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對受援人經濟審查
Ⅰ 法律援助接受申請多久可以開始援助
申請法律援助自受到到提供援助時間,一般情況下20日內(刑事案件受辨護通知時間制約)援助律師或法服務工作者可以受援人見面,先行援助(不確定時間)時間會更短些。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司法部令第124號)
第十三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屬於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情形的,可以適當延長審查期限。
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認為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內容不清楚的,應當發出補充材料通知或者要求申請人作出說明。申請人補充材料、作出說明所需的時間不計入審查期限。申請人未按要求補充材料或者作出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
第十八條申請事項符合《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決定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距法定時效屆滿不足7日,需要及時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行政復議的;
(二)需要立即申請財產保全、證據保全或者先予執行的;
(三)其他緊急或者特殊情況。
先行提供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應當在法律援助機構確定的期限內補交規定的申請材料。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認為受援人不符合經濟困難標準的,應當終止法律援助,並按照本規定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條對於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作出給予法律援助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指派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其他社會組織安排其所屬人員承辦,或者安排本機構的工作人員承辦。
對於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作出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或者收到指定辯護通知書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指派律師事務所安排律師承辦,或者安排本機構的法律援助律師承辦。
第二十二條法律援助機構、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應當自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法律援助人員姓名和聯系方式告知受援人,並與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簽訂委託代理協議,但因受援人的原因無法按時簽訂的除外。
第二十九條對於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刑事案件,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做好開庭前准備;庭審中充分陳述、質證;庭審結束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辯護或者代理書面意見。對於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指定辯護案件,法律援助人員應當自收到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函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辯護書面意見。對於其他不開庭審理的刑事案件,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按照人民法院規定的期限提交刑事辯護或者代理書面意見。
第三十二條受援人有證據證明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義務的,可以請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法律援助人員。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受援人申請更換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更換。決定更換的,應當另行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承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應當指定辯護的情形,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決定為其另行指定辯護人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另行指派或者安排人員承辦。
更換法律援助人員的,原法律援助人員所屬單位應當與受援人解除或者變更委託代理協議,原法律援助人員應當與更換後的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案件材料移交手續。
第三十四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自法律援助案件結案之日起30日內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立卷材料。
訴訟案件以法律援助人員收到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之日為結案日。仲裁案件或者行政復議案件以法律援助人員收到仲裁裁決書、行政復議決定書原件或者復印件之日為結案日;其他非訴訟法律事務以受援人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調解協議之日為結案日;無相關文書的,以義務人開始履行義務之日為結案日。法律援助機構終止法律援助的,以法律援助人員所屬單位收到終止法律援助決定函之日為結案日。
第三十五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法律援助人員提交的立卷材料之日起30日內進行審查。對於立卷材料齊全的,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法律援助人員所屬單位向其支付辦案補貼。
Ⅱ 對受援人撤銷法律援助的情形包括哪些
法律援助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版實的,應當終止法權律援助並書面通知受援人和案件處理機關:
(一)受援人經濟狀況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自行聘請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五)人民法院撤銷司法救助的。
申請人或者代理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該法律援助機構同級司法行政部門申請審查。
Ⅲ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詳解
一、 機構介紹
法律援助機構是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及實施本地區法律援助工作的機構,統稱「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部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協調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向黨委、政府報告,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盡快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未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地方,由司法局指派人員代行法律援助中心職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本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其他團體、組織、學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由所在地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監督。
二、 范圍
1.法律規定: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2.補充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同時,該條例還擴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圍,將因家庭暴力、虐待、環境污染等維權事項也列入了法律援助范圍。申請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
(一)因工傷和交通、醫療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受到人身損害的;
(二)因合法勞動權益受到損害的;
(三)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行為受到損害的;
(四)因征地、拆遷使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五)因假劣種子、農葯、化肥以及環境污染使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
援助的形式為:解答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案件的辯護及其代理、民事、行政訴訟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等。
三、主要形式
(1)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
(2)民事、行政訴訟代理
(3)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4)公證證明
(5)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6)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四、申請條件
第一、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
第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法律援助第三、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五、申請程序
(一)申請人向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請由看守所在24小時內轉交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關證件、證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協助提供。
注意:
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書面記錄。
(二)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後,進行審查。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決定提供法律援助;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理由。
六、申請方法
可以到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四、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五、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七、相關規定
《法律援助條例》第六條對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質量作了明確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並且《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擅自終止法律援助案件的,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業的處罰。」但是,這並不表明法律援助中途不能停止。
《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申請法律援助的注意事項
一、申請人提交的證件、證明材料不齊全的,法律援助機構要求申請人做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要求做出補充或說明的,視為撤銷申請。
二、申請人應如實陳述申請法律援助的事實和情況,保證其提供的證明和資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三、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通知有異議的,可以向確定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提出。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有權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以欺騙方式獲得法律援助的;
(二)受援人的經濟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三)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四)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法院有哪些法律援助的權利
法院沒有免費法律援助的義務。但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對受援人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法院極支持律師行使辯護職能所開展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依據】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
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Ⅳ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有什麼義務和責任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的義務和責任有:遵守法律規定,按法律援助協議的規定和法律援助承辦人員進行必要的合作;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法律依據】
《法律援助條例》第二十三條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該項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Ⅵ 湖南省法律援助條例的第三章 程 序
第十二條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可以向有關義務人所在地或者辦案機關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
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因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發生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級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受理。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和執行過程中應當告知當事人,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第十三條 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代理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代理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的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相關的證據材料和其他材料。
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供的材料有疑問的,可以要求申請人說明。
第十四條 公民向戶籍所在地或者長期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申請出具經濟困難證明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對申請人的家庭人口、就業情況等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出具證明;對不符合條件的,不出具證明,並說明理由。
第十五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援助的決定;決定援助的,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法律援助人員接受指派後,其所在機構應當與受援人簽訂法律援助協議。
法律援助機構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申請事項和請求或者相對人不明確、申請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機構受理范圍、超過時效規定等情形,應當作出不予援助的決定,並向申請人說明理由。
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不予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同級司法行政部門申請重新審查,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再進行審查:
(一)訴訟、仲裁、行政復議時效即將屆滿的;
(二)必須立即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
(三)其他緊急或者特殊情況。
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發現先行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條件的,應當終止法律援助。
第十七條 法律援助人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的,應當終止法律援助並書面通知受援人和案件處理機關:
(一)受援人以欺騙、隱瞞事實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
(二)受援人的經濟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三)案件終止審理或者被撤銷的;
(四)受援人另行委託律師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違反法律援助協議,使協議難以繼續履行的。
受援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按照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 負責受理、審查、批准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是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人、申請人的近親屬或者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十日前,將指定辯護函和起訴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在收到指定辯護函及相關材料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確定承辦律師,並在開庭三日前函復人民法院。
第二十條 法律援助事項辦結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按有關規定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結案報告和有關法律文書,經法律援助機構審核後存檔。
第二十一條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結案材料後,應當及時向接受指派或者安排的法律援助人員支付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