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心律師
㈠ 曹洞宗的傳承
曹洞宗之發展圖譜 洞 山 良 價 雲 居 道 膺(洞山系) 曹山本寂-曹山系 龍牙居遁 華嚴休靜 青林師虔 同 安 道 丕 曹山慧霞 金峰從志 鹿門處真 荷玉光慧 同 安 觀 志 梁 山 緣 觀 大 陽 警 玄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投 子 義 青 以後宗風低落發展不明。 芙 蓉 道 楷 丹 霞 子 淳 凈 因 自 覺 天 童 正 覺 長 蘆 清 了 青 州 一 辯 雪 竇 嗣 宗 雪 竇 智 鑒 大 明 寶 法系自此不明考究 天 童 如 凈 王 山 體 鹿 門 自 覺、
永 平 道 元、
雪 庵 從 瑾。 雪 岩 滿 萬 松 行 秀 林 泉 從 倫、千 松 明 得、
華 嚴 至 溫、雪 庭 福 裕。 如凈傳道元後,曹洞宗遂遠播倭國。 福裕下傳八世至宗鏡宗書 廩 山 常 忠 少室常潤 無 明 慧 經 大覺念方 大艤無來 永覺元賢 湛然圓澄 百丈明雪 瀛山智誾 為霖道霈 破暗凈燈 惟靜道安
恆濤大心
象光法印
遍照興隆 古樵智先 是為博山系。 敏修福毅
濟舟沈洮
月輝了禪
芥航大須 是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洞宗焦山定慧寺系 廩山常忠、無明慧經開曹洞壽昌系 常潤開洞宗雲門系 《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葯山,葯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層出不窮。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雲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衡施以環山肥田3000餘畝作寺產。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特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單拱石橋──逢渠橋。元初, 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極大破壞。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凈聰到洞山。凈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凈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本寂(840-901) ,19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間(860-874)初,參學洞山良價門下。本寂悟入之後,隨緣放曠,如愚若訥。受請開法宜黃曹山後,本寂全力弘揚師承五位銓量,並加以創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寶鏡三昧」之原則,發揮良價「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師承良價所倡導的「三種滲漏」、「三路」之法。所謂「三種滲漏」,即指三種錯誤見解,具體說來是「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針對這三種錯誤見解,良價指出三種手段即「三路」以對治。「三路」即鳥道、玄路和展手。鳥道者無蹤跡可行,亦即參學者需直下體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說明明?「回互」,學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學人事理雙明,體用無滯,盡展兩手,直入般若門。在光大師承的「三種滲漏」、「三路」基礎上,本寂又倡導「三種墮」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為類墮;「二者不斷聲色」,為隨墮;「三者不受食」,為尊貴墮。究其根本,本寂認為,「類墮」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隨墮」則因「知有而不礙六塵」所產生。因此,對於禪修者說來,必須嚴肅對待,「明轉位始得」。這就要懂得「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明白「聲不是聲,色不是色」,一切皆虛妄不實。如此,「便得法喜禪悅之食」,不至於落入「尊貴墮」。本寂住錫曹山寺期間,時任南平王鍾傳多次禮請本寂移錫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門,屢以釋法常的詞句「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婉言相謝。本寂駐錫曹山長達30餘載,弘揚遠承釋希遷「即是而真」,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繼續發揚光大洞上宗旨,於是四方參學者甚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眾」的曹洞宗風逐漸形成與完善。他撰擬的「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成為曹洞叢林之標准,從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這樣評說:「洞山確立一宗的規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從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繼承師父良價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而創立的。
對於曹洞宗宗風的弘傳,本寂雖有開先河之建樹,可惜的是其法脈四傳之後,即記載失詳,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兩卷等傳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韶州華嚴等。而曹洞一支,多賴疏山匡仁、雲居道膺門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門師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後,來到金溪縣疏山,肇建白雲禪院(後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風,並著《四大籌頌略》、《華嚴長者論》等傳世。座下徒嗣甚眾,出名的有護國守澄、疏山證、黃檗慧等。新羅(今韓國)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師慶甫等也都先後來其門下參學,使曹洞一脈傳到了朝鮮半島。 與本寂、匡仁為同門師兄弟的雲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傳衍上功不可沒。他得良價印可後,力弘曹洞宗風,先結庵宜豐縣三峰,再遷吉安廬陵,後應南平王鍾傳之請,主法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他在此講經說法30餘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餘人,著名法嗣有雲居道簡、同安道丕、歸宗懷惲等。其中有慕名專程而來的新羅(今韓國)僧人利嚴(870-936)、高麗(今朝鮮)僧慶甫(869-948)等。利嚴得法回國後,創須彌山派,開海東禪門九山之始。這一支的曹洞宗宗風代相傳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緣觀,再經十二傳至天童如凈,再傳日本僧永平道元,將曹洞宗傳入日本。
五代十國時期,曹洞宗弘傳較唐代盛勢不減。洞山祖庭先後有良價、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則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則有懷岳、道簡、昌禪師等相繼住持。此時,曹洞宗的弘傳已經到了浙江麗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遠及四川成都、陝西南鄭、河南沁陽、山西大原等地,堪稱遍及全國。
宋宣和年間(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釋資聖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風。釋德止獲徽宗賜「真際禪師」之號,且詔住圓通寺,入住後力革叢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繼其後為曹洞宗法嗣釋正覺(1091-1157)執掌圓通寺、江州承天寺等處法席,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圓寂後,謚「宏智禪師」。在宋代,臨江軍慧力寺、青原山凈居寺等多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懸曹洞宗鍾板。但曹洞宗創立到元末明初時一度衰落,曹洞法脈傳承失詳,幾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得以中興。當時,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潤師兄弟兩人於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書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脈後,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潤則繼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說,曹洞宗的中興,常忠、常潤師兄弟居功至偉。 常忠(1514-1588),字蘊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縣),於少林寺嗣法後南下回贛,初住新城(今黎川縣)廩山寺,隱修20餘載,晚年傳法釋慧經。崇仁人慧經(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21歲於新城廩山寺禮常忠為師,得印可後隱修於峨峰寺(今屬黎川縣)達24年之久。後應請住持南城寶方寺,以農禪而興寺,弘揚曹洞宗風。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應請遷鍋於新城壽昌寺,仍行農禪,「生平佛法,未離鋤頭邊」,以十餘載精力,率眾鼎新寺宇,培養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來、鼓山元賢、東苑元鏡、壽昌元謐、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門,代相承傳,形成一法系,人稱曹洞宗「壽昌法系」。從而奠定了曹洞宗中興的基礎。
博山元來(1575-1630)師事無明慧經,為壽昌寺首座,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出主饒州博山能仁禪寺(屬江西廣豐縣)法席。以曹洞為圭旨,行禪律、禪凈並行之途,宗風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傳。「弟子益進,朔即燕都,南盡交趾,望風而至者歲以千計」。出名的弟子有宗風道獨、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間等,而後代相承傳,直至清代末年法脈仍為明確。博山元來的首徒道獨(1599-1660),先弘法於廬山歸宗寺,後回粵中,其法嗣函呈繼師道獨之後住持廬山歸宗寺後也回到粵中,而後,這一支法嗣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長及數百年。 與壽昌法系同時興盛於江西的曹洞宗洪斷諸緣法系,則是法嗣於常潤門下的洪斷諸緣(1550-1621)所創立。他17歲出家,四處遊方參學,後在嵩山少林寺常潤座下得印可。明萬曆七年(1579),應請出主北京西山萬佛堂。萬曆二十年(1592),聞及曹洞宗祖庭雲居山真如禪寺已是「最憐清凈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很為痛心,請准朝廷後毅然遷錫雲居山。洪斷登山後結茅閉關3年,跪誦《華嚴經》。得慈聖皇太後等支持,主持真如禪寺法席。萬曆三十三年(1605),洪斷晉京請賜藏經,獲准而歸。萬曆三十七年(1609),啟壇傳三壇大戒,禮請古心道安律師弘演毗尼,千華三昧律師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況空前,轟動江楚。洪斷主持雲居山法席達20餘載之久,使這一祖師道場雄風再現。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錦、常潮、常慷等數十人,而後分化於雲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樂安等地,代相傳承,形成曹洞宗洪斷支系,弘傳至今。
就在壽昌與洪斷法系盛傳於江西之期,常潤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贛光大曹洞宗法門。方念慈舟(?-1594)也是於少林寺釋常潤座下得印可後,在隆慶年間 (1567-1572)末,入主雲居山真如禪寺、廬山圓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釋湛然圓澄(1561-1626)等,弘法於浙江一帶,形成曹洞宗雲門法系。19歲在錢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於常潤座下得印可後,開法廬山講經台,再遷廬山仰天坪,肇建雲中寺。弘法之餘,栽松10餘萬株。晚年嗣法弟子釋能幻、釋能握、釋能撐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傳,可謂名僧輩出,大德疊現。作為曹洞宗中興祖庭的新城壽昌寺,清順治十年()遭火災燒毀,弘化於金陵(今江蘇南京)棲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聞訊後毅然跋涉回贛,主持修復新城壽昌寺,直至圓寂。其弟子興沛承師遺願,繼續完成了壽昌寺的修復振興。曹洞中興另一重要的場地——博山能仁禪寺,自清以後,則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後由釋道奉、釋覺浪道盛、釋道霈、釋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釋一澄、釋剖雲、釋一導等代相傳承,達百餘年之久。崇仁縣的明敏,14歲在宜黃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脈後,先住持曹山寺5年,後主法撫州上橋多福寺。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於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主法宜黃桃華山寺。
清代早期廬陵青原山(今屬吉安)凈居寺歷任住持也多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葯地大智(1611-1671)先後主法青原山凈居寺,兩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門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葯地大智這樣「脫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還有不少,以至當時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國時期,曹洞法脈傳播重心又轉至撫州地區。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新中國成立後,釋虛雲於1953年遷鍋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並弘曹洞宗風,傳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說,續承不斷。再傳騰智為第五十六代,後有瑞之等承之,代相傳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贛弘傳,經久不衰。
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㈡ 法相宗與法性宗區別是什麼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我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於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隨著大量經論的傳來,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艷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
三論宗(法性宗):三論宗是由鳩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涅盤世間」的道理,闡釋《般若經》「諸法空性」之義。其傳承法統為龍樹-提婆須利耶蘇摩-羅什-僧肇-曇濟-僧朗-僧詮-法朗-吉藏。羅什之後,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宗風不振,經僧朗的復興,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論的註疏,又著作《三論玄義》,集三論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譽為三論宗的開祖。該宗至唐中葉後,因天台、唯識、禪宗的盛行而趨衰退。
法相宗(唯識宗、瑜伽宗):唯識宗乃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因之得名。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其學說承繼無著、世親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主要教義有唯識說、三性說和五種姓說等。本宗由玄奘大師自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唯識的經論而奠定基礎,實際創宗者為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盛極一時。該宗以義理繁瑣,晚唐後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究者增多,如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智者大師依據此經「會三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建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本宗教學組織主要分為教、觀二門。教相門為一念三千、性具善惡;觀心門有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本宗法統傳承,初祖上推至龍樹菩薩,其次為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師。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禪觀思想為基礎,進一步依據《法華經》撰述《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開創出具中國特色的教義及教判理論,乃天台宗實際創立祖師。入唐後,唯識、華嚴創立並大興,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使天台宗風大振,後世稱其為天台中興之祖。唐武宗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宗門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的弘揚復興,近世則有諦閑、倓虛及慧岳等諸師的弘揚。
賢首宗(華嚴宗):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順和尚經立觀,為此宗的初祖,智儼,法藏相繼之,法藏世稱賢首大師,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賢首宗之稱。唐武宗及後周世宗二度法難,宗風衰微。近世研究者頗多。
禪宗: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禪宗即因主張以禪為生活中的修持而聞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於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南朝時,菩提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再傳慧可,三傳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禪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禪修生活,成為中國禪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於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為自然的農禪生活。中國禪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其後分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漸悟說,南宗惠能主頓悟說。南宗因神會的力爭,乃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於中唐後獨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三系,後二系更開演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派而成五家七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禪宗重視心性的特殊教法,雖歷經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戰亂,仍能屹立不搖。今日國內外許多道場皆為禪宗叢林,其影響之深遠可知。
凈土宗:凈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得名。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主要思想可歸納為信、願、行三資糧--由信發願,由願起行。行則包括四種念佛、十六種佛觀、發三種心、修五念門等種種法門,其中尤以念佛法門,仗佛願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稱為易行道。本宗的弘揚以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社念佛為開端,乃中國凈土的主流,後有北魏曇鸞的弘揚,至唐代道綽、善導承其旨。開元初年,慧日倡禪凈雙修、戒凈並弘的「不舍萬行」,承遠、法照、飛錫繼其說。因此,凈土宗在唐代可分為慧遠、善導、慧日三系。唯該宗並無祖徒相傳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曉法師,將歷代弘揚凈土法門有重大貢獻者,如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和省常等諸位大師列為凈宗七祖,明代又舉袾宏、智旭,清代舉行策、省庵、徹悟及民國印光共成十三祖。凈土法門不僅禪師力倡兼修,亦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簡單易行,徹上遍下,無所不宜,故流傳廣遠,歷代不衰,至今仍弘傳興盛。
律宗: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東晉時陸續傳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聰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繼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義闡揚《四分律》,撰著律學五大部,創南山律宗。另與道宣同一時代的,尚有法礪所創相部宗,懷素所開東塔宗,合稱為「律部三宗」。後唯存南山宗獨秀,後代所稱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將戒律分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時教為化教及制教。唐末五代,律宗與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師的弘傳,加上天台宗師多兼弘戒學,律宗乃應運中興。明末清初古心律師及其法嗣三昧律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餘壇,寶華戒壇名震一時。近世因有弘一、慈舟律師的弘揚,律宗乃存續不衰。弘一律師,深研律學,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書。
密宗:亦名真言宗,密宗因自稱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密咒)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故稱密宗或密教。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主要教義為胎藏界、金剛界兩部曼荼羅所代表大日如來智德顯現的宇宙萬有之說;另以一切萬法的六大本體,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闡明本自具足如來德性,當身即是大日覺位,修習手結契印,口誦真言,心觀大日如來的三密加持,則能達到「即身成佛」,頓證當體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國時期傳入,至玄宗開元年間,印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陸續來華,譯出弘傳《大日經》、《金剛頂經》後,始形成宗派。該宗傳承法系為龍樹-龍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論教義與修持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頗有差異,因此民間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際仍受朝廷護持,今日中國西藏地區乃密教盛行區或。另外,歐美及台灣密宗的弘揚也有日漸興盛趨勢。
另外在早期還有俱舍宗與成實宗,很多書上有十宗說,這二宗的情況是這樣的:
俱舍宗:本於世親菩薩的《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諦。《俱舍論》為《阿毗達摩俱舍論》之略稱。阿毗譯對,達摩譯法,俱舍譯藏。合稱對法藏論。對有二義,一對向涅盤,二對觀四諦。法亦有二義,一為勝義法,即涅盤,二為法相法,即四諦。所謂對法者,即以無漏真智,觀四諦之理,而得涅盤之樂,這是本論的目的。陳時真諦三藏譯此論,並作疏釋之,佚而不傳。唐代玄奘大師重譯此論三十卷,門人普光作記,法寶作疏,大為闡揚,隨立此宗,然今則乏人問津矣!
成實宗:以訶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發宇宙萬有,分為世界門及第一義門。世界門認諸法為有,人我非無,不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離因緣則滅,雖有亦假,似有實無。進而入第一義門,則說人空法空,五蘊假和合中,實無常實無人我,曰人空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曰法空觀。二空深理,至此宗乃顯然揭出。此宗於鳩摩羅什大師之後,僧睿,僧導,僧柔,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漸衰。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實二宗,屬於小乘,其餘八宗,屬於大乘,有密教顯教之分者,密宗屬於密教,其餘九宗,屬於顯教,有難行道與易行道分者,凈土宗屬於易行道,其餘九宗屬於難行道,這是自來判釋佛教各宗的大要。在今天國人以修學凈土宗、禪宗、密宗為主,其中尤以凈土宗為盛。
㈢ 茂林是什麼意思
茂密的樹林
茂密的叢林
茂密的。。。
㈣ 天隆寺的介紹
天隆寺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大街西側,始建於明代初年,明萬曆三十四年,佛教律宗(佛教重要宗派之一)中興初祖古心律師圓寂,建全身墓塔於天隆寺後的玉環山,從此天隆寺塔林漸成規模。古心律師的傳人隱微理大和尚、印含璞大和尚圓寂後也建塔於天隆寺塔林。「中興戒律第一祖庭」古林寺的歷代祖師均建塔於此。最盛時,天隆寺塔林共有大小墓塔五十多座。太平天國時期,部分墓塔毀於戰火。目前尚有墓塔十餘座,是南京地區最大的塔林。
㈤ 讀徹的生平簡介
讀徹賦性聰穎,幼年就跟隨父親趙碧潭在昆明妙湛寺削發為僧,並得法名讀徹(一作澈)。碧潭為妙湛寺中之都講僧,讀徹自幼得以隨父聽經學佛,由於領悟力高,至十餘歲時,已能讀懂許多大乘經典。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歲的讀徹聞知雞足山之水月和尚精通佛經義理,於是專程數百里投於水月門下,為水月侍者,掌管書記,潛心跟隨水月學習佛理整整八年。
19 歲時,讀徹離山遠游,腳穿草鞋行程萬里,遍參國內名山,問經求法。曾到金陵向天衣和尚問《楞嚴經》 ,在杭州受雲棲大師於十戒,受古心律師滿分戒(具足戒),又到江蘇無錫與吳縣交界處的望亭參謁高僧雪浪。雪浪圓寂後,雪浪弟子巢松在鎮江甘露寺開講。此時,讀徹年20 余,身著破舊僧衣,容貌朴實庄嚴,在座聽講,除夕奮筆呈詩,大眾驚奇。接著又到鐵山,受一雨法師衣缽。一雨與巢松其實都是雪浪的得意弟子,只是各有所長,當時人稱二人為「雪浪之分身」,又有謂「巢講雨筆」之說,即指巢松善講,一雨善著。讀徹能在二人門下學習,可以說把老師的精髓都集於一身了。與讀徹一道去拜訪一雨的還有一位通州僧人明河(字汰如)。兩人到太湖鐵山時,正值一雨禪師眠雲卧月經年寫成「二楞」(指《楞嚴經》與《楞伽經》)疏解的日子。兩人見到了這位高僧大德,一番充滿機鋒的對話後,被稱為「二楞老人」的一雨欣然接受了二位入室弟子。拜得一雨禪師後,他們又一道前往藤溪(今安徽涇縣)山野中苦修「六度」,閉關苦修幾年。 汰如在蘇州華山,設壇開講,讀徹在蘇州中峰開講《華嚴》 諸經。每當開堂,聽眾雲集,東南佛法,盛極一時。不久,汰如坐化,讀徹一人負擔,屢次開壇講演佛經,大興道場,人比之為古代高僧復生。
崇禎元年(1628)讀徹到蘇州支硎山中峰寺任住持。支硎山因晉代名僧支遁曾隱居此而名聲極大,讀徹到此名山,頗欲一振名山風采,他致信在寶華山弘法的師兄明河,建議二人同講《華嚴經》。《華嚴》乃整部大藏之精華,釋迦牟尼之奧義,都在此經中,但此經卷帙浩繁,頗難理解,由二人分講,可弘揚大乘精義。明河慨然應允,二人訂立了分講條約。於是一年兩期的說法在吳郡華山與蘇州中峰兩山中開講,一時聽者如雲,東南法席於斯為盛,而「寶華汰如、中峰蒼雪」之名,傳揚甚廣。由此可見,中峰與蒼雪是聯系在一起的。兩山講席同開,成為當時佛界的一大盛事。只因天不假年,明河講經僅講一期,就於崇禎十三年(1640)突然圓寂,享壽53歲。此後讀徹獨自承擔了餘下的弘法重任,他風雨無阻,數年如一日,他在寶華山講了第二期,在中峰講了第三期,又在慧慶寺講第四期,在無錫錫山講了第五期,直到把事先的安排講完為止。從上中峰寺到明亡前的十餘年,讀徹幾乎都在山中講學,由於他精通法藏、澄觀的各種典籍,又能在《華嚴》之外,講《楞嚴經》、《法華經》以及《唯識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加之工詩善畫能書,頗受文人士子們的崇仰,董其昌、陳繼儒、徐爾鉉、汪希伯、姚希孟、姚宗典、徐波、毛晉、邢桐、趙均、文從簡等都曾來聆教、聽經、酬答。在眾人的幫助下,讀徹還出面主持修復了荒蕪多年,四周「一片茆菽地」的中峰寺,使之成為一方名剎,聲名遠播。
明滅,崇禎皇帝在京自縊,天下一片大亂。目睹生靈塗炭,清軍在大江南北肆意屠戮人民,身在空門的讀徹憤怒了,他決定焚宅毀硯,從此與筆墨絕交,以表達他心中無限的悲憤。讀徹也曾寄望於南明政權能夠復興大明,驅逐異族,曾積極投身於一些反清復明的斗爭中。滿清政權建立後,讀徹一直採取不合作態度。他拒絕了許多王者「奉師」的邀請,只與王時敏、吳偉業、錢謙益、黃翼聖等人說詩賞畫,並繼續積極地講經弘法,以讓佛法來撫慰被殘酷戰爭所摧殘的眾生心靈。
清順治十三年(1656)暮春,寶華山住持見月(讀體)專程到中峰寺邀請讀徹去講《楞嚴經》,時讀徹身體已極差,只好謝絕。而見月屢次來請,推辭不過,讀徹只好抱病前往。五月十八日始登壇講經,講至第三卷時,忽不能進食,為不使聽眾失望,他一連十日粒米不進仍登壇講經,直至實在無法支撐才罷。讀徹已知壽數將盡,乃作《遺誡》詩十首示後人,閏五月二十二日,讀徹作《辭世偈》曰:「我不修福,不生天上;我不造罪,不墮地下。還來人間,生死不怕。有一寶珠,欲求善價。別開鋪面,娑婆世界。」偈畢圓寂,世壽69歲。讀徹圓寂,江南名士一片痛惜之聲。讀徹靈塔由見月從寶華山護送回中峰寺(這次講經前後,算是「二讀」或「二見」生前唯一的一次合作)後,詩界領袖錢謙益為之親撰《中峰蒼雪法師塔銘》。吳梅村亦有詩哭之:「說法中峰語句真,滄桑閱盡乘閑身。宗風實處都成教,慧業通來不礙塵。白社老應空世相,青山我自哭詩人。縱教落得江南夢,萬樹梅花孰比鄰?」
讀徹博通內外典籍,詩多機趣禪理,為世所珍。他著有《法華珠髻》一書,並同麗江府木公共同編撰有《華嚴海印懺儀》四十二卷。他的詩多已散佚,現存者為後人搜集編輯的《南來堂詩集》四卷,又補編四卷。《滇南詩略》、《滇南詩選》及《滇詩拾遺》等詩選本,都選有他的詩作。近人袁嘉穀在《滇繹》和《帶經堂詩話》中亦稱其「近日釋子詩以蒼公為第一」。
㈥ 南山律宗的歷史興衰
唐朝末年,經過會昌法難及五代的戰亂後,南山律宗與其它各宗相同,衰頹不振。到了宋代,台州允堪律師(公元?---一○六一年)廣開戒壇,年年度僧,並以道宣的十部著作為本,撰成《行事鈔會正記》、《戒本疏發揮記》、《羯磨疏正源記》、《拾毘尼義鈔輔要記》等十部注釋書,以闡揚本宗精神,世稱「十部記主」。 杭州錢塘靈芝寺的元照律師(公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參究天台、凈土之學,以天台教義釋律,為南山三大部作記解,即《行事鈔資持記》、《戒本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等一百餘卷。同時倡導教、律、禪一致之論,成為一代律學大家,大弘律教,使衰微的南山宗再度復興起來。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餘家,撰述達數千卷之多,其中以元照律師及其門下最為興盛。
然而允堪的《會正記》與元照的《資持記》,雖然均為道宣《四分律行事鈔》的記解,但是有關遶佛方向的左右、衣制的長短等見解,兩書所作的解釋往往各異,遂使南山律宗分裂為「會正」、「資持」二宗,其中以元照的「資持宗」影響較大。 到了元、明兩代,律宗傳承雖未中斷,但是由於典籍散佚的緣故,再度呈現衰頹的景象。明末清初,律宗大德相繼出現,如蓮池、蕅益、弘贊、元賢等,均有著述傳世。此外,南京古心如馨律師(公元一五四一---一六一五年)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薩於雲端授戒,頓悟心地法門,悠遊於大小乘律法之中。返回南京後,歷駐靈谷寺、棲霞寺、甘露寺、靈隱寺諸寺,開壇說戒達三十餘處,徒眾萬餘人,再興南山律宗。明神宗為嘉勉其興教之功,特賜紫衣、缽、杖,並賜號「慧雲律師」,世稱中興律祖,法系稱古林派。編有《經律戒相布薩軌儀》一卷。
古心門下有性相、寂光、澄芳等。其中三昧寂光律師(公元一五八○---一六四五年)初習賢首教觀,後受毘尼律法,兼習禪觀,創戒壇於南京寶華山,建立南山律宗的道場。此後寶華山成為中國戒學中心,至今南北叢林的傳戒,無不依循寶華山的軌范。三昧律師所主持的戒席有百餘壇之多,戒子無數,著名弟子有香雪、見月律師。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十六觀懺法》等。
見月讀體(公元一六○一---一六七九年)繼承寶華山法嗣,香雪轉至常州天寧寺,均弘傳律宗。
見月律師初習華嚴,不久因景慕三昧寂光律師而投其座下,深研四分廣律。見月升座講《梵網經》,舌燦蓮華,析理精要,三昧律師曾贊嘆:「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見月,幾被摧折!」其弟子六十餘人,定庵德基嗣其法,著有《大乘玄義》一卷、《毘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毘尼作持續釋》十五卷等數十部律儀軌范。
定庵德基之下有松隱真義、閔緣常松、珍輝實詠、文海福聚等次第相承,弘傳寶華山法脈。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文海奉詔入京,檢校《梵網經直解》四卷,住持寶華律宗的分支---法源寺,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文海奉敕啟建三壇大戒,當時乞受大戒的僧侶達一千八百餘人。此後,寶華山法脈亦分支於北方,分燈於全國。文海戒子遍滿天下,數逾十萬眾,其法脈由性言、圓先、明如、定靜、慧皓、昌蒼、海然、印宗、發圓等代代相承。
㈦ 見月律師的年譜
甲戌九月,依《一夢漫言》及別傳摭錄,惟舉梗概,未能詳耳。《漫言》上卷自記年歲數處,可為依據。今編年譜,准此推衍。下卷謂順治七年五十歲者,或有舛誤,以彼後賢改訂焉。晉水尊勝院沙門亡言。明萬曆三十年,壬寅,一歲
是年三月三日師生。師姓許氏,名沖霄,雲南楚雄府人。舊籍江南句容。遠祖某,於明洪武時,從軍開滇黔,以功世襲指揮,遂家焉。父酳昌,母吳氏,夢梵僧入室,寤而生師。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歲,三昧律師二十三歲,顓愚大師二十四歲,蕅益大師四歲。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十四歲
雙親相繼棄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誨。伯父年老無子,欲使師襲職為指揮,師不屑也。師善繪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啟六年,丙寅,二十五歲
性好游覽,往金沙江,遇蕭暗初。同往浪穹,晤楊紹先,居蕭園。
天啟七年,丁卯,二十六歲
崇禎元年,戊辰,二十七歲
十二月聞伯父逝,發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號還極。除夕夜,夢為僧形,自思後必為僧。
崇禎二年,己巳,二十八歲
仍居蕭園。
崇禎三年,庚午,二十九歲
正月往三營,主龍華會壇,齋僧每日千餘人。始晤成拙,由是以為僧友。會將畢,仍返浪穹。
崇禎四年,辛未,三十歲
三月移居劍川州赤岩書室。六月獲讀《華嚴經》,急欲披剃為僧。八月朝雞足山,九月到落馬。
崇禎五年,壬申,三十一歲
十月依亮如老法師披剃,名讀體,號紹如。成拙來。
崇禎六年,癸酉,三十二歲
正月往鶴慶府,四月離師,往參三昧和尚受戒,與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廣武岡州止水庵,過冬。
崇禎七年,甲戌,三十三歲
四月往寶慶府,參顓大師,深蒙獎勵,誡勉當效大師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學楞嚴咒。
崇禎八年,乙亥,三十四歲
三月到五台,始見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過冬。
崇禎九年,丙子,三十五歲
七月離五台,改號見月。九月到江南,住鎮江甘露寺過冬。
崇禎十年,丁丑,三十六歲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閱律。
崇禎十一年,戊寅,三十七歲
熏教授師授紫衣。是冬,熏師示寂。
崇禎十二年,己卯,三十八歲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龍潭,阻風三日,和尚登華山,發願重興。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華山,囑任監院。九月成拙到華山受戒。
崇禎十三年,庚辰,三十九歲
四月因達照師瞋怨,下山,往無錫,旋歸華山。
崇禎十四年,辛巳,四十歲
華山寺宇,方向未合,故爾常住不興,乃改向移轉。卸瓦運磚,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禎十五年,壬午,四十一歲
因前殿香燈行非法事,眾皆雲可恕,師下山。十月往黃山。
崇禎十六年,癸未,四十二歲
三月返華山。
崇禎十七年,甲申,四十三歲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歲
在嘉興募資,欲為和尚建壽塔。六月和尚疾,和尚歸華山。閏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囑繼法席。立十約,大眾不悅。十月集眾告白,將遵制行法,三日後,達照師辭當家,香師他往,諸同戒皆散,舊執事等十去八九,惟百餘同志奮發協助,願共持戒。
清順治三年,丙戌,四十五歲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圍寺,盡提僧往,翌日放回。
順治四年,丁亥,四十六歲
順治五年,戊子,四十七歲
順治六年,己丑,四十八歲
二月達照師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規,達照縱不訓。師下山,欲上北五台,至滁州,遂歸。
順治七年,庚寅,四十九歲
四月覓心師爭居方丈,師下山,往寧國,七月歸山。
是夏蕅益大師《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成,並予師書,贊嘆弘律。
順治八年,辛卯,五十歲
順治九年,壬辰,五十一歲
順治十年,癸巳,五十二歲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順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歲
順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歲
是秋,復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歲
是夏,《毗尼作持續釋》刊行。師所撰述,尚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及《僧行軌則》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歲
撰《一夢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歲
歲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歲
正月既望,力疾起視,誡弟子曰:勿進湯葯,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壽七十八歲,別傳作七十九歲,臘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附錄:古心律師、三昧律師略傳
釋如馨,字古心,姓楊氏,溧水人也。少即信佛。年四十一乃剃染,步禮五台,乞文殊授戒。見一老嫗,形枯發白,授敝伽黎,竟去。頃復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茲。馨方驚愕,已失所在,如夢初覺,頓悟戒旨。爾後南旋,中興戒法,人咸謂優波離再世。明神宗復延至五台,為開皇壇說戒。敷座之日,祥雲盤空,帝心悅豫,賜號慧雲律師。以萬曆四十三年示寂。帝命圖其遺像,供於大內,並題贊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絕六塵,昔波離,今古心。元季以來,律學荒蕪,及馨乃復弘揚,世稱中興律祖雲。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年二十一出家。初從雪浪習賢首教觀。後依古心受戒,遂精毗尼,弘傳諸方,如《一夢漫言》記載,學者可披尋焉。
——《寶華山見月律師年譜摭要》弘一大師撰
㈧ 什麼叫律宗
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於奉持《四分律》的凈戒,而以一乘圓頓的妙理為旨歸。佛教各宗派雖然都有修持法門,但由於律儀的繁復發展與各宗派的遞嬗相承,本來是所有佛教徒所須共同持守的律則,便獨立發展成一個專門的宗派。
在早期,諸律都曾在我國弘揚,然而光大而昌行於後代的,只有《四分律》這一支。因此一般所說的律宗,就是指弘傳《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國時代,魏曇摩迦羅譯出《僧只戒本》,敦請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開啟以十大僧來傳戒的先例,這是我國傳戒的開始。北魏孝文帝時,法聰法師原本研習《摩訶僧只律》,後來精研《四分律》,並盡力弘揚,但當時他只是口授,並沒有著作流傳於世。到五祖慧光律師才開始撰著章疏,開啟了對《四分律》註疏闡釋的風氣。比較重要的註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礪的《中疏》十卷,號稱為「三要疏」,為時人所慣用,而四分律宗的歷祖相承,也就由此產生;到集大成的道宣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雲律師起,四分律宗開始分出流派,門下有洪遵、道洪兩位律師。洪遵律師傳洪淵,洪淵傳法礪。法礪住在相州,著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統稱為「相部宗」。法礪再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兩位律師。滿意住在西塔,弘揚相部宗;懷素住在東塔,弘揚「東塔宗」。七祖道照律師傳智首,智首傳道宣,道宣因為久居終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雖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興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稱「南山律師」的道宣大師,曾參與玄奘大師的譯場,嚴守戒品,深好禪那,博通《法華》、《涅盤》、《楞伽》、《勝鬘》等諸經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須禮拜帝王與父母,道宣與玄奘大師等人上書力爭,最後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須禮拜雙親,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凈業寺創立戒壇,諸方前來求戒者有二十餘人,為後世建立戒壇所依循。大師生平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德行淳厚,為緇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關於《四分律》,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義鈔》六卷、《比丘尼義鈔》等,被稱為「律學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為風行,與相部宗、東塔宗形成鼎足之勢。
與道宣同門的道世律師著有《四分毘尼討要》一書,奉持他學說的人,就稱為「要家」;奉持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的人,則稱為「鈔家」。另外,相部宗系統的曇一律師,講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與南山律,曾作《發正義記》十卷,闡揚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使南山律宗顯揚於後世,荊溪湛然、清涼澄觀兩人都曾在他的門下習律。
在唐代時,律宗三家論爭不絕,根本教義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戒體」看法的不同。戒體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時所發得,而領納於心中的法體,依這個法體之力,可以斷惡存善。相部宗依據《成實論》提倡非色非心的戒體論;東塔宗依據《大毘婆沙論》、《俱舍論》,認為戒體是色法。道宣因為精研唯識學,認為《四分律》在表面上雖屬於小乘,但在精神上則通於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識的教義來探究戒體的本質,主張戒體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時熏於阿賴耶識的種子。這個看法與相部宗較為接近,和東塔宗則大異其趣。相部、東塔二宗在唐朝之後便日漸衰微,以後,所謂的律宗實際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來講,我國初傳律法時,四律雜弘,缺乏中心准則,到道宣律師繼承智首律師的系統,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來弘揚《四分律》,奠定了中國律宗的基礎,使南山律宗成為《四分律》一脈相傳的法統。
唐末五代,教難及兵火不斷,律宗與其他諸宗一時頓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師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薩在雲端授戒,於是返回金陵靈谷寺開戒說法,重興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師寂光在金陵東南的寶華山開辟道場,主持戒席先後達百餘壇,被尊為寶華山第一代,法流興盛。直到太平天國作亂時,寶華山首當其沖,受到嚴重破壞,亂後重建,每年仍啟建戒壇,但南山一脈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從日本請歸,在天津刻經處重刊,可惜錯誤很多,以持戒嚴謹著稱於世的弘一大師,發願以畢生精力研究戒法,護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叢,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異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網經》等戒律典籍為主要依據,此外也依《法華經》、《瑜伽師地論》、《成實論》、《唯識論》等,作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歸,則是「大小相融」、「三學相即」的一乘圓頓妙理。
㈨ 天隆寺門票多少錢
據考證,天隆寺塔林自清以至民國共有大小墓塔50餘座。塔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頂等數段,經精雕細刻、投榫堆砌而成。多為四面或六面形實心石塔,部分塔身為腰鼓形,其正面刻字。塔的石刻紋飾、花卉、動物等都是精美的高浮雕,線條活潑流暢,風格細膩灑脫,是研究明、清石雕藝術的實物資料。199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在中華門外於石子崗菊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