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陳飛律師
⑴ 陳飛的介紹
陳飛,1983年生於中國山西洪洞。200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青年藝術家之一。
⑵ 陳飛的其他信息
2011
《陌生人》,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0
《世界電影反派人物誌》,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中國
《BAD TASTE 壞品味》,少勵畫廊,香港,中國
2009
《一根筋》,星空間,北京,中國
2008
《找自己》,星空間,北京,中國 Franks-Suss 收藏,倫敦,英國
ME 美術館收藏,柏林,德國
⑶ 北京凱耀律師事務所有一位陳飛主任嗎
摘要 標的50萬律師費一般在3萬至4萬左右,具體律師費用如下:
⑷ 女童打疫苗致殘 其父質問被告律師:懂疫苗嗎
女童打疫苗致殘 其父質問被告律師:你懂疫苗嗎
來源:網路 2016-10-20
吳焱推著朵朵到紅花崗區人民法院參加庭審。 受訪者供圖上游新聞10月19日消息,「你懂都不懂疫苗,還好意思跟我討論什麼是『告知』,什麼是『通知』?簡直是在狡辯!」面對原告吳焱的質問,作為被告方貴州遵義市中醫院的代理律師雙手合十,說了一句「我回去學習」匆匆離去。
10月18日,2011年4歲女童朵朵因疫苗致殘案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法院首次開庭。朵朵的父親吳焱作為法定代表人,起訴遵義市中醫院醫療衛生人員在實施接種前,沒有履行知情告知的法定義務,起訴紅花崗區實驗幼兒園在沒有監護人委託情況下帶朵朵接種疫苗。
2011年10月18日,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實驗幼兒園為4歲的朵朵補種了流腦A+C疫苗。11天後,她患上了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輾轉各地醫治,仍留下截癱的後遺症。
噩夢的開始:4歲女兒「突發」疾病
矯形鞋、助行器、電動蹬車,這些原本堆滿朵朵家的復健用具曾背負著巨大的期望,如今全部都被收起來了。唯有那張吳焱專門從北京買回來的站立床,因為體型太大仍然放在陽台,但已被用作雜物架。
朵朵的病情屬於完全性的脊髓損傷,所有治療措施都不起效果,康復無望。
朵朵的噩夢始於2011年10月29日。那一天,4歲的朵朵告訴父親吳焱自己腳痛,站不起來了。朵朵身體向來很好,平時很少生病,這突如其來的疼痛顯然不是個好信號。
吳焱立刻帶朵朵到醫院檢查。化膿性扁桃體炎、腰部有緊促感,吳焱一家還沒來得及把檢查結果弄懂,朵朵便突發急性橫慣性脊髓炎。醫生告訴吳焱,急性橫慣性脊髓炎可能導致下肢體癱瘓、神經傳導障礙、尿便障礙等。
僅僅一天的時間,劇變撞上了朵朵,撞上了吳焱一家,誰也沒有準備好。
朵朵在遵義本地醫院的治療不見效果,吳焱又把她送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採用激素沖擊等方法控制病情,減少並發症。
吳焱帶著朵朵到北京博愛醫院求醫。此時,距離朵朵病發已經3個多月。吳焱一家在北京博愛醫院的康復病房裡度過了2012年的春節。
新的一年,沒有給吳焱一家帶來新的希望。北京博愛醫院這家隸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擁有全國一流兒童康復科室的醫療機構也沒能給朵朵送來最想要的新年禮物。醫生告訴吳焱,朵朵的情況已經是最壞的,在醫院治療也難以再起效果,建議吳焱帶著朵朵回家康復。
治療無望,「回家」二字也讓吳焱感到為難。為給朵朵治病,吳焱早已經把房子賣掉,回去只能租房子。
「爸爸,為什麼班上的同學都喊我殘疾人」
再次回到遵義,朵朵身體自肚臍以下的部分已經無法運動,並漸漸失去知覺,連大小便也難以感知。
吳焱這位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父親變得有點瘋狂。打神經營養針、針灸等一切可能對朵朵康復有效果的方法他都用上了,「每種方法都用盡,直到朵朵身體可承受的極限」。這些努力最終都如石沉大海。
離開北京前,醫生建議吳焱讓朵朵坐輪椅,吳焱對此十分排斥。在他看來,朵朵一旦坐上了輪椅,就真的再也站不起來了。
朵朵在長大,吳焱在變老。吳焱在年齡面前不得不低頭妥協,他需要一把輪椅代替自己的背,帶朵朵走完她的人生路。
隨著對朵朵病情的了解加深,康復治療嘗試的失敗,對於朵朵詢問自己的康復日期,吳焱的回答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一年後、兩年後、會好起來的……
「我不能再給她希望,這會讓未來的她無法面對。」朵朵總有一天要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走路,吳焱擔心當希望的泡沫在現實前破滅,朵朵能不能承受得住。
因此,吳焱開始給朵朵灌輸「其實不能走路也沒什麼」的觀念,他是在為朵朵那看不見的未來鋪路。只要能堅強活下去,就比什麼都好。
吳焱考慮把朵朵重新送進學校,讓她過上和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
吳焱到處去找幼兒園,一旦他告知園方朵朵的情況,園方都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在園方看來,讓一個身患重症且殘疾的孩子入學,意味著把巨大的麻煩和責任攬在身上。
吳焱屢屢碰壁。
他既憤懣又不解,為什麼朵朵已經如此不幸了,社會還要拋棄她。
2013年3月,吳焱找到了一家新開的幼兒園,在事前隱瞞事後解釋的情況終於讓朵朵順利入學。同年9月,朵朵升學讀一年級。
隨著年歲的增長,朵朵逐漸懂事,並開始察覺身邊異樣的目光。
「爸爸,為什麼大家都這樣看著我?」「爸爸,我是不是正常的?」每次放學回來,朵朵都會問一些讓吳焱感到心酸的問題。
有次,朵朵徑直問吳焱:「爸爸,為什麼我們班上的同學都喊我殘疾人?」未等吳焱回答,朵朵又自言自語:「我不是殘疾人,只有不會好的人才叫殘疾人,我會好起來的。」
可是早在2012年6月,吳焱已經從區殘聯為朵朵領回了一本殘疾證,傷殘等級鑒定為最高級一級。吳焱至今沒有勇氣把這本殘疾證交給朵朵。
紅花崗區試驗幼兒園每個班級門口都擺放著小黑板,班主任把幼兒園的重要通知寫在上面,提醒家長注意。 受訪者供圖尋找真相的父親,變成維權鬥士
盡管沒能讓朵朵康復,但吳焱進京求醫並非沒有收獲。他得知了朵朵的病發可能和此前在幼兒園接種A+C流腦疫苗有關。
2012年3月,在朵朵發病的5個月後,吳焱拿到了紅花崗區疾控中心提供的鑒定結論。該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專家組稱,朵朵「因感染病毒,脊髓受病毒感染致病,與接種A+C流腦疫苗關聯性極小」。治療結束後的同年夏天,貴州遵義市疾控中心回應了朵朵家的第二次申請,結果與之前幾乎沒有差別。
「關聯性極小」是醫學術語,實質幾乎等同於沒有關聯性。在吳焱看來,疫苗的來源單位和異常反應的鑒定單位都是疾控中心,「既是球員又是裁判」,給出的結果難以讓人信服。
吳焱帶著朵朵到西安交通大學法醫學司法鑒定中心進行了第三次鑒定。《法醫臨床司法鑒定意見書》的結論為:朵朵患病「與疫苗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能排除」。
「因果關系不能排除」也是醫學術語,吳焱從鑒定人員的解釋中得到更為肯定的回答。他至今仍然十分篤定,這「因果關系不能排除」的意思就是肯定有關系。拿到這份鑒定意見書的吳焱,終於有了為朵朵維權的有力籌碼。
長期研究疫苗和免疫規劃政策的北京某高校博士生陳飛(化名)表示,疫苗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存在多種可能:疫苗質量不過關及接種過程中醫院方面存在疏漏;接種前孩子處於患病的兩周潛伏期內,症狀還未顯現。而在兩點均沒問題的情況下,具體到每一隻疫苗的混勻等生產技術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加之孩子體質、天氣等外在環境綜合作用,也可能會發生不良結果。
自從得知朵朵病發以後,吳焱到處打探、尋訪治療的方法。在這過程中,吳焱認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發生類似不幸的受害者家屬。吳焱逐漸意識到,朵朵的病並非單純的「倒霉」。在社會目光之外,公共話題的邊緣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個疫苗受害者群體。
吳焱和其他疫苗受害者家屬一樣,走上了維權路。從2012年起至2015年三年期間,上訪維權取得了實質性效果,吳焱為朵朵爭取到來自當地疾控中心130多萬的一次性補償款。
據國務院通過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顯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嚴重後果的補償,需區分疫苗的種類。屬於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規定受種疫苗等情況的一類疫苗,補償費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在預防接種工作經費中安排。
但因為貴州省未正式頒布有關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補償辦法,朵朵的補償款參照依據是該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標准》中有關婦女兒童的條文。
巨額的補償的確解決了吳焱的燃眉之急,可這一筆賠款卻遠遠無法鋪平朵朵剩餘的人生路。
韶關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劉洪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現行的疫苗傷害救濟制度存在救濟范圍較窄、補償標准不夠明確、補償程序復雜以及因果關系認定過於嚴格的問題。」
俗話說「因病成醫」。早已對疫苗相關制度心存質疑的吳焱,從一名信息技術員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對疫苗異常反應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深的維權鬥士。
10月18日上午,吳焱起訴遵義市中醫院、遵義市紅花崗區實驗幼兒園一案在紅花崗區人民法院開庭。面對被告方的代理律師,吳焱親自上陣。他不相信律師,他覺得律師不懂疫苗。
身穿粉色襯衫的吳焱在原告席上自信而強硬,對被告代理律師的敘述表現出極大的不屑,「他根本不懂疫苗」。
庭審後的下午,吳焱也異常的忙,他准備參加一個聯誼會,這個會議旨在討論疫苗異常反應相關政策的改進,吳焱扮演著倡導者的角色。
「他們不懂疫苗,真是無知者無畏」
「他們如果告知了我要在幼兒園接種疫苗,我根本不會讓朵朵接種。」吳焱翻開朵朵的接種本,以往朵朵的疫苗接種全都在遵義市的三甲醫院進行。唯一一次在幼兒園接種,悲劇就發生了。
今年9月22日,遵義市中醫院和紅花崗實驗幼兒園突然收到吳焱的起訴書。吳焱起訴這兩家單位在朵朵於2011年10月18日接種A+C流腦疫苗前,沒有履行應有的告知義務。
如今,遵義市中醫院負責那一批次接種的防保科科長早已退休,區實驗幼兒園當時朵朵的班主任也早已離職。
5年來都相安無事,遵義市中醫院和區實驗幼兒園因「無端被告」感到十分冤枉。
紅花崗區實驗幼兒園吳娛老師介紹,幼兒園從2000年起開辦,至今已經16年了。可這16年來,從未出現過像朵朵一樣因接種疫苗出現異常反應的情況。
幼兒園教學樓一樓的右側是保健室和廚房,這是幼兒園孩子健康的兩道關口。每次市、區接種疫苗的通知下達至幼兒園,幼兒園保健室都會通過各班班主任以張貼告示、在教室門前小黑板寫告示等形式通知孩子家長接種的相關事宜。一直如是。
吳娛對吳焱告幼兒園十分不解:「他說幼兒園沒有告知他要給孩子接種疫苗,那麼他不知道幼兒園向家長收取接種本就意味著要接種嗎?」
幼兒園在通知家長接種疫苗設置了「三道關卡」:在教學樓門口張貼接種補種的通知,班主任在教室門前小黑板上的重申和向家長收取接種本。吳娛認為,吳焱不可能不知道幼兒園要為朵朵接種疫苗。
在吳娛眼中,吳焱告幼兒園只是他起訴遵義市中醫院時的殃及池魚。因為在遵義市中醫院取證過程中,幼兒園為其提供了朵朵接種疫苗後依然正常上課11天的出勤記錄。這被視作朵朵的病發與遵義市中醫院和幼兒園的通知乃至接種過程沒有關系的重要證據。
但吳焱並不這么認為。他反對幼兒園在這件事上有太多的默認,默認家長收到通知、默認家長能理解幼兒園收取接種本的行為代表著「要接種了」而非單單的查漏等等。這導致作為家長的吳焱連朵朵什麼時候補種疫苗都不知道。
吳娛表示,幼兒園只負有通知家長要為小孩補種疫苗的責任,讓區中醫院的接種人員到幼兒園為小孩集中接種,完全是出於方便家長的考慮,「免去家長單獨帶孩子去接種而耽誤工作的麻煩」。
庭審中,遵義市中醫院的代理律師多次強調,吳焱要起訴的責任主體應該是提供疫苗的疾控中心,而非僅僅貫徹上級衛生部門指示、執行接種工作的遵義市中醫院。況且,責任主體疾控中心已經對吳焱作出了補償,那麼吳焱的起訴就相當於無理取鬧。
吳焱堅稱對方根本不懂「通知」和「告知」的區別。按照原國家衛生部發布《預防接種工作規范(2012修訂稿)》顯示,預防接種工作人員在實施預防接種前,應當告知受種者或其監護人所接種疫苗的品種、作用、禁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告知可採取口頭或文字方式。
同時,預防接種工作人員應詢問受種者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預防接種禁忌等情況,並如實記錄告知和詢問的內容;當對受種者的健康狀況有懷疑時,應建議其到醫院進行檢查後,決定是否預防接種。而上述這些遵義市中院和區實驗幼兒園都沒有做到。
吳焱認定對方都不懂疫苗,「如果他們懂疫苗,根本都不會那麼輕率,真是無知者無畏!」
⑸ 我感覺被騙了,騙我的人是我的戰友,第三年退伍(自己提除申請),他叫陳同,弟弟叫陳飛。家在沈陽!我...
錄音是可以作為證據的,關鍵是看這錄音提供的證據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證明他騙了你,最好是先報警,否則等他把錢揮霍一空,即使你贏了官司也拿不到錢啊
⑹ 世界巨星陳飛老師簡介
民族英雄陳飛老師,大學生,祖籍湖北。世界級巨星。叱吒風雲全球華人華僑界領袖陳名人老師的兒子。
⑺ 陳飛的人物解讀
陳飛畢業於北影,他總覺得自己在繪畫上是門外漢,他說自己到現在也沒法用英文說出任何一個大師的名字來。相對於他的作品帶給人的強烈感官刺激,比如《深喉》對人體器官的精細描繪等;而生活中的陳飛卻是一個地道的宅男,喜歡和女友和寵物狗安靜地呆在家裡。在陳飛看來,只有製作精良才是好東西,當 你把鼻尖都貼到畫面上了,也甭想找出任何渣滓和瑕疵來。他試圖做到如此的無懈可擊,類似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一類的偏執狂是他推崇的藝術類型。
陳飛的作品證明了他超級電影迷的身份。他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流連於錄像廳,進入北影之後他驚異地發現,教科書上提到的電影他已經全都在錄像廳預習過了。在陳飛長達6米的巨幅畫《送同志們留念》里, 一大群在經典影片中出現過的人物密密麻麻集體亮相,而且他們都是電影裡面的反派人物。在這個集中了將近300個壞人的party里,你可以找到弗萊迪和傑森這對冤家,德州電鋸殺人狂依舊虎視眈眈,還有《閃靈》裡面詭異的雙胞胎姐妹,如此冷酷與恐怖的組合只有電影迷才能夠耐心地加以刻畫,也同樣會引起其它電影愛好者的共鳴。
對陳飛來說,畫畫更像是一種消磨時光的好方法。在這個過程里,他常常跟自己較勁,想到什麼就畫什麼,不放過任何一個怪念頭。陳飛將每張畫都視作一部電影的拍攝:構思階段就像製作劇本,要畫誰就是在選演員。陳飛希望在無限繁瑣的表象下,呈現出一種簡潔易懂的觀賞性。
我的雙翅已振作欲飛,我的心卻徘徊不前
文/孫冬冬
在16歲的時候,陳飛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山西洪洞縣,來到北京開始系統學習繪畫,雖然沒能考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但他留在了北京繼續上學。對於那時的陳飛而言,待在北京到底對自己將來意味著什麼,其實並不太清楚,相比之下,他只是更加熟悉洪洞的生活。在陳飛的記憶中,洪洞是一座初見外國人就已引發難以控制的圍觀與激動的閉塞縣城,像他這樣一個學習不算出眾的少年,如果留在那裡,要麼混跡於街頭,要麼就托個關系進入當地的某個機關單位,看似不同的兩種生活實際上只是一種同質狀態的兩面,對此他的父親也有同感,好在陳飛從兒時起就一再表現出對於繪畫的興趣與能力,所以他的父親接受別人的指點,讓自己的兒子去了北京,打算為他的將來保留住一種可能性。
不過,陳飛曾經引以為豪的繪畫能力在應對中國的美術學院教學體系時變得毫無可取之處,他發現自己對於繪畫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一種自發階段,那是一種由漫畫書、電影與年畫激發出的視覺沖動。更令陳飛產生挫敗感的是,他的周圍有太多的同齡人畫的都比自己好,自己在繪畫上付諸的努力與取得的進步卻不足以進入美院深造。於是,陳飛在高考時又一次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軌跡,轉而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美術系,年少輕狂的他當時憧憬的是就此踏入電影行業大幹一場,揚名立萬。
看電影原本就是陳飛在洪洞時最樂於追逐的視覺生活,他幾乎遍覽了能從縣城裡找到的所有的電影錄像帶與光碟,其中既有《古惑仔》這樣的香港電影,也包括一些上了電影學院之後才知道屬於教材片的大師作品。然而,陳飛少年時由這些影片碰撞與交織出的行業想像,卻在他如願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之後,被校園里彌漫的矯飾與浮華所擊碎,而且電影美術也無法平復他一直以來對於繪畫本身的欲求。陳飛想到徹底告別電影行業,專心從事繪畫創作。直到2007年,陳飛藉由一次繪畫比賽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名職業畫家,在此之前,陳飛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學校個展,為生計干過三部電影的美術以及如影相伴的心理低潮期。其實,陳飛這一段的人生軌跡,無非是每個年輕人在追逐職業理想時都可能有過的一種生存體驗。
然而,如此贅述陳飛在成為職業畫家之前的際遇,卻並不是想強調其中的勵志性元素,而是為了將陳飛在繪畫實踐方面的某種局限性凸顯出來,正是基於這種局限性,陳飛圍繞自身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品價值體系。對於繪畫媒介本身而言,陳飛一旦從那種趨內的自律性探索中解脫出來,將實踐的方向由內轉外之後,外部的視覺世界不僅不再成為他繪畫實踐的一種阻礙,還被他化解為作品中助長其個人脾性的某種催化劑,並由此將自己的經歷與諸多體驗(包括他的局限性)動員起來。
如果對陳飛的繪畫語言做一次純粹的技術解析,觀眾會發現畫布上的一切是如此的一目瞭然,勾繪的線形輪廓與平塗的色塊幾乎完成了全部的敘述。不可否認,這完全是一套無法展現微妙手感的形式語言,陳飛在手工創作每一幅作品時,絕大多數的精力都在用以營造所謂「超平」的畫面品質,同樣也不能否認,陳飛每一件作品描繪的都十分精緻,無不呈現出一種銳化的視覺效果。然而,當「超平」與「銳化」演變為一種類型化的審美標准時,其潮流性的一面也招致各種判斷與議論,且大多數的言論都是在消費社會的理論框架下展開的,而像陳飛這類的繪畫實踐很容易歸結為一種景觀社會的產物,其價值則是流行時尚文化邏輯之下衍生出的符號價值,對此無論是正面性的認定,還是反面性的批判,都是對中國社會復雜的精神狀態的局部性折射。
客觀地說,陳飛在正視自己的局限之後,他的語言實踐就帶有某種強烈的個人偏執,物化過程中所投入的巨大的時間強度總是與一種概念化的寫實性訴求相關,比如那件反復出現在畫中女主角(張蔚然)身上的毛衣以及在畫中經常出現的畫家自己的光頭形象,雖然在整體上呈現的都是一種圖式化的平面效果,但毛衣織物的紋理與頭頂的毛孔這樣的細節都會被他一絲不扣的勾畫出來,這是一種對於「精確性」的嚮往,使得陳飛作品中的人物都隱約的具有某種實在感,令人聯想到製作精良的「玩偶」。而這也是陳飛作品在視覺層面與其他語言相近的畫家最為顯著的區別之一。或許,從語言的來源看或多或少都會追溯到卡通文化的影響,只是陳飛之所以會選擇卡通式的語言,與其說是受到某種視覺文化的驅遣,還不如說是他在流行文化中覺察到一種可供使用的樸素的述願行為,參照陳飛之前所從事過的電影美術,現在的繪畫實踐在視覺上恰好停留在設計草圖與實物之間。
電影還給陳飛的繪畫帶來了些什麼?也許是從中領悟到一種讓周遭的一切變得可以接受的方式。陳飛總是不厭其煩的畫著自己和他的女朋友,雖然,每一幅作品都隱藏著一個全新的故事腳本,但工作室里的一切卻只是在不斷的重復,幾乎每天一樣的工作流程、地點與人物,在這種機械性的周而復始中,時光卻又在線性的離去。電影在少年時給予陳飛的興奮以及對於他者的好奇,如今成為他紓解理性壓抑的一顆緩釋膠囊,他在作品中為自己和愛人設定角色、鋪陳場景、渲染氣氛,只為在他者的敘事中獲得一種主體性的自由。但有時,你也會發現陳飛在敘事中顯露的惡趣味與重口味,卻不曾像電影中那般的將觀眾的神經推向崩潰的臨界邊緣,因為在他的記憶中,電影打開的是一個瑰麗的世界,這種印象如同一個定格畫面被他封存在那段毫無功利心的歲月里,所以,「好看」如同是對當初所做的一種挽留與紀念。
今年是2011年,洪洞小子陳飛來到北京已經12年,他現在是一名職業畫家,自己的工作室與家就安置在東四環邊上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作為一個80後的青年人,陳飛卻至今沒能學會上網與開車,幾乎每天只在工作室與家兩點間往返,有時偶爾會去小區附近的書店轉轉,一個被認定應該活在信息時代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方式與他在那個封閉的小城時大致無二。當我們相信某個契機為自己的人生敞開某種可能性的時候,其實自己早已過著一種結構化的人生。所以,陳飛的繪畫至少是坦誠的,他用自己的局限指認出這個虛妄的現實,就像一位德國詩人所說的,「我的雙翅已振作欲飛,我的心卻徘徊不前」。
⑻ 北京三太子是誰
陳飛宇。
陳飛宇,2000年4月9日出生於美國,中國影視男演員,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2017年7月,主演青春校園電影《秘果》,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2018年,憑借古裝玄幻劇《將夜》寧缺一角獲得閱文超級IP風雲盛典超級IP新人演員獎。2019年6月6日,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最好的我們》在全國上映,憑借該片中的余淮一角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鶴獎最佳新人獎和最具人氣男演員獎、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優秀新人獎。
陳飛宇小學就讀於北京景山學校,初中去了國際學校,高中就讀於美國私立中學泰伯學院 。在學校就讀期間,每年夏天會做暑期社會實踐,曾在北京去打工子弟學校做義工。
2019年4月15日,以外籍學生的身份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
演藝圈:
能進入演藝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陳飛宇
⑼ 陳飛的個人履歷
2011
陌生人-陳飛,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0
BAD TASTE 壞品味,少勵畫廊,香港,中國
2009
一根筋,星空間,北京,中國
2004
陳飛個人油畫作品展,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中國 2012
首屆新疆當代藝術雙年展,新疆國際藝術博覽中心,新疆,中國
首屆CAFAM未來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
「青年藝術家實驗季」第二回群展,A4當代藝術中心,成都,中國
解禁之後,星空間,北京,中國
2011
一個人的劇場——80 後藝術家作品展,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國
All Cannibals?, ME 美術館,柏林,德國
2009
新作,星空間,北京,中國
「生化——虛實之間」動漫美學雙年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Niubi Newbie KidsII,少勵畫廊,香港,中國
2009 我的夢想主題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編織一個中國夢/ 星空間,北京
從Zero 到Hero,星空間,北京,中國
2008
NiuBi NewBie Kids,少勵畫廊,香港,中國
找自己,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中國
源——第一屆月亮河雕塑藝術節,月亮河美術館,北京,中國
重建——為四川地震災區籌建希望小學捐贈作品展,星空間,北京,中國
淺薄不是我的座右銘——80 後的藝術,星空間,北京,中國
2007
聚沙塔——2007 中國新銳繪畫獎,炎黃藝術館,北京,中國
2005
下一站,卡通嗎?,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國;星空間,北京,中國
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國
景觀:世紀與天堂——第二屆成都雙年展,成都世紀城,成都,中國
自我造局——中國當代繪畫展,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上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