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中心的每年重點工作
A. 法律援助中心科員工作
法律援助中心的科員,有法律資格證的,可以辦法律援助律師證(屬於回公職律師),主要辦理法律援答助案件(代理參與訴訟,權利和程序與社會律師一樣),當然許多地方的法援律師也代理社會案件收取費用,前提是單位沒有明令禁止(一般是默許的,補貼下收入)。
B.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嗎
從天津來看,
市法律援助中心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區縣中心內目前來講大部分屬於事容業單位。 其他省市不大一樣,有的屬於行政編制,為司法局的內設處室。
一般來講,要參加統一的公務員考試。合格後,統一面試體檢 。
C. 怎樣進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承辦了1029件農民工援助案件,占案件總數的95%,受援人分別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案件基本集中在建築、加工、服務領域,案件類型涵蓋了請求國家賠償、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勞務(僱傭)合同、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請求給予工傷待遇、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等。針對農民工案件涉及面廣、社會影響較大、案情復雜多樣的特點,市法援中心採取多種措施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有效維護外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 一、主要工作措施 1、降低法律援助標准,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北京市法律援助的經濟困難標准採取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案件范圍也擴大至11類,對涉及農民工的案件,採取能援則援的原則。對於農民工就拖欠勞動報酬、勞務費申請法律援助的,免於經濟困難審查,符合條件就直接給予援助;就其他事由申請援助的,如無法提供住所地鄉鎮人民政府開具的經濟困難證明,可由其當地政府駐京辦事處出具。對於暫不屬於援助范圍的,但案情重大、情況比較緊急的,也盡量予以援助,最大限度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2、改進工作方式,提高辦事效率。對於大規模群體性案件,人數眾多容易造成不必要影響的,工作人員一般採取去農民工駐地或原籍現場辦公的方式。同時,為了方便在遠郊區務工的外地務工人員,降低維權成本,對於上門申請援助的群體性案件,一律採取一站式辦公,即申請-審核-指派均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 3、豐富辦案手段,提高辦事效率。農民工社會關系鬆散,流動性較強,因此,根據工作實際,中心採取了律師參與談判、支持調解的方式化解部分矛盾糾紛,節約辦案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4、積極扶持各類社會組織開展農民工維權工作。市法援中心充分發揮各區縣農民工援助工作站、中國青少年維權中心成立的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小小鳥維權熱線等民間公益性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力量。 二、工作成效 1、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受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諧。目前外地來京務的農民工達200多萬,他們知識水平相對偏低,遇到糾紛,很容易採取過激方式解決問題。法援中心積極引導他們採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解決糾紛,並利用法律手段維護他們的權益。07年上半年,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七百餘萬元,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2、促進了勞務市場的良性循環。由於違法發包、轉包、分包現象的存在,包工頭對農民工欠薪案件經常發生,而包工頭無力承擔或逃避責任的情況下,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導致勞務市場不能健康發展。通過法律援中心的努力,截至到6月份,已經結案的建築領域的農民工欠薪案件,凡是存在違法發包、轉包、分包給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個人的案件,全部由發包、轉包、分包的單位承擔了責任,農民工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也遏制了違法發包等不良現象,促進了勞務市場的良性運行。
D. 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工作或者職能
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名稱,由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是由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如刑事案件中: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等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E. 如何才能去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兩種都有來可能,法律援源助中心的律師一般來講都是公務員,但很多地方沒有相關人才,所以,很多地方從法律人才中聘請,經費呢,國家有撥款,有捐助,還有法院等機關要支付部分,足夠應聘者的待遇
關於法律援助中心的級別,一般從縣以上都有設立
F. 法律援助中心援助什麼事情
可以先找當地居委會進行一下調解,做做你姐姐的工作。如果不行,你只能去法院起訴了。
G.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
北京市經濟法學會理事王雨辰表示,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名稱,由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是由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如刑事案件中: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等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另外,還有一些社會團體及機關法律援助中心,通常有大學院校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婦聯的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律援助中心、工會的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等等,社會公益機構舉辦的具公益性質的中心,這些也是不能收費的。這些社會法律援助中心都是受司法局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指導,社會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由屬非律師身份的法律學者、法律專家或其法律工作者組成。
H. 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法律援助中心必須是專業律師,當然,有多大名氣另外說
第二,法律版援助中心提供免費律師,權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有的,必須是卻系困難,無力負擔律師費用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窮人打官司。
第三,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是由地方律師徵集的,並非固定工作,而是由援助中心指派給某個律師行的律師來完成。
第四,一般援助中心是本著對當事人負責和律師自願原則,一般都主要是使用一些新人律師或者自願幫忙的老律師,而且總的來說,效果自然不會有自己請的律師好,畢竟人家是免費幫忙,不可能全力以赴啊。而自己請的,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么~
I. 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限的法律援助資源與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有眾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別隨著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和普法宣傳的深入,廣大群眾尤其是社會特殊群體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援助案件范圍擴大後,須援助案件數急劇上升。以工傷和勞動合同糾紛為例,2010年羅庄區仲裁委辦理293件,今年辦理188件,上述案件中,根據上級文件規定,凡是農民工的都屬於法律援助案件,每年就有150件左右;另一方面,由於列入區財政辦案補貼經費較少,能夠用於法律援助的資源有限,受到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僅限於刑事指定辯護案件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的當事人尋求法律援助的案件,其他許多依法可以獲得法律援助的事項,我們還無力顧及。
(二)是法律援助隊伍人員編制不足、專職律師缺乏。法律援助工作站是依託基層司法所設立的,人員由司法所人員兼任。目前我區各基層司法所佔編人員僅1個,既要負責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負責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這無疑增加其工作負擔,影響工作效率。其次,專職律師缺乏,目前羅庄區法律援助中心在崗的只有一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三)是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不高。由於經費的制約,該區訴訟案件辦案補貼發放辦法是2006年制定的,訴訟案件每件補貼500元。2012年制定了非訴調解案件補貼辦法,每件補貼50元,有時連律師支出的交通費都難以沖抵,導致律師辦案熱情低。有些承辦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過場,准備不認真細致,直接影響案件質量;有的法律援助承辦單位將援助案件大多交由年輕律師和實習律師辦理,缺乏資深律師必要的指導,辦案質量不高。
(四)是經濟困難證明缺乏完善的制度。1、雖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但公民如何證明自己達到經濟困難標准,現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實踐中的做法是要求公民提供鄉鎮或者街道政府蓋章確認的經濟困難證明。申請人到鄉鎮街道出具證明較為困難,一是街道未必配合;二是街道未必了解情況,也不願出具。2、對於申請人提供的經濟困難證明是否屬實,以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力和財力幾乎無法向有關機關、單位查證。
(五)是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和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不完善。1、在《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十八條做出了救助應援助,援助應救助的規定,但相互之間的銜接缺乏具體的制度。2、刑事法律援助與法院的配合,在《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但目前與公安、檢察尚無明確有效的配合機制。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但要向人民群眾宣傳,還要向領導幹部宣傳,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事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真正把法律援助事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從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保障法律援助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提高辦案質量方面。應建立資深律師優先辦案制度,根據律師專業優勢,建立資深律師名錄,根據案件分類,優先指派相關專業的資深律師承辦。因縣區律師人數較少,專業面較窄,對有些專業案件指派律師可打破地域限制。
(三)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1、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標准。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項社會事業,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負擔,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時,應當根據當地人口,建立起政府對法律援助的最低經費保障標准。2、積極開辟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捐助,但如何接受、由誰接受捐助卻沒有明確。可參照慈善基金和光彩基金的模式,在市、縣(區)設立法律援助基金會,依法募集社會的捐助。也可在慈善基金中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通過慈善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並明確政法系統的捐助列入法律援助專項基金,用於法律援助事業。
(四)建立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第九條只是規定,公民經濟困難標准執行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因此,應在全省或全市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經濟困難證明和核實制度。我們的做法是讓村居、鄉鎮街道司法所、民政所參與出具經濟困難證明,並由司法所代為向申請人單位或村居核實。這樣不但了解情況,也方便申請人。
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免審查經濟困難制度。應與民政部門聯系,建立困難群眾資料庫,將城鎮低保、農村低保等群眾納入,凡是困難群眾資料庫中的,申請法律援助均免審查經濟狀況。這樣方便群眾,無需申請人再到村居、鄉鎮街道開經濟困難證明。
(五)民事援助與法院司法救助的銜接應由司法行政機關與法院聯合出台具體規定,就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法律援助轉司法救助程序、公函樣式和負責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司法救助轉法律援助,我們的做法是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派代理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直接與申請人簽訂協議,安排律師代理訴訟。刑事法律援助中公檢法司配合機制,應由政法委牽頭盡快建立。刑事法律援助我們與法院的做法是由法院給援助中心出具指定辯護人通知書,援助中心接到通知後,指派律師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