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關聯公司的協議對第三者的法律效益

關聯公司的協議對第三者的法律效益

發布時間: 2022-01-26 06:23:34

A. 股東之間私下簽訂的《合作協議書》是否具有法律效益

一、《合作協議書》有效,所述情況不屬於法律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
二、根據《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即股東之間可以自由地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也不需要股東會表決通過。雖然,我國法律不禁止股東之間轉讓股權,但是,國家有關政策從其它方面又對股東之間轉讓股權作出限制:如根據我國的產業政策,像國有股必須控股或相關控股的交通、通信、大中型航運、能源工業、重要原材料、城市公用事業、外經貿等有限責任公司,其股東之間轉讓出資不能使國有股喪失必須控股或相關控股地位,如果根據公司的情形確需非國有股控股,必須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方可。
2、股東向股東以外第三人轉讓股權。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在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對於此規定實踐中存在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有限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如果未達到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時,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有義務購買此出資,否則視為同意轉讓給股東以外的人。此理解下該轉讓必定能夠實現,或轉讓給股東以外的人,或轉讓給持反對意見的股東。另一種觀點認為,有限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否則不得轉讓。照此理解,在達到全體股東過半數的前提下,不同意的股東或者購買該出資,或者視為同意轉讓。若未過半數,則股權對外轉讓不能,如原股東也不願購買,則股權轉讓行不通,而減資程序通常也難以啟動,那麼此時股東真的步入單行線。這會嚴重影響股東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公司的發展。所以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不過在此觀點下仍存在另一個小問題,公司法規定:對外轉讓須經1/2的股東同意,可是在第一種理解下,通常有兩種結果:(1)、出資轉讓即便不經過1/2以上有表決權的股東通過,結果為不同意轉讓的股東購買其股權;(2)、若是通過則可以向股東外的人進行轉讓,轉讓時股東有優先購買權。所以或者是原股東不同意轉讓而自己購買,或者是同意轉讓,在同等條件下其仍有優先購買權,所以這里對通過表決權股東人數的比例要求,並沒有實在的意義也就無存在的價值。所以筆者建議將此條改為,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時,須取得其他股東的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出資,則視為同意轉讓。

B. 請問:和別人私下簽的協議有法律效力

簽訂協議書的主體要合法,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內容要符合法律規定,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這樣的協議書才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通則》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C. 我和丈夫與第三者簽訂的協議受法律保障嗎

撫養費應約定每月多少錢,到十八歲總共多少錢,一次性給付多少錢,否則孩子以後撫養困難,她還是可以要求給付撫養費。。。。

D. 在協議裡面涉及到了簽訂協議雙方以外的第三者.這樣的協議有效嘛第三者為其中一方的直系親屬.

第三方為擔保方,必須有第三方的簽字相關第三方的條款才會生效

E. 婚外男方和第三者簽署的協議書受法律保護嗎

簽訂協議的人和婚內婚外沒有關系,如果不違背國家法律,是雙方意思的真實體現是受法律的保護的

F. 三方合同這種簽訂是否具備法律效益

三方協議有法律效應的。
對個人來說,簽了三方協議,持報到證到就業單位簽回署勞動合同後,開始計算答工齡,就業單位可以給個人繳納各項保險,並在就業單位當地落戶。就接收單位而言,企業與個人簽訂三方協議,也就意味著可以接收畢業生檔案,並保障學生的上述權利。
三方協議一旦簽訂之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則違約方應向權利受損方支付協議條款所規定的違約金,從實際情況來看,違約方多是畢業生。一旦違約,除本人應承擔違約責任,還要支付違約金,因此畢業生需謹慎。
一般來說,一位畢業生只有一份三方協議,如果簽訂後違約必須與原單位協商後要回協議,退還學校換取新的協議。如果不能換回新的三方協議重新簽訂,將可能影響畢業派遣,對自身最終就業產生影響。

G. 男人跟小三之間寫的協議書,有法律效果嗎

男人和小三之間寫的協議書 有法律效果嗎 如果侵犯了別人的權益就沒有效果 比如給小三多少多少錢 這就侵犯了妻子的權益就沒有法律效果

H. 如何確定仲裁協議在關聯公司中的效力

在傳統的仲裁理論與實踐中,仲裁條款一般不對未簽署人生效,仲裁庭也只能針對仲裁協議所約定的爭議事項進行仲裁。但如果將該原則僵化地適用在關聯公司中,將可能產生問題。現實經濟生活中經常出現關聯公司中的某一個成員與第三人簽訂合同,但合同的履行卻涉及到其他成員的情況,這就可能導致關聯公司成員濫用其相互聯系,侵犯第三人的合同權利。如果關聯公司的一個成員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中包含仲裁條款,該第三人是否可以要求與那些並非合同簽署人的成員進行仲裁呢?如果堅持「仲裁條款不對未簽署人生效」的理念,禁止第三人與該關聯公司中的其他相關成員進行仲裁,是無法完全和公正地解決爭議的;但如果允許所有相關公司都仲裁,就必須將仲裁條款的效力在關聯公司中進行適當地拓展,使得所有相關成員都受其約束。 「公司集體理論」的產生及含義 在公司法律責任的領域里,「刺破公司面紗理論」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法院和仲裁庭可以通過適用該理論將仲裁條款在母子公司之間進行拓展,從而要求那些沒有簽署合同但法律人格被濫用的公司承擔責任。然而,「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適用是通過否定公司的法律人格來實現的,而追究關聯公司成員責任並非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否定其法律人格。為了彌補「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上述局限,國際仲裁實踐中逐漸發展了「公司集體理論」。依據這項理論,法院和仲裁庭可以在不否定公司法律人格的情況下,追究關聯公司相關成員的責任,要求其仲裁。 「公司集體理論」是由國際商會仲裁院在「Dow公司案」中首次明確提出,並逐步得到各國法院與仲裁機構的認同。在該案中,Dow公司有四個子公司,僅有Dow公司及其子公司之一與第三人簽訂合同,但其他部分子公司或參與了合同的談判與締結,或參與了合同的履行。爭議產生後,第三人在法院起訴Dow公司及四個子公司,而Dow公司及其子公司則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要求仲裁。那麼,Dow公司及其四個公司是否都應當受到仲裁條款的約束呢?這個問題涉及到仲裁條款的對於那些並沒有簽署合同,但參與了合同談判、締結以及履行的當事人的效力問題。對此,仲裁庭認為盡管有些子公司並非仲裁條款簽署人,但它實質性參與了合同的談判、締結及履行,且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使得其事實上成為合同(包括仲裁條款)的當事人。 仲裁庭並未採用「刺破公司面紗理論」來拓展仲裁條款的效力,而是明確提出了「公司集體」的概念。仲裁庭認為,「公司集體理論」是指公司集團中的某一個成員與第三人簽訂了合同,而其他成員雖然未簽署合同,但實質性參與了合同的談判、締結、履行與終止,那麼這些公司之間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經濟實體」,該「實體」的成員之一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對於那些未簽署合同的成員也同樣具有約束力。 「Dow公司案」表明,在關聯公司中,如果多個公司之間在實際上構成了「事實上的經濟聯合體」,那麼法院和仲裁庭可以適用「公司集體理論」將仲裁條款在這些公司之間進行拓展。判定這些公司之間構成「事實上的經濟聯合體」,實際上要求多個公司之間必須存在著「密切聯系」或「內在不可分性」。上述「Dow公司案」也已經表明,判定數個公司之間是否構成「公司集體」的最終標准,就是它們對於同一筆交易的「實質性參與」。換言之,只有在一個公司全面地參與了其他公司與第三人之間合同的談判、締結、履行與終止的情況下,才能被認為構成了對該筆交易的「實質性參與」。「實質性參與」之所以可以被認為是拓展仲裁條款的理由,是因為其後果通常是導致第三人有合理理由認為多個公司的身份產生了混同。易言之,在一筆交易中,如果多個公司的行為總是交織在一起,第三人就有合理理由認為這些公司構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體。 公司身份混同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事實上的身份混同和故意的身份混同。事實上的身份混同是指公司在主觀上並沒有要造成身份混同的故意,但多個公司共同參加交易的行為導致第三人在事實上將它們視為一體;故意的身份混同則是指一個公司(尤其是母公司)故意通過與多個公司(尤其是子公司)共同參與交易,並通過控制它們的行為而導致第三人無法辨別這些公司的獨立行為,從而只能將它們視為一體。國際商會仲裁庭也曾明確指出,特別是在母子公司中,如果多個公司都參與到與第三人的交易中來,第三人被認為實際上就與所有的公司形成了合同關系,盡管它們之間沒有簽訂正式合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第三人在合同的履行中分辨到底誰是合同相對方實際上毫無意義」。一旦多個公司被視為一體,法院和仲裁庭就推定這些公司之間構成了「公司集體」,從而將仲裁條款在這些公司之間進行拓展。 這種標准也得到了國內法院實踐的認同,認為公司對於合同的談判與履行的「實質性參與」構成了它對合同所包含的仲裁條款的默示同意。比如美國法院認為,「如果針對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主張都是基於相同的事實並且是內在不可分的,則可以要求母公司仲裁,即便母公司不是仲裁條款簽署人。否則仲裁條款就失去了意義,也違背了(美國聯邦仲裁法)支持仲裁的政策」。法國法院也明確表示,「國際商事仲裁已經接受這樣的規則:如果數個公司都參與了包含仲裁條款的合同的締結、履行以及終止,那麼這些公司雖然不是合同簽署人,他們也應被視為仲裁程序真正的當事人」。法國法院還特別指出,對母子公司而言,「(拓展仲裁條款)不僅是因為公司集團的存在,還因為這些公司之間密切聯系的合同表明了他們具有仲裁的意圖——這在法律上支持(仲裁庭)將仲裁條款進行拓展。 「公司集體理論」與「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差異 「公司集體理論」與「刺破公司面紗理論」既有相似處,但也存在本質的區別。兩種理論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兩項理論的基本作用與目的相同,它們都是被用來將仲裁條款的效力在數個公司之間進行拓展,其目的都在於將仲裁條款的效力拓展到那些未簽署合同,但參與了合同的談判、締結、履行或終止的公司之上。第二,這兩項理論的適用背景也大致相同,在實踐中大多適用於公司集團中,尤其是被用來將子公司與第三人簽訂的仲裁條款拓展到母公司之上。正因如此,在有些案件中,法院和仲裁庭甚至對它們不加區別地混用。 兩種理論的不同之處也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兩項理論的適用效果存在本質區別:「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適用將導致被控制公司的獨立法人格被否認;而「公司集體理論」的適用並不當然導致這些公司的獨立法律人格被抹殺。不妨說,對一個公司實施「刺破公司面紗」,實際上是對公司人格的最根本的否定,使其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價值。「公司集體理論」則並不強調、甚至也不試圖否定一個公司的獨立人格,而是在認同公司人格獨立性的前提下來拓展仲裁條款。第二,兩項理論的適用要件也不同:「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適用要件是公司之間存在「足夠控制」,使得一個公司成為另一個公司的「工具」或「化身」;而「公司集體理論」的適用要件則是多個公司對於同一筆交易具備「實質性參與」的要素,法院和仲裁庭需要考察的是公司之間對於同一筆交易的參與程度,並據此來決定仲裁條款的效力是否可以拓展,而對於這些公司之間存在的特定交易之外的關系,法院和仲裁庭一般並不進行考察。不難看出,「刺破公司面紗理論」的適用要件比「公司集體理論」更為苛刻。 鑒於「公司集體理論」與「刺破公司面紗理論」存在本質不同,因而其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理論與實踐表明,「公司集體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創新,已逐漸被理論界與實務界所認同。該理論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它在保存與認同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公司人格獨立」以及「公司有限責任」的前提下,將仲裁條款的效力在關聯公司之間進行拓展。「公司集體理論」的確立與發展,是商法與仲裁法朝著多元化發展的體現,從而使得現有的商法與仲裁法更符合現實的要求、內容更加充實、層次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

熱點內容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
良知下集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 發布:2025-02-07 14:14:00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