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辯護意見
⑴ 律師分析意見和律師辯護意見有否區別
我只是打醬油的
不過留下一句話 :「請從人性的角度看待問題」
⑵ 律師辯護意見為何難以被採納——以法院裁判為視角
2.證明責任分配的不合理。證明責任的分配作為一個程序性問題,直接影響實體結論,不同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可能導致不同的實體處理結果。在刑事審判實踐中,證明責任分配的不合理突出表現在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都規定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不得作為指控和定案的依據,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初步確立了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律師的辯護內容也從定罪量刑等實體性辯護轉向程序性問題的辯護。近些年來,辯護律師以偵查人員採用刑訊逼供等違法手段獲得證據為理由要求排除「非法證據」的案例越來越多,但真正採納律師意見排除「非法證據」的判例卻比較鮮見。究其原因,在我國法律缺乏非法取證證明責任分配機制的情況下,法官不恰當地將證明「證據系非法取得」的責任強加於辯方,除非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拿出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否則其辯護意見很難被採納。根據有關的實證調查,基於刑訊逼供的辯護意見被採納率不過8.7%,在律師提出排除刑訊逼供所獲證據的申請,但最終未被採納的案件中,有28.6%的案件,法庭讓辯護律師舉證,律師無法舉出證據,法庭即認定律師的申請不能成立。⑥證明責任的分配應當考量公平、證據距離、便利和刑事政策等因素。在我國被追訴人被普遍羈押、看守所不中立、律師無訊問在場權,以及會見權和調查取證權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法官將證明責任強加給辯方承擔不但不利於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也使律師有關排除非法證據的合理意見難以被法院所採納。
(四)法官心理層面的原因
1.失衡的心理。在我國目前條件下,法官的工資待遇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律師整體上的經濟收入普遍要高於法官的收入,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更是如此。面對同樣一個案子,法官審判所花費的精力和付出的勞動量可能比律師從事辯護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更多,然而他們每月卻只有幾千甚至幾百元的固定收入,而律師一場官司下來卻可以獲得上萬元的報酬。這種收入的反差使一些法官很容易產生失衡的心理。心態一旦失衡就需要矯正和補償,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於是,在法庭審理中,隨意打斷律師的發言、限制律師的發言時間、對律師正確的辯護意見視而不見等等,就成為法官找回心理平衡的習慣方式。很多法官潛意識中認為「不能讓律師自我感覺太良好,既有錢又體面」,在採納律師合理的辯護意見時,經常表現出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即便明知辯護意見有理有據也不願輕易在判決中採納或表述出來。
2.排斥的心理。在法院的判決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明明判決結果已經考慮了律師的辯護意見,而判決書在論理中卻聲稱不予採納辯護意見。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律師人均辦理的13.62個案件中,明確表示不予採納,但事實上吸收了辯護意見的有0.85件,佔6.2%。這種處理方式對當事人的權利並無大礙,但卻體現出了目前相當一部分法官對待律師辯護的一種復雜態度,即法官在潛意識里對律師仍是心存抵觸,有意無意地貶抑律師作用。⑦用有些法官的話講「有理也不讓律師說出來」,似乎過多地採納律師意見就顯得法官水平學識都要比律師低。在司法現實中,法官總有「高人(律師)一等」的感覺,可以與檢察官「平起平坐」,和控方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對辯護律師無形中持一種排斥心理,對律師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認同。把律師辯護簡單看做是履行一個手續、走一道程序,甚至把律師履行正當的辯護職能視為審判的障礙。於是,就出現了「辯與不辯一個樣」、「你辯你的,我判我的」這樣一種司法現實。
二、律師正確辯護意見難以被採納的危害
(一)實體正義的背離
辯護權存在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權力制衡理論,通過權利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的恣意和濫用。以辯護權約束和限制公訴權,並對審判權的行使主體施加積極的影響,防止「偏聽偏信」、把裁判結論僅僅建立在控方證據和意見的基礎上,做到「兼聽則明」、傾聽不同的聲音,在雙方的對抗和辯論中發現事實真相,從而作出全面准確的判決。「對法官而言,辯護制度的價值在於將法官的個人能力提高到某種階段,以至能藉助別人的眼睛來透視真實,能夠在『人情法理』范圍內盡量大公無私和擺脫偏見的羈絆。」⑧法官在公開場合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有利於法官形成正確的內心確信,有利於防止法官認識出現主觀片面性和隨意性而背離客觀真實。⑨這無疑能夠促進實體正義的實現。司法實踐中法官對律師的辯護意見重視不夠,不耐心傾聽、不認真分析研究辯方的證據和合理意見,不但不利於真實的發現,還往往是導致錯案的根源。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陳永生副教授所作的對我國近年來20起典型冤案的研究中發現,有17起案件(85%)的辯護律師都盡到了應有的職責,正確指出了偵查、檢察機關的指控以及法院裁判中存在的問題,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無罪的(後來證明這些辯護意見都是正確的)。但因種種原因,偵查、檢察機關以及法院都未予採信,導致案件被錯判,有的甚至被交付執行死刑。⑩心理學的規律表明,裁判者只要聽取一方面的聲音,就容易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和失誤;而聽取雙方的意見,尤其是聽取雙方相反的觀點和主張,則在認定事實和作出裁判方面要謹慎得多。事實上,對於法庭審判者以特有的時空和裁判方式而言,最有效地防止錯誤的手段是允許不同甚至相反的聲音同時出現,從而避免那種因為單方面接觸所帶來的誤判之危險。尤其是法官在開庭前已經接觸了警察、檢察官以各種方式提供的信息的情況下,聽取辯護律師的聲音幾乎可以成為防止事實認定錯誤的唯一有效途徑。(11)
(二)程序正義的失落
現代司法正義具有雙重內涵,它不僅僅是實體正義之實現,還體現為程序正義之維護,不但重視結果的真實正確,更強調實現結果的過程本身獨立的價值。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黃東熊認為:「刑事訴訟法所期求者,乃有實體面之正義與程序面之正義。實體面之正義,乃以進行刑事訴訟為手段而求實現,而程序面之正義,則在刑事訴訟之過程本身求實現。」(12)美國學者戈爾丁在「自然正義」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程序公正的九項標准:(1)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2)結果中不應含糾紛解決者個人利益;(3)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4)對各方當事人的意見均應給予公平的關注;(5)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論據和證據;(6)糾紛解決者應只在另一方在場的情況下聽取對方的意見;(7)各方當事人都應得到公平機會來對另一方提出的論據和證據做出反應;(8)解決的諸項條件應以理性推演為依據;(9)推論應論及所提出的所有論據和證據。(13)我國學者陳瑞華教授指出程序正義具有兩項顯著特徵:第一,程序正義主要體現在與案件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在司法裁判製作過程中是否受到公正的對待;第二,程序正義主要體現在利害關系人要有機會充分而有效地參與到裁判過程中來。程序正義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參與」。(14)我們以上述程序正義的標准和特徵為參照,來透視我國律師的辯護意見難以被採納的機制是如何損害程序正義之實現的。首先,作為糾紛解決者的法官既不獨立也不中立,他(她)在裁判中受制於法內和法外各種勢力的影響和干預,並且帶有明顯的追訴傾向。其次,法官對控、辯雙方未能做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而是對辯護律師持有一定的偏見,對控訴意見和辯護意見未能給予同等的注意,重公訴、輕辯護,「厚此薄彼」。再次,糾紛解決者在另一方(辯護律師)不在場的情況下聽取控方的意見,決定被告人的命運。例如,檢察院和法院對案件處理「交換意見」、政法委召開的公、檢、法「三長會」,都是在沒有辯護律師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審判方與控方單方面接觸交涉討論對被指控者的處置問題,缺乏正當性依據,往往達成滿足控方要求的妥協。(15)最後,法院的判決書沒有充分說明理由,對辯護律師的主張和意見不作回應,對拒絕採納辯護證據沒有提供相應的解釋,其推論很少論及辯方的論據。所以,盡管律師也參與了法庭審理和辯護,發表了辯護意見,但這只是形式上的參與,遠未達到「充分有效」參與的程度。因為他們不能通過參與法庭辯護對裁判者的結論施加富有成效的影響力,判決的結果很多時候也不是從經過當庭調查、辯論而採納的證據、意見和主張中產生。因此,中國的辯護律師其實行使的僅是「形式上的辯護權」而非「實質上的辯護權」。
⑶ 那該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具有法律效力嗎
律師辯護意見,是律師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根據案件事實和法律規定所提出有利於內嫌疑容人、被告人的意見,向辦案機關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提出應當減輕、從輕的意見。
律師的辯護意見,如果符合事實和法律,被辦案機關採納後,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能夠得到有效維護。
當然,也存在律師辯護意見與事實不符、或者缺乏法律依據、或者有依據但是未被辦案機關採納的現象。
⑷ 律師的辯護意見與當事人的要求出現分歧怎麼辦
這是司法實踐中處理當事人關系的棘手問題。如果律師按自己的觀點辯護,當事人可能不滿意,如果按照當事人的意見辯護,又違背律師的意願。我們認為,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應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第一,當事人的意見明顯違背法律、歪曲事實的,辯護律師應勸其放棄,如果當事人一味堅持的,律師應堅持按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辯護人無理狡辯,必然損害自己在社會上的聲譽。為迎合當事人的心理而毀損多年來獲得的良好聲譽得不償失。 第二,案件如何處理在司法機關內部也存在分歧,當事人的觀點辯護律師雖不同意,但也能講出一定的道理,辯護律師應允許當事人有選擇的餘地,按照當事人的意見進行辯護。 第三、司法機關對案件處理意見沒有分歧,但是理論上對本案涉及的法律問題存在爭議,當事人的觀點辯護律師雖然不同意,但也能講出一定道理的,辯護律師可按照當事人的意見辯護。 第四,當事人主張的事實與起訴書認定的事實不一致,雖有可信因素,但無確切證據證實,當事人堅持自己主張的事實的,辯護律師應按當事人陳述的事實辯護;為爭取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結果,經律師規勸,當事人放棄主張事實的,辯護律師按照自己的觀點辯護。例:被告人張XX被檢察院指控用配鑰匙的方法入宅盜竊。而張XX稱與被害人有債權債務關系,是被害人同意其拿東西抵債的,並非盜竊。張XX曾在偵查機關有過盜竊供述,其當庭陳述雖有可信之處,但無證據證實。辯護律師徵得張XX同意,作出了從輕處罰的辯護,法院考慮到案件事實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常規情形少判了3年刑罰。被告人接到一審判決後,表示不上訴。 辯護律師與當事人的辯護意見發生分歧時,律師作出選擇的首要依據是,是否違背事實和法律;其次,是當事人的意願;再次,是判決結果。在辯護律師與當事人的辯護意見發生分歧,辯護律師徵求當事人意見時,當事人堅決要求律師服從自己意願的,是常見的情況。他們或者錯誤地堅信自己的意見一定被採納,可以得到良好的判決結果,或者並不考慮結果如何,只是不願委曲求全。雖然實踐表明律師按當事人意願辯護往往不能謀求到當事人預期的後果,但是,在講清利害的前提下,律師應盡量滿足當事人的要求。
⑸ 律師如何發表辯護詞。。。
1.審判長發復問,首先訊問被告人,然後制詢問公訴人,在公訴人發表起訴書起,辯護律師可以在審判長的提示下進行辯護.
2.審判長會問你對公訴詞的意見,然後辯護律師就開始進行辯護,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個相互對峙的過程一直要持續到雙方均無異議為止.
3.首先律師要進行記錄,不斷改變自己的辯護詞和意見.其次肯定要針對問題和疑問進行辯護.最後要記得如果法庭剝奪被告人權利的話,那麼律師要提醒審判長,保護被告人的權利.
⑹ 法院在起訴前是否有權力讓律師寫辯護意見
你好,就你描述的問題,律師答復如下:
一般律師都會寫,有的資深律師都是背誦好的。
祝福!
⑺ 當律師的辯護意見不被法院採納應當如何對待
無事實依據、法律依據的辯護意見不會被採納的。如果辯護律師的辯護意見有事實、法律依據,能起到最優效果的,而不被採納的你可以上訴,最後才是申訴。
⑻ 律師寫的刑事辯護意見書不是很嚴重
您好,您的問題表述不太清楚。現就法律意見書進行一定介紹。法律意見書是有效辯護不可或缺的文書,在刑事辯護中,專業法律意見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過法律意見書,辯護律師可充分表達對案件的看法,譬如不構罪撤銷案件、罪輕變更強制措施、請求不予批准逮捕、變更罪名、作出減輕或從輕處罰的量刑意見、不予起訴、免除處罰等無罪或罪輕的辯護意見。辯護律師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含金量高低,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整個刑事辯護過程(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和法院審理階段)中,律師至少可以提出5份專業性的法律意見書。辯護律師在法院開庭前應該提交第五份法律意見書,既是針對公訴機關起訴書做出回應如同民事案件「答辯狀」,也是影響法院避免其「先入為主」偏向公訴機關。辯護律師的這份法律意見書應該屬於「准辯護詞」,從證據材料、基本案情、本案焦點、法律分析、律師意見等方面闡述辯護律師意見。我習慣將這份法律意見書同時送給法院合議庭成員與公訴人,讓他們清楚本案存在哪些問題。許多時候,公訴人會根據律師的法律意見書調整起訴意見,主審法官也會根據法律意見書歸納本案焦點甚至作為庭前會議的基礎。這第五份法律意見書,也是辯護律師庭審的參考資料,應該附上參考法律法規、參考案例,既是說服別人也是幫助自己。庭審結束後,這份法律意見書結合庭審質證與辯論,就可以修改為辯護詞提交給合議庭。如果本案需要上訴,則這份法律意見書與辯護詞相結合,就可以修改為上訴狀。
【(8)律師辯護意見擴展閱讀】律師文書雖然是律師實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法律文書,但是嚴格說來,文書本身的主體卻不完全是以律師為主體的。換句話說,律師在從事的各項業務活動中,所使用的法律文書,大部分是以有關當事人為主體的。而律師主要是根據事實和法律,以及當事人的意願,為有關當事人擬寫一定的法律文書。律師的任務是代書。其性質屬於律師給予當事人的法律幫助和服務。所以說律師文書有相當一部分是要以當事人為主體的,包括國家機關、法人、其他組織和公民個人。
⑼ 如果律師正確的辯護意見沒有被法院採納,該如何處理
如果律師正確的辯護意見沒有被法院採納而導致當事人對裁判結果不服,當事人是可以上訴或者申訴的。畢竟律師代表的是自己所代理當事人的意見和利益,沒有獨立的上訴權,該問題的救濟途徑就是上訴或者申訴,通過第二審程序或者審判監督程序糾正法院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