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法律服務的含義
A. 法律的含義是什麼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1、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
3、相關法律名詞
法系 法系是指對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體系的分類標准。根據各國法律的淵源,存在樣式和運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兩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法律淵源,法官許可權,訴訟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發展氣象事業,規范氣象工作,准確、及時地發布氣象預報,防禦氣象災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15張)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氣象服務,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氣象探測、預報、服務和氣象災害防禦、氣候資源利用、氣象科學技術研究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第三條
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工作應當把公益性氣象服務放在首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將氣象事業納入中央和地方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以保障其充分發揮為社會公眾、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所建設的地方氣象事業項目,其投資主要由本級財政承擔。
氣象台站在確保公益性氣象無償服務的前提下,可以依法開展氣象有償服務。
第四條
縣、市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及時主動提供保障當地農業生產所需的公益性氣象信息服務。
第五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的氣象工作。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工作。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接受同級氣象主管機構對其氣象工作的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
第六條
從事氣象業務活動,應當遵守國家制定的氣象技術標准、規范和規程。
第七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培養氣象人才,推廣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保護氣象科技成果,加強國際氣象合作與交流,發展氣象信息產業,提高氣象工作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關心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艱苦地區和海島的氣象台站的建設和運行。
對在氣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八條
外國的組織和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氣象活動,必須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批准。
第二章 氣象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編制氣象探測設施、氣象信息專用傳輸設施、大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等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氣象設施建設規劃的調整、修改,必須報國務院批准。
編制氣象設施建設規劃,應當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顧當前與長遠需要的原則,避免重復建設。
第十條
重要氣象設施建設項目,在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前,應當按照項目相應的審批許可權,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審查同意。
第十一條
國家依法保護氣象設施,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氣象設施。
氣象設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壞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緊急措施,組織力量修復,確保氣象設施正常運行。
第十二條
未經依法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遷移氣象台站;確因實施城市規劃或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需要遷移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的,應當報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批准;需要遷移其他氣象台站的,應當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批准。遷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十三條
氣象專用技術裝備應當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技術要求,並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查合格;未經審查或者審查不合格的,不得在氣象業務中使用。
第十四條
氣象計量器具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有關規定,經氣象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未經檢定、檢定不合格或者超過檢定有效期的氣象計量器具,不得使用。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建立氣象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規定,經考核合格後,方可使用。
第三章 氣象探測
第十五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進行氣象探測並向有關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象探測資料。未經上級氣象主管機構批准,不得中止氣象探測。?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及有關地方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適時發布基本氣象探測資料。
第十六條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及其他從事氣象探測的組織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所獲得的氣象探測資料。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按照氣象資料共享、共用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與其他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交換有關氣象信息資料。?
第十七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鑽井平台和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在國際航線上飛行的航空器、遠洋航行的船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氣象探測並報告氣象探測信息。
第十八條基本氣象探測資料以外的氣象探測資料需要保密的,其密級的確定、變更和解密以及使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國家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義務。
第二十條禁止下列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
(一)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障礙物、進行爆破和採石;
(二)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影響氣象探測設施工作效能的高頻電磁輻射裝置;
(三)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其他影響氣象探測的行為。 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的劃定標准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法定標准劃定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范圍,並納入城市規劃或者村莊和集鎮規劃。
第二十一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確實無法避免的,屬於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的探測環境,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徵得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同意,屬於其他氣象台站的探測環境,應當事先徵得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的同意,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後,方可建設。
第四章 氣象預報與災害性天氣警報
第二十二條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可以發布供本系統使用的專項氣象預報。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提高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的准確性、及時性和服務水平。
第二十三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根據需要,發布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專業氣象預報,並配合軍事氣象部門進行國防建設所需的氣象服務工作。?
第二十四條各級廣播、電視台站和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報紙,應當安排專門的時間或者版面,每天播發或者刊登公眾氣象預報或者災害性天氣警報。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保證其製作的氣象預報節目的質量。 廣播、電視播出單位改變氣象預報節目播發時間安排的,應當事先徵得有關氣象台站的同意;對國計民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補充、訂正的氣象預報,應當及時增播或者插播。?
第二十五條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必須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並標明發布時間和氣象台站的名稱。通過傳播氣象信息獲得的收益,應當提取一部分支持氣象事業的發展。
第二十六條信息產業部門應當與氣象主管機構密切配合,確保氣象通信暢通,准確、及時地傳遞氣象情報、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氣象無線電專用頻道和信道受國家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擠占和干擾。
第五章 氣象災害防禦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組織有關部門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有關組織和個人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的指揮和安排,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二十八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作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加強對可能影響當地的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並及時報告有關氣象主管機構。其他有關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和與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有關的單位應當及時向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要的氣象探測信息和有關的水情、風暴潮等監測信息。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防禦氣象災害的需要,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方案,並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氣象信息,組織實施氣象災害防禦方案,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領導,並根據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制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案,並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管理、指導和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人工影響天氣的有關工作。 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組織必須具備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資格條件,並使用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要求的技術標準的作業設備,遵守作業規范。
第三十一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並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雷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檢測工作。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應當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使用要求。
第六章 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
第三十二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工作,組織進行氣候監測、分析、評價,並對可能引起氣候惡化的大氣成分進行監測,定期發布全國氣候狀況公報。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氣候資源的特點,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和保護的重點作出規劃。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規劃,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候資源和推廣應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
第三十四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城市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具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資格的單位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應當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提供或者經其審查的氣象資料。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許可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侵佔、損毀或者未經批准擅自移動氣象設施的;
(二)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危害氣象探測環境活動的。 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違法批准佔用土地的,或者非法佔用土地新建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使用不符合技術要求的氣象專用技術裝備,造成危害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許可權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法規定,安裝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許可權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非法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的;
(二)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向社會傳播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不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的;
(三)從事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使用的氣象資料不是氣象主管機構提供或者審查的。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不具備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資格條件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或者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使用不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要求的技術標準的作業設備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許可權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台站的工作人員由於玩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錯報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丟失或者毀壞原始氣象探測資料、偽造氣象資料等事故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氣象設施,是指氣象探測設施、氣象信息專用傳輸設施、大型氣象專用技術裝備等。
(二)氣象探測,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對大氣和近地層的大氣物理過程、現象及其化學性質等進行的系統觀察和測量。
(三)氣象探測環境,是指為避開各種干擾保證氣象探測設施准確獲得氣象探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
(四)氣象災害,是指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
(五)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
第四十二條氣象台站和其他開展氣象有償服務的單位,從事氣象有償服務的范圍、項目、收費等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依據本法規定。
第四十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氣象工作的管理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
第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氣象活動的國際條約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五條本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8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條例》同時廢止
C. 對於氣象局的法律法規問題
當然按你提交的日期來算啊,他們應該有多少個工作日審核反饋的要求
D. 法律顧問的含義
法律顧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以及法人或其他組織內部設置的法律事務機構中的人員,均為法律顧問。狹義而言,法律顧問指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聘請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律師,是傳統意義的法律顧問。
E. 氣象專業術語的含義
1、小雪
小雪,泛指下得不大的雪;氣象學上指24小時內降雪量小於或等於2.5毫米的雪。而在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節氣,也是小雪,通常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
2、風蝕
風蝕,即風的侵蝕作用,指在風力作用下地表物質被侵蝕、磨蝕並被帶走的過程。 乾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對穩定的風力是發生嚴重風蝕的主要條件。
3、暖冬
暖冬這一名詞,以往氣象學上沒有定義,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新的氣象名詞。
參考氣象學上的暖流、暖鋒、暖氣團等概念,中國氣象局氣候專家,把冬季冷暖這一現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全國范圍冬季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或稱氣候平均值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否則為冷冬。
4、凍害
凍害,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在0℃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常發生的有越冬作物凍害、果樹凍害和經濟林木凍害等。
凍害對農業威脅很大,在我國主要發生在西北、華北、華東、中南地區,主要的受害對象是冬小麥、油菜、蔬菜及葡萄、柑橘、油茶、茶樹等經濟果木。
5、梅雨
梅雨,是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地區、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凍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暖冬
F. 公共氣象服務到底是做什麼的
1、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的製作,承擔面向省級(全省性)媒體的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承擔省級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工作;承擔省級(全省性)公眾氣象服務業務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承擔省級(全省性)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手段的建設和推廣等。
6、承擔對全省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指導;負責甘肅麥克氣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承擔全省氣象服務科學研究和合作交流等。
7、承擔省級公眾氣象服務的增值服務和專業有償氣象服務等。
8、承辦省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G. 基層法律服務的含義
一、先學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這個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院審委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其中第八十八條規定的關於訴訟代理人部分,引起了全國所有基層法律工作者強烈不滿。具體的條款內容如下:
第八十八條: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二、爭議的焦點是:第八十八條第2款規定:(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主要是:提交「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這個規定是既不合理不合情又是錯誤的。主要有幾個理由:
1、〈解釋〉超越職權。
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 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 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代理范圍依法應有人大常委會做出「具體含義」的法律解釋,最高法才有權力依據其做出適用的司法解釋。
2、違背客觀規律。
基層法律服務機構早已於2000年與政府部門實行脫鉤,基層法律工作者與律師早已同為法律服務市場主體。已明確了統一的規制,成為了「自主執業、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自律性運行機制的機構,在合夥制的運轉下,在法律服務市場公平競爭中,正在推動法律服務行業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中。
3、、違反聽證程序。
該司法解釋出台前,未召開聽證會,也無一人法律工作者發表意見,僅憑專家拍腦袋閉門造車,程序不合法。
4、關於出具「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的疑問。
(1)本轄區不明確。
(2)本轄區的證明,由哪個部門出具。
(3)本轄區不出具時,怎麼辦?如有一個外地人,在我社區租賃房屋居住一年以上,既未在公安局機關辦理暫住證,更不可能在本轄區登記注冊。故,若委託法工代理,因本轄區對此人不熟悉不了解拒絕出具是可能存在的。
(4)沒有強制性規定,本轄區必須出具證明材料。
(5)公民代理與律師代理、法工代理都是有專業素能差異的。若出具證明材料的話,與公民代理無異。
5、將基層法律工作者一棍子全打倒了。
法律工作者,由20世紀80年代由鄉鎮法律工作者發展而來,事實上,法工與律師及其他法律服務人都是推進依法治國的並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因此,法律工作者們強烈建議修改該條款,具體改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除代理刑事、涉外外)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證明材料。
H. 氣象服務中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哪些類型
法律關系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或者說,法律關系是指被法律規范所調整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法律為前提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的規定,就不可能形成相應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的社會關系,當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國家會動用強制力進行矯正或恢復。
法律關系由三要素構成,即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在每一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主體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大體上都屬於相對應的雙方:一方是權利的享有者,成為權利人;另一方是義務的承擔者,成為義務人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2.機構和組織(法人);3.國家;4.外國人和外國社會組織;5.合夥。
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是構成法律關系的要素之一。
法律關系客體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任何外在的客體,一旦它承載某種利益價值,就可能成為法律關系客體。法律關系建立的目的,總是為了保護某種利益、獲取某種利益,或分配、轉移某種利益(有關的內容,參見本章第二節「法的價值」)。所以,實質上,客體所承載的利益本身才是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聯系的中介。這些利益,從表現形態上可以分為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有形利益和無形利益、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潛在利益);從享有主體的角度,利益可分為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等等。
法律關系客體是一個歷史的概念,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其范圍和形式、類型也在不斷的變化著。總體來看,由於權利和義務類型的不斷豐富,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和種類有不斷擴大和增多的趨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1.物;2.人身;3.精神產品;4.行為。
法律關系的內容:
權利和義務的概念
權利義務是一對表徵關系和狀態的范疇,是法學范疇體系中的最基本的范疇。從本質上看,權利是指法律保護的某種利益;從行為方式的角度看,它表現為要求權利相對人可以怎樣行為,必須怎樣行為或不得怎樣行為。
義務人指人們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它表現為必須怎樣行為和不得怎樣行為兩種方式。在法律調整狀態下,權利是受法律保障的利益,其行為方式表現為意志和行為的自由。義務則是對法律所要求的意志和行為的限制,以及利益的付出。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調整的特有機制,是法律行為區別於道德行為最明顯的標志,也是法律和法律關系內容的核心。
權利和義務的分類
對權利和義務可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根據權利和義務所體現的社會內容的重要程度,即它們在權利義務體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會價值的不同,可以把權利義務分為基本的權利和義務與普通的權利和義務。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人們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根本利益的體現,是人們社會地位的基本法律表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利益關系的反映。
根據權利和義務的適用范圍不同,可以把權利義務分為一般的權利和義務與特殊的權利和義務。一般權利又稱抽象權利,其主體是一般權利人,同時也無特定義務人。一般義務的主體是每一個人,而每個義務人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特定的權利人。一般義務通常不是積極作為,而是消極的不作為。特殊權利又稱具體權利,其主體是特定的權利人,同時也有特定義務人,特殊義務是指特定義務人作出的積極的作為或消極的不作為。
根據權利和義務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集體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職權和職責)、人為的權利和義務(人權)。另外,根據部門法的劃分,我們還可以把權利義務分為民事權利和義務、訴訟權利和義務等等。
權利和義務的相互關系
權利與義務作為法律關系的重要因素,它體現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反映著法律調整的文明程度,從宏觀方面講,可以把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概括為:歷史進程中曾有的離合關系邏輯結構上的對立統一關系。總體數量上的等值關系,功能上的互補關系,運行中的制約關系,價值意義上的主次關系。
I. 哪些服務屬於氣象信息服務
氣象信息服務是指氣象行業向外界提供的天氣預報及其加工後的各種實用指數預報產品、實況觀測資料、氣象災害信息等。主要利用電視報紙網路電話以及專線方式傳播。
J. 一些氣象諺語的簡便含義
有雨山戴帽 無雨雲攔腰
雲蓋住山頂,叫「山戴帽」。雲層擋住山腰,可見山頂,叫「雲攔腰」。
當陰雨天氣來臨時,雲層比較低,雲底蓋住山頂。雲層越厚,雲罩山越低,表明空氣中的水汽越多,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雲層不增厚;或者在雨後出現的雲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預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說法。
攔腰的雲,一般都是由於夜間冷卻生成的地方性雲。雲層不厚,當太陽升高後,雲也就消散了,所以「雲攔腰」未來是晴天。
烏頭風 白頭雨
「烏頭」與「白頭」是指兩種雲的雲頂顏色來說的。「烏頭」是濃積雲的一種,「白頭」是積雨雲的一種。這兩種雲常在夏天出現。「烏頭」雲,雲底平,頂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組成,雲中小水滴吸收和散射了部分太陽光,使雲底和雲頂顯得濃黑。「白頭」雲頂部凸起,由於空氣對流旺盛,垂直發展很快,雲越來越伸高,雲頂擴散,發展非常旺盛,不久就占據了大部分天空,雲頂是冰晶結構,所以呈白色。
這兩種雲比較,「烏頭」雲不如「白頭」雲發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陣風,所以叫「烏頭風」。但如果「烏頭」雲發展旺盛,逐漸變成「白頭」雲,便造成較強烈的雷雨,所以叫「白頭雨」。
早虹雨 晚虹晴
虹出現的位置,與太陽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陽在東,虹在西邊。下午太陽在西邊,虹在東。因天氣系統運動的規律,是自向東移動,西邊出現虹。表明西邊的雷雨區會移來,本地將有雨,東邊有虹,表明雨區在東,它會東移出,就不會影響本地。所以也叫「東虹日頭,西虹雨」。
魚鱗天 無雨風也顛
在蔚藍色的天空,有時可看到排列整齊而又緊密的白色小雲片,好似魚鱗,在氣象學上叫卷積雲。卷積雲一般出現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後只能維持幾分鍾到一個多小時。出現這種雲,表明地上空有低壓槽移近。影響地面的天氣,一般多靠高空的大氣運動。因此卷積雲出現,是晴天向陰雨天氣移換的時候。「魚鱗天,無雨風也顛」,就是風雨的預兆,一般一兩天內就會有風雨。
「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夏天,烈日當空,地面受到強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區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並夾帶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變冷便凝結成雲。這種雲叫做地方性的對流雲,它的范圍不大,又是移動的。對流發展旺盛,便形成帶電的雷雨雲。這種雲在遠處打雷下雨,我們就只能聽到雷聲。在近處也只下場陣雨,一下子過去,雨過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稱「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烏雲接落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
在春夏季節的傍晚,天空的西邊,有象石山聳立的烏雲迎接日,日落進雲里就看不見了,群眾叫「烏雲接落日」。這種烏雲,是指濃積雲或積雨雲,這種情況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氣壓系統造成的。它的移動規律一般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會影響本地。因此它移動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