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態分析電子書
A. 歸類是人類的理性思維的
歸類 觀念,還不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全部內容。人類的重要特徵是製造工具。
歸類使替代物的指向性質改變了。最初的替代物是指向整個對象物的,替代物就等於對象物,替代物與對象物成為一對多的關系。歸類使替代物由指向某物轉變為指向物的某一屬性。多個對象物由於被認為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因而才能用一個替代物去指向。由指向物轉為指向屬性,人工替代物就不再被用來替代所指向的物,而是被用來替代對象的屬性了。
在現實中,物的屬性與實體是不可分的。在出現人工替代物之前,物的屬性是通過人體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當人工替代物能夠替代對象物的屬性時,人類就有了一種可見的、形式化的工具把屬性從實體上分離出來,從而能夠獨立地運演與把握屬性,即:在思維中通過運演與把握屬性的替代物,代替對於真實的與實體不可分的屬性的運演與把握。沒有替代物的產生,在思維中對屬性獨立的運演與把握是不可能的。這種被形式化地分離出來的能夠在思維中被獨立地運演與把握的屬性,是人類建立概念的基礎。抽象由此產生與完成。
B. 青年律師如何進行職業規劃
一、青年律師應當明確律師的職業定位
我國《律師法》所稱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從《律師法》對律師職業的定位來看,不管青年律師多麼特立獨行或者崇尚自由執業,都應當了解律師職業所具有的政治性。律師隨著國家和社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治建設的發展而產生、存在和發展。律師的職責之一就是維護好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促進國家的法治建設。沒有對法治的追求、維護和實現,就不可能有律師職業的存在發展。因此,青年律師應當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了解國家的政治背景與法治發展進程,堅決擁護憲法和法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參政議政、參與立法、執法、政府決策等重大事項,這是廣大律師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履行律師職責,促進律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其次,回到律師職業本身,律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這就意味著律師職業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律師來源於社會也植根於社會,律師是面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因此,青年在律師開展業務活動時需要積極廣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主動融入社會大眾,發現潛在的客戶,拓展更多業務,在為當事人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的同時也積極履行相應的社會職責,努力實現當事人利益、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再次,從我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律師作為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的特殊人才,執業活動具有獨立性。這里所說的獨立性並不是律師在開展執業活動時不受任何約束,而是指律師在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行為規范許可的范圍內,本著尊重事實和法律的精神,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地進行辯護或代理以及獨立地提出意見或建議,律師對於案件所涉及的所有專業問題的判斷來自於自己對事實的掌握和對法律的理解,依賴自己的意志獨立作出,律師自己對這種判斷正確與否負責,對案件當事人負責。
綜上所述,作為青年律師,在選擇律師職業這條路時就應當明確律師的職業定位,明確律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律師是憑借自身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為當事人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盡最大努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二、青年律師應當端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執業觀
不可否認,每一名執業律師都有自己的執業理念與思維方式,在執業活動中也會時不時顯現自身的個性與品格。尤其是青年律師,在入行初期由於對律師職業接觸不深,面對各色各樣的社會問題時往往都帶著一些批判意識和比較激進的想法,在處理相關案件過程中也總是帶著一些想當然的觀點,即使自己不懂但是礙於面子或者避免被指導老師批評教育,時常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辦理,導致代理的案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青年律師在開展業務活動時,懂得如何端正心態和樹立正確的執業觀,如何在利益面前堅守底線,在當事人合法權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第三人利益交錯或者沖突時尋找平衡點顯得尤為重要。
(一)青年律師應端正心態,擺正位置
初入行業的青年律師,由於沒有案源、缺乏經驗,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麼,怎麼去開拓案源,未來怎麼發展?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有些青年律師想到的已經不是怎麼辦好自己代理的案件,如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是這個案件能夠收取多少代理費或者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進而在執業過程中慢慢偏離律師道路,漸行漸遠。
因此,青年律師要端正心態,擺正位置。在選擇律師職業時起就要做好面臨沒有生活保障,沒有案源,沒有執業經驗的心理准備,做好承受壓力經受磨礪的准備。律師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青年律師執業過程中,要抱著學習的心態,積極主動向指導老師或者同事學習請教,爭取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案件中,這樣才能夠學到其他律師接待委託人,商談委託事項的方式方法。在參與案件辦理時要認真分析案情,查找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研究相關案件的審判觀點,總結經驗。同時,青年律師不能挑肥揀瘦只做有利益分配的案件,而應該從最基礎的做起,從最簡單的、最繁瑣的案件做起,在小案件中慢慢積累案源和辦案經驗。另外,青年律師在自己沒有案源時,要耐得住寂寞,心甘情願地幫助其他律師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並主動參與律師事務所的其他事務性工作,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贏得更多的鍛煉機會。
(二)青年律師應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嚴格遵守執業紀律
青年律師應當嚴格恪守職業道德與執業紀律,是因為職業道德與執業紀律會一直伴隨律師執業的全過程,並且會對律師的執業品格與職業素養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法律服務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有些同行為了贏取客戶而進行低價競爭或者對案件結果進行承諾,這些行為尤其應當引起青年律師的重視。青年律師執業初期的壓力確實非常大,但是這並不能成為其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理由。既然選擇做律師,就必須恪守執業紀律,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具體來說,就是青年律師在接待當事人的過程中,要時刻受到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約束,按照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解答當事人的問題,不得就案件作虛假承諾;在與當事人達成委託意向後,也要依法依規嚴格收案收費,做好案件登記與委託手續的辦理;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律師要堅守誠實信用,勤勉盡責地為委託人提供法律服務,盡最大努力維護好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嚴格履行保密義務;在處理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仲裁機關之間的關系時要嚴格遵守執業紀律,時刻牢記職業道德,根據法律賦予的執業權利,依法開展調查取證,參與庭審活動,律師不得為了自己案件的勝訴而與法官、檢察官進行非正常的接觸,更不能為了贏得官司採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偽造證據的等非法手段,致使審判、仲裁等出現錯誤。此外,青年律師在處理與同行關系時也要嚴格恪守職業道德與執業紀律,不得為了取得案件的代理而詆毀律師同行,而應當以端正誠信的態度及方式處理與同行之間的關系,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互相尊重事實,堅持以事實為依據,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提出有利於己方當事人的主張,共同營造良好的庭審環境,維護司法權威。
(三)青年律師應當堅持以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為核心,理性處理好各方的利益沖突
律師的主要職責是接受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託,擔任代理人或辯護人參加訴訟,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等。單從律師執業的目的來看,律師就是以自身的專業法律知識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這是律師執業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目的。然而,從更深層次的方面來看,律師接觸到的大部分案件都是社會性的問題,涉及到國家政治、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代理案件的結果不僅直接關繫到各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還關繫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法治建設的進程。因此,就律師的職業特性而言,律師在代理案件過程中除了直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之外,還應尋求最合理的方式解決各方利益的沖突,盡量兼顧各方利益。也就是說,律師在代理案件時,絕不能為了達到己方當事人的目的而罔顧事實,甚至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損害他方的利益或置他方利益於不顧,這樣的行為即使為當事人贏得了利益最大化,但是卻摻雜著雜質。而如果律師在代理案件過程中出現自身執業權利受到侵犯時,則應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理性地維權,如侵害仍未消除或者困難仍未解決,則可向相關主管部門申訴或要求給予合理解釋。畢竟,律師是法律專業人士,在代理案件過程中除了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外,也應當學會在執業活動中准確把握並處理好與當事人、法院、檢察院等各方之間的關系,明確律師的職業使命與社會責任,努力做到代理結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三、青年律師應明確專業方向,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由於歷史文化、教育水平、經濟及地理原因,西部地區的法律服務市場還是以一般的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為主,青年律師仍以傳統訴訟案件為主要業務領域,金融證券、股權轉讓、知識產權等非訴訟法律業務領域接觸較少,而高端非訴訟業務,如IPO、公司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收購、境外公司投資並購等業務更是難以接觸。可以說現在已經不是市場決定律師的專業方向,而是律師的專業方向決定未來的市場。
青年律師要走好專業化的路子,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執業初期即確定發展方向,選擇適合自己並且是自己感興趣內心喜歡的法律業務類型,即所謂的專業化定位。這就需要考慮諸多主客觀因素。主觀方面如原有專業法律知識及法律實踐能力、其他行業的專業知識、已有的社會關系領域及本所專業案源來源情況等等。客觀方面如本地區法律服務市場的需求、本地區的旅遊、礦產等資源優勢、國家法律、政策的規定等。比如,廣西的青年律師在制定職業規劃時,必須考慮清楚自身的專業優勢及所處的地緣環境。不能一開始就拋開傳統訴訟業務不做,盲目選擇高端業務方向,畢竟全廣西高端的非訴業務還是相當有限的,而且這些業務對專業能力及團隊配合的要求非常高,絕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下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西部地區產生了大量區別於傳統訴訟業務的專業化服務需求。而要滿足這些需求,沒有專業化的知識體系和服務能力,僅憑傳統的民商事訴訟知識和經驗,是根本不可能適應的。因此,青年律師應根據自己的特長,除了鞏固原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最大限度地對原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進一步拓寬。例如,金融證券、保險、房地產、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業務為職業目標的青年律師,應利用業余時間增加自己對這些領域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的認知程度。又如,以從事涉外法律業務為職業目標的青年律師應充分提高外語的語言能力,全面了解外國法及國際法律法學知識,爭取熟練掌握多種語言,以便進一步與外國客戶溝通,拓展更多的國外客戶。同時,不斷提高法律業務的實踐能力。律師的任何業務工作都離不開實踐,青年律師的成功之路也必須以實踐作為基石。總之,青年律師只有精通某個領域或者某個專業的法學知識,熟悉該方面的法律法規,並不斷學習發達地區律師的相關辦案經驗和技巧,才能更好地開拓思路,跟上時代步伐,在激烈的法律服務競爭中開拓出自己的市場,才能為當事人提供更具有專業性層次的法律服務,成為處理某個專業領域法律問題的專家。
四、青年律師不僅要有法律思維,還要有互聯網思維
從執業律師的角度來說,法律思維即根據案件的情況,按照法律的邏輯歸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法律思維很大程度上要求律師在接觸案件時要學會透過案件的表象發現其內在的問題,不能只看到一方的損失及傷害就感性地作出片面結論,而應當將法律事實從感情與混亂的表象中剝離出來,通過理性的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於青年律師來說,法律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堅定的規則思維、理性的邏輯思維,嚴密的證據思維,這些思維方式將會伴隨著青年律師的一生,並且在執業活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法律思維主要還是體現在律師處理案件及解答法律問題的過程中,它對於律師專業品牌和形象的推廣作用仍然非常有限。隨著我國網路信息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思維」已成為各行各業追捧的熱詞。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律師的工作環境已經完全被改變,律師的工作地點已不局限於律所,而可能在家裡、車上、咖啡廳等地方;律師的工作方式已不局限於電話或者面談,而是可以通過網站留言、微信聊天、語音或視頻聊天等方式。律師的案件來源也不再只是熟人介紹或口碑相傳,而是只要有互聯網思維和法律需求的客戶隨時隨地都可能成為你的客戶。因此,律師尤其是青年律師更應該與時俱進,積極發現互聯網給來的技術革新,不斷培養互聯網思維,准確定位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和自己的客戶,努力塑造專業品牌和形象,不斷更新執業技能,藉助互聯網宣傳推廣自己,不斷贏得自己在法律服務市場中的一席之地。
C. 劉思達的基本情況
劉思達,1980年生於北京,祖籍雲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現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社會學系、法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律師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社會學與職業社會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關於中國法律職業的實證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外法學》《社會學研究》《社會理論》《北大法律評論》《清華法治論衡》《法律和社會科學》《交大法學》、Law & Society Review、Law & Social Inquiry、China Quarterly、Wisconsin Law Review、Fordham Law Review、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Symbolic Interaction等學術期刊上發表過二十餘篇中英文論文,並著有《失落的城邦:當代中國法律職業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態分析》(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譯著,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等學術著作。
D. 低迷的鋼鐵行業是否將被互聯網顛覆 「互聯網 + 鋼鐵」 的機會在哪
請你看看權威專家的分析,對你的思路有所裨益。「互聯網+」與鋼鐵如何融合
原創 2016-07-27 《中國冶金報》 冶金傳媒
《中國冶金報》記者 郭俊國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互聯網+」與鋼鐵應當有怎樣的「親密接觸」?「互聯網+」在鋼鐵行業有著怎樣的新任務?鋼鐵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是什麼?鋼鐵行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應當有怎樣的新思考?
帶著這些問題,7月23日,在由中國冶金報社主辦的2016(第二屆)中國鋼鐵產業鏈電商高峰論壇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詳細解讀了「互聯網+」助力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任務、新動能和新思考。
新任務: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鋼鐵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考慮『三去一降一補』,同時考慮如何培育新的動能。」安筱鵬表示,推動鋼鐵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促進形成新動能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安筱鵬指出,《國務院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具體來講,在互聯網與各個環節的融合中,製造是關鍵環節,製造業是主戰場,製造企業是主力軍,構建一個智能製造的生態系統是制高點。
互聯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目前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環節向製造環節擴散,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從人人互聯到人物互聯,再到物物互聯。目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面臨著挑戰,傳統的工業網路是各自封閉、諸侯割據的;同時,工業互聯網也面臨著思維方式的碰撞,互聯網與製造業的融合帶來了新舊思維的碰撞和新舊秩序的更替,以及新規則的重建。
安筱鵬分析認為,從互聯網與消費領域和製造領域的融合的特徵來說,消費環節更多的是價值傳遞,製造環節更多的是價值創造;消費領域的融合帶來的是交易效率的提高,製造領域融合帶來的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消費領域既要考慮「踩剎車」又要考慮「踩油門」,處理好業務創新與加強監管的關系,製造領域與互聯網融合,更多的是如何鼓勵、支持,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踩油門」的問題;消費領域的融合關繫到各種社會利益如何調整,製造領域的融合將帶來國際巨頭傳統勢力范圍的重構;消費領域活躍主體主要是互聯網企業,而製造與互聯網融合的主力軍仍是製造企業。
新動能:深化鋼鐵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安筱鵬介紹,從2009年開始,工信部對29個行業的兩化融合水平進行了分期分批的評估。基於評估的結果、經驗和結論,工信部組織編制了《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以下簡稱《評估規范》)。基於《評估規范》,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分成了基礎建設階段、單項應用階段、綜合集成階段和協同創新階段4個階段。在《評估規范》中,綜合集成是企業兩化融合邁向中高級階段的標志,其中,包括產品設計與製造集成管理、經營管理與生產控制的集成管理、產供銷的集成管理、財務與業務的集成管理、決策支持的集成管理等方面。
綜合集成是推進兩化融合的核心理念,德國的工業4.0的核心理念也是推進企業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因此,工業4.0和兩化融合在核心理念、主要任務和具體做法等諸多方面,是殊途同歸、如出一轍、異曲同工的。
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是當前兩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務。「過去幾年,鋼鐵行業大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走在了相關行業的前列。」安筱鵬結合工信部兩化融合服務平台上5萬多家製造企業兩化融合的評估數據,詳細介紹了中國鋼鐵行業在這方面的進展情況和主要特點。
1
一是鋼鐵行業基礎自動化全面普及,已成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持續創新的基礎。裝備和工藝信息化水平是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生產過程優化控制的關鍵環節,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工藝、新流程、新設備和新技術。中國鋼鐵行業基礎自動化在燒結、煉鐵、煉鋼等主要生產工序和流程中應用已得到廣泛普及,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生產設備數字化率分別達到64%、47%。
2
二是鋼鐵行業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企業經營決策質量。信息技術正融入鋼鐵行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營銷等各個環節,其能源管理和質量管理普及率明顯高於其他傳統行業,企業資源管理和製造執行系統在重點企業全面普及,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已經成為鋼鐵工業裝備、工業能力、工業素質、工業活動的內生要素,實現了決策的及時、高效和科學。
3
三是鋼鐵行業的大型企業整體處於單項覆蓋向集成提升發展的階段,綜合效益開始體現。「綜合集成是企業邁向中高級階段的重要標志。」安筱鵬表示,從行業整體的兩化融合水平來看,鋼鐵行業在傳統行業中,大概處於中游水平。企業的信息化投入與收益之間是有階段性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只有從單項應用邁進綜合集成之後,企業信息化的收益才會呈現指數化的增長。
4
四是鋼鐵行業大型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高。根據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發布的全國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報告,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是指智能製造就緒企業與全部企業的比率。其中,智能製造就緒企業是指同時滿足關鍵工序數控化率不小於50%、實現管控集成和產供銷集成,處於集成提升或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鋼鐵行業大型企業智能製造就緒度為14%,在10個傳統行業中位居前列(僅次於汽車工業)。
新思考:推動鋼鐵行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安筱鵬介紹,工信部也在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範,並從供給側的角度來考慮如何在製造企業的「雙創」平台、工業大數據服務平台、工業電子商務平台、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和信息物理系統等方面推動和支撐製造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和營銷服務,特別是工信部准備推動工業電子商務的試點示範,重點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製造企業自身的銷售采購平台,其二是工業電子商務的第三方平台。
關於如何推動鋼鐵行業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安筱鵬提出了以下建議:
1
一是加速普及在線采購,構建高效、透明、協同、低成本的新型采購體系。在線采購可提高企業采購效率,降低采購成本,是降成本的重要手段。同時,電子商務已經成為鋼鐵企業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據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台上5萬多家製造企業兩化融合的評估數據,目前,鋼鐵行業大型企業在線采購額佔比為18.19%,中型企業為32.74%,遠高於小型企業的14.21%。但與此同時,鋼鐵行業大企業在線采購額占采購額的比例(18.19%),在鋼鐵、建材(21.5%)、醫葯(22.3%)、采礦業(24.3%)、石化(36.2%)、機械(28.6%)六大行業中,比例最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
二是推動線上線下銷售一體化,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產銷一體化營銷體系。隨著客戶對交貨周期、產品質量、庫存配送要求越來越高,鋼鐵產業正在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營銷體系,是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去庫存的有效手段,並已成為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大企業已建立起的完整的線下銷售網路體系相比,中小企業對線上銷售網路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線下渠道向線上渠道轉型的步伐更快。目前,鋼鐵行業網上銷售率平均為14.45%。其中,大型企業為12.77%,中型企業為16.68%,小型企業為17.97%。
3
三是積極培育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推動傳統鋼貿流通體系變革。當前,鋼鐵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迅猛發展。據有關機構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鋼鐵電子商務平台已累計300餘家,在全國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台中佔比48%。在成交量1000萬噸以上的鋼貿商中,第三方平台交易量超過70%。第三方交易平台推動鋼廠直營,促進生產流通一體化;跨越多級代理商,大幅縮減鋼鐵流通層級,簡化交易過程;融合物流、加工、金融等多方服務主體,實現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統一,加快構築新型鋼鐵流通生態圈。
4
四是引導電子商務平台從「產品」交易向「能力」交易轉變,構建產業新生態。互聯網拓展了交易的空間和對象,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實現從信息交互的互聯網到產品交易的互聯網,再到能力交易的互聯網的轉變。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解決了能力交易的交易主體(誰和誰交易)、交易對象(交易什麼)和交易過程(怎麼交易)3個最基本的問題。要積極推動鋼鐵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交易對象從產品向能力拓展,有效提高閑置設備、空間、人員的利用率,積極化解過剩產能,促進鋼企服務化轉型;同時使大量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使用一些更優質的製造資源,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新型生產體系。
安筱鵬認為,對於鋼鐵行業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未來的發展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過流通環節的電商化構建新型的鋼鐵流通體系;第二個階段,引進製造環節的互聯網化,鋼鐵行業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的智能化,並與電商的數據進行對接,實現加工配送等能力的在線交易;第三個階段,隨著技術、數據、業務流程以及組織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發展,會出現一個面向新型能力、面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新的產業生態。
5
五是培育定製化生產等新型能力,催生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定製化生產是工業4.0的邏輯起點。安筱鵬表示,面對鋼鐵行業當前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的形勢,在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需要加快培育鋼鐵行業定製化等新業態、新模式,這也是去產能、去庫存的重要手段。鋼企要提高附加值高、製造周期長、工藝要求復雜的汽車板、家電薄板、不銹鋼板、硅鋼片等產品的製造水平和供給能力,建立面向市場、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生產組織體系,根據產品市場行情和盈利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優化配料,快速生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縮短交貨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庫存配送,提高市場應變能力。
E. 劉思達的學術成果
《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版;
《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譯著),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失落的城邦:當代中國法律職業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015. 「Law』s Social Forms: A Powerless Approach to the Sociology of Law.」Law & Social Inquiry, forthcoming.
2015. 「Boundary Work and Exchange: The Form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ervice Market.」Symbolic Interaction, forthcoming.
2014.「Migr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Mobility of Chinese Lawyers.」Law & Policy36(2): 165-194.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Ethan Michelson)
2014. 「The Trial of Li Zhuang: Chinese Lawyers』 Collective Action against Populism.」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1(1): 79-97. (Sida Liu, Lily Liang, and Terence C. Halliday)
2013. The Legal Profession as a Social Process: A Theory on Lawyers and Globaliza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38(3): 670-693.
2012. 「Palace Wars over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In-House Counsel i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sconsin Law Review 2012: 549-571.
2012.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ow ChineseLaw Firms Survived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dham Law Review 80: 2847-2866. (with Xueyao Li)
2011.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olitical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Chinese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Law & Society Review45(4): 831-865.
2011. 「With or without the Law: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Ordinary Legal Work in China, 1979-2003.」 Pp. 234-268 in Chinese Justice: Civil Dispute Resol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s. M. Y. K. Woo, M. E. Gallagher, and M. Goldma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Lawyers, State Official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Symbiotic Exchange in the Chinese Legal Services Market.」 China Quarterly 206: 276-293.
2010. 「What Do Chinese Lawyers Want? Political Values and Legal Practice.」 Pp. 310-333 in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d. C. Li.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ith Ethan Michelson)
2010. 「The Politics of Crime, Punishment, and Social Order in East Asia.」 Annual Review of Law & Social Science 6: 239-258. (with David Leheny)
2009. 「Recursivity in Legal Change: Lawyers and Reform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Law & Social Inquiry 34(4): 911-950. (with Terence C. Halliday)
2008. Globalization as Boundary-Blurring: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Law Firms in China』s Corporate Law Market.」 Law & Society Review 42(4): 771-804.
2007. 「Birth of a Liberal Moment? Looking through a One-Way Mirror at Lawyers』 Defens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in China.」 Pp. 65-107 in Fighting for Political Freedom: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Legal Complex and Political Liberalism, eds. T. C. Halliday, L. Karpik, and M. M. Feeley. Oxford: Hart Publishing. (with Terence C. Halliday)
2006. 「Client Influence and the Contingency of Professionalism: The Work of Elite Corporate Lawyers in China.」 Law & Society Review 40(4): 751-782.
2006. 「Beyond Global Convergence: Conflicts of Legitimacy in a Chinese Lower Court.」 Law & Social Inquiry 31(1): 75-106.
《中國法律的形狀》,《中外法學》,2014年第4期,第1024-1044頁。
《法律職業的政治命運》,《交大法學》,2013年第1期,第93-100頁。
《中國涉外法律服務市場的全球化》,《交大法學》,2011年第1期,第145-172頁。
《法律邊疆地區的糾紛解決與職業系統》,《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0-156頁。(與吳洪淇合作)
《中國法律社會學的歷史與反思》,《法律和社會科學》,2010年第7卷,第25-31頁。
《法律職業研究的死與生》,《社會理論》,2009年第5期,第1-16頁。
《立法、實踐與政治過程:談「冤案」與律師刑事辯護難的成因》,《清華法治論衡》,2008年第10輯,第73-89頁。
《客戶影響與職業主義的相對性:中國精英商務律師的工作》,《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第9卷第1輯,第29-55頁。
《當代中國日常法律工作的意涵變遷(1979-2003)》,《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第90-105頁。
《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1期,第197-224頁。
《分化的律師業與職業主義的建構》,《中外法學》,2005年第4期,第400-414頁。
《法律移植與合法性沖突:現代性語境下的中國基層司法》,《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51頁。
《經典社會理論中的法律:馬克思、塗爾干、韋伯與法律社會學》,收於《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高鴻鈞、馬劍銀(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381-403頁,2006年。
F. 毛概復習資料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及其科學內涵
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第一,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主要內容和科學內涵
答: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P13、14,稍加潤色即可)。 主要內容:①新民主主義革命;②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論;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⑥黨的建設理論;⑦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⑧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 科學內涵:核心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其具體內涵概括為三句話: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答: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實踐,人們對如何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發生過曲折。毛澤東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確犯有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的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答:時代主題的轉換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社會歷史條件:①理論基礎:廣義—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狹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②歷史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文化大革命」和蘇聯的興衰;③現實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補充: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它的主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其實質是如何發展生產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
2、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答:鄧小平理論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領導權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答: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領導權: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
4、中國革命為什麼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及其相互關系
答: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無民主外有強權,因此,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第二,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這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從農村到城市;第三, 反革命勢力控制了城市與交通要道,農村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這也決定了中國革命必然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方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結合,是紅色政權建設的總概念。關系:(1)土地革命是這一思想的中心內容;(2)武裝斗爭是工農武裝割據的主要斗爭形式;(3)建立相對鞏固的根據地,是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戰略依託;沒有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就會成為流寇主義,土地革命也無法深入開展。以上三者密切聯系,缺一不可。
5、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步驟方式
答: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農業改造:通過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採取引導說服教育的方針,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在不挫傷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基礎上引導農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個體經濟變為合作經濟,農民逐步擺脫貧困的狀況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與此同時,黨中央制定並貫徹執行了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其他中農,發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後消滅富農剝削的階級政策。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中央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方式。所謂贖買就是國家有償將私營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第一階段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第二階段實行個別企業公私合營;第三階段是推而廣之,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6、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和前途
答:性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特點:經濟形態上,是一種多元的經濟結構,社會主義因素與資本主義因素及個體經濟同時並存;在政治形態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個階級的專政,而是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在文化上,實行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文化屬於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 前途:社會主義。
(四)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答: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2、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答: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答:①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②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
答:①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②毛澤東思想貫通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兩大理論體系的邏輯中介;③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參考: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於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2.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六)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1、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理論成果: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P113),陳雲關於「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P115,注意領會精神!)
2、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兩個原則的闡述
答: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
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發展才是硬道理」?
答:①發展才是硬道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②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③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適應時代主題變化的需要。
(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
答: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2)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我國基本實現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這種長期性,是由歷史前提、現實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決定的。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前提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原來處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②我國現實的國情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不發達階段。③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
答: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2)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最寶貴的經驗,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
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答: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展現了美好的前景,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成為全國人民為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行動綱領,意義重大。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將雄辯地向世人證明中國社會主義是成功的,社會主義是優越的。
4.(21世紀頭20年是關鍵時期)怎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答: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主義公平爭議;③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④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八)社會主義的改革和對外開放
1、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准「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
答:①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②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③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革命、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主要內容?
答:①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②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③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闡明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狀況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的社會矛盾。
(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建國初期選擇計劃經濟的主客觀依據;
答:從客觀條件看,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國民經濟實力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很少;從主觀條件來說,當時在理論上普遍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
(2)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①鄧小平主張恢復市場的功能。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不利於調動人民勞動的積極性,同時統購統銷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義的方式進行分配;②鄧小平認為市場經濟或者計劃經濟並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主要標志;③鄧小平認為計劃經濟的企業管理制度使企業喪失了自主性,對人才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運用造成了企業效率低下,利潤率難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終很低,因此鄧小平希望建立和現在世界上發達國家相似的股份制企業制度。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答: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中國國情。
3.為什麼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答:這是由公有制的性質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①公有制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同社會發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經濟基礎。③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④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經濟前提,也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不右缺少的物質保證。
4.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
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從而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
5.非公有制經濟的組成、地位和作用。
答:組成: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製成分等。 地位、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答: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確立這一分配製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確看待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
7.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答: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新的工業化戰略。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兩個堅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三個轉變」:(①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③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8.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答: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突出抓好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努力推進生態文明;二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
(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相互聯系和有機統一 。
答: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和程序,堅持把這三者統一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實踐中。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第二,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第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
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3、依法治國的內涵,實施依法治國的意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答:內涵: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意義:①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②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③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④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十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根本任務。
答:基本方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務: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答: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關系:①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內容。②在全體人民群眾中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和時代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就具有邏輯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③榮辱觀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榮與辱反映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價值反思。榮辱觀的實質內容是社會評價標准和個體自我評價標準的體現。
3、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答:思想道德建設: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獻身精神,有豐富的知識和真才實學,有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有高度的紀律修養和高尚的道德風尚,有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體魄。要加強道德建設保護力度,加強政策導向性保護。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①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②要堅持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把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力爭取得重要突破;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④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鑄造我國科技事業的新輝煌;⑤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質。
(十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現實依據
答: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 現實依據:①這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②這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③這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
答:①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③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4、如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建設
答: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①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②優化教育結構;③推進教育改革創新;④堅持教育公益性質。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①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②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③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④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②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①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②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③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④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⑤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G. Ystar金融生態,如何形成的
金融生態理論的提出的主要誘因是當前我國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生態系統失衡。這一狀態如果不果斷地加以改變,將威脅金融業的穩定,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
表現
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
①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把握不準。眾說紛紜的金融生態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態理論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態實踐的准確性,使宏觀部門無從著手,微觀部門無所適從;
②金融生態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對金融生態、金融環境、金融機制、金融規律在運用中相互串用,導致金融生態的目標不清,渠道不明,容易變成一個大雜燴。
③保護金融生態的工作機制和模式不清,對金融生態的狀態評價沒有標准,使具體調研和考察依據不明。
④由於對金融生態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缺少認識和理解,很多人對金融生態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夠,甚至有人認為是一種炒作和趕潮流。本文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推動金融生態理論的發展和統一。
研究
金融生態是個仿生概念,經濟學辭典中很難找到類似術語。在國內,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並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上海證券報獨家首發《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總報告核心內容——城市金融生態分析框架。
平常所稱生態環境,主要是生物學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並間接地、潛在地、長期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
依照這樣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態包含了系統內以及系統間各種關系的總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有機鏈。如果把金融看作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那麼,金融生態就是由金融子系統和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系統所組成的生態鏈,這個生態鏈與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正如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由其自身條件和其所處的外部環境二者共同決定的一樣,金融機構作為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員,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設和經營水平
H. 圖書分哪些種類
圖書按學科劃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圖書。
按文種劃分為:中文圖書和外文圖書。
按用途劃分為:普通圖書和工具書。
內容劃分:小說、兒童讀物、非小說類、專業書、工具書、手冊、書目、劇本、報告、日記、書集、攝影繪畫集。
特徵劃分:線裝書、精裝書、平裝書、袋裝書、電子書、有聲讀物、盲人書、民族語言書。
(8)割據的邏輯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生態分析電子書擴展閱讀
與其它出版物相比,圖書的特點為:
1.內容比較系統,全面,成熟,可靠;
2.出版周期較長,傳遞信息速度較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圖書的定義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內49頁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書名和著者名,編有國際標准書號。有定價並取得版權保護的出版物稱為圖書。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I. 關於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一些問題!跪求高手解答!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古代史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 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 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 ②非攻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大一統 ;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五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於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1)經世致用思想: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