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曹爽律師

曹爽律師

發布時間: 2021-12-27 17:07:31

❶ 吧里有沒有人知道揚州歷史上出的進士一共有多少名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逗微言大義地,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逗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地。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逗傅粉何郎地。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逗援老入儒地,宣稱逗天地萬物以無為本地,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逗謬為六十地。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逗新律地。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逗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看地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逗神不滅地論和逗因果報應地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逗何劉地。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逗前七子地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逗文壇四傑地。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逗心地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逗文何地。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逗猶嚴諭各艦毋妄動地(《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逗一字砸一坑地,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逗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❷ 急求!!!布衣精英里高考文學名著的故事梗概,要全,謝謝誒。如果有的話,文化經典里的論語孟子也給發一

能力有限

《三國演義》
東漢靈帝時,十常侍專權,朝政腐敗,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參與鎮壓黃巾軍。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扶立少帝,詔外兵入京,誅殺宦官。宦官殺死何進,袁紹等盡滅宦官。董卓趁機擁兵入京,廢少帝,立獻帝,把持朝政。曹操謀刺董卓不成,逃到陳留,發矯詔聯合諸侯共討董卓。關、張加人聯軍,關羽溫酒斬華雄,三人又合力擊敗董卓驍將呂布,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火焚洛陽,曹操率兵追擊,中伏兵敗,諸侯各懷異心,聯軍隨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長安愈益驕橫暴虐,司徒王允巧設連環計,先將府中歌女貂蟬許嫁呂布,後又獻與董卓,離間二人。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董卓,但被董卓余黨李傕、郭汜等擊敗;王允被殺,李、郭執掌大權。

曹操擊破青州黃巾軍,占據兗州,招賢納士,勢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謙部下殺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興兵攻打徐州。劉備救援陶謙,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力辭,陶謙死。劉備方領徐州牧。

呂布謀奪兗州,被曹操打敗,到徐州投奔劉備,屯駐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殘殺,李傕劫持獻帝,郭汜劫持百官,於是,長安城中大亂。楊奉、董承護駕還東都,遭到李、郭追殺,死傷慘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陽,又逢災荒,處境極為狼狽。

曹操採納荀彧之謀,率軍迎奉獻帝,移駕許都,自封為大將軍,朝廷大權從此歸其掌握。

曹操用「驅虎吞狼」之計。詔命劉備討袁術,呂布趁機襲奪徐州。袁術約呂布夾攻劉備,呂布因袁術失信,請劉備還屯小沛。

孫策欲繼其父孫堅之業,乃以孫堅所得的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回江東,先後打敗劉搖、嚴白虎、王朗等,奪取丹陽、吳郡、會稽等郡,稱霸江東。

袁術遣大將紀靈攻劉備,呂布轅門射戟,勸雙方罷兵。後因張飛搶奪呂布所買馬匹,呂布圍攻小沛。劉備投奔曹操,被舉為豫州牧。

袁術在淮南稱帝,分兵六路進攻徐州。呂布用陳登之謀,擊敗袁軍;劉備亦派關羽截擊。曹操會合孫策、劉備、呂布,大破袁術,攻佔壽春。不久,曹操約劉備同攻呂布,呂布剛愎無謀,終被擒殺。

曹操班師,帶劉備見獻帝。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獻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賜衣帶詔與國舅董承。董承暗結王子服、馬騰、劉備等,謀誅曹操。劉備恐曹操疑忌,每日種菜消遣。一曹操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欲加試探。劉備假作畏懼雷聲,使曹操對其放鬆戒備。劉備趁機以截擊袁術為名,率兵離開許都,重新占據徐州。

董承與太醫吉平合謀,欲毒殺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滿門抄斬,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匹馬投奔袁紹。關羽被困,約三事而暫歸曹操,連斬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後因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掛印封金;保護二嫂,過五關,斬六將,終於與劉備、張飛重聚於古城。

孫策遇刺,傷重而死。其弟孫權繼位,由張昭、周瑜輔佐。周瑜舉薦魯肅,魯肅為孫權定鼎足江東之計,孫權自此威震江東。

袁紹親率大軍進攻曹操,曹操領兵在官渡相拒。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襲擊許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許攸之謀,夜襲鳥巢,大敗袁紹。後又逐步消滅其殘余勢力,基本統一北方。

劉備被曹操打敗,到荊州依附劉表。屯駐新野。徐庶來投,劉備用為軍師,擊敗曹仁,奪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偽造家書召喚徐庶,徐庶被迫辭別劉備,臨行舉薦諸葛亮。劉備先已從司馬徽處知卧龍之名,於是三顧茅廬。禮聘諸葛亮。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二州,以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三立之勢的戰略方針,劉備苦請其出山輔佐。

曹操率大軍南征,劉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劉瓊嗣位,投降曹操。劉備攜民出走江陵,在當陽被曹軍趕上,軍民大亂。趙雲單騎救出阿斗,張飛在長坂橋嚇退曹軍,劉備收拾殘兵退至江夏。適逢孫權遣魯肅來探虛實,諸葛亮即隨魯肅前往江東,欲結孫權共拒曹操。

孫權接曹操檄文;猶豫不決。諸葛亮去戰群儒,智激孫權,加之周瑜陳說利害,孫權遂決計抗曹,以周瑜為大都督。周瑜趁蔣干來為曹操作說客之機,巧布疑陣,誘其盜走偽造的書信,使曹操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弗如,與之定計火攻破曹,並先後使黃蓋行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曹操驕傲輕敵,黃蓋上船詐降,接近曹軍水寨時一齊舉火。東吳各路兵馬四下接應,曹軍慘敗。曹操帶領殘兵奔逃,連遭截擊,在華容道又被關羽擋住去路。曹操乞哀,關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戰以後,孫、劉兩家爭奪荊州,周瑜屢次用計,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箭瘡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馬騰,召其入京。馬騰欲趁機殺曹操,謀泄被殺。其子馬超聞訊,與韓遂起兵報仇,屢勝曹兵。曹操用反間計;使馬超、韓遂自相火並,借機打敗馬超。

漢中張魯欲取西川,益州牧劉璋派張松說曹操取漢中。張松因受曹操侮慢。轉道往見劉備,奉獻西川地圖,勸劉備取之。

劉璋聽取張松建議,請劉備相助。劉備與龐統率軍入川,劉璋親到涪城迎接。劉備屯駐葭萌關,廣收民心。後因向劉璋索取兵、糧,劉璋疑慮,稍作敷衍。劉備大怒,奪取涪城,進兵稚城。因龐統在落鳳坡中箭身亡,諸葛亮留關羽鎮守荊州,與張飛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風歸順,進占綿竹。劉璋向張魯借兵,張魯遣馬超攻葭萌關。張飛大戰馬超,諸葛亮用計,馬超歸順,並進逼成都,劉璋出降,劉備自領益州牧。

孫權得知劉備占據益州,遣諸葛瑾索還荊州,劉備答應先請關羽,欲逼其歸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挾制魯肅,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漢中,張魯兵敗歸降。劉備恐其來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給東吳,請孫權起兵襲合肥,牽制曹操。孫權與曹操大將張遼交戰。大敗於道遙津。曹操親率大軍救合肥。孫權部將甘寧率百騎夜襲曹營,不折一人一騎。雙方相待月余,孫權求和,曹操班師而回,不久又封為魏王,立子曹丕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淵、張郃守東川,張郃接連被張飛、黃忠打敗,丟失天盪山。法正勸劉備乘勢奪取漢中,劉備從之,與諸葛亮親自出兵。曹操聞報,亦率大軍親征,屯兵南鄭,命夏侯淵進兵。黃忠用法正之謀,以逸待勞,陣斬夏侯洲。曹操前來報仇,接連戰敗,身受箭傷。軍心動搖。便放棄漢中,於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以諸葛亮為軍師,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關羽領兵取襄陽,圍樊城。曹操令大將於禁為征南將軍,龐德為先鋒,率領七軍救援樊城。龐德抬棺與關羽決戰。箭射關羽左臂。時值連日大雨,關羽水淹七軍,於禁投降,龐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聞訊大驚,欲遷都以避關羽,司馬懿建議使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孫權用呂蒙、陸遜之計,卑辭麻痹關羽,趁其防備鬆懈時襲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不到一年,即逼漢獻帝禪讓,改國號為魏。劉備受群臣之請,亦自稱帝以繼漢統,任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欲為關羽報仇,不顧群臣苦諫,興兵伐吳。張飛鞭撻部下末將范疆、張達,二人刺死張飛投吳。劉備得知,愈加憎恨,連勝吳軍。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許,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陸遜堅守不戰,待蜀軍兵疲意沮,火燒連營,大獲全勝。劉備敗走白帝城,感傷懊悔而病,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

魏主曹丕聞劉備亡,發動五路大軍攻蜀,諸葛亮不動聲色,暗中遣將設計阻其四路兵馬,又遣鄧芝出使東吳,恢復蜀、吳聯盟。

蠻王孟獲犯境。諸葛亮率軍南征,採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七擒孟獲。孟獲心服,蜀漢後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真。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司馬懿消滅孟達後,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諸葛亮命馬謖守街亭,馬謖違令於山上紮寨,被魏軍圍困,丟失街亭。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並親到西城監運糧草。司馬懿突率十五萬大軍來到城下。諸葛亮以空城計嚇退魏兵,連夜退回漢中,揮淚斬馬謖,並上表自貶三等。

吳將陸遜大破魏軍於石亭,請蜀伐魏。諸葛亮再上《出師表》,二出祁山,大敗曹真。因糧運不繼,乘勝退兵,計斬前來追趕的魏國勇將王雙。

孫權稱帝,諸葛亮約吳興兵伐魏,三出祁山,連敗魏軍。後主下詔恢復諸葛亮丞相職務,因張飛之子張苞身死,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後,諸葛亮又數次北伐,雖然屢敗魏軍,卻始終未成大功。六齣祁山時,司馬懿固守營寨,諸葛亮日夜操勞,心力交瘁,病死於五丈原。臨終前,將身後諸事一一安排。請將依計退兵,嚇退司馬懿追兵。魏延不服楊儀,舉兵相攻,馬岱斬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馬懿殺曹爽,全國大權從此歸司馬氏掌握。

姜維欲繼諸葛亮之志,先後九伐中原,與魏將鄧艾等鬥智斗勇,互有勝負。因宦官黃皓弄權,姜維屯田漢中以避禍,蜀漢國勢日益衰微。

司馬昭命鍾會、鄧艾西路攻蜀,鄧艾偷度陰平,直通成都,蜀後主劉禪出降。姜維詐降鍾會,鼓動鍾會叛魏,欲借機復國。事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殺。

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繼位,逼魏主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吳主孫皓暴虐荒淫,朝政腐敗,人心渙散,晉武帝司馬炎下令伐吳,吳軍土崩瓦解,孫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歸於統一。

《子夜》作品以1930年5月到7月間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作為時代背景,描寫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振興民族工業,力圖構築自己的「雙橋王國」,迅速增加其企業的活動資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戰來發一筆橫財。但是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卻對他百般加以阻撓。最後,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的惡劣形勢下,吳孫甫雖然竭力應會,加緊壓迫和剝削工人,大搞公債投機,但在趙伯韜強大的經濟牽制下,他最終一敗塗地,徹底破產。

《家》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堂吉訶德》堂吉訶德是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游俠,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達辛尼婭。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堂·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做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做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做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做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游俠一年。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

《巴黎聖母院》丑聾人卡利摩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羅德收養,做撞鍾人,外貌正經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利摩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非必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利摩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利摩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沖入聖母院所殺,最後卡利摩多憤然將克羅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後卡利摩多撫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

《歐也妮》《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最出色的畫幅之一」。葛朗台一家的變遷,廣泛地展現了法國19世紀前半期外省的風俗畫面,再一次體現了《人間喜劇》所要反映的主題。小說形象地告訴我們:資產階級的每一個金錢都充塞著「污穢和鮮血」,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冷酷的「現金交」再也沒有任何聯系了。
故事概況:
在法國西部索漠城裡一條老街盡頭的宅子里住著當地首富葛朗台老頭。他在創歲上與一名有錢的木板商女兒給了婚,1789年他利用革命情勢得到了區里最好的葡萄園、一座老修道院和幾塊田地,後來又從岳母、外祖母等人那裡得了大筆遺產,於是他的財產就神話般地增長了起來。這老頭十分吝嗇,有一套理財的本領。他為了省錢,家裡整年不買蔬菜和肉,由佃戶送來,麵包由女僕拿儂做,寒冬臘月捨不得生火取暖,平時還要剋扣女兒和妻子的零用錢。他做木桶生意,計算得像天文學家那樣准確,投機買賣從不失敗,區里人人都吃過他的虧。
1819年11月中旬的一天是他的獨生女兒歐也妮的生日。那天,公證人克羅旭一家和初級裁判所所長蓬風先生到葛朗舍家吃飯,還帶來稀有的珍品。他們都是來向歐也妮獻殷勤的。葛朗台老頭心裡也很明白。正當他們在歡慶生日時,突然從巴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歐也妮的堂弟查理。原來查理的父親破產自殺,讓葛朗台照顧兒子的前程。葛朗台看到兄弟的絕命書後不動聲色,直到第二天才告訴查理,並且在當夜想好了一套詭計,借口家裡有事,忙得分不開身,請公證人克羅旭和銀行家幫忙。老好巨猾的克羅旭沒有插手,銀行家格拉桑為討好葛朗台而毛遂自薦,到巴黎幫助處理死者遺產,他將部分債款償還債權人,餘下的按預定計劃長期拖延。在這件事情上,葛朗台不但分文不花,還利用銀行家在巴黎大做公債買賣,賺了一大筆錢。
查理可憐的處境得到了歐也妮的同情,巴黎花花公子的打扮和舉止也引起鄉里女子的愛慕之心。查理為了自己的前程,決定去印度經商。臨走之前,歐也妮將自己積蓄的金幣送給他。查理也把母親給他的金梳妝匣留給她作為紀念,兩人海誓山盟定下終身。查理走後的頭一個元旦,葛朗台發現女兒把金幣送給查理,就大發雷霆,把地監禁起來。這事驚擾了他妻子,使她一病不起。公徵人警告他,妻子一死,他的財產必須重新登記,歐也妮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葛明台老頭害怕起來,就和女兒講和,但妻子一死,他又要女兒馬上簽署放棄繼承母親遺產的文件。1827年吝嗇鬼死去,留下1700萬法郎,歐也妮繼承父業,成了當地首富,人人向她求婚,卻痴心等待查理。但是經過海外種種卑劣手段發了橫財、見識過眾多女子的查理,早把鄉下的堂姐撇在腦後。他要與貴族小姐結婚,但因不肯償還父親的債務而受到阻礙。歐也妮得到查理負心的消息之後,一氣之下答應蓬風先生結婚,但保持童身,並幫查理還了債。查理知道歐也妮有如此之多的財產時後悔莫及。歐也妮在33歲上就成了寡婦,於是城裡人又開始向這個有錢寡婦發起進攻。
《復活》聶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審員。一次他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不料,從妓女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朵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庄園里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並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暇。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庄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庄嚴氣氛中,他看著身穿雪白連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條身材,她那泛起紅暈的臉蛋和那雙略帶斜眼的烏黑發亮的眼睛,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現在,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朵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 聶赫留朵夫懷著復雜激動的心情按約去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來這里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適。但今天他彷彿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樣樣可厭: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借故提前辭別。 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貴族長妻子的暖昧關系;他反對土地私有,卻又繼承母親的田莊以供揮霍;這一切都是在對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後發生的。他決定改變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東西,辭退僕役,搬出這座大房子。 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問起他們的孩子,她開始很驚奇,但又不願觸動創傷,只簡單對答幾句,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盧布煙酒錢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聶赫留朵夫又去探監並表示要贖罪,甚至要和她結婚。這時卡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後來聶赫留朵夫幫助她的男友,改善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 聶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結果上訴仍被駁回,他只好向皇帝請願,立即回莫斯科准備隨卡秋莎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諒了聶赫留道夫,為了他的幸福,同意與尊重她體貼她的西蒙松結合。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類應該相親相愛,不可仇視」的啟示。 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社會制度的本質。

❸ 姓何的古代現代名人名字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❹ 胡律師你好,我有用分期貸款逾期一個月被起訴了,我才19歲,走投無路了,

不至於啊,起訴就起訴唄,最多敗訴然後判決你還錢然後由執行局強制執行。到時候你再和對方協商如何還錢就好了啦。民事范圍內的事情就不算大,不會把人逼死,安心啦。能力范圍內盡快把錢還上,借的時候就不能好好想想嗎?

❺ 古代之現在「何氏」出了多少位名人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囘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囘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⑧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囘義,任大將軍鎮囘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囘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囘神囘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囘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囘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囘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囘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欲囘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欲囘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⑥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囘壓農民起囘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⑥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⑥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囘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⑧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囘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囘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囘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熱點內容
傳承法院人的 發布:2025-04-29 17:09:36 瀏覽:853
臨床輸血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9 17:08:12 瀏覽:518
法院執監程序 發布:2025-04-29 17:01:02 瀏覽:15
大智立法觀後感 發布:2025-04-29 16:50:06 瀏覽:12
從民法到民法典 發布:2025-04-29 16:43:02 瀏覽:835
怎麼樣的收條才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9 16:31:53 瀏覽:624
傳統的社會法 發布:2025-04-29 16:16:57 瀏覽:555
總局令行政法規 發布:2025-04-29 16:06:24 瀏覽:59
勞動法中員工定義 發布:2025-04-29 16:06:18 瀏覽:548
2017年二級建造師法律法規答案 發布:2025-04-29 15:50:28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