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律師
❶ 我為什麼選擇做律師這一職業
今年初,我進入律師行業,經過近一年見習和為期一周的律師崗前培訓,我對律師這一職業的價值有了一些由衷的、粗淺的思索和認識。 ?這可能如同我經常思考的哲學上的終極命題「我為什麼要活著」一樣令人費解、難以作答。可能有人看到這樣的問題會不屑回答,笑我幼稚、書生氣。可能有人會說:「我選擇是因為我喜歡。」也可能很多人會說:「選擇律師,當然是因為它是一種不錯的謀生手段,所謂『吾業賴是以食吾軀』。」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反應或者回答都無可非議。而我在這里談談自己的想法。 ?從人的基本需要而言,為了擁有較為豐足而體面的生活是主要原因。人要吃五穀雜糧,要有衣食住行,沒有職業,沒有物質依賴當然不行。這幾乎是每一個有職業的人的共同目的。除此之外,是否還可能有其他一些東西呢?每一職業自然有其自身的精神和目標,只有如此,這一職業才會更發達,天才會更藍,人才會更美,生活質量才會更高,人類的前途也才會更光明。看當今,律師多以賺錢多為榮,從管理機構對律師事務所的排名也可見一斑,位高而多金者據上。用律師業的話說,就是少說空話多賺點錢。大多數情況下,律師業務創收多,意味著其服務好,誠信度高,擁有的客戶多,我也基本上贊同這樣說。按照人性的自然特點,只要存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地方,總會出現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形。職業律師也是如此。 但是律師是否真的就應該以位高而多金為目標?恐怕目前許多人會說是的,很多人口雖不說,但會身體力行之。如果允許我在這方面說一點不合時宜的話,我認為律師不應該以此為最終目標。 生存對於一個人來說當然是第一要務,但是在不妨礙生存的情況下,律師應該更多地注重社會責任感。(當然如孟子之捨生取義我不敢妄言,否則別人定會譏我大話炎炎)。古人說,君子順時而動,在民主法治理念得到空前彰顯的今天,作為一個受到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專業的理論學習,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品行情操都具有高層次性、被社會賦予推進社會正義、維護公共利益崇高使命的一個群體,律師何以安身立命?何以在社會的發展中承擔起與其知識和身份相應的神聖的社會責任?恐怕在做一個對社會有宜之人的空話外,還更需要在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與承擔社會責任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身體力行地促進國家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進程,這才是在其位謀其政。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運用法律為當事人服務的時候,胸中自應有涇渭,社會責任萬不敢忘記。 首先,律師職業對律師個體要求高:責任心、正義感、博學、理性、善於思辯。 對每一個生活在世的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有一個基本的規劃和設計,在社會生活中找自己准確位子,在自己的生活空間和人文圈子裡做到盡善盡美,不斷地超越自我,在謀求一己之幸福中,為他人、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事律師職業的人,作為一個群體,它對每個體的要求高於其他職業,如責任心、正義感、博學、理性、善於思辯等。可見,你選擇了律師職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挑戰和定位。這樣講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從事律師職業,而是要求每個社會的一員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以己之努力為人類的發展和社會和進步做出貢獻。 其次,律師在為委託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中要恪盡職守,傳法治之道,行法治之道。 每個律師能夠直接地、在每一項業務中發揮作用的就是提倡並推崇法律至上的理念,既以「師」冠之,就要有「師」之德。執業過程中必須勤勉盡責,恪盡職守,迅速積極地對待委託人的事務,不拖拉遲延、敷衍馬虎,同時在對法律的信仰、在尊重法律、遵守規則方面,要成為典範。這本身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傳法治之道——在工作中將法治的思想傳播,行法治之道——在工作中與那些以權代法的行為斗爭。也許每個律師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也許比我整天挑三揀四地發牢騷更有助於推動法治的進程。每個律師都應該首先以此努力為法治的進步作出表率,而不是有意無意地對司法腐敗推波助瀾。雖然有時律師為勝訴或收費會做一些不得已的事情,但我還是應該捫心自問:真是不得已嗎?有沒有別的辦法?做此事,自己、法律、社會和當事人,誰是最後的勝者?勝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人類的進步發展的方向?對於這些問題 ,如果我回答符合法的精神,那也就問心無愧,也就應奮勇而前行。 最後,律師要積極參與政治,通過職業群體的力量推動國家的制度創設和政治進步。 在律師制度成熟發達的國家,對律師群體的更高層面上的責任要求就是律師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於國家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起到一定作用,其作用的大小直接決定一個律師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事實也正是如此,回首西方國家的律師制度發展歷史,我發現,盡管律師作為一種職業,它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們在具體的案件、事務中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但是在整個律師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律師卻已漸漸跳出了「就案說案」的活動方式,在國家制度的創建、政治改革、文明的演繹等多個領域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律師也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社會政治結構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直接參與並實際影響著辦家的民主制度的運作和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美國二0世紀著名律師伍羅德.威爾遜在評價美國律師的功績時說:「律師創立了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結構。在建國初期,律師主宰了所有較大的政治進程。我們全國人民的信念,被銘刻在聯邦的成文法律之中。每一個公共政策問題似乎或早或晚都將演化為法律問題 ,對此,必須有訓練有素的律師提供法律咨詢。」此言不虛。前文已述,作為一個受到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專業的理論學習,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品行情操都具有高層次性的群體,如果我們僅將自己的活動限定於有償服務的純業務的層面,如果我們所具有的豐富的智力資源不能被利用來為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進步作出貢獻,那必然是律師群體的悲哀和國家、民族的不幸。所以,作為律師,我們應當具有廣泛地參與政治、改造社會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職業生涯中自覺地尋求自身的政治地位,以承擔起這一偉大、莊重的社會責任。 讓我們為這一責任不屑努力
❷ 我為什麼當律師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建構一種什麼樣的執業觀。 坦率地說,我們的律師執業觀的確出了問題。從主觀方面看,部分律師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執業動機功利化。不少人都在想只要做律師就能賺錢,盡管這些年在律師隊伍的迅猛發展當中,確實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律師,但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律師就是為了錢才做律師。二是執業目的庸俗化。某些人做律師為什麼?就是為了錢,或者為了堵一口氣,或者為了某種可能未必能說出來的願望。三是執業行為商業化。他把所有執業方面的一案一訟、一點一滴都理解成商業行為。四是執業信仰模糊化。對律師職業的未來毫無信仰,一片模糊。從客觀方面看,整體上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執業文化建設比較缺乏。不管是律師事務所還是律師管理層面,原來很少考慮過律師文化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理解,說明我們執業文化建設還比較缺乏。二是執業管理還有缺位。這次教育整頓活動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講話都談到了我們管理中存在缺位的情況,不好管、管不好、怎麼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三是執業環境欠佳。嚴格意義上說,不管是社會環境還是我們本身的執業環境都出現了非常惡劣的情景,尤其是在刑事業務當中表現更加明顯。四是執業規范還缺乏權威。盡管各地律師協會都在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但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權威。我們應該制定一套什麼樣的規范,顯然是一個難題。亞里斯多德說過,法治就是制定一個大家能看懂的並能得到普遍執行的法律。我們在規則的制定和實施上是不是應該認真研究如何制定一個大家普遍遵守並有權威的規則。 問題是現實存在的,那麼,究竟是什麼誤導了我們的律師執業觀? 我們可以發現,首先是社會認識的偏差導致了不管是社會還是我們律師自身對律師執業觀都發生了偏差。社會偏差有四個方面:一是以為什麼人都可以當律師,導致現在律師隊伍當中出現了一些魚龍混雜的情況;二是以為律師都很有錢。確實,可能北京、上海等地律師相對於其他城市的律師收入要高一些,但是從整體來講,律師執業收入應該算比較低的;三是當一個律師非常容易,我曾經把律師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當一個律師",第二個階段是"做一個律師",第三個階段是"像一個律師",第四個階段是"是一個律師"。實際上當一個好律師、當一個優秀的律師要有非常長時間的積累;四是以為律師就是為壞人說話的,這就是社會對律師作用認識的嚴重偏差。 另外,我們的制度設計對律師定位存在的模糊認識,也導致了我們自身對律師執業觀的偏差。從社會屬性上看,律師這個職業具有服務性、有償性、平等性、自治性的特性。這四個特性決定了律師業應有如下定位:一是社會公共管理人才的儲備庫;二是法律家共同體的主力軍;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法律之師;四是高度自治、嚴格自律的法律行業。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概言之,當下的律師定位有四大不足:其一,不是"官";其二,不是"家";其三,不是"師";其四,不成"行"。 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建構一種什麼樣的執業觀? 首先,要把握四個"業"。第一就是職業,如果說你僅僅把律師當成一個職業,那就僅僅是謀生,也就是賺錢,如果停留在這個階段,他的執業觀肯定有問題,肯定有缺陷。第二是專業,我們經常講律師是吃專業飯的,這是一個需要高度智慧高度技巧的專業,所以我們要把律師從職業提升到專業。第三是行業,要立足從專業上升到行業,任何一個律師就代表一個行業,比如社會上對律師產生好的印象或壞的印象有可能就通過一個律師來體現。所以任何一個律師都要考慮我是這個行業的一部分,我就是這個行業的形象代表。第四,我們應該把律師當成一項事業,一項終生追求的事業。這時,律師的執業觀基本上就達到了一個比較清晰、比較理性、比較客觀的階段。 其次,要明確四個"以"。第一,要以法為業。以終生追求法律至上為永遠不變的信仰;第二,要以德為本。恪守職業道德,表現職業良心,永遠是一個律師的基本道德素養;第三,要以質取勝。質量如何,既能展現律師的水平,更能體現律師的能力;第四,要以誠取信。不講誠信,不用說做律師,連做人都很困難了。 最後,要瞄準兩個"化",一是要優化執業環境,二是要強化管理水平。盡管這是一個老話題、老難題,但還必須要有新思路。有了新思路,才能有新環境、新氣象、新水平。 如果說想做律師是一種願望,要做律師則是一種選擇,而敢做律師則是一種決心和勇氣,能做律師就是一種水平和能力。看法決定想法,想法決定說法,說法決定方法。 看法也好,想法也罷,最終匯成一句話,那就是說法,也就是執業觀的說
❸ 當律師好嗎為什麼
中國律師永遠的話題:任何欲以律師為職業的人都應該仔細考慮一下當前中國律師的職業發展前景。資深律師可能會以無數實例告訴你:「如果從事法律工作,你千萬別做律師;如果要從事律師,心裡一定要有準備,你面對著極富挑戰性的工作與生存環境;如果想一生以律師為職業,可能你只有承受,而沒有其他選擇」。(一) 適者生存中國當前的律師都面臨著巨大的謀生壓力和前途壓力。年輕的律師缺少案源面臨著謀生的困難,前途暗淡。年老的律師心裡很清楚,今年有的收入明年不一定會再有,面對年輕律師的競爭可能失去案源乃至飯碗,也感到前途渺茫。律師的生存狀況調查信息顯示:律師收入呈金字塔式,10%處於頂端,約20%處於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師則生活艱難。(1)「42%的律師一年辦理訴訟案件的數量不足10件,62%的律師一年辦理的非訴訟案件的數量不足5件;從業3年左右的律師平均年工資在三四萬元左右,除去辦案成本後,收入只夠「糊口」。而且,還有一些「新律師」由於找不到案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沒有任何收入的,有些律師甚至是負收入」;(2)「城市執業的相當一部份律師和在縣域范圍執業的大部份律師的年收入僅三萬元左右,除去正常辦公成本、年檢注冊等正常費用後,所余無幾;律師中只是個別律師的年收入在二、三十萬,或者三十萬以上」;(3)「中國律師的平均收費不如計程車行業,年毛收入不足10萬元。上海市律協一項調查顯示,全市律師28億元總收入中,80%的收入由20%的律師創造。重慶市律師執業報告中,部分律師特別是青年律師,一年收入不到兩萬元。江浙一些地區,執業第一年的律師月薪只有1000元」;(4)「許多剛剛入門的年輕律師,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撐,恐怕連生計都將成為問題,法學院學生畢業後多數不願做律師」。從事律師的前期投入與律師業務的開展完全是不同的二個問題,律師資格考試或司法資格考試之難眾所周知,投入非常巨大,但從事了律師呢,卻又是另一回事,完全可以只依靠一個頭腦、一張嘴、一支筆來開展業務,這即使是門臉裝修考慮到細節的豪華律師樓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巨大的反差使每個從事律師的人都很清楚,要想以律師為職業生存下去,必須學會並適應競爭,找到足以生存發展下去的收入來源。律師行業不是有了執業證就能生存下去的行業,而是適者生存的行業。不解決好收入來源,只能是自生自滅,是任何市場經濟下註定的結果。由於我國律師的業務由自己開發,律師法律服務在現行體制下對人民的生活、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政府的運行不具必需性,使有事才找律師成了基本規律。有事才找律師,找律師成了應對已然結果,不是處理或然狀態,至於是否需要律師的服務則是成本與效果的考慮;有事才找律師,決定了律師與當事人間的短期 「一夜夫妻」關系,律師對個案處理結果的好壞可能只成就了律師的口碑,並不是長期服務關系形成的必要條件;有事才找律師,了解咨詢一下並不麻煩,明確一下問題的方向也是好的,沒有律師不代表著不能實現自已的目的,不代表著事情不能進行下去;有事才找律師,律師無形服務價值體現在服務過程中,沒有反映律師成果的形式(註:判決由法官作出,律師作用雖有影響,卻並不完全代表著律師服務的成果),決定了律師獲得業務的難度;上述體制與市場選擇的必然,註定了的我國律師的業務只能自已爭取,必須要靠律師的個人魅力與努力積累人脈關系以取得業務,律師營銷成為必然,適者生存的結果在律師業務市場化的道路上也將是必然。適者生存是我國律師的生存狀態,也是我國律師的生存事實,不能成為行業之適者的,討生活都困難。「男怕入錯行」,在律師風風光光的表面下面,是個人選擇律師行業發展之路的巨大風險。有充足的業務收入來源是律師成功成為行業適者的必要條件。問題一個,解決方法N種,只是各自技巧不同而已,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著手:1、窮盡一切方法營銷自己,廣告、網站、博客能用的宣傳方法都用,打造名聲;2、現身所有場合,創造廣泛接觸大眾的機會,讓所有人認識自己,積累人氣;3、面對一切身處水深火熱的權利受損者,宣傳自身,發掘潛在的付費客戶;4、表現自己無所不能,了解所有法律規定,認識所有司法人員,能左右處理結果;5、發揮律師擅長說理談判優勢,與業務來源者達成利益分享合意,建立業務來源渠道;6、本就是麻煩與社會管理者眼中的刁民,繼續發揮律師熟知法律體制的專業優勢,刁到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製造訴訟,向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的社會現象宣戰,從各方面提升自已;……律師行業有風險,做出選擇代價高,對從事律師制定一個詳細的職業規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橫向發展:現在已經統一了司法資格考試,考試也沒有原來律師資格考試那麼難了,可以在取得司法資格後,先做幾年法官、檢察官、警官,等有了積累並建立了人脈關系之後再來做律師,安全著陸接著撈,原有的洗得白,現在的收益還更好。我國現在很多司法官員來做律師充分說明了這種現象,即使是退休後來做律師也無妨,律師的大門永遠是向當權者們敞開著的。當然先做律師再做司法官員的反向操作在我國是沒門的,因為律師是社會法律工作者,不具公務員身份。2、身兼二職:在從事司法行政法律服務工作的同時經營法律服務所或公民代理,既有工資福利保障又有案件代理費收入,該有的都有了何而不為呢!!3、雙重身份:在從事公職律師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時接受社會人員的委託提供社會法律服務,既有工資福利保障還有額處收入,雙重保障旱澇保收。4、多種經營:區分主業與副業,哪個好做以哪個為主。或律師業務為主其他生意為輔,利用律師閑余時間開拓生意增加收入;或其他經營為主律師業務為輔,能做一點是一點,生意與業務收入兩不誤。5、橫向聯合:利用職務之便搞聯營,律師主外我主內,收益來了我拿分成。……
❹ 為什麼做律師
行文之始,先得定個調,不作宏大敘事。否則,即有濫情裝蒜之嫌。鄙人不喜歡磚頭與口水,故此,必須實話實說。
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算是命好。前未趕上文革,後未遇上高校產業化,夾在這期間,完成學生生涯。當年的就業壓力,並不緊迫。畢業的時候,還可以像年輕時談戀愛,適當選擇別人一下,或者被別人適當選擇一下。記得當年,畢業生就業的會議上,華政學生處的某處長,曾惡毒地罵:你們當中一些人,又不能五馬分屍,為什麼要一手抓幾家單位呢?!當時,怎麼聽都像在罵我,呵呵。
反正,當年沒有通過公務員考試,也就順利地進了機關,穿上黃制服,干起「殺人」的行當。這份工作,現在回憶起來,雖然覺得有點威風,但於我而言,卻痛苦不堪。體制之內,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大部分人早晚都會生銹;一小部分人不會生銹,早晚會被磨礪,失去鋒芒;當然,出類撥萃者也有,畢竟鳳毛麟角,這類分子,都是身秉異稟之人;還有,刺頭異類者也是有的,但他們的日子是否好過,我就不好說了。法博上有個博主,名華法劍,可能算是代表,大家可以看看他的境遇。
我的經歷與感受是,與其做螺絲釘,不如出來,做自己的小馬達。自己能夠轉,不是很有趣嗎?自己嚮往的職業,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也不一定就適合自己,但嘗試的本身,充滿誘惑,誘惑本身不可抗拒。好在,自己當年還沒有家室,無後顧之憂,也就煩不了,干起律師的行當。
有人說,你鳥人出來干律師,目的不就是為了賺大錢?此言,大致不謬。但問題是,有多少律師賺了大錢?在下尚不太清楚。鄙人身邊的同事,大部分人的收入,不如這個城市裡的公務員,卻是不爭事實。我自己也不過比當年,稍好些而已,但在下付出的,卻是十年的光陰。所以,我反復告誡身邊的後生,一定要學會賺錢的本事。律師能賺錢,本身並沒有錯。那些站在道德至高占,揮舞大棒之人,不要去理采他們。如果這些人當真很高尚,應當改行做慈善家,身體力行才是。當然,律師爭錢,前提是,合法苦錢,按章納稅。
律師只是一種職業,守住職業底線,做一個於家國無害的律師,於凡我而言,也就足夠;如果可能,尚要見賢思齊,以便更上一層樓,做一些於家國有益的事,則此生足矣。古人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餓了肚子,什麼也幹不成。沒有人會給律師發工資、交養老保險,但家中稚子衰親,你卻不能不管。再牛叉的人,少不柴米油鹽,每個人都是娘養的,都要生兒育女。在下不反三俗,我就是個俗人。
最後,鄙人想說的是,做律師很難,在下不能鼓動後生,像我一樣,如此這般,彷彿很拉風。但我還想說,不吃葡萄,據說葡萄很酸,但吃過以後,才可能發現,葡萄原來很甜。鄙人現在所嘗到的葡萄,已經有點甜了,我很容易滿足,這是必須要交代的。
❺ 我們為什麼做律師
我覺得大部分人他們做律師是因為他們對於法律有一種追求,他們是熱愛法律這個專業的,他們是希望為社會得到公平正義的,還有一種他們要賺錢。
❻ 律師這么窮為啥要去當律師
律師不窮啊,這個律師當的好所以不窮!
❼ 求一篇文章:為什麼當律師
大學時讀的是法律專業,一心就想日後能當個律師。卻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當一名律師?後來在不斷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或者說是體會。
我想這個體會可以從四個層次上談,分別是職業、專業、行業以及事業這四個層次。
很多人,包括自己,開始時只是把律師當成一種職業看待,當律師就是為了掙錢養活自己的。因為在外界看來,律師職業是能掙很多錢的。於是很多人都想投身於律師職業希望能掙大錢。所以,在我的實際工作接觸中發現,其實有很多律師就是純粹為了錢而當律師的,什麼案子能掙錢就接什麼案子,誰給的律師費多就給誰服務,給得多就多服務,給得少就少服務。這種律師往往會因為過度追逐金錢而不惜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甚至觸犯有關法律法規。這一點,自己在律師事務所實習的時候不是沒有碰見的。如果當事人不小心找到這些唯利是圖的律師幫忙的話,那就得多加小心了!當然,現實中也是有不少律師勇於為當事人伸張正義而不過於計較金錢的。記得在自己以前實習的律師事務所里就有一位專門幫廣大打工者伸張正義的律師,可謂是勞動糾紛案的法律專家,受過他法律幫助的打工者不計其數。自己也曾經處理過一些勞動糾紛,深知處理勞動糾紛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很多律師都不願接這樣的案子。所以認識了這位律師以後,逐漸改變了開始的想法,不只為掙錢而當律師,而更多的是負上伸張正義,維護法律公正的社會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想當律師。
律師除了是一項職業,更是一門專業,需要很強的法律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執業經驗才能勝任。換句話說,律師是「吃腦的」。所以在獲得律師資格以前必須經過系統嚴格的法律專業教育和訓練,並且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後才能進入律師隊伍。雖然目前國家司法考試接受全社會的報名,但能通過考試的人員比例並不多,這就正好說明律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職業。所以只為了掙錢而不注重提高自身法律專業水平的人別指望能在這個隊伍中長久立足。再有,我們國家的律師在過去幾乎都是「雜家」,婚姻、繼承、合同、房產等等什麼案子都接,但隨著律師專業化道路趨勢的不斷加強,現在的律師開始逐漸變成「專家」了,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下工夫,這無疑對提高法律服務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律師自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麼能當律師。
僅把律師從職業提高到專業層次還遠遠不夠,律師還是一種行業。任何一位律師都代表著律師這一行業,律師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這一行業形象的好壞。對於這點,自己也是深有體會的。自己去法院旁聽的時候,不止一次地目睹律師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比如說庭上吸煙、打電話、打磕睡,中途無故離席等等。自己當時覺得十分反感,難道這就是我們律師應有的形象?!顯然地,作為律師,必須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並由此樹立律師行業的整體良好形象,增強該行業在社會公眾中的信譽和信任。這就是為什麼要當律師。
最後,還要把律師看成是一項事業。自己當時應聘一家律師事務所時,就是憑著「做律師要有事業心」這句話被錄用的。現實中,律師從事法律服務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只有事業心才能夠幫助律師一一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和險阻,達到最終目標。沒有為律師事業獻身的精神是永遠無法成為一名出色律師的。這就是為什麼敢當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