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

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

發布時間: 2022-01-15 16:58:20

㈠ 重慶市民生之路怎麼走

《重慶市沙坪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根據《中共沙坪壩區委關於制定沙坪壩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規劃期內政府的戰略意圖、工作重點及政策取向,是未來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指南,是全區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2 ~, `+ d4 W7 b( S' { 「十二五」發展的現實基礎 第一節 「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 ' h) P4 y6 A6 I' \/ y ^- ? 「十一五」時期是沙坪壩區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人民,搶抓「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五個重慶」建設、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永綜合保稅區設立等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改善民生為目的,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向,「打基礎、建平台、添後勁」,主動實施經濟轉型,加快建設「一區三高地」,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區三高地」建設交出滿意答卷。西部教育高地形態基本形成,整體教育水平在全市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重慶大學城建設基本完成,教育規模、環境與質量創西部第一、全國一流;通過國家「兩基」鞏固提高復查驗收,成為重慶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區」,成功創建國家級「全國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伴隨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綜合保稅區和台資信息產業園加速建設,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井口工業園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一批重大的高新技術項目紛紛落戶,高科技產業的框架已然搭建。區域科技發展水平繼續在全市領先,全區科研院所65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98年,R&D佔GDP比重超過2%,每萬人專利授權數114.9件,成功躋身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現代物流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西部多式聯運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穩步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等一批對外開放重大項目順利建成投用;我國第四個特級客運站、西部最大的客運鐵路樞紐——鐵路重慶西站成功落戶沙區,沙坪壩區已確立了建設「一江兩翼三洋」國際物流戰略大通道中的核心節點地位。三大「高地」的建成奠定了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的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預計「十一五」時期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完成157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倍;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34.7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2.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12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完成74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6倍;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累計完成129.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6倍。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不斷淘汰落後產能,加速升級傳統產業,產業結構已從第二產業引領發展演變為二、三產業聯袂發展,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累計分別約為52%、46%,第三產業貢獻率比「十五」時期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以機械加工、裝備製造為主的傳統製造業轉變為高技術產業與先進製造業相互呼應、共同發展,且電子信息產業正快速向第一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日益壯大,改變以傳統的商貿流通為主的第三產業結構;傳統農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傳統種養殖業逐步為觀光、休閑、體驗的新型農業替代。伴隨著產業平台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批技術力量雄厚、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管理先進的各領域知名企業紛紛進駐沙區,並以他們為龍頭形成競爭力強的企業集群。 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穩步推進。「民生優先」的理念逐步樹立並得以實踐。公共資源加大向民生領域傾斜,「十一五」比「十五」時期財政支出用於民生的比例提高近20%。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預計到「十一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390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85倍、1.94倍。教育事業協調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小學標准化率達到75%,新增重點中學2所,改擴建中小學31所。城鄉文化持續繁榮,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通過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復查驗收,成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區,磁器口成功創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就業促進工作成效顯著,新增城鎮就業12.1萬人,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管理零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社保體系不斷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法律援助做到「應援盡援」。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中國絡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持續深入,全區衛生機構104個,衛生技術人員7210人,佔全市9%,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歲。住房保障有效推進,啟動182萬平方米公租房建設,完成危舊房、「城中村」改造296.8萬平方米、集中安置區246萬平方米。平安工程有效實施,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格局基本形成,三級聯動的調解中國絡全面建成,積極化解社會矛盾,有效維護社會穩定,成功創建「法治區縣」。大膽探索社會管理創新,在全國率先試點律師介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查逮捕程序,在全市率先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推進法官助理制度試點、量刑規范化試點,在全市率先實施「交巡警合一」和「校園安保警務勤務」機制、設立公安行政服務中心,創建社區警務新模式,基層綜治工作站覆蓋全部社區(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能力明顯加強,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扎實推進。確定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按照全域城市化的基本理念,確定2012年和2020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確立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農民和農民工轉化、新型社區建設三大突破口,探索推進土地流轉、公共財政體制、行政體制等改革試驗。確定了沙坪壩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的「321」工作任務。全區土地規模化經營率提高24.7個百分點;建設5個農民集中居住點,「農轉非」人數達到5.5萬人;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持續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提高到96.15%;農村和城市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城鄉低保差縮減140元,分別達到3480元/年•人和2100元/年•人。農村安全飲水、生活用電實現全覆蓋,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60%;完成鎮改街1個;新建公共服務中心19個,覆蓋率達100%;戶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 z$ g5 Q+ T$ i# p* x5 }0 O+ n 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較大改善。道路系統建設快速推進,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完成了站西路、石新路、鳳中路等城市幹道的改造,天星橋立交、紅糟房立交等節點工程順利竣工,渝遂高速路等建成通車,軌道一號線開工建設並順利實施,新建道路674.9公里;全區公路里程達到1210公里,路中國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306公里。沙坪壩火車站改造工程、鐵路重慶西站等綜合性交通樞紐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有序開展。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組建「規建委」,引入規劃疊合的理念,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建設數字化、中國格化城市管理系統,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3 r$ N/ Q- j, O. c8 e8 K1 m) ? e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關停歌樂、中梁片區非煤礦山類企業45家,推動市、區兩級共同爭取國家對歌樂山地區實施生態補償,快速推進「森林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5.6%;加大工業治污力度,依法關停超標排放企業105家,二氧化硫(SO2)、化學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預計分別減排11.3%、15.6%,完成市下達任務;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污水處理率由「十五」末零處理提升至92%;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4%;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小於60分貝;加強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清水溪基本實現沿線污水全面截流,梁灘河沙區段綜合整治進展順利。 「十一五」時期,是沙坪壩區綜合實力提升快、城鄉面貌變化大、社會建設成效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多的五年,是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的五年,為「十二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沙坪壩區已具備了在重慶率先發展進而全面實現小康、在重慶率先城鄉統籌進而實現民生和諧、在重慶率先協調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條件。 序號 指標名稱 規劃目標 完成情況 1 地區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14.6% 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年均增長10% 年均增長10.9% 3 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 達到98.9% 99% 4 第二產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14% 5 第三產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6.3% 6 工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4.8% ' i% h) b9 \* | Z& A% Z 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年均增長16% 年均增長17.8% ! I( t0 Y7 b+ [, B; H1 q* W 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年均增長12% 年均增長24.6% 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18.4% 10 出口額 年均增長10% 年均增長27.2% 11 實際利用區外資金 年均增長13% 年均增長40.3% 12 城市化率 達到80% 達到85% 13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達到33% 達到38% / B$ \$ N2 I6 ^ ~4 z5 @ 14單位本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20%以上下降22.8%; w2 d+ ]$ B( ~& S1 N* u 1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98.5% 16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年均增長30.5%+ a5 t# i. F6 {% m7 O0 a. L 17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50%210%! c* M# N# [/ Q4 u8 R( d( m& A 18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到95%96% 1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9‰以內1.35‰ 20兒童「四苗」接種率保持98%99.8% 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年均增長13.1% 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年均增長14.1% 2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2.4%) Z4 z& X, E) @; O* x 24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人數21萬人以上26.9萬人- e2 i* J' d) c 25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加人數23萬人以上30.1萬人' o; r" l- z! S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達到90% 96.15% ) o) T% [1 I* }5 j 27 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 達到75% 84% 28 二氧化硫(SO2)削減率 11.3% 11.3% ! }7 v1 Y# v' ?- ]1 H9 O, Z 29 化學耗氧量(COD)削減率 15.6% 15.6% ) v' a6 q6 K4 R8 G! I, | 30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達到90% 96% 31 森林覆蓋率(%) 達到23% 35.6% ! a" F+ e$ X& n m1 i, i, \ 備註:「十一五」完成情況為預計數。 第二節 「十二五」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仍然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重慶加快率先發展的歷史機遇期,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縱深推進的戰略機遇,加快發展,在全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抓住重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打造綜合新優勢,提升區域競爭力,繼續保持領先發展態勢;要抓住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機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城市形象;要抓住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二環時代」到來的戰略機遇,最大限度聚集要素,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要抓住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的機遇,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設步伐,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抓住沙坪壩區成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的機遇,進一步提高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沙坪壩區的發展還存在不容忽視的矛盾和挑戰:一是東部老城區品質亟待提升,西部新城配套設施與功能完善還很不足,城鄉結合部臟亂差及違法建設仍然存在,五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等功能性設施欠缺。二是中部及西部農村地區一些居民出行、飲水等仍然困難,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仍然艱巨,歌樂山、中梁山生態建設以及「一溪一河」污染治理任重道遠,節能減排壓力巨大。三是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尚不同步,公共管理和服務與以民生為導向的科學發展要求還有差距。四是文化、旅遊、健康以及技術研發、創意設計等特色產業培育不足,科教文衛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發展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調整與提檔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五是行政體制適應性調整步伐仍需加快,街鎮、園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與考核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第二章 「十二五」發展思路 第三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時期必須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市委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的發展之路,著力提升綜合經濟實力,著力推動經濟轉型,著力加快「五個重慶」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著力建設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以開放促發展,以改革促和諧,促進沙坪壩區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t% b* c# F" K& \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 X( a; O% S9 \. L5 M ——民生導向。牢固樹立民生是發展的目的和動力、不斷改善民生的過程就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過程的理念。提高社會事業領域的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實現公平正義,努力富民、利民、便民、惠民,從「服務生存需要」到「滿足發展需要」,增強民眾幸福感。5 ^, E* g J4 f! q( X 6 D, e0 z) v b7 n ——開放引領。按照重慶市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要求,把對內對外開放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擴大開放領域,建設開放平台,創新開放發展機制,探索形成具有沙坪壩區特色的內陸開放經濟發展新模式,加速建設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全面提升開放質量和水平。7 ]8 X) p' R+ Z! I' h( V 6 e1 m" `5 f" J: {" w5 _' A ——創新驅動。積極探索城區、校區、園區「三區聯動」和「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搭建創新服務載體、平台和通道,持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企業孵化和產業化,形成互通的內生性增長機制;探索創新型人才聚集、創新型思想萌生、創新型成果匯集的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全社會自主創新、再度創新,努力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理念和氛圍。通過全面改革創新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城區。——統籌兼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體現規劃疊合和主體功能區要求,不同區域按重點、優先、限制、禁止發展區規劃;統籌產業發展,按照「112345」發展思路,加快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業、現代商貿服務業、文化旅遊健康培訓業等五大產業的發展競爭力;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大力促進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處理好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發展與環境協調;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彰顯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和歷史人文底蘊。 ——綠色發展。走生態環保的發展之路,確立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發展模式,制定綠色發展計劃,建立綠色發展指標,實行產業准入制度,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進入,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實施治理和搬遷,完善推進綠色發展扶持政策及生態補償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健康、綠色消費環境,成功創建環境保護模範城區。第四節 發展目標: |+ |1 V" r. u* t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堅持和完善沙坪壩區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外部環境變數和內部發展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 j* N# f5 a; F 到2012年末,「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基本建成,基本實現全域城市化,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般預算收入等指標實現翻番,建成「一區三高地」,完成「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的建設任務,實現全域城市化,在全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邁上800億元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一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二、三產業聯袂發展。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75%;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 ——「一區三高地」建成。建成重慶大學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教育培訓全面發展,西部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加快西永微電園、台資信息產業園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為全區第一支柱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的主要載體,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0%,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形成;加快物流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一江兩翼三洋」國際物流大通道的核心節點作用,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建成現代物流高地。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實際利用內資、外資、進出口總額均實現翻番,外貿依存度達到33%,進出口總額接近300億元,累計實際利用內資、外資超過1000億元、30億美元,建成重慶對外開放先行區。6 l8 j+ m$ z) z, [1 Y$ X) o ——國家創新型城區建成。確立全域創新理念,優化創新環境,實施系列創新工程,成為創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動交流中心、「長江上游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核心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水平處於西部領先地位,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2.5%,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達到184件。$ n) a' V" q0 I2 V3 w ( S8 v$ R5 ?3 ?6 T4 P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六條」得到全面落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繼續保持一半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實現充分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有力,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 " t) H3 Q7 K0 Y+ {4 q ——城市功能和品質不斷提升。完成「五個重慶」在沙坪壩區建設任務。建成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繁榮和諧生態宜居城區。持續構築綜合交通體系,建成暢通城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市綠地增量提質。建成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平安城區。市民健康指標、衛生資源指標保持全市領先水平,建成健康城區。) ?/ i I; r) N( m" \- M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5‰左右,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更趨和諧穩定。4 e4 U8 y$ L$ Y% E* ]) Q, M % e* u: m$ h) E5 g b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落實全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舉措,戶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促進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基本形成適應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 |( _( p$ V( V3 d4 x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循環經濟。保護中梁山脈、縉雲山脈和嘉陵江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治理次級河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5%,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達到全市要求,單位GDP能源消耗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累計降低33—34%,各項減排任務如期完成,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區

㈡ 勞務法律援助24小時免費咨詢

摘要 您好,24小時開通12348法律援助熱線,撥打熱線免話費。白天專人值守,聽取農民工訴求,解答相關咨詢,確認是否需要法律援助;夜晚自動接聽,將相關訴求記錄在案,專人再與農民工聯系。在外地打工的湖北籍農民工,也可免費撥打法援熱線02712348,以獲得法律援助服務。對來法援中心申請法律援助的農民工,中心不再考量其經濟狀況,只要申請,即可受理,對農民工實行零門檻法援幫助。市司法局還要求各區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對農民工討薪法律援助做到零門檻受理,對相關訴求做到應援盡援

㈢ 法律援助「貧者必援,弱者必助。的范圍是什麼

目前我國只有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法院應當指派辯護律師的情況:內

1、公訴人出庭容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2、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3、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㈣ 社區法律援助工作總結

法律援助工作總結
今年,我站法律援助工作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上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指導下,堅持「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強化法律援助網路體系建設,加大宣傳的力度,以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為出發點,以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為突破口,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一年來,接待來電來訪咨詢65件,經辦法律援助案件12件。現將2014年法律援助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基層法律援助工作站點建設,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網路
今年以來,我站加強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級法律聯絡點的建設工作,明確了各站點的工作人員,指導他們的工作,為暢通申請渠道、就地就近滿足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奠定了基礎;加強基層法律援助組織建設,將法律援助網路構築在農村,深入到企事業單位。同時與信訪、消協、派出所、綜治辦等各部門加強聯系,擴大法律援助工作覆蓋面,形成法律援助機構與有關部門協作、配合機制;為真正發揮法律援助工作著的主力軍作用,根據縣司法局安排,積極參加上級和縣局組織的各項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工作人員的政治理論和業務水平有了明顯進步
二、建立健全制度,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機制
按照「高起點、規范化、穩步推進」的工作目標,進一步規范法律援助工作運行機制。一是根據縣局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完善工作制度,制定了我站業務規范化標准;二是為積極發揮農村法律援助點的作用,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為弱勢群眾減少訴訟成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推行非訴訟法律援助工作,規范非訴訟法律援助工作。
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
大力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活動,在「3.15」、江淮普法行、「12.4」等大型活動中,通過解答法律咨詢、法制講座宣傳法律援助,接待當事人咨詢近36人次,發放法律援助宣傳材料,廣泛進行法律援助知識、解答法律援助咨詢。通過宣傳,擴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社會知曉率,為低收入群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順利實施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四、做好重點對象的法律援助
(一)切實做好外來民工的法律援助,根據我鄉實際情況,在平時的工作中,為外來用工人員就他們關心的勞動合同、社會保險等問題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同時開展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增強他們法制觀念,遵守職業道德,受到他們的歡迎;並且針對他們反映的工資拖欠、用工合同等問題,及時和有關部門聯系,和企業交涉,協調解決。

(二)做好老上訪戶的法律援助工作,積極幫助他們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老大難問題,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在依法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同時也為政府分憂解難。既維護了當事人的權益,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年來,法律援助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為此,下一步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繼續抓好站點的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學習,提高辦事水平和效率;二是繼續做好日常來電來訪的法律咨詢工作,抓好法律援助案件的來訪、受理工作。

㈤ 法律援助是基層司法行政服務窗口,司法局在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上有哪些舉措

基層司法局應採取多項舉措,完善質量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受援人對法律援助工作的滿意度,提升法律援助工作質量。


一是注重窗口建設,推進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常態化。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公開公示服務承諾,設立「12348法律援助熱線」,安排專職律師和有法律資格幹警值班,負責接待來訪,解答法律咨詢,為殘疾人、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提供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

二是注重法律宣傳,擴大法律援助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知曉率。結合「12.4全國憲法日」、「3.8婦女維權周」、「全國助殘日等重要節日,開展便民法律援助咨詢活動,通過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等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建築工地分發宣傳資料,開展現場咨詢活動,讓廣大職工群眾知曉法律援助。

三是注重案件質量,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機制。規范法律援助受理、審批、指派、承辦、結案、監督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程序和服務標准,深入各法援工作站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檢查,定期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評比活動,及時回訪受援人,聽取受援人對案件承辦情況的意見反饋,及時跟進整改,努力辦好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為弱勢群體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

四是注重擴大援助范圍,努力實現法律援助應援盡援。進一步放寬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准,將經濟困難標准調整為低收入標准,降低法律援助准入門檻,減少審批環節,逐步擴大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做好申訴代理工作,將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積極做到應援盡援;認真開展公益法律服務工作,在法律援助中心設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安排「1+1」公益金項目法律援助律師在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值班,為農民工及其親屬及時提供優質的法律援助維權服務。

五是注重工作站點建設,大力拓寬服務渠道。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看守所、勞動監察大隊、武裝部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大力加強規范法援工作站(點)建設,規范工作站(點)的服務標准,形成工作合力,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暢通法律援助渠道。

㈥ 「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取得什麼效果

「謝謝你們,你們為我家的事情操碎了心,你們辛苦了。」2017年12月18日上午,家住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永昌街道錦綉樂苑小區公租房的白大媽在家人的陪同下,手捧錦旗和鮮花,來到市司法局法律援助辦公室向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深深的鞠了一躬,並把錦旗和鮮花獻給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一切從百姓需求出發,保山市法律援助辦著力打造「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

在保山市已形成完善的市、區(縣)、街辦(鄉鎮)、居(村)四級法律援助工作網路,依託法律援助工作站(點)全面實現了「六個一小時」。即申請人一小時內可就近到達法律援助中心或工作站(點);一小時內對行動不便者提供上門服務;一小時內審查案件並給予答復;一小時內辦完法律援助申請受理手續,並完成案件指派工作;一小時內受援人與承辦案件的法律服務人員會面;一小時內完成案卷評查及電話回訪。據統計,今年已承辦的案件中,90%以上實現了「六個一小時」,群眾滿意度達100%。

實現為民,真正為人民服務!

㈦ 如何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要結合司法工作實際,深入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工程,大力開展「法律八進」活動,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要深入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活動,扎實抓好人民調解、社區矯正以及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深入推進法律服務工作,大力發揮律師隊伍的優勢,深入開展好義務法律顧問進村居工作,繼續搞好法律援助工作,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提高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率。大力推動法律服務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律師服務團,切實為渝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法律服務;要深入推進作風轉變,扎實開展「轉促解」活動,落實好「轉作風、促發展、解民憂」工作,做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准備工作。

㈧ 如何讓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服務弱勢群體

一、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做到「應援盡援」。

全面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版把符合低收入家庭標準的權群眾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將特困企業職工、返鄉農民工、生活困難的農民和殘疾人等,納入重點援助范圍。對因醫療事故、產品質量事故等造成人身傷害並請求賠償的,納入法律援助范圍;

二、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做好接待咨詢。

設置法律援助接待室和法律援助律師值班室。認真執行法律援助接待咨詢各項制度,充分發揮「12348」法律援助專線電話作用,確保線路暢通,專人值守,處理及時。

三、拓寬、暢通法律援助申請渠道。

充分發揮全縣法律援助三級網路及法律援助工作站、聯絡點和聯絡員作用,對老、弱、病、殘等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實行上門受理等服務;暢通信息交換渠道,積極引導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處等機構參與到法律援助工作中來。

四、簡化受理審查程序,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

對於農民工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以及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受到損害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對情況緊急或者即將超過仲裁或訴訟時效的法律援助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後補辦手續。 (太康縣司法局 王文華 王潤生)

㈨ 法律援助如何做到應援盡援

這個只能說盡量!
1.在確定援助對象時要有一套標准,並嚴格執行!
2.加大宣傳,許多人法制觀念淡薄,且不了解法律援助,遇到法律難題自然想不到法律援助!
3.需要國家加大法律援助的投入,現在的現實是好的律師留不住(成熟的律師是很賺的!),本案經費有限!
4.擴展多種法律援助形式!分流一部分!

熱點內容
屬於經濟法有 發布:2025-02-11 08:58:02 瀏覽:233
史法治 發布:2025-02-11 08:31:41 瀏覽:204
南寧鐵路運輸法院 發布:2025-02-11 08:30:53 瀏覽:271
跳槽自己開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07:59:36 瀏覽:669
應建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 發布:2025-02-11 07:45:33 瀏覽:958
食品安全規章制度銷售 發布:2025-02-11 07:36:23 瀏覽:518
北京交通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2-11 07:21:27 瀏覽:850
微法院繳費 發布:2025-02-11 06:50:45 瀏覽:819
侵佔罪是刑法多少條 發布:2025-02-11 06:49:55 瀏覽:886
新舊工傷保險條例區別 發布:2025-02-11 06:33:54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