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律援助感受
㈠ 想尋求一下法律援助 希望懂得人士幫我解答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
必須告行政訴訟,希望的話,真心不大,中國畢竟如此,退還學費已經是最好的結局,我和你說的只有,中國法律沒有規定作弊可以不發畢業證,法理上你能贏,事實上你很難贏。
㈡ 大學法援的意義
大學的法律援助有助於提高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地位,能夠有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生源意義,所以對大學生來說進行法律援助,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就業。
㈢ 法律援助像一把傘,有什麼感受
傘是對下雨和太陽起到了遮擋作用,延伸一點說,就是傘起到了保護的作用。這就是法律援助的本意免費為你提供法律援助。
㈣ 在校大學生可以法律援助嗎
法律分析:可以。因為和他人發生糾紛,存在因經濟困難等原因無法承擔相應的訴訟等費用,這和在校不在校大學生沒有任何關系。一旦成年,就屬於完全行為能力人,父母不予經濟支持是可以的,當然,因為個人沒有經濟來源,是可以以無法負擔司法訴訟費用為理由而申請法律援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補充規定。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二)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三)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㈤ 在校大學生申請法律援助
可以委託律師起訴保險公司,注意搜集證據,能否勝訴還要看你們之間的保險合同的約定。
㈥ 大學生請求法律援助
可以到公安報案,學校涉及詐騙。直接去法院起訴要求返還學費,需要有證明學校欺詐的事實。
㈦ 大學生法律援助,從理想到現實有多遠
很難很難,需要專業技能,還是先實習再援助吧
㈧ 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2000字左右
很感謝學院給提供了這次「公費旅遊」的機會,讓我們毫無後顧之憂的可以在上虞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的地方搞各種各樣的活動。事實上我有一種很深的愧疚感,覺得我們這些大學生現在所做的社會實踐並不像是一種回饋社會、幫助社會的行為,反倒像是「擾民」。我們的出現我並不覺得讓我們自己學到了多少東西,而且各類大型活動的開展所消耗的費用遠遠超過我個人的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收益,不過倒是讓我看清了官方實踐的一些現狀,也算是一大收獲了吧。
個人覺得,我們的官方實踐存在著明顯的單向性。套用自己的專業——經濟學術語,這算是不根據需求提供的供給。我們搞問卷、搞調研,是我們在向社會索取,我們佔用了被調查者的時間,就是增加了他人的機會成本,但是調研的結果能否給社會帶來效益或效用,我很懷疑。也許有人說這些數據和分析的效用不是立桿見影,短期所能看到的。但是有誰能用科學的方法說明這些調研和分析會在將來給社會帶來效益?恐怕從中得到效用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我們學生本身,我們,完成了課題,拿到了學分。另一方面,我們搞的西瓜燈節、晚會等活動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推銷,我們並沒有問社會(小到某個社區)是否需要,是否歡迎,是否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在市場需求狀況不明的情況下推出此類「產品」(或者說更像是一類服務),有可能會帶來的相反的效果。比如西瓜燈節,我不否認活動很成功,如果作為一個有人情味的人我也不應該說自己的隊說三道四。不過有一點,我們搞完活動後,西瓜皮和瓜子可以收拾,但滿地流淌的西瓜水卻不是我們所能完全解決的。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還得是當地的環衛工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使社會付出了更高的成本來幫助我們的實踐活動。實踐原本是用來幫助社會的,但是我們的行為也許和這個初衷背道而馳。
實踐結束後我又參加了一些別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建設銀行實習、在報社實習。自私的說,參加這些活動僅僅是為了我個人的前途和發展。但事實上,在國外,即使是這種私人目的的實習,也是有完備的制度的。至少,一個經過完備的體系所歷練出來的實習生,可以相對那些沒有實習過的學生更容易就業,從宏觀上來說就是為國家的解決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也是有利於增加社會效益的。更不用說國外還有義工制度,這是一種實實在在具有現實效用的實踐活動。經濟學上有一個重要規律就是人具有正時間偏好,即認為當下的效用大於未來的效用。對於社會活動也一樣,試問是一個在「將來」還不知道能不能給社會帶來效益的活動好呢?還是一個即使見到效益的活動好呢?至少理性的人會做出選後者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義工制度已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大學生關注的所謂「前途」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如美國法令規定: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可以協助其就學選校,憑其對社區服務的事跡而得學校當局的認可,增加其入學獲得許可的機會。 社會人士也可依其對社區服務的績效得到就職機關的認可,增加其就職的機率。 可說是培養服務精神,鼓勵奉獻的最佳方法;德國則規定一個學生要申請獎學金,就必須提供他做義工的情況,沒有做過義工的學生是不可能申請到獎學金的;在香港,不少企業為培養員工的團隊和奉獻精神專門撥出一定的工作時間, 讓員工去從事義務社會服務; 香港的大中小學都要求學生做義工, 義工的服務記錄要作為學生的品德評定和升學的依據之一。而且,在這些地區,想做義工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相關的組織機構,並得到專業化的培訓,使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更加有效、更加專業化。這樣就避免了「有困難的得不到幫助、想幫人的找不到對象、好心反而幫倒忙」的局面,使得全社會都形成相互幫助的良好風氣。
也許有人認為我是說大話,有人說我一點也不合群,總是發表讓人不舒服的話。歌功頌德我的確不會,展現實踐隊的成就與美好也已經有其他同學做了,我再多自吹自誇兩句也沒有什麼意思。我覺得既然是心得就應該把心理最深處的思考抒發出來,就像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說的那樣:「活著就意味著思考。」假如實踐過了卻只有膚淺的認知而沒有深刻的思考,那還不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