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法律服務有限公司
1. 如何繼承海外遺產
問題:我們村鎮很多人有海外親戚,有的海外親戚有很多財產。請問,如果海外專親戚去世屬,國內公民如何繼承他們的遺產?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9條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你可依法確定遺產所在地的國家法律,並依據其法律要求提供下述有關證件或資料:
①由繼承人戶籍所在地,或行為、事實發生地(如婚姻締結地、出生地)的公證機關出具的繼承權證明書或者當事人與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證明書、結婚證明書或者有關當事人的出生證明書。這些公證文書一般還需取得有關國家駐我國使、領館的認證或簽證。
②委託書。繼承人若委託國外親友、其他繼承人、中國銀行、華僑團體、外國律師或我駐外機關代辦申領遺產時,必須出具合法的委託書,它是受委託人以委託人名義申領遺產的身份證明。這一委託書也必須經過公證和有關國家駐我國使、領館認證。
③其他有關證件,如死亡證明書等。
④遺產若是在與我國有司法協助關系的國家,則可按有關司法協助規定,向法院申請執行。
上述文件和事項我國公民均可自己親自去辦,也可委託律師或他人去辦。
2. 涉港、澳、台地區案件時律師如何辦理公證認證手續匯總
所謂委託公證,是指具備一定條件的香港律師,接受司法部的委託,應當事人的申請,對發生在香港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依照法定程序對其合法性、真實性予以證明。國家司法部會適時對指定的香港公證律師名單予以公布。對在香港生成並需要在國內使用的法律文件,當事人可以根據名單尋找委託律師進行公證。 辦理完公證手續之後,需要將經過公證的法律文書送到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是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專門為在港的中資機構和香港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同中國進行經濟貿易活動的外籍人士,提供有關中國法律的各種服務和協助的機構。目前該機構的辦公地址設在香港灣仔港灣道華潤大廈。對於經過公證的法律文書,只有經過該機構加蓋轉遞章才能拿到國內法院使用。至此,涉港的公證、認證手續就算辦理完畢。 2、在涉港法律文書公證認證手續 需要先委託中國司法部指定的澳門公證律師做公證,但是至於是否需要像香港那樣到中國法律服務(澳門)有限公司加蓋轉遞章目前並無明確要求。另外,因為目前司法部指定的澳門公證律師數量不是很多,還保留在個位數水平,所以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到澳門當地的公證機關公證。3、涉台法律文書的公證認證手續 對於來自台灣的法律文書,先要經過台灣當地的公證機關進行公證,經過公證後再將公證副本寄交內地公證員協會進行核證,經核證後的法律文書即可在內地使用。因為內地與台灣地區某些特殊原因,現在兩地官方的相關合作還沒有,只有兩地的公證員協會保持這種業務往來,對於那些民間的非官方機構出具的法律文書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途徑送到內地法院使用。 對於那些來自台灣官方的文件,可以不經過公證,但是必須通過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金)轉遞到內地來,否則,如果是通過一般的郵寄方式到達內地,內地法院也是不予認可的。也就是說海基會在其中作為一個中介者,內地與台灣都是承認和信任的。這是有別於香港、澳門地區的比較特殊的一點。
3. 立遺囑人死後,遺產一定要分給繼承人嗎可以委託遺產繼承人之一管理嗎
1、本人赴台處理。自台灣當局於1988年11月開放祖國大陸同胞赴台灣探病、奔喪以來,祖國大陸的繼承人若能赴台,則可親自去台灣請領遺產;
2、可委託在台灣的親友代領遺產;
3、委託第三地親友。可在第三地(如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等)找一委託人,辦好委託手續後,由委託人出面向台灣請領遺產;
4、委託律師。委託與台灣律師有業務聯系的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服務公司,由他們轉委託台灣律師。司法部設在香港的「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由香港律師黎錦文和幾位台灣律師組成的「海峽兩岸法律服務有限公司」、司法部設在北京的「中國國際經濟與法律咨詢公司」等。
9、大陸居民繼承在台親屬遺產,需要辦理哪些公證
大陸居民繼承在台親屬遺產,主要需辦理親屬關系公證和委託公證。
10、大陸居民繼承在台遺產辦理親屬關系公證,需要提供哪些證明材料
大陸居民繼承在台遺產辦理親屬關系公證,需要提供:
(1)被繼承人在台灣的身份證件或工作證等其他證明文件;
(2)台灣戶政部門出具的被繼承人的戶籍登記全部謄本(部分或除戶謄本不適用);
(3)有關醫院或警務部門等出具的被繼承人和已死亡的繼承人的死亡證明;
(4)繼承人的身份證件、戶口本;
(5)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證明,通常有繼承人或被繼承人所在單位的人事部門根據檔案記載出具,證明範圍以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為限;
(6)其他材料,如遺產清單及其產權證明,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聲明書等。
11、大陸居民繼承在台遺產的委託公證,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大陸居民繼承在台遺產的委託公證,需要提供:
(1)大陸繼承人的身份證件;
(2)大陸繼承人與台灣被繼承人之間的親屬關系證明;
(3)書面授權委託書,委託書要明確委託許可權,包括受託人有無轉委託權等,委託人應親自在公證員面前在委託書上簽名、蓋章或按手印,用於繼承在台遺產的委託書還要注意按台灣的通用格式出具;
(4)受託人的身份證件等。
以上摘自海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4. 為什麼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你應該是要問他們為什麼反對吧
一、一個經濟較發達地區,和經濟較不發達地區的貿易整合,一定是對弱勢地區「較」有益的;(問題就在於,政府和(很多)百姓,在認知上,有巨大矛盾)
二、台灣政府,包括財團、既得利益團體,認為台灣地區是經濟「較弱勢地區」,會受益。
三、台灣很多百姓,則認為台灣地區是「強勢地區」,更多開放,(至少小老百姓)會受害。
這是立足點的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不能說誰對,也不能說誰錯。所謂的民主,就是尊重各方意見,取得一定的妥協。那個所謂的「尊重」,拆開來,就是「尊敬」和「重視」。畢竟,我是老百姓,站在老百姓的立場,我當然不能全盤認同財團、政客們的遠見。要我說,經濟上的區域整合,雖然不可避免,但長久而言,台灣是受害的,這是事實。作為經濟體,從擁有自我個性的主體,變成大陸的附庸,這是香港、台灣都不可避免的宿命。文創產業是最敏感的,香港漫畫、小說、電影消失,台灣的文學戲劇、歌曲不見,就是明證。通過各種協定,包括服貿,包括ECFA,不過是創造多一些條件,讓港台人民找見出路罷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台灣今天的民主是否是一種真正民主還是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民主,更甚者是青年反對者成為了某些有政治訴求的政客的工具。這點我不想深究,因為畢竟一個是能力問題,另一個是在這個問題上可以深究的東西太多了。反觀台灣今天的反對者,大部分有青年大學生構成,反對的原因大致可分為:
意識形態作祟,反中/國民黨,覺得不應該與大陸接觸,或者是覺得只要是國民黨推的東西,我就反,演戲給選民看;
反服貿實體,覺得服貿傷害台灣,相當於判處台灣死刑,要求取消或者重啟談判;
反服貿闖關之程序,覺得黑箱操作,要求逐條審查。
為了反對而反對的。
opic
5.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怎樣的證明手續
(一)在香港形成的證明材料在香港形成的證明材料,由司法部委託的公證人出具公版證文書,經中國法律服務(香權港)有限公司審核並加蓋公章轉遞,確認使用。(二)在澳門形成的證明材料在澳門形成證據的證明材料情況,分2006年2月之前形成和之後形成兩種情況分別處理: 2006年2月之前,由於司法部未在澳門建立委託公證人制度,對於發生在澳門地區的有法律意義的事件和文書的證明,經中國法律服務(澳門)有限公司和澳門司法事務室下屬的4個民事登記局出具公證證明,即具有證明效力;2006年2月以後,在澳門形成的證明材料,由司法部任命的委託公證人出具公證文書,並經中國法律服務(澳門)有限公司審核加章轉遞,確認使用。(三)在台灣形成的證明材料 在台灣形成的證明材料,由當事人交由台灣民間公證機構出具公證書,經台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轉遞至大陸海協會,再轉遞至使用該證明材料的省一級公證機構或中國公證員協會,確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