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損害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服務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我區認真貫徹落實該條例,堅持以人為本,為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法律援助事業正呈現出蓬勃興起與發展的態勢。但是,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應當改進提高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將法律援助作為改善民生問題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發展法律援助事業,是新時期我們應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我區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現狀
(一)法律援助機構和人力資源情況
1、城東區法律援助中心成立於2003年4月,現有專職工作人員2名,援助大廳於2009年8月正式掛牌成立,辦公面積150平米。大廳內設有受理指派室、調解大廳、農民工綠色通道、檔案文印室、律師工作站、公證聯絡站,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援助場所。中心現設法律援助工作站17個,其中,在鎮、街道司法所設有工作站9個,在工、青、婦、殘聯、老齡委設立工作站5個,在法律服務窗口單位設立工作站3個。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由司法局局長兼任, 17個工作站有專、兼職工作人員31人。中心現有辦案資格的工作人員19名,協作律師事務所律師11名,轄區服務所的法律服務工作者7名。中心基本設施齊全,擁有辦公電腦2台,列印、傳真機均以配備。
(二)近兩年內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情況
2011年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52件,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60件,民事法律援助案件61件,受援人員121人次, 法律援助案件的來源主要是申請,指定案件均為刑事案件。辦理效果較為理想,受援對象集中在農民、農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婦女等弱勢群體上,農民受援比例占援助對象的一半以上。刑事案件類型主要是未成年人犯罪,民事案件類型依次占前三位的是婚姻家庭案件、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案件和交通事故案件,行政案件比例極小;
(三)經費保障情況
從我區法律援助經費收入看,經費全部來源於區司法局財政撥款,可見政府對法律援助工作開始逐漸重視起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力度不夠。
衡量法律援助工作宣傳效果的標準是「社會認知度」。據不完全統計,我區法律援助工作「社會認知度」較低,弱勢群體和社會層面對法律援助的認知度較低,維權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大多數困難群眾不知道有法律援助,或者知道法律援助,但不知道法律援助是干什麼的,不知道申請法律援助也是自己的權利,不知道去哪裡請求法律援助,不知道如何去利用法律援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社會各界對法律援助制度實施的認可程度也不高,甚至個別人認為「不花錢的律師不辦事」。宣傳力度較弱,對社會宣傳的定位、平台、載體、內容、頻率、強度、形式、新穎性研究不夠。
(二)法律援助人力資源力量不足。我區法律援助中心的公職律師僅有11人,隊伍力量薄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律師人數佔全地區律師的85%,卻只承擔了2.4%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量;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志願者承辦了33.6%的案件,但由於其不具備律師資格,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援助工作站沒有專業人員,工作遲遲沒有開展起來。
(三)法律援助的覆蓋范圍較窄。
一是法律援助訴訟案件的范圍存在局限性。根據《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圍僅包括民事、行政案件的一小部分和刑事訴訟案件的代理和辯護。因此,民事案件中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等處於弱勢的當事人,行政案件中因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行政相對人和執行案件中的申請人很難獲得有效地法律援助。二是法律援助對象存在局限性。由於經濟困難標准一般設為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不僅忽略了一些生活在最低保障線邊緣的困難群體,同時也把一些收入尚可,但因災病等原因致貧的「夾心階層」拒之門外。在經濟形勢風起雲涌的今天,同樣需要法律的援助和支持,在可能情況下,我們應將這部分群體納入法律援助的范疇。
(四)法律援助的協調機制沒有建立。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它不僅是司法行政管理一個部門的責任,也是法律援助涉及到的所有部門的共同責任。目前,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在一些部門看來,法律援助只是律師的義務,與己無關。同時由於信息溝通機制的欠缺,使很多應該得到法律援助的人群失去了機會。因此,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配合是當前法律援助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不斷加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知曉率。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工作機構要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台、網路等新聞媒體和通過法律下鄉、法律咨詢等途徑,加大對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力爭城市法律援助公眾知曉率達到90%,農村達到70%。使各級領導更加重視和關心法律援助工作,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使各部門更加認識和理解各自所擔負的職責,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參與法律援助事業的良好氛圍,使法律援助真正成為一項惠民便民的制度。
(二)整合和發掘法律援助資源,緩解需求矛盾。一是鼓勵和支持有能力的社會團體、組織設立各種形式的法律援助機構,使其成為專職機構的重要補充。二是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爭取編制,或者理順現有編制,通過內部調劑,選調優秀律師到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三是切實監督社會律師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四是加強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建立健全辦案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法律援助服務質量。
(三)暢通法律援助工作渠道,為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條件。公、檢、法、司、仲裁、勞動等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暢通工作渠道,使各個機關形成合力。充分發揮12348法律服務熱線、司法所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將法律援助觸角延伸到基層,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當事人有法律援助需求的經過審查符合條件的,能在最快的時間和最方便的條件下及時提供,以期最大限度實現法律援助工作的宗旨,同時將人民調解機制引入法律援助工作,司法援助工作室兼調解工作室,實現人民調解和訴訟調解的「無縫對接」,有效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成本,同時又緩解了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壓力。
(四)探索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路,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法律援助條例》關於援助范圍的規定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我們應當以落實中政委部署的「三項重點工作」為契機,能動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拓展援助范圍,不斷擴大民事、行政案件的援助力度,嘗試在執行案件中引進援助制度。同時圍繞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做好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對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對破壞民主、侵犯農民民主權利的案件,要積極介入,主動服務,依法為農民提供法律援助,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貳』 醫療事故糾紛,請求法律援助
千萬別作司法鑒定,現在的司法鑒定都是社會團體,不包肯,一定去醫調委申請醫療事故鑒定,如果不夠成事故他們會調解的,不用去找衛生局,衛生局是行政機關不管這事,最後告訴您一定要選擇醫療鑒定,各地都有醫調委,別怕互相袒護,不會袒護的。希望您能採納。爭取順利解決。
『叄』 醫療事故法律援助如何申請
醫療事故中,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的具體方式如下:向司法局申請,但是如果當事人僅僅只是就醫療事故申請法律援助的,可能不會申請通過,所申請的事項應當符合《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申請范圍。申請時應當提交符合法律援助情況的證明文件。
【法律依據】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可以就本條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肆』 醫療事故,尋求法律援助,需要付律師費用嗎
法律援助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只有刑事案件和固定的幾類民事案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比如主張撫養費、贍養費、低保、撫恤金、工資報酬等,醫療糾紛屬於侵權賠償類案子,現在已經不在法律援助之列了。民事案子要法律援助還需要開出困難證明,刑事辯護法律援助全覆蓋了,不用困難證明。法律援助向轄區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請,由法援中心統一指派律師。
『伍』 醫療事故可否申請法律援助
你好,你問的這個問題中不是說非得是在哪裡出了事故能得到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條件國家有規定,
是: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申請人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只要得到了上述條件就完全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了。
至於怎麼申請,大致步驟是這樣的:
1、你應該首先到法律援助中心去咨詢,申請,填寫材料
2、法援中心接待人員對申請法援的當事人要詳細詢問案件的基本情況並做好網上記載,查看當事人所提證明材料。
3、經審查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提至法援中心主任審批。
大致情況就是這樣啦,祝你好運。
『陸』 衡陽市珠暉區醫療事故法律援助
條件:
具備以下條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申請法律援助:
1、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
2、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公民經濟困難標准由各地參照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定執行)。
3、盲、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4、可能被判處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5、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1、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2、依據《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條 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第十二條 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
申請人住所地的經濟困難標准與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所在地的經濟困難標准執行。
(6)醫療損害法律援助擴展閱讀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第三條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十七條 公民申請代理、刑事辯護的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件、證明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
『柒』 醫療事故找誰打官司,一般怎麼走司法程序
一、管轄法院的選擇
要起訴醫院,首先就要確定到哪個法院起訴,也就是法院管轄問題。一般來說,醫療糾紛訴訟都在區、縣層級的基層法院,除非把訴訟標的刻意提高到上千萬,才可能到中級法院立案,但這樣做得不償失,因為法院非但判不了這么多,當事人還要搭上不菲的訴訟費。
一般來說,醫療糾紛訴訟多歸醫療機構所在地法院管轄,這是法定管轄,當事人無法選擇,而當地法院與醫療機構的關系是大部分患方當事人所忌憚的。
但是,歷經多家醫療機構診治,特別是跨省市的,選擇法院管轄就需要講究。誇張一點說,有時法院管轄的選擇就決定了案件的勝敗。
筆者到上海執業之前在江西執業,曾接到一起股骨頸骨折引起的醫療糾紛案。患者骨折後在縣醫院保守治療後,效果不佳轉入上饒市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手術醫師說最佳治療期耽誤了。出院後患者准備起訴當地縣醫院,筆者接案後,建議其把上饒市的醫院一並起訴,從而可以在上饒市立案,避開縣法院的管轄。但原告從內心來說是感激那家做手術的上饒醫院的,不忍心將其推上被告席。筆者向他解釋,這只是訴訟上的策略,最終說服了他。縣醫院接到訴訟文書後,表示願意支付補償與原告和解。
筆者前段時間接到外地患者咨詢,他在外地醫院治療腎結石失敗,到上海的醫院找專家看,專家指出是當地醫院手術失敗,於是在當地醫學會申請鑒定,結果是不構成醫療事故。該患者問筆者該怎麼辦,筆者建議他把上海醫院和當地醫院一起告,這樣就可以在上海立案,從而可以在上海鑒定,當地醫院的保護網就破了,勝訴把握相對來說也就大了。
以上是從選擇法院管轄角度考爭取打贏醫療官司。
二、案由的選擇
由於對鑒定的態度以及法律適用的有所不同,醫療糾紛還存在案由的選擇問題,但各地法院對此有不同的處理。
在上海,不管選擇什麼案由,醫療糾紛一般都必須由醫學會鑒定,且都適用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比如北京,既可以選擇醫療事故也可以選擇醫療過錯作為案由。
事實上,醫療糾紛涵義並不明確,案由選擇還是有文章可做的,有時還能決定案件的勝負。
有一位老太太骨折後到上海某醫院做植入髓內釘固定術,後來又做了三次手術,遺留下患側膝關節功能喪失等後遺症。患者認為醫院在醫療上存在過失,醫院則認為手術得當。為了得到賠償,患者滯留醫院達六年之久。患者家屬找到筆者,看過材料後,筆者建議她不要在醫院手術有無問題上糾纏,而應該看當初植入的產品質量有無問題,進而改打產品侵權官司。雖然在病歷記錄中沒有發現植入物有斷裂的記錄,但仔細閱讀X光片子,發現髓內釘的一個螺釘有斷裂,而且病歷上相關植入物的資料也不齊全。另外筆者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因為醫院告知髓內釘是進口的,且可終身保留,家屬在第二次手術取出髓內釘後,特地要求醫師拿給他們看一下,醫師卻說已經丟掉找不到了。果不其然,筆者代理患者提起產品侵權之訴後,醫院由於不能證明產品的正規來路而不得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爭取避開醫療鑒定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實踐中在患者心目中往往欠缺公信力和權威性,提起醫療訴訟後,患者方一般都反對由醫學會進行醫療鑒定。
在實行醫療糾紛雙軌制的地方,繞開醫學會鑒定問題不大,但在規定醫療糾紛一律進行醫學會鑒定的地方(比如上海),醫療鑒定似乎避無可避。但深究起來其實還是有空子可鑽,這就是挑病歷的毛病。
因為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如果醫院的病歷不真實,醫學會不得進行鑒定。根據舉證規則,醫療侵權糾紛,醫院負有舉證責任。醫學會不鑒定,意味著被告舉證不能,被告就要承擔民事責任。
接到醫療糾紛案子,一般原告前期的證據保全工作已經完成,該復印的已經復印,該封存的已經封存,接下案子要做的工作,就是從病歷上看能否找到讓法官、醫學會接受不能進行鑒定這一觀點的蛛絲馬跡。這樣的工作有一定難度,不是說找到病歷塗改、簽名不一致這樣的證據,法官、醫學會就一定會不鑒定,因為還牽涉到是否 「實質性修改」的問題。筆者就曾遇到經過司法鑒定說病歷做了修改的案子,醫學會照樣鑒定。
作為代理人,律師的工作是要把病歷不真實與爭議焦點相結合,說明病歷不真實很可能影響到鑒定的進行。
比如有一起案件,患者死亡而且已經進行屍檢,結論對患方不利。筆者接案後,反復閱讀病歷,發現護理記錄與醫師病歷記錄存在諸多不一致之處,護理記錄中護士簽名筆跡前後不一,通過前後病歷對比發現本來不在班的護士在護理記錄上也有簽名。法官向涉案護士調查,在事實面前她們不得不承認造假,醫學會了解這些情況後致函法院終止鑒定,法院判決醫院承擔完全民事責任。
如果在管轄法院、案由和醫學會鑒定方面都無法 「另闢蹊徑」,那就只能圍繞醫學會的醫療鑒定尋找突破口。
四、仔細閱讀病歷資料
病歷資料毫無疑問是醫療訴訟中的證據之王,能夠找出病歷資料的不真實處從而阻斷醫方的舉證之路,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是上策,但這種機會不是每起醫療糾紛案件都可以遇到的。
沒有這樣的機會怎麼辦?只有老老實實地仔細閱讀病歷資料,找出醫方的漏洞,從而有針對性地查找權威醫學文獻資料,准備醫療鑒定陳述材料。
筆者曾代理患者嚴某與上海某醫院醫療損害賠償一案,就是通過仔細閱讀病歷資料發現問題,一起訴,醫院方就認輸了。
患者因賁門癌住院,術前腎功能化驗結果正常,術後卻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認為醫院的手術出了問題而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但醫方認為患者急性腎功能衰竭是手術的並發症,且術前告知書中提到了,否認醫療行為存在任何過錯,雙方協商不成。
初看病歷資料,似乎官司很難打贏。但筆者不死心,靜下心來再仔細閱讀病歷資料,從三測單、醫囑單、入院錄、手術記錄,化驗單一字不漏地讀。
術前化驗單顯示患者尿化驗正常,但術後才出現尿蛋白且逐漸加重。是否與用葯有關?醫院術後給患者使用的葯物是 「亦清」。
查找 「亦清」的正式葯品名稱是: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鈉注射液。問題於是真相大白,患者的腎功能損害是葯物引起的。 「亦清」 (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鈉注射液)屬於氨基甙類抗生素,具有腎毒性。在患者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後,醫方還不知道 「亦清」屬於氨基甙類抗生素。
醫師被美妙的名稱所蒙蔽,根本沒有追究其屬於哪一類。如果知道的話,就不會在發現患者已經出現輕度腎功能損害後,還繼續使用一周才停葯。
五、悉心選擇文獻資料
以前有報道說一老農鑽研醫學書籍終於打贏醫療官司,事實上很多醫療官司的患方當事人都有查閱醫學資料的經歷。醫療文獻資料在打醫療官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是說每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都能用醫學研究資料作為證據的。
即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閱讀了一定量的醫學文獻資料,但是資料上的說法可能莫衷一是,甄別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是為什麼醫療官司需要具有醫學背景的律師的原因之一。
在最近的一起醫療官司中,患者因聽神經瘤而入住上海某醫院手術,由頗有名氣的醫師操刀,但手術後患者出現顱內出血昏迷而轉入另一家醫院做腦外手術,留下偏癱的後遺症。患方與醫方交涉,醫方說術前已經告知了術後有可能發生顱內血腫,不存在違反醫療常規的地方,交涉無果。
筆者悉心尋找文獻資料,一篇資料上說聽神經瘤手術中出血都是術者操作不當引起的,該文作者是本市知名專家,筆者由此論證醫方存在醫療過失,醫院方後來同意協商解決。
六、注重鑒定程序權利
很多患方不信任醫學會的鑒定,從心理上排斥這一程序。其實,對醫學會鑒定的程序性權利患方要予以高度重視。
在辦理高某在上海某醫院進食窒息死亡一案中,屍體解剖證實患者是食物窒息死亡,專家討論的結果是醫療意外。在進入鑒定程序後,有個鑒定專家組成的環節。醫學會認為患者在精神病醫院死亡,精神病專家為主要人選。但筆者認為,患者雖然是精神病人,但治療的是感冒高熱,且醫方請了綜合性醫學院醫師會診,死亡與精神疾病沒有太大關系,以精神病專家為主顯然對患者方不利,於是筆者代理患者方要求鑒定專家應該以普通內科為主,結果定性為醫療事故。
此外,鑒定程序中還有申請鑒定專家迴避權、鑒定時陳述權等,均應認真對待。
七、從不利鑒定找漏洞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對患者方不利的可能性很大。一旦不利的鑒定結論出來,如果能夠爭取司法鑒定的話當然更好。如果沒有可能重新進行法醫鑒定,也不要完全認為一點希望也沒有,要盡量從不利的鑒定中找出漏洞。
常見的方法是,利用法官與鑒定專家對過失與因果關系的認知不同,從鑒定分析意見中尋找突破口。在醫學會鑒定初期,鑒定分析意見中經常有醫方 「不足」、 「缺陷」等用語,法官就是把這些用語轉換成法律上的過失。這一招被鑒定專家識破後,醫學會鑒定分析意見就很少露出 「狐狸的尾巴」,很少有 「但書」的情形出現。這樣需要從鑒定報告的鑒定分析意見,以及前面的 「診治概要」的字里行間找出鑒定的破綻。
『捌』 必須先醫療事故鑒定然後才能申請法律援助嗎
你好:
1:醫療事故抄賠償案件;第一步是要作醫療鑒定的;這
是發生和確認醫療事故的主要構成要件;[也就是劃分責任
的合法的有效證據。]
2:第二步 是要確認該事故屬於哪個等級[分四個等級]
3:處理意見應由當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4:根據國家《醫療事故處理條列》 第三十七條 ----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 1
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也就是說超過 1 年後;法律不予保護[不受理]。
5 :據你所講的情況來看,你經濟上可能有些拮據,是
么?你看這樣行么;你再去法律救助中心,找他們的領導談
談;講清你的困難處境與需要救助的理由,以取得他們的理
解和同情;這樣一來你想要辦的事不就成了么。你說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