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怎麼核算公司利潤
A. 各種法律有規定公司的盈利不直接等於老闆個人的收入嗎
1 獨資公司,公司的凈資產歸屬於老闆的財產;
2 但公司是法人,資產與投資人分離,老闆不能為經營以外的目的任意處分公司財產,
3 公司純利潤,通過分紅可以變成老闆自由支配的財產,否則是公司的資產,只有在企業終止後,老闆才能動用。
B. 如何核算利潤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的利潤一般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1.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減損失) +投資收益(減投資損失) 其中:營業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3.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營業外收支的核算:
1.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是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包括處理非流動資產利得、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利得、債務重組利得、罰沒利得、政府補助利得、確實無法支付而按規定程序經批准後轉作營業外收入的應付款項等。
(1)企業發生營業外收入時: 借:相關科目 貸:營業外收入
(2)期末結轉 借:營業外收入 貸:本年利潤
例:企業取得罰款收入60000元,存入銀行 借:銀行存款 60000
貸:營業外收入—罰沒利得 60000
2、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支出是企業發生的與本企業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包括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債務重組損失、非常損失、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等。
(1)、企業發生營業外支出時 借:營業外支出 貸:相關科目
(2)、期末應將本賬戶余額轉入「本年利潤」,即借記「本年利潤」,貸記「營業外支出」。
借:本年利潤
貸:營業外支出
C. 公司利潤分配有什麼法律規定嗎
利潤分配原則為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在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股東必須將違反規定分配的利潤退還公司。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四條
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六條第四款
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後所余稅後利潤,有限責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規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D. 依照公司法,公司利潤如何分配
為了核算企業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和歷年分配(或彌補)後的積存的余額,企業應設置「利潤分配」科目。同時在該科目下設置下列二級科目進行明細核算: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提取儲備基金、提取企業發展基金、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利潤歸還投資、應付現金股利或利潤、轉作股本的股利、盈餘公積補虧、未分配利潤等。
1、 將「本年利潤」科目余額結轉至「利潤分配」科目。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
若虧損,則做相反的分錄,同時不必再進行以下分配。
2、 彌補虧損: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
用稅後利潤彌補虧損,不用做賬務處理,「利潤分配」科目的余額直接反映彌補虧損後的余額。
3、 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適用於內資企業):
企業以前年度發生虧損,本年稅後利潤的一部分用於彌補虧損時,按彌補虧損後的余額的10%計提法定盈餘公積。如果以前年度沒有虧損,則按當年凈利潤的10%計提盈餘公積。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任意盈餘公積,不是強制要求計提的。是公司根據企業情況,自由決定計提比例的盈餘公積,企業也可以根據需要不計提任意盈餘公積。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定:公司從稅後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後,經股東大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還可以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
借:利潤分配——提取任意盈餘公積
貸: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
4、提取儲備基金、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企業發展基金(適用外商投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