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律師
① 俄羅斯人古巴人美國人美國律師故事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美國的律師遍地走,別的不多,就是律師多,所以可以像其他人丟東西一樣,把律師丟出火車
故事全文
一天一個古巴人、俄羅斯人、美國商人和美國律師同乘一輛火車,古巴人在抽雪茄,還沒抽完就扔到窗外去了,別人說他:「你為什麼那麼浪費啊?」古巴人答道:「我們國家有用不盡的雪茄!」俄羅斯人喝伏特加,還沒喝完就扔出窗外,別人問他:「你為什麼這么浪費啊?」他答道:「我們國家盛產伏特加!」最後,美國商人就把美國律師扔出窗外了
② 英美法系下律師的地位與中國律師地位的比較
英美法系下律師的地位與中國律師地位沒有比較性,如果非要比較,可以從版以下幾點:
1,西方人對律師是相當權尊重的
2,西方人的法律素養要比中國律師高出一大截,主要是,中國法治的不完善。
3,在中國做律師,尤其是做訴訟律師、刑事訴訟律師,必須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那就是當竭盡全力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時候,當事人可能並不滿意,甚至對律師能力、對案件的結果表示懷疑。
4,在中國,法律賦予了律師足夠的權利,但是存在無法行使、落實不到位的權利,等同於沒有權利。
③ 尤文律師詳細資料
律師啊 義大利工業之王 尤文永遠的精神支柱 皮隊永遠的慈父 蒂尼永遠不會忘記的老人
喬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
(1921年3月12日~2003年1月24日)
國籍:義大利)
一位美國外交官曾形容說:
「他幾乎是義大利的洛克菲勒,福特,羅斯福。找遍全美國,你也無法數出一個人或家族,其聲望足以代表全國的成就。可是在義大利,阿涅利是一個具有顯赫權勢的表徵。」
在義大利都靈的工人們中間,曾流行著這樣一句口號:
「喬瓦尼·阿涅利就是菲亞特,菲亞特就是都靈,都靈就是義大利。」
義大利菲亞特公司前董事長喬瓦尼.阿涅利是世界馳名的西歐工業巨頭及政治家。
1921年3月12日,喬瓦尼.阿涅利出生於義大利都靈市。其家族世代從事工商業。
他的祖父老喬瓦尼.阿涅利在1899年與人合夥創立了菲亞特公司。喬瓦尼曾獲得都靈大學的法學文憑,因此義大利報刊常稱他為「律師」。
1934年,阿涅利14歲的時候,父親埃多阿爾多.阿涅利,當時獲得意大意足球聯賽五連冠的尤文圖斯俱樂部董事長,在駕駛水上飛機的時候不幸失事。
1943年,正值墨索里尼倒台前夕,22歲的喬瓦尼·阿涅利不顧祖父的強烈反對,毅然加入軍隊,並在後來投身到對納粹德國作戰的偉大事業中。
1945年,他的祖父與母親相繼逝世。雙重的打擊使他一度頹廢,成為一位頻頻出入上流社會,沉醉於紙醉金迷生活的花花公子。
1952年的一個晚上,在參加晚會回家途中,阿涅利駕駛法拉利跑車以200公里時速撞上了一輛大卡車,他奇跡般的死裡逃生,腿部6處受傷,在醫院住了3個月。
1953年他與那不勒斯王公之女瑪蕾拉成婚。一般報道都把這次車禍描述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事後喬瓦尼·阿涅利說:「那種說法是沒有意義的,那是我已年近30,一個人到了30歲,而且又是已婚,人生觀多少會有所改變。我開始准備擔起責任。瓦萊塔年事漸高,我意識到自己遲早都要挑上重擔。於是我開始工作,不久就習慣了,而且還對工作產生了熱愛。」
1966年,喬瓦尼.阿涅利從瓦萊塔手中接過了菲亞特公司董事長的大權。
阿涅利被認為是西歐著名的「企業戰略家」。
他把公司的日常事務交給親信職員和家庭成員去辦,自己主要抓公司的長遠規劃,財政與投資指導政策以及協調公司與政府,股東及職工的關系。
在控制菲亞特集團,制定發展規劃,應付各種局面,開展企業競爭等方面,阿涅利十分重視智囊和信息的作用。這個習慣,讓他一生都受益匪淺。
阿涅利在國內外金融及一些大財團關系密切,是許多銀行,企業協會,跨國公司的顧問和股東。他在政界耶頗有影響,是義大利「最敏銳,最善於表明自己見解的政治分析家」之一,常接受記者采訪,發表政見,被認為是「非官方的國家發言人」。在國際上,阿涅利與美國政府及財團間通過多條「熱線」保持聯系。阿涅利是西方最有影響的「思想庫」和「壓力集團」——「三邊委員會」和「比爾德貝格俱樂部」的重要成員。義大利報刊曾強調這些機構在制定西方戰略中起重大作用,是「西方超級政府」。阿涅利常與西方重要財團首腦及政治家們一起參與策劃西方在政治,經濟以至軍事問題上的戰略。阿涅利認為國際經濟是發展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增進和平共存的重要途徑,同我國加強合作證實了這種信念。
從1980年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起,菲亞特和我國的經濟合作關系已近30年,至今菲亞特和我國依然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極受人尊重的人
喬瓦尼.阿涅利是一位極受人尊重的人,他的弟弟翁貝托.阿涅利在接受采訪時回憶道:「我稱他為律師。每當他走進我家或者辦公室,我都要立刻站起來,不只是我一人,全家人都稱他為律師,這已經很正常了。即使我同妻子談起他,也稱他為律師,絕不稱喬瓦尼。」同時,他也是一個尊重別人的人,在被問及他性格的優缺點時,翁貝托答道:「他的優點是:對別人和他人意見的尊重。缺點是:對別人過於尊重,為此有時陷入了困境。」弟弟的話正指出了喬瓦尼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幾十年來,義大利大大小小的罷工層出不窮。罷工的激烈程度常常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甚至有過當地的市長帶頭絕食的事情。阿涅利作為集團的領袖,常常被迫在集團整體利益和裁減員工這對矛盾之間選擇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他成了這個國家當之無愧的教父,為了解決各地的矛盾爭議而頂著壓力四處奔波,拋開所有等級和階層的觀念,尊重與他交往的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人民的聲音,靠公平的處世態度贏得了全社會的尊敬。
此外,阿涅利更是一個膽大妄為的人。在前蘇聯建廠,跟卡扎菲合作,都曾經在當時處於冷戰最激烈階段的世界裡引起了掀然大波。到了70年代,由於日本廉價汽車的強烈沖擊,阿涅利站了出來,聯合了歐洲其他生產汽車的國家,在團結歐洲工業參與國際競爭和保護地方經濟免受日本和美國公司的沖擊方面,成為領袖人物。這位巨人以自己有力的雙手,保護了千千萬萬義大利人的根本利益。二戰以來義大利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菲亞特功不可沒。
阿涅利的一生同樣充滿了風險。七十年代,恐怖組織「紅色旅」將菲亞特公司的高級職員作為暗殺目標,公司先後有20多名職員遭暗算而負傷。1979年,公司高級經理卡羅·希格里諾被射殺在都靈街頭,一時間,公司雇員紛紛辭職以不測。阿涅利臨危不懼,帶頭譴責兇手的暴行,使愛好和平的義大利人從最初的恐懼變得勇敢團結。八十年代,菲亞特參加了美國總統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但是回過頭來,他又跟蘇聯談判收購伏爾加汽車廠,跟卡扎菲談出讓股份。其特立獨行在全世界面前為義大利贏得了尊嚴。
1996年,阿涅利已滿75歲,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從菲亞特董事長位置上退了下來,安享晚年。為了菲亞特的發展,他特地從美國請來了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團隊的二號人物弗雷斯科來作菲亞特的過渡董事長。
喬瓦尼.阿涅利與法拉利:
1969年,阿涅利買下了法拉利50%的股份,而到了1988年,阿涅利已經擁有了該車隊90%的股份。從尤文圖斯隊身上總結出的團隊精神,從菲亞特集團得來的商業意識,讓阿涅利家族改變了法拉利從前自我專制的管理風格。喬瓦尼所作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任命蒙特澤莫洛為公司總經理。在蒙特澤莫洛的管理下,法拉利在賽車界重振雄風,托德和邁克爾.舒馬赫為車隊連續多次贏得世界冠軍頭銜,法拉利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爬升達到今日的輝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車隊,給無數車迷帶來了歡樂,喬瓦尼.阿涅利功不可沒。
喬瓦尼.阿涅利與尤文圖斯:
1947年,他當選尤文圖斯俱樂部主席,當時年僅26歲。在他掌權的7年間,尤文圖斯隊贏得了兩次意甲聯賽冠軍,1954年卸任,後被尊為尤文圖斯俱樂部的榮譽主席,至2003年去世,阿涅利掌舵黑白軍團的時間長達56年。尤文圖斯球星皮耶羅回憶道,老人象慈父一樣關懷著他,他第一個把「金童」的稱號送給了阿萊克斯,也恨鐵不成鋼地第一個稱他為「戈多」。律師總是習慣在早上7點給他打來電話把他吵醒,然後跟他說很多很多心裡話。這也許就是尤文圖斯死活也要保住皮耶羅的原因。而老人另一個關懷的人是維埃里,他至死也沒能原諒莫吉把他賣去西班牙的行為,每年夏天,維埃里都希望回到尤文圖斯的懷抱,回到老人的身邊,而當老人逝世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米蘭時,維埃里當即泣不成聲。
喬瓦尼.阿涅利遭遇痛苦
喬瓦尼·阿涅利生前本想將公司交給兒子小埃多阿爾多。但後者性格孤僻敏感,感情脆弱,沒有絲毫雄心壯志。他離群索居,住在遠離市區的一座山丘上,終日沉迷於宗教和哲學。2000年11月,他駕車躍下高架橋自殺身亡,年僅46歲。這個和祖父同名的兒子竟然在個人命運上也和祖父非常相似。
喬瓦尼·阿涅利所挑選的另一個繼承人是他的外甥喬瓦尼·阿爾伯托,此人極富管理天分。不幸的是他去世的還要早,1997年,當在歐洲百戰百勝的尤文圖斯迎來了百年大慶的時候,阿涅利卻失去了家族的繼承人:33歲的喬瓦尼·阿爾伯托·阿涅利。這位年輕有為極具才華的不世人才,因為罕見的腸癌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尤文圖斯和法拉利。傳說當年就是他看準了齊達內和維埃里擁有的的潛力,喬瓦尼·阿爾伯托·阿涅利和尤文圖斯隊所有隊員的關系非常友好。
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一生中遭遇了多位親人英年早逝的喬瓦尼·阿涅利心力交瘁。
擲地有聲的話語
喬瓦尼·阿涅利:「除非我已經不在人世,否則誰也休想出售菲亞特」
這句話的分量,只有五千萬義大利人最清楚。在菲亞特的身後,早就有覬覦已久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虎視耽耽,想要伺機吞並這家義大利最大的工業企業。一旦讓美國人得手,義大利人不但臉面無存,而且將會有不計其數的人面臨失業,曾經在我國國企改革時發生的「下崗」悲劇將會在千千萬萬的義大利家庭中發生。其連鎖反應更是無法想像。其實對阿涅利而言,倘若拿到了通用雙手奉上的大筆現金,他完全可以擺脫當前的困境,把菲亞特汽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美國人,而自己可以在其他的領域東山再起。集團內外的有識之士紛紛認為,只要甩掉了病入膏肓的菲亞特汽車這個包袱,就不須用其他領域的贏利來填補汽車公司的虧損,那麼整個集團也就無憂。喬瓦尼的弟弟翁貝托·阿涅利就說,他已經看到了沒有汽車的菲亞特重現輝煌。但是,那個滿頭銀發,82歲高齡的老人卻固執己見,千方百計地拯救菲亞特,不斷地在菲亞特汽車這個無底洞注入資金,為此與親兄弟翁貝托和妹妹蘇珊娜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所有人都知道,老人舍不下自己曾經付出過青春的林戈托汽車製造廠,舍不下那些與他相濡與沫,世世代代與菲亞特同舟共濟的工人們。
貴賓席33號
2003年1月24日,喬瓦尼·阿涅利因為患有前列腺癌去世。
義大利全國所有的電視台,電台,報紙等各大媒體以不亞於「9.11」事件的報道規模,報道了喬瓦尼.阿涅利的逝世以及此後的葬禮。
義大利最大的主流報紙《共和報》(相當於我國的《人民日報》)以幾乎全部的版面悼念阿涅利。通往城北都靈大教堂的路上,到處都是鮮花,人群和懷念的目光。
政客,明星,工業巨頭和普通工人組成成千上萬人的隊伍,最後一次向義大利工業之王,菲亞特集團前總裁喬瓦尼.阿涅利致敬。
義大利總統卡羅和總理貝魯斯科尼出席了26日由都靈大主教波列多主持的阿涅利的葬禮。
在悼詞中,波列多對阿涅利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近半個世紀來,喬瓦尼·阿涅利是我們這個國家注目的中心。」
無數次和阿涅利有過會面的教皇保羅二世發來唁電:「他的成就可以寫進義大利歷史,上帝保佑他。」
阿涅利逝世次日,德國,法國,英國,瑞士,西班牙,葡萄牙,俄羅斯等歐洲國家為他降下半旗,表達沉痛的哀悼。
而在義大利的各個城市,工人們無不停下手裡的工作,臂纏黑紗,自發地走上街頭,向他的在天之靈致敬。
老人不在了,阿爾卑大球場的貴賓席33號永遠留下了印著他名字的黑白間條衫,尤文圖斯俱樂部改建的新球場將以他的名字「喬瓦尼.阿涅利」命名。
尤文圖斯俱樂部的員工祝福喬瓦尼.阿涅利:「永遠,永遠,他與尤文圖斯同在,與法拉利同在,與義大利同在......」
④ 去俄羅斯讀法律專業意義大不大
不少中國人在俄羅來斯留學學法自律的會選擇國際法、國際商法專業,否則的話回國用途可能只剩下語言了,當然,也可以在俄羅斯讀本碩,回國讀博士然後再參加司法考試。
通過司法考試以後可以專供一些涉外的案件 前景還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不能通過司法考試則不能以律師的身份執業
⑤ 如何在俄羅斯取得律師資格
《俄羅斯律師法》取消了蘇聯時期對外國人取得俄羅斯律師資格的限制,實現了國民待遇,只要符合《俄羅斯律師法》規定的資格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取得俄。。。。參考鏈接http://www.acla.org.cn/gjbgzdt/3604.jhtml
⑥ 如何選擇俄羅斯的律師事務所
如果卡黑沒有法律依據,可以請律師走法院程序消除。不過請律師不等於解決卡黑。
⑦ 俄羅斯律師這個職業工資多少
在俄羅斯做律師一般的收入較高每年的收入在100萬人民幣左右。
⑧ 律師的各國制度
西方國家
在反封建斗爭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J·洛克·伏爾泰(1694~1778)和D·狄德羅(1713~1784)等人,提出用辯論式訴訟代替糾問式訴訟。英國平均主義派領袖J·李爾本(約1614~1657)在《人民約法》一書中明確主張被告人應有權辯護或請別人協助辯護。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相繼規定了律師制度。英國的律師制度分為兩類:
1.訟務律師(barrister),受Bar Council管理。
2.事務律師(solicitor),受Law Society管理。
兩者的資格取得、訓練、執業范圍以及所受到的管制均有所不同。傳統上兩者能夠處理的事務范圍涇渭分明,只有訟務律師可以代表當事人出庭,事務律師僅能向客戶提供法律意見。但由於法律事務的日趨復雜,兩者處理的事務時常所重疊,再加上此種區分方式造成對當事人的不便以及費用,自1980年代起,對於英國律師制度的改革呼聲逐漸出現。
1787年《美國憲法修正案》第6條規定,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有權由律師協助其辯護。
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系統地規定了辯論原則和律師制度,其後,律師重新組成了團體,法庭上的辯護全由律師壟斷。日本在明治初期頒布了《代言人規則》,規定代言人是以干預他人糾紛、進行訴訟和談判為職業的人,這是日本最早的律師。
隨著法律關系的日趨復雜,資本主義國家律師的業務范圍日益廣泛,如充當民事代理人,為刑事被告人辯護,擔任機關、團體、企業的法律顧問,代當事人書立遺囑、辦理財產的轉讓、締結契約、設立公司以及處理銀行信貸、社會保險和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事務等。律師分工越來越專門化,而且作各種分類,例如法國律師分為辯護人和代理人;英國律師分為初級律師(或譯訴狀律師)和高級律師(或譯出庭律師)。要成為英國律師,需要經歷3個階段,即pupillage/training contract(大律師見習),vocational stage(職業階段),academic stage(學究階段)。詳細的資料以及統計均可在Bar Council以及Law Society找到。
資本主義國家律師多系私人開業,單獨或合夥設立律師事務所,收取高額酬金。他們大都組成律師協會,維護本行業的利益。有些國家還把當過律師作為充任法官和檢察官的一個條件。有的國家設有「公設辯護人」,一般附屬於法院,領取固定薪金,為無力延請或不願延請律師的被告人辯護。日本對無力延請律師的被告人,由法院指定律師為其辯護,稱「國選辯護人」。有的國家則設立法律補助制度,由法院根據情況,給予資力不足的當事人以一定的補助費,以便其延請律師。此外,有的國家還出現義務律師,由律師組織或慈善團體資助,輪流到看守所會見被羈押人,為他們提供法律意見,協助其聯系律師,提出申請等。
蘇聯和東歐國家
1980年蘇聯制定了適用於全國的《蘇聯律師法(草案)》,對律師的職能、組織和活動方式作了具體規定。之前蘇聯憲法和法律已經規定了律師制度。在50年代初,莫斯科有一千名以上的律師,在列寧格勒,則有八百多名律師。律師定性為國家法律工作者。1954年,蘇聯法律專家魯涅夫應邀來華訪問講學,他的講稿迅速被編輯成冊,其中一種由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編印,出版時間為1954年8月,書名為《關於蘇聯律師制度和公證制度——蘇聯法學專家魯涅夫講》,對蘇聯的公證制度和律師制度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南斯拉夫設有公設律師,作為社會政治共同體的一個機構進行活動,獨立地履行職責,採取適當的措施和通過法律救助途徑來保護社會政治共同體的財產權利和利益。此外,還有社會自治律師,職責是維護勞動者的自治權利和保護社會財產。社會自治律師不在司法體系以內,不代表任何社會政治共同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機構,代表整個社會履行職責。
解放前中國
在封建制時期長期沒有建立律師制度。清末1910年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中初次提到律師;後來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及國民黨政府的立法中,都有關於律師和辯護制度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在人民政府明令取締舊中國律師制度、解散舊律師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型的人民律師制度。根據1954年憲法關於「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規定,1954~1956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律師協會和法律顧問處,初步開展了律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其後一度中斷,1979年起逐步恢復。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對新的律師制度作了系統、詳盡的規定。根據暫行條例規定,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務是對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提供法律幫助,以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並於2001年12月29日和2007年10月28日兩次修訂。律師法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
據介紹,目前,全國執業律師人數已超過29.7萬人,律師事務所達到2.4萬多家,與四年前相比增幅分別達38%和20%。全國有黨員律師8.6萬名,3名律師擔任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共有1445名律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4033名律師擔任各級政協委員,其中有27名律師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四年來,全國律師共辦理訴訟案件1000多萬件,辦理非訴訟案件300多萬件,為50餘萬家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4萬多件,提供公益法律服務近1000萬件次,全行業業務收入達2000多億元。
⑨ 阿納托利·亞歷山德洛維奇·索布恰克的蘇聯的法律學者
阿納托利·索布恰克1937年8月10日出生於原蘇聯西伯利亞經濟區赤塔州。他的父親Alexander Antonovich是一個鐵路工程師,他的母親Nadezhda Andreyevna Litvinova,是一名會計,阿納托利是四兄弟之一。1939年,全家搬到了烏茲別克,並一直在那居住,直到1953年阿納托利進入斯塔夫羅波爾法學院學習。1954年,他轉學到列寧格勒州立大學。1958年,他娶Nonna Gandzyuk為妻,是赫岑師范學院的一個學生。他們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索布恰克,是聖彼得堡的一名律師,2000年在馬爾馬里斯與Turgut Ceran結婚(1978年)。
從列寧格勒國立大學畢業,在斯塔夫羅波爾做了3年律師,然後返回到列寧格勒州立大學(62年至65年)學習研究生課程.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列寧格勒警察學校和列寧格勒學院任教(1963-1973)。從1973年到1990年,他任教於列寧格勒州立大學。1980年,他與Lyudmila Narusova結婚,是列寧格勒蘇聯文化學院 的大學生,後來成為著名的國會議員。 他們有一個女兒克塞尼亞·索布恰克,現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1982年他被任命為社會主義經濟學教授和英美法系系主任。他深受法律系學生歡迎,特別是他輕度反政府的意見。他在列寧格勒州立大學任教期間,與弗拉基米爾·普京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直到去世。
⑩ 蘇聯破壞法制現象得到糾正是在什麼時期
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提出「加強法制」的口號,並採取實際措施,進行平反和恢復 名譽、整頓國家安全機關、健全司法制度,逐步完善立法的工作。後來又廣泛建立人民志願 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等群眾組織,以協助國家機關維護社會秩序。
赫魯曉夫時期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人們知道,斯大林領導時期 的蘇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但在工作中也犯有許 多嚴重的錯誤。其中之一,就是肅反擴大化,違反法制,冤枉了許多幹部和群眾。之所以發 生這樣的錯誤,有各方面的原因。當時在指導思想上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有錯誤,認為越 向社會主義前進,階級斗爭就越尖銳。負責肅反工作的國家安全機關,則權力過大,不受黨 和國家的監督,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應有職權受到限制和削弱。當時的立法對某些違法產 為的刑事責任規定得過嚴,許多重要立法又沒有及時修改和制定,因而不夠健全;所有這些 問題,在斯大林逝世之後,特別是在貝利亞垮台之後,便立即明顯地暴露出來。有些材料說, 當時「法院里堆放了幾百萬份上訴書,要求對仍被關在監獄和集中營里的人的案子重新進子 復查,或親屬要求為死者平反、恢復名譽。」 [1] 人們看到,在法制方面實行某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針對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提出「加強法制」的口 號,並反復加以強調。1953年4月6日,在為「醫生案件」平反之時,《真理報》發表題為 《蘇維埃社會主義法制不可侵犯》的社論,譴責國家安全機關違反法制,濫用職權。1955年4月12日, 《真理報》又發表題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社論,指責貝利亞等人採用恐怖手段迫害無辜的人們,強調採取重大措施來加強法制。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上進一步強調「加強法制」。他指責貝利亞企圖把國家安全機關「放在黨和政府之上」,並「造成目無法紀的專橫狀態」,宣稱「黨中央委員會過去和現在都很注意加強社會主義的法制」。 在強調「加強法制」的同時,赫魯曉夫等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措施。
一、恢復名譽,釋放在押犯人
1.平反和恢復名譽
斯大林剛剛去世,「恢復名譽」的工作就已開始。1953年4月4日,內務部發表通告, 宣布為「醫生案件」平反。1954年,蘇共中央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專門從事恢復名譽的工 作。這個委員會在1954—1955年間為了千多人恢復了名譽。蘇共二十大以後,恢復名譽的 工作大規模地開展起來。她們對三十年代以來的所有案件都重新作了審查。1957年5月14 日,蘇聯副總檢察長庫德里雅夫采夫在接見美國學者時就說: 「過去二十五年來所有被判處 服刑的人的案件已經加以重新審查或者正在重新審查,其中包括那些已經釋放或去世的人的 案件,以便能夠完全恢復名譽。最高蘇維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派代表駐在各個勞動改造所, 他們有充分的權力可以不必請示莫斯科便在當地恢復囚犯的名譽。」
2.大赦和提前釋放在押犯人
在乎反和恢復名譽的同時,蘇聯還集中地進行了三次大赦。第一次是1953年3月27日,對那些「對國家並不構成重大危險的罪犯」進行大赦。這次大赦,使大部分犯人,。其中包括因政治罪行被判刑五年以下的所有犯人都獲得釋放。第二次是1955年9月17日,大赦在衛國戰爭時期「由於膽小或覺悟不高而被誘惑同佔領者勾結的那些蘇聯公民」,規定對「由於在德國軍隊、警察和德國特種部隊中服務而被判刑的人,不問刑期長短,一律予以釋放」。第三次是在1957年11月2日,大赦「沒有對國家犯有重大罪行的罪犯」。
除大赦以外,還採取措施提前釋放在押犯人。如蘇聯最高蘇維埃1954年4月24日的法令規定,不滿18歲時犯罪的犯人在服完刑期l/3以上後可提前免除以後的刑罰或縮短他們的刑期。同年7月14日的法令規定,在押犯人服完刑期2/3以上後,可從監禁場所獲得假釋,或用其他較輕的懲罰措施來代替剝奪自由。
究竟釋放了多少在押犯人,蘇聯未曾公布數字。有人估計,僅三次大赦,就「使好幾百 萬人免除了刑罰」。 [2] 據前面提到的蘇聯副總檢察長1957年5月14日的談話說:蘇聯自斯大 林逝世以後(還不包括第三次大赦在內),在押犯人已有70%以上被釋放,西伯利亞的勞動 營已有2/3被解散,目前政治犯所佔的比例還不到2%。 [3]
二、整頓國家安全機關
1.撤換幹部
從1953年到1955年,蘇聯先後處決了一批原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的高級幹部,共20多人。 這些人留下的重要職位,由赫魯曉夫委派新人接任。原有的一般幹部,也大都離開了國家 安全部門,年老的安排退休,年輕的下放基層做其他工作,另從黨團組織中選派大批人馬來 充實國家安全部門。謝列平在蘇共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就談到:」國家安全機關進行了改組, 機構大大縮減了,解除了一些非其本分的職能,消除了追求名利的分子。黨派了一支龐大的 黨的、蘇維埃的和共青團的工作者隊伍到這些機構去工作。」
2.限制職權
蘇聯內務部原本有許多司法特權。其中主要的是兩個:一個叫「特別會議」,一個叫「特 別程序」。內務部「特別會議」,是一個非訴訟的特別機構,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 民委員會1934年11月5日的決議設立,它有權對被認為是「危害社會的人」實行逮捕,並處以流放、驅逐出境、監禁等等刑罰。內務部「特別會議」在各邊疆區和州還曾有過相應的機構——「三人小組」。1953年9月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了內務部「特別會議」,並責成 法院調查這個機構過去所判處的案件,對被監禁的人加以釋放或減輕刑罰。此後,規定非經 法院判決,不得對犯有這樣那樣罪行的人採取任何刑罰措施。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1934年12月1日和1937年9月14日的決議還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 偵查和審理可以採用「特別程序」。其中規定:偵查在十日內終結;起訴書在法院開庭審理前 一晝夜送交被告人;審理案件無須當事人到庭;不準上訴;被判槍決者在判決後立即執行。 1956年4月19日,蘇聯頒布法令取消這種「特別程序」,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偵查和審理也 應遵守正常程序。
3.調整機構
在蘇聯,國家安全機關時而獨立存在,時而隸屬於內務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把國家 安全部和內務部合並為內務部,由貝利亞任部長,權力非常集中。貝利亞垮台後,蘇聯重新 把內務部一分為二,於1954年3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分開後的內 務部,變成一個只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機構,權力大大縮小。1956年秋,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 部直屬局和民警局,被改組為統一的州(邊疆區)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執委會內務局,由內 務部和當時蘇維埃執委會實行雙重領導,不再象過去那樣只受內務部領導。這樣一來,便打破 了內務部自成體系的「獨立王國」,加強了黨政機關對內務系統的監督。1960年1月13日, 乾脆撤消了蘇聯內務部,將其職權轉交給各加盟共和國內務部。1962年8月30日,俄羅斯聯 邦把內務部改名為「社會治安部」,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改名為「社會治安局」。其他 加盟共和國的內務部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隨後也相繼改了名。
至於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後來雖然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間諜特務組織,起秘 密警察的作用,但它的地位和職權仍然趕不上過去的蘇聯內務部。它必須接受黨和政府的領 導和監督,也不能包攬逮捕、偵查、審理、執行判決的司法全過程。它不再象過去那樣凌駕 於黨和國家之上。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任主席謝羅夫說過,在貝利亞事件之後,蘇聯「根本 改變了國家安全機關的狀況,結束了無法無天的局面」。 [4]
三、健全司法制度
1.恢復檢察機關的職權
在赫魯曉夫時期,檢察機關的地位和職權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檢察長的監督權雖然 在憲法上有所規定,但這種權力被削弱了。檢察機關對內務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監督,實 際上被取消了。甚至沒有一個規定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的全聯盟的立法文件;貝利亞事件 後,蘇聯領導人看到了這個問題,於1955年5月24日頒布了《蘇聯檢察長監督條例》。條例 規定了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檢察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它規定檢察機關要對一切機關、 公職人員和蘇聯公民是否准確遵守法律實行監督。還專門規定要對國家安全機關的活動實行 監督, 「使任何一個公民不致被非法地和無根據地追究刑事責任,或在權利上受到非法的限 制」, 「使任何人非經法院決定或檢察長批准,不受逮捕」。這一條例的頒布,提高了檢察 機關的威信,恢復並擴大了檢察機關的職權。
2.加強審判機關,擴大地方法院的權力
取消內務部「特別會議」,規定只有法院才能作出判決,這本身就是加強審判機關的重 要措施之一。此外,蘇聯還採取了其它許多措施。
第一,取消不必要的專門法院。1953年9月1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內務部隊的軍事法 庭。1957年2月12日,又撤消交通法院,將其職權劃為地方各級法院。
第二,在加盟共和國和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以便按監督程序就地審理案件。1954年8 月14日頒布的法令,規定在自治共和國、邊疆區、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從而「就有可能使 絕大多數案件都在州、邊疆區和自治共和國法院得到最後解決」。 [5]
第三,撤消蘇聯司法部和州司法局。1956年5月31日,頒布法令撤消蘇聯司法部,將其 職權分別轉交給加盟共和國司法部和蘇聯最高法院。1956年8月4日,又頒布法令撤消邊疆 區和州的司法局,授權邊疆區和州法院對人民法院的活動實行檢查和監督。
第四,明確蘇聯最高法院的職責。」57年2月12日頒布的《蘇聯最高法院條例》規定, 蘇聯最高法院有權對審判實踐中的問題作出指導性的解釋,有權按監督程序審理案件。但它 不象以前那樣可以審理一切案件,而只審理加盟共和國最高法院作為第一審審理過的案 件。 [6] 所有這些措施,都加強了審判機關,擴大了地方法院的權力。
3.重建律師制度;
過去,律師的地位被削弱,權利受限制。律師往往由於為公民作辯護而遭到紀律制裁。 蘇共二十大以後,提高了律師的作用,允許律師參加犯罪偵查。1962年7月25日,俄羅斯聯 邦頒布《蘇俄律師協會條例》,規定了律師協會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原則以及律師的權利和義務。
四、修改法令,完善立法
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過去許多立法進行了審查,、有的予以取消,有的加以修改。其 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減輕輕微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一是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與 此同時,又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令,特別是全聯盟的立法綱要。
1.修改法令,取消或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
1953年3月27日的大赦令規定,要修改刑事立法,用行政處分和紀律處分來代替某些危 害性較小的犯罪行為所負的刑事責任,並減輕某些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根據這一精神,蘇 聯在幾年內修改了相當多的刑事法律,取消或減輕了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例如,取消了 孕婦墮胎的刑事責任,取消了擅自搭乘貨車的刑事責任,取消了關於售賣、交換、挪用設備 和材料的刑事責任。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1956年4月25日的法令,它規定取消職工對自動 離職和無正當理由而曠工的法律責任。同時,還廢除了關於集體農庄庄員來完成最低限額的 勞動日、城市職工逃避參加農業工作的動員等等所負的刑事責任。1956年9月1日,蘇聯部 長會議作出決議,從鐵路、海運、河運、民航工作人員紀律章程和《漁業監督工作章程》中 取消把逮捕作為處罰措施的規定。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聯進一步強調對輕微違法行為採取預防和教育措施。謝列 平在蘇共二十一大上就說,應當考慮讓社會團體「保釋那些誤入歧途而罪行較輕的人,以便 使他們有機會在集體中改過自新而不必服刑。」
2.制定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
在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的同時,他們通過修改和制定法令加重了對危險犯罪 行為的刑事責任,特別是擴大了死刑的適用范圍。關於死刑,蘇聯有一個從廢除到恢復乃至 擴大適用范圍的過程。1947年5月26日,曾頒布法令,規定在和平時期廢除死刑。1950年1 月12日,則頒布法令,允許對祖國叛徒、間諜和反革命破壞分子適用死刑,作為最高刑罰方 法。1954年4月30日,又頒布法令,把死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行。 1960年頒布的《蘇俄刑法典》,進一步擴大死刑的適用范圍,規定死刑可適用於「背叛祖國 罪、間諜活動罪、恐怖行為罪、武裝破壞罪、武裝伙匪罪」、 「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以 及「其他特別嚴重的犯罪」。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的一、二年內,蘇聯的審判實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過去,他們對一切犯罪行為,包括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行為都適用剝奪自由的刑罰;現在,則 對危險的犯罪行為也不適當地減輕刑罰,過於寬大。針對這種情況,蘇聯從1961年起陸續頒 布一系列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的犯罪行為。例如,196l午5月5日頒布《關於加強同特別危 險的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法令,1961年7月1日頒布《關於加重破壞外匯管理規則的刑事責 任》的法令,1962年2月15日頒布《關於加重侵害民警人員和人民志願糾察隊員的生命、健 康和人格的行為的責任》和X關於加重強奸罪的刑事責任》的法令,1962年2月20日頒布 《關於加重賄賂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令,等等。根據上述一系列法令,俄羅斯聯邦最高蘇 維埃1962年7月25日通過《關於修改和補充<蘇俄刑法典)》的法律。這一法律進一步擴大 了死刑的適用范圍,增加了嚴重犯罪行為的概念,加重了許多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還新規 定了十一種罪行的刑事責任。
3.頒布一系列新的立法綱要
1957年2月11日,蘇聯頒布一項法律,修改1936年憲法第14條,將制定民法典、刑法典 和訴訟法典等等的許可權劃歸加盟共和國,全聯盟只負責制定各種立法綱要(,原則)。 1958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一系列立法綱要,其中包括《刑事立法綱要》、《刑 事訴訟綱要》、《法院組織立法綱要》等等。當時的聯盟院法案委員會主席波利楊斯基作報 告說: 「現行的刑事立法綱要以及三十年前通過的其他許多刑事法律在許多方面都已過 時」,必須作「相應的修改」,目前這些法律的通過,「是蘇聯完善立法的一個「新的重要階 段」。
1961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又通過許多立法綱要,其中包括《民事立法綱要》、《民 事訴訟綱要》。人們知道,制定新的民事立法已屬迫切需要。舊的民法典還是1922年制定的, 其中規定公民有權創設工商企業和成立股份公司,因此早已過時。這一年的12月14日,俄羅 斯聯邦司法部長在《蘇維埃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最近幾年對於蘇聯立法來說是「恢復青春 的年代」。
五、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
1.提出「國家職能轉交」論
1959年1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 「國家機關所履行的許多職能 應該逐漸過渡到由社會團體來履行。」其中特別說到: 「現在的問題是使維持社會秩序和社 會安全的職能,除了由民警機關、法院這些國家機關擔負外,同時也由社會團體來擔負」; 「社會主義社會要建立人民糾察隊、同志審判會以及諸如此類維持社會秩序的志願組織」; 「人民志願糾察隊應該負責維持本地社會秩序」,同志審判會「主要應當是防止各種違法行 為」, 「它不僅要審理生產問題,而且還要審理生活和道德問題,審理集體中的成員違背社 會秩序的不正當行為」。 此後,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便在蘇聯各地廣泛建立起來。
2.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
蘇共二十大前後,蘇聯一些城市曾出現一些由工會和共青團建立起來的群眾性團體,參 咖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共青團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糾察隊」,有的叫「共青團巡邏 隊」,有的叫「民警協助隊」。工會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工人民警隊」,有的叫「人 民糾察隊」。
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3月2日作出《關於勞動人民參 加維護國家和社會秩序》的決議,決定「在企業、建築單位、運輸單位、機關,國營農場、集 體農庄、學校和街道建立維護社會秩序的人民志願糾察隊」並批准了《人民志願糾察隊暫行 條例》。決議和條例規定:人民志願糾察隊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秩序」,它要在所負責的 地區內「巡邏、抽查、布崗、值班」;糾察隊員「由進步的工人、職員、集體農庄庄員、學 生和退休人員」組成,區(市)要設立指揮部。 [7]
根據決議和條例的規定,各地開始大批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到1960年7月,莫斯科已建立 起將近二千個人民志願糾察隊,擁有隊員將近九萬人;俄羅斯聯邦組織的人民志願糾察隊,擁 有隊員一百三十萬人。 [8] 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的人民志願糾察隊員擴大到近四百萬人; [9] 莫 斯科的人民志願糾察隊發展到三千個,隊員擴大到二十四萬人; [10]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有人民 志願糾察隊二千一百個,擁有隊員二十三萬六千人。 [11]
3.廣泛建立同志審判會
同志審判會這種組織,在斯大林時期就有,但建立得不普遍,其職權也不太明確。1961 年7月3日,俄羅斯聯邦批准了《同志審判會條例》。條例規定:同志審判會在五十人以上 的企業、機關、團體、學校、街道、集體農庄、農村居民點建立,它的主要工作是「預防違 法行為和對社會有害的行為,用說服和社會制裁的方法來教育人們,建立一個不容許任何反 社會行為的環境」。同志審判會有權審理下列案件,違反勞動紀律,酗酒鬧事,不尊重婦 女,不履行教育子女的責任,不尊敬父母,公民之間五十盧布以下的財產糾紛,不引起刑事責 任的其他反社會行為,等等。同志審判會有權採取下列制裁措施:責成犯錯誤者向受害人和 集體公開道歉,給犯錯誤者以警告、輿論遣責、社會申斥,處以十盧布以下的罰款,建議單位 領導對犯錯誤者調任低報酬工作或降職,責成犯錯誤者賠償五十盧布以下的損失費,等等。 [12] 此後,同志審判會便在各地普遍建立起來。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建立起同志審判會九 萬個, [13]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建立起五千多個。 [14]
赫魯曉夫原來設想,通過廣泛吸收勞動人民參加維護社會秩序,使每一個公民都感到自 己是一位民警,從而可以消滅犯罪現象,實現「國家消亡」。然而這是不現實的。盡管人民 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能起某些積極的作用,但它們並沒有也決不能 消滅犯罪現象。而且,由於這些組織本身成份不純,許多成員自己就違法亂紀、胡作非為, 加之不少組織紀律鬆散,活動流於形式,因此很難起到官方文件上所規定的那種有效作用; 總的說來,赫魯曉夫時期在法制方面實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得到多數人的 擁護。這或許是赫魯曉夫時期所有各種改革中最有成效的一項。但這種改革畢竟是有限的, 不徹底的,而且是充滿矛盾的。。例如,一旦出現危及自己統治地位的群眾事件,赫魯曉夫就 兇相畢露,不惜動用軍隊進行鎮壓。1956年3月在喬治亞首府第比利斯爆發的群眾示威, 1959年8月在捷米爾塔烏卡拉干達冶金企業發生的工人罷工以及隨後引起的群眾示威,1962年 6月在羅斯托夫發生的群眾示威,都遭到血腥的鎮壓,死傷了不少人。這看來是赫魯曉夫時期 的政治體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