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莫憲德律師

莫憲德律師

發布時間: 2022-02-15 03:01:59

❶ 占察法門是末法時期的法門。古代有大德高僧修習這個法門嗎

藕益大師、弘一大師這兩位大家一般都比較熟悉。他們是修習地藏占察懺的。
另外,我想特別提的是古朝鮮的一位高僧,特別弘揚占察法門。

釋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萬頃縣人(或作豆乃山縣。或作那山縣。今萬頃。古名亘乃山縣也。負寧傳釋□之。鄉里。雲金山縣人。以寺名乃縣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母吉寶娘。姓井氏。年至十二歲。投金山寺崇濟法師講下。落彩請業。其師嘗謂曰。吾曾入唐受業於善道三藏。然後入五台。感文殊菩薩現受五戒。表啟曰。勤修幾何得戒耶。濟曰。精至則不過一年。表聞師之言。遍游名岳。止錫仙溪山不思議庵。該煉三業。以亡身懺□□□初以七宵為期。五輪撲石。膝腕俱碎。雨血嵓崖。若無聖應。決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終。見地藏菩薩。現受凈戒。即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時齡二十餘三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靈山寺(一名邊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

果感彌力。現授占察經兩卷(此經丹陳隋間外國所譯。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經授之耳)並證果簡子一百八十九介。謂曰。於中第八簡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簡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簡子是我手指骨。余皆沉檀木造。喻諸煩惱。汝以此傳法於世。作濟人津筏。表既受聖莂。來住金山。每歲開壇。阪張法施。壇席精嚴。末季未之有也。風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羅州。島嶼間魚鰲成橋。迎入水中。講法受戒。即天寶十一載壬辰二月望日也。或本雲元和六年。誤矣。元和在憲德王代(去聖德幾七十年矣)。景德王聞之。迎入宮闥。受菩薩戒。嚫租七萬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品施絹五百端。黃金五十兩。皆容受之。分施諸山。廣興佛事。其骨石今在缽淵寺。即為海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領。曰永深寶宗信芳體珍珍海真善釋忠等。皆為山門祖。深則真傳簡子。住俗離山。為克家子。作壇之法。與占察六輪稍異。修如山中所傳本規。按唐僧傳雲。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懺法。以皮作帖子二枚。書善惡兩字。令人擲之。(這種懺法不如法,此是錯解占察經意)得善者吉。又行自撲懺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接響。同行官司檢察謂是妖妄。彼雲。此搭懺法依占察經。撲懺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大山崩。時以奏聞。乃敕內史侍郎李元撰。就大興寺問諸大德。有大沙門法經彥琮等。對曰。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寫而傳者。檢勘群錄。並無正名譯人時處。搭懺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試論之。青州居士等搭懺等事。如大儒以詩書發冢。可謂畫虎不成類狗者矣。(想要修懺法,卻錯會經義)佛所預防。正為此爾。若曰占察經無譯人時處。為可疑也。是亦擔麻棄金也。(認為占察經譯者不明,就廢棄此經,實在是丟了金子,去見芝麻)何則詳彼經文。乃悉壇深密。洗滌穢瑕。激昂懶夫者。莫如茲典。(此經義理深厚,除盡業障沒有別經可比)故亦名大乘懺。又雲。出六根聚中。開元貞元二釋教錄中編入正藏。雖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優矣。豈與搭撲二懺同日而語哉。如舍利弗問經佛告長者子邠若多羅。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凈。多羅奉教。日夜懇惻。至第五夕。於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帚若刀錐斧等。墮其目前。多羅歡喜問於佛。佛言是離塵之相。割拂之物也。據此。則與占察經擲輪得相之事奚以異哉。乃知表公翹懺得簡。聞法見佛。可謂不誣。況此經若偽妄。則慈氏何以親授表師。又此經如可禁。舍利問經亦可禁乎。琮輩可謂攫金不見人。讀者詳焉。贊曰。

現身澆季激慵聾靈岳仙溪感應通
莫謂翹勤傳搭懺作橋東海化魚龍

真表律師。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裡人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許之。師往金山藪順濟法師處容染。濟授沙彌戒法傳教供養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曰。汝持此戒法於彌勒地藏兩聖前。懇求懺悔。親受戒法。流傳於世。師奉教辭退。遍歷名山。年已二十七歲。於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乃干為糧。詣保安縣。入邊山不思議房。以五合米為一日費。除一合米養鼠。師勤求戒法於彌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記。發憤捨身嵓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師更發志願。約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懺悔。至三日手臂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薩手搖金錫來為加持。手臂如舊。菩薩遂與袈裟及缽。師感其靈應。倍加精進。滿三七日。即得天眼見兜率天眾來儀之相。於是地藏慈氏現前。慈氏磨師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懇求懺悔。地藏授與戒本。慈氏復與二栍。一題曰九者。一題八者。告師曰。此二簡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覺。又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以此當知果報。汝舍此身受大國王身。後生於兜率。如是語已。兩聖即隱。

❷ 有關遺失的《六根聚經》的零碎記載:

真如妙理體離無有一異。凡聖染凈等一切邊邪之相。若欲造詣。必須正念。正念即正慧正慧即是直心也。斯則理無別故。向心必直。故占察經說。真如能成行人質直心故。如蛇行性曲入筒則直。三昧調心亦復如是。此中正念即真如三昧也。二行本者。此直心通與二行為本也。下之二心別為行本。所以此通與二行為本者。謂念真如具無漏功德。一切眾生同有此性。皆當作佛。以知具德故。能起自利行。以知性同故。能起利他行(行所依本)又以念真如非前際生非後際滅故。能令二行究竟無有疲厭(行不斷本)又知此性離言說分別。畢竟平等故。能令二行離相成無漏因(行相應本)故此一心通為二本也。論樂集等者。

占察經文殊般若並雲。若人慾生他方現在凈妙國土。應當隨彼國土佛名一心誦念。願往生者必得往生

父依占察法知子有二相
處俗作輪王出家成正覺
菩薩既成立慈愍諸群生

智論復加請佛住世。占察經中亦請菩薩速成正覺。次句因聞法故起悟入善。

修觀次第必先內心。內心若凈。以此凈心歷一切法。任運?合。又亦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心唯色。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故占察經雲。觀有二種。一者唯識。二者實相。實相觀理唯識歷事。事理不二觀道稍開。能了此者可與論道。

即下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當知此心即是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即是大乘一實境界非他法也。故占察經曰。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凈圓滿十方究竟一相。但以眾生無明痴暗熏習因緣妄現境界。令生念著計我我所。沒溺生死不自知覺。我佛如來先覺此心憫諸未悟。慈悲方便演說諸經。

信論雲。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凈鏡。又占察善惡經。立二種觀門。為鈍根人。立唯心識觀。為利根人。立真如實觀。又起信論雲。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住正念。其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識觀。及正念。唯心。當法相宗。若真如實觀。與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

又據引占察實相。唯識二種觀義。既但在內心。則知非於外境修觀也。

依占察經。佛位有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謂依種姓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凈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悕故。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凈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障無明夢盡故。今受菩薩戒者必須具信故。得入初信滿佛位者言入佛位。恐謂已成佛故。雲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勸信序訖。

既唱而得簡於林泉中。即其地構堂安之。今桐華寺簽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嘗取迎聖簡。致內瞻敬。忽失九者一簡。以牙代之。送還本寺。今則漸變。同一色難卞新古。其質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經上卷。敘一百八十九簡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現當證。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禪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以此文訂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謂今生始得戒也。舊得戒者。謂過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謂修生本有之新舊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過現世中。或善或惡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已入地獄(已上皆未來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如是乃至餓鬼。修羅。人。人王。天。天王。聞法。出家。值聖僧。生兜率。生凈土。尋見佛。住下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脫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脫等。以此為別爾)皆三世善惡果報差別之相。以此占看得與心所行事。相當則為感應。否則為不至。心名為虛謬。則此八九二簡。但從百八十九中而來者也。而宋傳但雲。百八簽子。何也。恐認彼百八煩惱之名而稱之。不揆尋經文爾。又按本朝文士金寬毅所撰王代宗錄二卷雲。羅末新羅大德釋沖獻太祖。以表律師袈裟一領戒簡百八十九枚。今與桐華寺所傳簡子。未詳同異。贊曰。

釋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萬頃縣人(或作豆乃山縣。或作那山縣。今萬頃。古名亘乃山縣也。負寧傳釋□之。鄉里。雲金山縣人。以寺名乃縣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母吉寶娘。姓井氏。年至十二歲。投金山寺崇濟法師講下。落彩請業。其師嘗謂曰。吾曾入唐受業於善道三藏。然後入五台。感文殊菩薩現受五戒。表啟曰。勤修幾何得戒耶。濟曰。精至則不過一年。表聞師之言。遍游名岳。止錫仙溪山不思議庵。該煉三業。以亡身懺□□□初以七宵為期。五輪撲石。膝腕俱碎。雨血嵓崖。若無聖應。決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終。見地藏菩薩。現受凈戒。即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時齡二十餘三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靈山寺(一名邊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彌力。現授占察經兩卷(此經丹陳隋間外國所譯。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經授之耳)並證果簡子一百八十九介。謂曰。於中第八簡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簡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簡子是我手指骨。余皆沉檀木造。喻諸煩惱。汝以此傳法於世。作濟人津筏。表既受聖莂。來住金山。每歲開壇。阪張法施。壇席精嚴。末季未之有也。風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羅州。島嶼間魚鰲成橋。迎入水中。講法受戒。即天寶十一載壬辰二月望日也。或本雲元和六年。誤矣。元和在憲德王代(去聖德幾七十年矣)。景德王聞之。迎入宮闥。受菩薩戒。嚫租七萬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品施絹五百端。黃金五十兩。皆容受之。分施諸山。廣興佛事。其骨石今在缽淵寺。即為海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領。曰永深寶宗信芳體珍珍海真善釋忠等。皆為山門祖。深則真傳簡子。住俗離山。為克家子。作壇之法。與占察六輪稍異。修如山中所傳本規。按唐僧傳雲。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懺法。以皮作帖子二枚。書善惡兩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撲懺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接響。同行官司檢察謂是妖妄。彼雲。此搭懺法依占察經。撲懺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大山崩。時以奏聞。乃敕內史侍郎李元撰。就大興寺問諸大德。有大沙門法經彥琮等。對曰。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寫而傳者。檢勘群錄。並無正名譯人時處。搭懺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試論之。青州居士等搭懺等事。如大儒以詩書發冢。可謂畫虎不成類狗者矣。佛所預防。正為此爾。若曰占察經無譯人時處。為可疑也。是亦擔麻棄金也。何則詳彼經文。乃悉壇深密。洗滌穢瑕。激昂懶夫者。莫如茲典。故亦名大乘懺。又雲。出六根聚中。開元貞元二釋教錄中編入正藏。雖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優矣。豈與搭撲二懺同日而語哉。如舍利弗問經佛告長者子邠若多羅。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凈。多羅奉教。日夜懇惻。至第五夕。於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帚若刀錐斧等。墮其目前。多羅歡喜問於佛。佛言是離塵之相。割拂之物也。據此。則與占察經擲輪得相之事奚以異哉。乃知表公翹懺得簡。聞法見佛。可謂不誣。況此經若偽妄。則慈氏何以親授表師。又此經如可禁。舍利問經亦可禁乎。琮輩可謂攫金不見人。讀者詳焉。贊曰。

現身澆季激慵聾靈岳仙溪感應通
莫謂翹勤傳搭懺作橋東海化魚龍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