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信民法律服務所
『壹』 法律服務所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法律服務所是基層法律工作服務者的法律機構。
法律服務是指法人或自然人為實現自己的正當權益,提高經濟效益,排除不法侵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聘請律師以其法律知識和技能提供服務的專業活動。法律服務所顧名思義,就是法律工作者為其他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法律服務的組織。
法律服務所的業務范圍,大致可以有8大類。除了刑事訴訟案件不能辦理外,其他的業務都是可以辦理的。在司法助理員的帶領下,開展法律宣傳教育以及其他相關工作。工作人員還可以應聘法律顧問,擔任所在轄區以及街道部門的法律方面的顧問。
代理參加民事行政方面的訴訟案件。代理非訴訟方面的業務,做合同審查協議章程的法律文書以及談判磋商仲裁活動。可以主持調解糾紛,爭議營業性質的財產信息上的民事糾紛。抵達各種各樣除刑事訴訟以外的法律問題。代寫法律和非法律方面的法律文書。可以辦理簽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設立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志願者等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支付法律援助補貼。
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依法為沒有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和規范法律援助志願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個人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作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志願者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
『貳』 公證處和法律服務所的問題
公證處是國家公證機關。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
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公證工作改革的方案》的有關規定改制的公證處應成為執行國家公證職能、自主開展業務、獨立承擔責任、按市場規律和自律機制運行的公益性、非營利性的事業法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第六條規定: 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
務范圍
1.辦理各類法律行為公證。包括:各類合同、協議、委託、聲明、招標、投標、拍賣、貸款、抵押、股票發行、股份制企業的創立、有價證券轉讓、票據拒付、提存、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商品房的買賣、預售、房屋租賃、各類社會活動、保全證據以及繼承、收養、遺囑、贈與等。
2.辦理各類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的公證。包括法人資格證書、公司章程、資產負債表、董事會決議、資信證明、商標注冊證書、存款證明、各類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成績單、結婚證書、離婚證書等。
3.辦理各類具有法律意義事實的公證。包括:意外事件、空難、海難、出生、生存、死亡、親屬關系、國籍等。
4.辦理各類具有法律意義的文件上的簽名、印鑒屬實,付本、節本、譯本、影印件與原件相符的公證事務。
5.賦予債權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此外公證處還可向當事人提供公證法律咨詢、代當事人起草、修改法律文書,並根據《擔保法》的規定,辦理相應的抵押物登記,以及向當事人提供其他非訴訟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所,顧名思義,也即沒有律師(相對於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是指法人或自然人為實現自己的正當權益,提高經濟效益;排除不法侵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聘請律師以其法律知識和技能提供服務的專業活動。面向社會開展法律服務業務的市場中介組織。
法律服務所的業務范圍非常廣泛,除不能辦理刑事訴訟案件外,幾乎可以涉足律師事務所的全部業務范圍,總體來說有八大類:
(1)應聘擔任法律顧問:擔任本轄區的鄉鎮、街道政府及其各行政管理部門、村民委員會、鄉鎮企業、事業單位、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個人合夥組織及公民的法律顧問;
(2)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
(3)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審查合同、協議、章程等法律服務文書,參與協商和談判,參與協調、仲裁活動,申請行政復議,代理合作、擔保、分家析產等單項民事、經濟法律事務等;
(4)主持調解糾紛、經濟、勞動爭議、生產經營性糾紛及具有財產利益性質的民間糾紛;
(5)解答法律咨詢:解答法律問題、各項具體法律事務的方法和途徑及政策咨詢;
(6)代寫法律事務文書:訴訟法律事務、非訴訟法律事務及其他有法律意義的文書;
(7)協助辦理公證:協助開展證前服務、辦理公證申請、辦證過程中的有關事項及證後服務;
(8)辦理鑒證:在積極開展協辦公證業務的基礎上,應當事人的申請,可以對一些內容單一、權責明確、標的額小、履行期短的協議或合同給予審查和證明,並監督協議或合同的履行;
(9)協助司法助理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其他有關業務工作。
『叄』 有償服務的法律服務所是否要辦營業執照
國務院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
法律服務所應當工商注冊登記,其理由如下:
一、各省市級司法局是在濫用職權,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年審之機借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的名義收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會員費400-600元/年、基層法律服務所會員費1200-1500元/年,不交會員費司法行政機關就不予年審注冊,各省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每年收取會員費百萬元左右,拿來做什麼呢?那就是司法行政官員吃喝玩樂嫖娼賭博等費用政府機關報銷不了就拿到市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報銷。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展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隊伍。推動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建立激勵法律服務人才跨區域流動機制,逐步解決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匱乏問題。各省市司法局並未向社會公布有能力有條件的公民可申請從事法律服務。而是暗地圍繞著他們所謂的基層法律服務所進行通知在內人員,實行壟斷經營,給廣大法律消費者帶來高消費負擔。因實行壟斷服務,服務質量嚴重不好,導致造成很多民事冤假錯案,上訪信訪人員不斷增加,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於2003年8月27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四條規定「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才能設定行政許可的規定,國務院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為契機,於2004年5月19日作出國發〔2004〕16號《國務院關於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在第68、69項分別取消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認可」和「基層法律服務所設立核准」行政審批。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四條第二款「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的規定」,於2004年6月29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12號發布了《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在第75項保留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核准」行政審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施行了10年多時間了,但到目前為止,國務院沒有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有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核准」法律,也沒有制定有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核准」的法規。基層法律服務所由司法行政機關核准成立沒有法律法規依據。
『肆』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否代理轄區外當事人案件
1、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以代理當事人一方住所在本轄區內的案件,在這類案件中,可以作為本轄區當事人的代理人,也可以作為非本轄區當事人的代理人。
2、民事案件中,雙方當事人住所都不在本轄區內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得代理。
《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八十八條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司法部關於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的批復》
江蘇省司法廳:
你廳《關於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能否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的請示》(蘇司辦[2002]69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根據《鄉鎮法律服務業務工作細則》第二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民事、經濟、行政案件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因此,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
『伍』 「法律服務所」和「律師事務所」代理案件收費標准一樣嗎
肯抄定不一樣啦,檔次都不同,法律服務所是相當於半自助性質,而律師事務所是盈利機構。
法律服務所接受委託人委託,辦理或代理法律事務,是收費的,與律師事務所的業務有較大區別,法律服務所不能擔任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辯護人,而且根據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八條規定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法律援助中心接受經濟困難的委託人申請,批准法律援助的,無償代理案件,不收費。
『陸』 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跨省調查取證可以嗎
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跨省調查取證是可以的,如果有需要的話是可以去跨省調查取證。
『柒』 司法部l回復取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跨區域代理新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來於適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八十八條 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捌』 平多忠法律服務所在什麼地方
最高院的老爺們,怎麼可能這么快就答復?早著呢!慢慢等吧。 一、先學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這個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院審委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其中第八十八條規定的關於訴訟中國人部分,引起了全國所有基層法律工作者強烈不滿。具體的條款內容如下: 第八十八條:訴訟中國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二、爭議的焦點是:第八十八條第2款規定:(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主要是:提交「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這個規定是既不合理不合情又是錯誤的。主要有幾個理由: 1、〈解釋〉超越職權。 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 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 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中國范圍依法應有人大常委會做出「具體含義」的法律解釋,最高法才有權力依據其做出適用的司法解釋。 2、違背客觀規律。 基層法律服務機構早已於2000年與政府部門實行脫鉤,基層法律工作者與律師早已同為法律服務市場主體。已明確了統一的規制,成為了「自主執業、自收自支、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自律性運行機制的機構,在合夥制的運轉下,在法律服務市場公平競爭中,正在推動法律服務行業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中。 3、、違反聽證程序。 該司法解釋出台前,未召開聽證會,也無一人法律工作者發表意見,僅憑專家拍腦袋閉門造車,程序不合法。 4、關於出具「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的疑問。 (1)本轄區不明確。 (2)本轄區的證明,由哪個部門出具。 (3)本轄區不出具時,怎麼辦?如有一個外地人,在我社區租賃房屋居住一年以上,既未在公安局機關辦理暫住證,更不可能在本轄區登記注冊。故,若委託法工中國,因本轄區對此人不熟悉不了解拒絕出具是可能存在的。 (4)沒有強制性規定,本轄區必須出具證明材料。 (5)公民中國與律師中國、法工中國都是有專業素能差異的。若出具證明材料的話,與公民中國無異。 5、將基層法律工作者一棍子全打倒了。 法律工作者,由20世紀80年代由鄉鎮法律工作者發展而來,事實上,法工與律師及其他法律服務人都是推進依法治國的並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 因此,法律工作者們強烈建議修改該條款,具體改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除中國刑事、涉外外)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證明材料。 本回答由法律法規分類達人 胡海天推薦
『玖』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能到派出所調公民戶籍信息嗎
可以委託律師查到對方的戶籍信息。但有一定的工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