故責任之虞時,也應請公交站台上無利害關系的其他人證明,或者向原告親屬說明情況後索取借條(或說明)等書面材料。

但是被告在本案中並未存在上述情況,而且在原告家屬陪同前往醫院的情況下,由其借款給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傷他人,則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墊付款項。

被告證人證明原、被告雙方到派出所處理本次事故,從該事實也可以推定出原告當時即以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況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綜合以上事實及分析,可以認定該款並非借款,而應為賠償款。


(3)彭宇明律師擴展閱讀

彭宇案案情經過: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之後,爭議的焦點是雙方是否相撞。徐壽蘭指認撞人者是彭宇。徐壽蘭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

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肆』 為什麼那些法官那麼判(彭宇案)

一、法院調查的原始證據表明,「彭宇案」中原、被告發生相撞的事實是成立的,一審據此判決的結果是適當和正確的,在此後的報道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二、案件簡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83路車。人來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鑒定後構成8級傷殘,醫葯費花了不少。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
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
當天,老太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三、案件詳情請閱讀網路:http://ke..com/link?url=6v2s2Z-RSolTIViGu6MSpyWZg95TZBdjSu--JqYlHDTIrH8lCc6CWPlCfGnnB3Bga-Ez_wFdpkHgMo_KcRnvxa

『伍』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偏激,但是這件事確實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並沒有足夠重視並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對判決之後可能出現的輿情也沒有充分的預計,當此案形成輿論熱點後,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個深刻教訓,就是要注重保障熱點案件的公眾知情權,妥善處置為當事人保密和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關系,實現案件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5)彭宇明律師擴展閱讀:

誤判原因

1、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2、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

3、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陸』 高分懸賞!對方對筆跡鑒定結果不滿,要求再次鑒定,法官會同意嗎

按照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回重新鑒答定:
(一)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人超越司法鑒定業務范圍或者執業類別進行鑒定的;
(二)送鑒的材料虛假或者失實的;
(三)原鑒定使用的標准、方法或者儀器設備不當,導致原鑒定結論不科學、不準確的;
(四)原鑒定結論與其他證據有矛盾的;
(五)原司法鑒定人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的;
(六)原司法鑒定人因過錯出具錯誤鑒定結論的。
托關系,走後門又沒有證據理論上講不是重新鑒定理由,當然如果原鑒定結論與其他證據有矛盾是另外的事情。
無論怎樣我覺得對方就是重新鑒定了應該也沒有什麼,畢竟費用由對方承擔啊!!

『柒』 彭宇案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判決會引起不良效應,會讓更多的人不願意幫助遇到危險的人們,判決不太妥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這一現象說明社會存在信任危機,有了南京「彭宇案」的宣判,才產生了這樣的社會效果。2007年9月3日,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法院「從常理分析」,認為如果彭宇是見義勇為做好事,就應該抓住撞倒徐老太太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並且「根據社會情理」,彭宇應該給徐老太太的家人講明事實經過,然後自行離開,而不是和她的家人一起送她至醫院。法院認為,彭宇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於是認定彭宇撞倒了老人,對彭宇見義勇為的主張「不予採信」。根據法院的推理,彭宇送徐老太太上醫院的行為純屬做賊心虛。有人說,法院的一審判決讓社會道德倒退了30年,夏學鑾同意這個說法。「本來社會上就存在信任危機,這個判決加速了道德的倒退。這是制度對正義的粗暴,並已產生了示範效應。」詳情見下一網址
http://news.sohu.com/20100116/n269618361.shtml

『捌』 「不是你撞的,為什麼你要去扶」是南京法官說的嗎

原話並非如此,只是在判決中,出現大量「按常理推定」的推理過程,有些人稱之為「自由心證」或「經驗主義」,也就是在案後從媒體宣傳中看到的: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她?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送她去醫院?

如果不是你撞得,為什麼不向家屬討要為老太太墊付的200元錢?

彭宇案中可以看出,法官的審判更傾向於實體正義的追求,因為他繞過了正常的審判路徑,去扮演了一個「調停」、「和稀泥」的角色,但可怕的是他繞過的路徑卻是案件審理的核心——證據。當這樣違反法律思維的推理過程,出自於一位司法者、審判者的判決之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對於彭宇案只能用一個「反常」來評價,因為它不符合法律、邏輯、經驗甚至是道德。

(8)彭宇明律師擴展閱讀:

拋開法律不談,它還激發了社會道德的一次危機。當人們談及「扶老太太」這個話題的時候,往往伴隨的是言談者臉上蔑視的表情。沒有人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除非先找來別人來幫他作證或者錄像。

見義勇為、尊老愛老變成「笑」談,當然這一切並非始於彭宇案,但至少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甚至有人評價彭宇案說道:它讓中國人的道德素養倒退了20年。

當然不是因為人們素質低,而是素質高的成本太高。雖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但是可以客觀地說,彭宇案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

『玖』 彭宇案為何造成這么大影響

彭宇何造成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首先,應高度重視「彭宇案」反映的辦案人員的職業素養問題,切實加強政法隊伍的職業化建設。

案情經過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

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9)彭宇明律師擴展閱讀:

為什麼一起經法院審結、當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在公眾輿論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並被斥之為社會「道德滑坡」的標靶?追蹤「彭宇案」的演化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拾』 南京彭宇案是怎麼回事

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9時30分左右,64歲的退休職工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公交站跑向一輛乘客較少的公交車,與26歲的小夥子彭宇在不經意間發生相撞。急於轉車的彭宇隨即將摔倒在地的徐壽蘭扶起,並與後來趕到的徐壽蘭家人一起將她送往醫院治療,其間還代付了200元醫葯費。

之後,爭議的焦點是雙方是否相撞。徐壽蘭指認撞人者是彭宇。徐壽蘭告到法院索賠13萬多元。彭宇表示無辜。他說,當天早晨3輛公交車同時靠站,老太要去趕第3輛車,而自己從第2輛車的後門下來。

「一下車,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趕忙去扶她了,不一會兒,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動過來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說謝謝,後來大家一起將她送到醫院。」彭宇繼續說,接下來,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及其家屬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本案主要存在兩個爭議焦點:

1、彭宇與老人是否相撞。

2、應賠償的損失數額問題。

法院認為本次事故雙方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判決彭宇給付受害人損失的40%,共45876.6元。當天,老太徐壽蘭的代理律師表示:對判決事實感到滿意,但40%的賠償比預期要少。而彭宇則表示不服此判決。

在南京中院二審即將開庭之際,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10)彭宇明律師擴展閱讀:

案件影響:

「彭宇案」在一審期間,由於媒體的高度關注和連續報道,包括原、被告及法官等當事人均不堪其擾。徐壽蘭老人因摔傷行動不便,在家養病的她不斷接到陌生人的謾罵攻擊電話,指責她「誣陷好人」;蹲守在她家門口的記者,一次次強行將話筒遞進來要求采訪。

彭宇面對一撥又一撥的記者和來自各方的詰問,也深感煩惱。因而雙方在南京中院二審組織的庭前調解中,均提出了不再向媒體披露此案信息的要求。

對此,雖有相關司法解釋可以允許當事人不公開民事調解協議的內容,但對及時公布、解析已被誤讀的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缺憾。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並沒有足夠重視並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對判決之後可能出現的輿情也沒有充分的預計。

當此案形成輿論熱點後,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既有辦案部門操作環節的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

熱點內容
王成律師 發布:2025-04-30 04:10:18 瀏覽:962
新婚姻法心得體會 發布:2025-04-30 04:08:03 瀏覽:902
司法所的權力 發布:2025-04-30 03:55:59 瀏覽:517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破局五 發布:2025-04-30 03:25:38 瀏覽:62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深山香醫 發布:2025-04-30 03:16:57 瀏覽:957
黨建改革新黨紀條例 發布:2025-04-30 03:15:33 瀏覽:207
法律顧問求職信 發布:2025-04-30 03:14:55 瀏覽:647
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2016 發布:2025-04-30 03:04:09 瀏覽:532
蕪湖勞動法辭退 發布:2025-04-30 02:54:23 瀏覽:913
普民法 發布:2025-04-30 02:39:34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