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律師黨繼軍

律師黨繼軍

發布時間: 2022-02-24 08:43:18

A. 有關東京審判的愛國主義論文

幾百字?我剛寫了一篇七百字的,可是要去比賽

B. 以軍為什麼空襲加沙

首先加沙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加沙地區主要人口是巴勒斯坦人,本來巴勒斯坦人是要建立巴勒斯坦國的,但是到現在一直還沒建起來。

二戰前沒有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現在叫做以色列的地方,住的大部分都是巴勒斯坦人。二戰後聯合國通過決議,就說這個地方就建立一個以色列國吧,猶太人都可以過去住。所以巴勒斯坦人認為以色列人搶了他們的地盤,所以一直想要回來。以前巴勒斯坦有很多中東國家撐腰(因為都是阿拉伯人,信伊斯蘭教么),跟以色列打過5次仗,想消滅以色列。但是以色列有老美撐腰(美國有很多猶太人啊),不但沒被消滅,反而佔了阿拉伯不少地盤。後來那些中東國家覺的干不過以色列,也就不打了。

但是巴勒斯坦裡面有個叫哈馬斯的組織,這個組織的宗旨是非要幹掉以色列不可,所以老是跟以色列鬧事。現在主要有兩種鬧事方式,一種是讓敢死隊員身上綁個炸彈,跑以色列餐館里,一拉弦,Boooom,死一片。最近這兩年不知從哪兒搞到的技術,學會了製造火箭炮。隔三差五的就從加沙地帶朝以色列放火箭炮.

2008年12月份哈馬斯放火箭炮放上了癮,一口氣朝以色列發了幾十顆火箭彈,以色列實在受不了了,就跟哈馬斯幹上了。

C. 蘇州哪裡有靠譜的律師

有的時‎候真的是,用不到的時候感覺滿大街都‎是,真正用到‎的時候可又找不到‎。也不曾想過,有一‎天‎我也會要‎找律師來解決問‎題‎。來蘇州打工‎四五年了,一直在園區的算是跟法律有‎點關‎系‎的事業單‎位當保安‎,萬萬沒‎想到一直在這‎邊辛辛苦苦的執勤工作‎,有一天卻走到了要‎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利益的道路。跟我在一起在這邊當‎保安的‎一共是6個人‎,‎雖然‎是在‎事業單位當保安,‎但‎我們屬於承包外派工。但這邊工作環境‎好‎,在這邊上班貨折‎來辦事‎的人,都挺客氣的,‎也‎沒什麼重‎活兒‎累活兒,乾的也‎挺開心的。但在去年一切都隨著因‎為我們打工的這家‎公司沒‎有應聘上這家單‎位的保安崗外包合同‎而結束。這‎邊換了保‎安公司,然後勞務公司就要跟我‎們解除‎勞動合同‎,而且‎直接通知我們,‎讓我們直接打包走人,這個項目結‎束‎了,不需‎要我‎們了。我們幾個在為自己下一步打算‎的同時,也有點‎不服氣,在這邊做了這么多年,‎也不甘‎心就這樣結束‎。平時‎來我們這邊辦‎事‎的也有律‎師,我們就抽‎時間攔‎了一個問‎問,‎我們這‎種情‎況‎能不能‎得到補‎償‎。可‎能是瓜前李下吧‎,‎問了幾個人,‎都沒有正面‎回答‎我們‎,有的說他也不懂,‎有的說賠不了幾個錢,有的說要再‎了解‎了解材料什麼的,說法都‎不一樣,也不知道聽‎誰的‎。記起‎來有一次社區里在推廣注冊微信公‎眾賬‎號「蘇州法律‎免費服‎務平台」,那上面有‎免費的法律咨詢服務。‎利用下‎班的空閑時‎間,關注了公眾‎號,上‎面‎直接有律師的聯系電話‎,對接我們‎的是一‎個‎在‎火車站北廣場辦公的‎明倫律師事務所李世英律師,電話中‎簡單‎的溝通後,就約定‎了我們幾個帶上手上的材‎料去律所詳談。‎花了‎差不多半天時間‎,‎李世英律師給我們講的‎很細,有些‎問題介紹了好幾遍,‎也跟我們交代‎了後‎續可能賠償‎金額,以及後續回去再收集哪些材料‎後,‎會再增加多少賠償金額。之後我們‎有重新找到了‎工作,這‎件事就全權委‎託了李世英律師代‎辦‎,李世英律師按照進度給‎我們反饋進展。‎差不多半年‎多吧‎,案子辦完了,我們‎每個到‎手‎好幾萬,完完全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且整個環節就‎剛‎開始於李世英律師的現場‎溝通,其他都是李‎世英律師前前後‎後的幫忙跑流程和開‎庭什麼的,真的感謝‎。真的太感‎謝「蘇州法律免費服‎務平台」這個‎免費‎的‎法務‎服務平‎台以及李‎世英律師,讓‎我這個已‎經在蘇州打工‎快6年的‎人‎,第一次感受‎到蘇州‎對像我這樣‎的‎弱勢群體的關心‎。也‎想把自己的切‎身經歷寫出來,發‎出來‎,讓更多的有法律需要的人,可以找‎到值‎得信賴懶得好律師。謝謝您能夠認可我的回答並採納

D. 杜魯門怎麼下台的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美國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美國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

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聯邦政府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

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

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美國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

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

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聯邦立法機構--國會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委員會分為:

①常設委員會,其數目各屆國會不盡相同,任期與每屆國會任期同為2年。影響較大的有:眾議院的議事規則、賦稅、撥款、軍事、司法、外交等委員會,參議院的外交、撥款、財政、司法、軍事等委員會。

②特別調查委員會,為處理臨時或專門性問題而設立。

③聯席委員會,需要作出與兩院共同有關的決定時成立。

④調解委員會,其任務是擬定一個能為兩黨接受的議案。國會還設有總審計室、國會圖書館等附屬機構。

參議院

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2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選l/3,連選得連任。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

眾議院

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議席分配法》,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

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聯邦行政機構

聯邦行政機構,又稱行政各部、內閣各部。國務院居內閣各部之首,首腦國務卿為總統的主要外交顧問,負責全面指導、協調和管理美國對外事務,也是內閣頭號成員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

內閣部實行部長負責制。部下面設司(局)、處。部內機構一般分屬兩類:業務管理機構和機關管理機構。由於各部的歷史發展和職責許可權不同,各部業務管理機構的設置差別較大。各部機關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相同,一般設有機關事務管理;人事、預算、財務和公共關系等機構,以及法律總顧問辦公室、監察長辦公室、受理與本部規章內事務的地方派出機構。部內的司(局)由助理部長(局長)領導、各處由助理部長幫辦領導。

國務院

國務院是聯邦政府主管外交並兼管部分內政事務的行政部門。1789年9月由外交部改組而成。它是美國政府中成立最早的部級機關,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國務院的行政首長是國務卿,由總統任命 (經參議院同意)並對總統負責,是僅次於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他還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國務院設有副國務卿、 政治事務副國務卿、協調安全援助計劃副國務卿,以及副國務卿幫辦,助理國務卿等官員。國務院機構龐大,設有國務卿辦公室, 主管非洲、歐洲、遠東與太平洋、拉丁美洲、近東和南亞地區事務的地區司,主管經濟與商務、情報與研究、法律顧問、公共事務的專業司;在世界各地設有許多大使館、代表團、總領事館、領事館以及駐聯合國代表團。

國務院的具體職責是:主管美國在全世界的大使和領事網以及涉外官員的工作,協助總統同外國簽訂條約和協定,安排總統接見外國使節,就承認新國家或新政府向總統提供意見等。

美國法院組織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一)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1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2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它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 。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3專門法院

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二)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1 基層法院

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2 州上訴法院

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3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共和黨(Republic Party)

共和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民主黨輪流執政。又名「老大黨」。以象為徽。

[黨史]: 19世紀50年代,北部工業家與南部種植園主的政治斗爭白熱化。1854年民主黨政府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對奴隸制擴展的地域限制,導致1854-1856年堪薩斯內戰,促成共和黨於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黨中的激進派、自由土地黨人和前輝格黨的大部分黨員組成。主要代表工業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工人和西部小農的利益。反對在美國擴展奴隸制。至此,美國兩黨制確立。

共和黨創立後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氣。1860年其候選人A·林肯以「言論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身自由」為綱領當選第16屆總統 (1861-1865)。南北戰爭中,共和黨領導北方人民,戰勝南部同盟,在全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戰後,共和黨連續執政20年,以「拯救聯邦」和「 解放黑人」的「老大黨」自稱,並與南部白人至上主義者妥協。19世紀80-90年代美國進入壟斷階段。這一時期,共和黨長期執政,為東北部和中部財團利益服務。1898年總統W·麥金利(1843-1901)發動爭奪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爭。翌年提出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20世紀20-30年代,連續執政的3位共和黨總統對大企業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嚴重失調,造成商品積壓、金融混亂和大批失業,導致1929-1933年經濟危機。共和黨在1932年總統競選中慘敗,從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黨開始得到南部財團支持,1953年其候選人D·D·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 。任內提出侵略中東的「艾森豪威爾主義」。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繼擔任總統。1981年E·W·里根上台,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外提出「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重振國威」的口號,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同時在加強實力的基礎上,謀求同蘇聯談判。1984年連任總統。1989-1993年 ,G·布希出任總統。

該黨以大選年競選總統的綱領為全黨政綱。無固定成員,黨員人數以每次大選前選民登記為准。只有少數人是經過一定關系和手續加入黨的基層組織的黨員。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每4年於選舉年夏季召開一次,提名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綱領。常設機構為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設正、副主席、秘書、司庫等,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主持總統競選活動。各州設州委員會,主持本州競選活動。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共和黨輪流執政。以驢為徽。

[黨史] :1791年建黨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傑克遜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全國第3次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民主黨。主要代表西南部新興的植棉奴隸主和舊南部奴隸主、小農、邊疆居民和工匠等階級的利益。

1828年A·傑克遜當選總統(1829-1837在任),他為維護聯邦統一、制止分裂危機,進行了政治改革。他擴大了總統及聯邦政府職權,實行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以州為單位提出總統選舉人,勝利者獲得本州全部選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黨各級委員會;擴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選權等。美國學者稱之為「傑克遜民主」。此後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國輝格黨執政外,均由民主黨掌權。

19世紀40年代民主黨被大奴隸主控制,主張在新土地上擴大奴隸制。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發生分裂,北部民主黨並入共和黨;南部民主黨則成為奴隸主政黨,並挑起美國內戰。戰後民主黨長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並得到與進口貿易有關的北方工業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長期是「南方黨」,直到1932年大選時,才開始打破傳統的地域界線。

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來,民主黨在本質上與共和黨無異,亦被壟斷財團控制。但因其一貫標榜民主頗得工會中上層支持,常以代表勞工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主黨T·W·威爾遜政府於1917年參戰。1920年後共和黨執政。1933年民主黨的F·D·羅斯福在嚴重經濟危機中擊敗共和黨總統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總統,實行新政,以解決經濟危機,並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4次蟬聯總統。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後,由H·S·杜魯門繼任。1950年杜魯門政府派兵入侵朝鮮。1953年杜魯門下台。此後,民主黨與共和黨繼續交替執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黨執政,J·F·肯尼迪、L·B·約翰遜、J·卡特(1977-1981在任)任總統。民主黨對內繼續推行「新政」政策,先後提出「公平施政」、「新邊疆」和「偉大社會的方針」;對外推行擴張政策。肯尼迪、約翰遜任內強化了越南戰爭。1994年B.柯林頓出任總統。

該黨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競選綱領。中央設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和主持競選活動。該機構設主席、副主席、秘書、司庫和特別法律顧問等職。下設各州委員會,組織本州競選活動。該黨無固定綱領,以競選總統的綱領作為政綱,亦無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其他黨派組織

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

美國政黨。19世紀90年代後半期,新的社會主義運動在美國逐漸興起。1897年6月18日,在芝加哥成立了美國社會民主聯盟,並選出了執行機構——全國委員會,E·V·德布斯任主席。1898年6月7日,在芝加哥召開聯盟的第1次代表大會上,因辯論247綱領委員會的報告而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實施移民計劃;建議用組織大批移民到西部去的辦法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派主張放棄這種空想,只相信「國際社會主義原則和綱領」,只採取社會主義的宣傳方法,並拒絕承認大會以多數票通過的移民計劃,宣布退出大會另舉行會議,成立社會民主黨,並選舉一個全國執行委員會。德布斯當選執行委員。新黨以參加競選為政治斗爭手段,發展迅速。此後兩年,社會民主黨在馬薩諸塞、新罕布希爾等9個州指定各州候選人或地方候選人。1899年地方選舉中,該黨成員中有人當選為市長、市參議員、鎮議會議員。1900年德布斯被推選為美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的總統候選人。1900年3月6日,社會民主黨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召開第1次代表大會,會上討論並要求社會主義力量統一起來。1901年7月29日,該黨與退出美國社會主義工黨的M·希爾奎特派共同組成了社會黨。

社會黨(Social Party)

美國政黨。1898年美國勞工和政治領袖E·V·德布斯領導並創立的社會民主黨,於1901年7月29日同M·希爾奎特領導的社會主義工黨溫和派合並,取名社會黨。總部設在聖路易斯。

黨的基本綱領是把工人階級和同情它的階級組成一個政黨,以參加競選作為政治斗爭手段,以期奪取政府的各項權力,並利用這些權力把現存的生產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變為全體人民的集體所有制。反對通過社會革命途徑建立社會主義。1901年有黨員1萬名,1912年增至12萬,遍布各州工會。組織成員比較復雜,有城鄉小資產階級包括許多律師、牧師、小僱主和來自俄、波、匈等國的移民。還有工人,其中國外出生的工人佔多數。黨內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把持了黨的領導權。黨的主要領導者左派代表是德布斯,右派代表是希爾奎特。右派曾公開擁護伯思施坦修正主義。

1905-1914年間是社會黨活動全盛時期,創辦了13種日報、12種月刊和近300種周刊。1912年社會黨發生第一次分裂。著名工人運動話動家W·D·海伍德被免除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他和134名工人黨員相繼退黨。1917年,社會黨在左派鼓動下,通過反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議;德布斯與C·E·魯滕堡因反戰活動被捕人獄。1920年總統競選中,德布斯雖在獄中,仍獲得92萬張選票。社會黨在許多地方工會和美國勞工聯合會中產生過一定影響,在州和地方議員選舉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俄國十月革命後;黨內左派主張拋棄改良主義綱領,直接推翻資本主義制度。1919年,社會黨再次發生大分裂。左派魯滕堡等退出,組建成美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勞工黨(1921年兩派合並為統一共產黨)。1924年,社會黨支持進步黨R·M·拉福萊特競選總統,以加強資產階級和工會領袖掌握領導權的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反對壟斷資本的統一戰線。1928年起,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N·托馬斯(1884-1968)連續5次參加總統競選失敗;之後曾又兩次參加總統競選,均得票極少。1960年,德布斯決定退出全國政治生活,致力於教育活動。

60年代末,社會黨分裂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黨。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會民主聯盟在1972年與社會黨重新聯合,更名為社會民主黨。

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工人階級的政黨。19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左派社會黨相繼成立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和美國共產黨。兩黨的政治綱領大致相同。不久同時遭到美國政府查禁,1920年1月被迫轉入半地下。1920年5月,共產黨部分黨員先與共產主義勞工黨聯合組成美國統一共產黨,1921年5月該黨又與共產黨合並,組成以C·B·魯騰堡為執行書記的美國共產黨。美共通過勞工聯盟和工人理事會積極開展活動,並支持它們於1921年12月組成公開的美國工人黨。1923年4月,共產黨與工人黨合並,稱美國工人黨,從而結束黨的半公開活動時期。1925年8月,美國工人黨改稱美國工人(共產)黨。

1927年魯騰堡逝世,J·洛夫斯通擔任執行書記。1928年10月,他批判和清洗托洛茨基分子J·G·坎農機會主義集團。以W·Z·福斯特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公開揭露和批判洛夫斯通修正主義路線,1929年7月,美共中央委員會將這個修正主義集團清除出黨,並選舉福斯特等4人擔任書記。1990年黨的「七大」又改名為美國共產黨。

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美共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抗議失業、抗議飢餓和反對削減工資的群眾運動,參與組織一系列總罷工和震撼全國的示威遊行,並深入南部為維護工人、黑人和農業勞動者的政治經濟權益而斗爭。美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同情和支持中國、西班牙等被侵略國家,1937年組織3000名戰士參加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當總統F·D·羅斯福「新政」遭到法西斯分子攻擊時,美共從初期待否定態度轉而有限度地、批判地支持羅斯福及其一些改革。美共威望迅速提高,30年代末黨員人數也增加到10萬人。1932年福斯特患重病。1934年4月,在美共「八大」上,E·R·白勞德當選為總書記,但他逐步滑向修正主義。德黑蘭會議後,公開主張放棄社會革命,實行改良主義和階級合作。1944年5月解散共產黨另建非黨的共產主義政治協會。1945年7月,美國共產黨人在福斯特的領導下舉行非常大會,嚴厲批判了白勞德的錯誤路線,恢復了共產黨的組織。1946年2月白勞德被開除出黨,福斯特當選為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對共產黨人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和鎮壓。1948年美共12名政治局委員被判刑。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美共又受到「反斯大林主義」等國際事變的沖擊,黨內一部分人發生動搖,甚至提出了把黨變成某種政治或』教育協會的主張,黨員人數銳減。1957年2月,黨的「十六大」批判這種錯誤傾向,但此後黨內修正主義繼續泛濫。1958年2月,美共召開全國委員會批判修正主義錯誤觀點。1961年黨的領導人福斯特逝世,E·G·弗林繼任黨的主席。1966年美共恢復合法地位和各種公開活動,1968、1972年均提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美共「二十一大」以後,把產業工人和黑人作為工作重點。1979年美共「二十二大」通過的綱領指出,要通過和平道路戰勝壟斷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國。70年代末美共約有黨員1.5萬人,黨組織分布在37個州,G·霍爾任總書記,H·溫斯頓任主席。黨的中央理論刊物是《政治月刊》,機關報為《每日世界》。

E. 美國軍人可以加入美國的政黨嗎

即使你不加入,也可以入黨,他們是完全自由的。

社會黨(Social Party)
美國政黨。1898年美國勞工和政治領袖E.V.德布斯領導並創立的社會民主黨,於1901年7月29日同M.希爾奎特領導的社會主義工黨溫和派合並,取名社會黨;總部設在聖路易斯;黨的基本綱領是把工人階級和同情它的階級組成一個政黨,以參加競選作為政治斗爭手段,以期奪取政府的各項權力,並利用這些權力把現存的生產和分配手段的私有制改變為全體人民的集體所有制。反對通過社會革命途徑建立社會主義;1901年有黨員1萬名,1912年增至12萬,遍布各州工會。組織成員比較復雜,有城鄉小資產階級包括許多律師、牧師、小僱主和來自俄、波、匈等國的移民。還有工人,其中國外出生的工人佔多數。黨內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把持了黨的領導權;黨的主要領導者左派代表是德布斯,右派代表是希爾奎特,右派曾公開擁護伯思施坦修正主義。1905-1914年間是社會黨活動全盛時期,創辦了13種日報、12種月刊和近300種周刊。1912年社會黨發生第一次分裂;著名工人運動活動家W.D.海伍德被免除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他和134名工人黨員相繼退黨;1917年,社會黨在左派鼓動下,通過反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議;德布斯與 C.E.魯滕堡因反戰活動被捕人獄;1920年總統競選中,德布斯雖在獄中,仍獲得92萬張選票。社會黨在許多地方工會和美國勞工聯合會中產生過一定影響,在州和地方議員選舉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社會黨缺乏堅強的統一領導,德布斯本人有工團主義者色彩,希爾奎特是機會主義者;他們忽視群眾的要求,不能充分組織和領導群眾展開經濟斗爭,黨內不斷發生分裂;俄國十月革命後;黨內左派主張拋棄改良主義綱領,直接推翻資本主義制度;1919年,社會黨再次發生大分裂;左派魯滕堡等退出,組建成美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勞工黨(1921年兩派合並為統一共產黨);1924年,社會黨支持進步黨R.M.拉福萊特競選總統,以加強資產階級和工會領袖掌握領導權的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反對壟斷資本的統一戰線;1928年起,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N.托馬斯(1884-1968)連續5次參加總統競選失敗;以後在仍年代又兩次參加總統競選,均得票極少。1960年,德布斯決定退出全國政治生活,致力於教育活動。60年代末,社會黨分裂為左、中、右3派;左派和中派支持民主黨;1936年分裂出去的社會民主聯盟在1972年與社會黨重新聯合,更名為社會民主黨。
美國共產黨
美國工人階級的政黨。1919年8月31日和9月1日左派社會黨相繼成立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和美國共產黨。兩黨的政治綱領大致相同;不久同時遭到美國政府查禁,1920年1月被迫轉入半地下;1920年5月,共產黨部分黨員先與共產主義勞工黨聯合組成美國統一共產黨,1921年5月該黨又與共產黨合並,組成以C.B.魯騰堡為執行書記的美國共產黨。美共通過勞工聯盟和工人理事會積極開展活動,並支持它們於1921年12月組成公開的美國工人黨;1923年4月;共產黨與工人黨合並,稱美國工人黨,從而結束黨的半公開活動時期;1925年8月,美國工人黨改稱美國工人(共產)黨;1927年魯騰堡逝世,J.洛夫斯通擔任執行書記。1928年10月,批判和清洗托洛茨基分子J.G.坎農機會主義集團;以W.Z.福斯特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公開揭露和批判洛夫斯通修正主義路線,1929年7月,美共中央委員會將這個修正主義集團清除出黨,並選舉福斯特等4人擔任書記;1990年黨的「七大」又改名為美國共產黨;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美共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抗議失業、抗議飢餓和反對削減工資的群眾運動,參與組織一系列總罷工和震撼全國的示威遊行,並深入南部為維護工人、黑人和農業勞動者的政治經濟權益而斗爭;美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同情和支持中國、西班牙等被侵略國家,1937年組織3000名戰士參加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當總統F.D.羅斯福「新政」遭到法西斯分子攻擊時,美共從初期待否定態度轉而有限度地、批判地支持羅斯福及其一些改革;美共威望迅速提高,30年代末黨員人數也增加到10萬人;1932年福斯特患重病。1934年4月,在美共「八大」上,E.R.白勞德當選為總書記,但他逐步滑向修正主義;德黑蘭會議後,公開主張放棄社會革命,實行改良主義和階級合作;1944年5月解散共產黨另建非黨的共產主義政治協會;1945年7月,美國共產黨人在福斯特的領導下舉行非常大會,嚴厲批判了白勞德的錯誤路線,恢復了共產黨的組織;1946年2月白勞德被開除出黨,福斯特當選為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對共產黨人及其同情者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和鎮壓;1948年美共12名政治局委員被判刑;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美共又受到「反斯大林主義」等國際事變的沖擊,黨內一部分人發生動搖,甚至提出了把黨變成某種政治或』教育協會的主張,黨員人數銳減;1957年2月,黨的「十六大」批判這種錯誤傾向,但此後黨內修正主義繼續泛濫;1958年2月,美共召開全國委員會批判修正主義錯誤觀點;1961年黨的領導人福斯特逝世,E.G.弗林繼任黨的主席;1966年美共恢復合法地位和各種公開活動,1968、1972年均提出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美共「二十一大」以後,把產業工人和黑人作為工作重點,1979年美共「二十二大」通過的綱領指出,要通過和平道路戰勝壟斷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國;70年代末美共約有黨員1.5萬人,黨組織分布在37個州,G.霍爾任總書記,H.溫斯頓任主席,黨的中央理論刊物是《政治月刊》,機關報為《每日世界》。
美國勞工組織
美國勞工組織包括工會和工人政黨兩種組織形式。工聯主義在其中起著強烈的影響,工會1866年,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聯合會——全國勞工同盟在巴爾的摩成立;創始人是W.西爾維斯。全盛時擁有仍多萬會員。包括激進的和改良的組織,與第一國際建立了聯系,1872年衰亡;1869年,U.S.史蒂文斯在費城創立勞動騎士團。1878年前該組織處於秘密狀態,後公開活動。是美國工人階級所創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擁有70餘萬會員。後來由於T.V.鮑德利領導集團的階級合作政策,80年代末便急劇衰落。美國勞工聯合會(簡稱「勞聯」)起而代之。其前身是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工會與勞工聯合會,該組織於1881年11月在匹茲堡成立;主要創始人是S.岡珀斯。1886年發動了「五一」全國總罷工,是年底改組為「勞聯」。岡珀斯任主席;19世紀90年代末,「勞聯」推行「岡珀斯主義」,即「勞資合作」、「非常派政治」和「行業工團主義」;1866-1900年間,會員從13萬多人激增至近55萬人,到1955年與「產聯」合並時,擁有會員約1090萬人;19世紀後期,鐵路系統出現了5個極端保守的、獨立的行業工會,通稱為鐵路兄弟會,又稱「五大金剛」,即:機車司機兄弟會、鐵路列車長公會、機車司爐兄弟會、鐵路乘務員兄弟會、轉轍工人共濟會,1893年會員總計約10萬人,這些工會一直存在迄今;1969年,後4個工會合並為聯合運輸工會(屬勞聯—產聯)。19蘭湍??諉嚎蟆⒉煽蠛吞?返炔棵胖諧魷值諞慌??倒せ幔?肜土?刃幸倒せ嵯囁購猓?渲薪?攪α肯嗟鼻看螅?905年在芝加哥誕生世界產業工人同盟,其締造者是當時的三大左翼領袖W.D.海伍德、E.V.德布斯和D.德萊昂;1908年開始演變成純粹工團主義組織,20世紀20年代末解體,部分成員加入美國共產黨;1920年,W.Z.福斯特在芝加哥建立工會教育同盟,有數十萬勞聯會員支持或參加,美國共產黨予以積極的支持和領導。
工會統一伺盟
1929年改組為工會統一伺盟,成為獨立的進步工會中心;1935年,為了工會的統一,宣布解散,所屬工會並人勞聯。20世紀30年代中期,勞工左冀和勞聯領導上層的中間派聯合發動的產業工會組織運動,促進了產業工會聯合會(簡稱「產聯」)的誕生;1935年10月在勞聯的代表大會上,聯合礦工工會主席、中間派J.L.劉易斯等提出在基本工業中組織產業工會的主張,遭到格林右翼領導集團的反對;於是支持這一主張的10個工會,便組成產業組織委員會(「產聯」的前身);擁有會員約100萬人,不久該委員會被勞聯開除;1938年改組為「產聯」,劉易斯任主席,成為第2個工會中心,它是產業性的工會聯合會,創始之初起過積極作用,在中左聯盟的領導下,把基礎工業的大批工人組織起來,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P.默里和W.魯瑟右翼領導集團拋棄以前的進步方針,排斥左翼力量;1955年2月,「產聯」與「勞聯」在紐約召開合並大會,定名為「勞聯—產聯」,擁有140多個國際性和全國性的工會,約有會員1600萬人(占工會會員總數的85-90%,占工人總數的人34%),選出G.米尼為主席和魯瑟等27名副主席;合並後領導集團繼續推行勞聯的階級合作路線,迄今仍為最大的工會聯合會,機關刊物為《勞聯—產聯新聞》和《聯合主義者》,1968年,退出勞聯—產聯的聯合汽車工人工會和貨車司機工會發起成立勞工行動同盟,魯瑟任主席,擁有會員365萬人;70年代末,美國共有工會185個,其中120個隸屬於勞聯—產聯,其餘為獨立工會,總計會員約2000萬人,占工人總數的20%左右。
農民協進會(Grange)
第一個全國性農民組織。一譯農業保護社。最初是秘密會社,1867年12月明尼蘇達州農場主o.H.凱利(1826-1913)在華盛頓創立農業保護社,目的在於維護農業集團的利益,成立之初,由於空泛提倡農民互助和力圖通過宣傳教育方法改善農民的處境,發展緩慢;1873年爆發農業危機,農民處境急劇惡化,農民協進會廣泛發展起來,提出反對抵押貸款制度、反對壟斷資本的暴政等口號,要求實現公平的立法,保護農民免受高利貸者、銀行和鐵路公司的盤剝,制定客貨運輸合理的最高收費額;隨後,該會在中西部開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動,迫使伊利諾伊;威斯康星和艾奧瓦3個州政府制定了對鐵路和穀物堆棧的管製法令;1876年,農民協進會運動進入鼎盛時期,會員約85萬人,地方分會遍布全國;
廣泛合作
1874-1876年,農民協進會廣泛開展經濟活動,建立許多合作商店、糧倉、經營批發業務的機構、保險公司和銀行;中西部一些州的農民協進會還投資興辦農機廠和各類農產品加工廠;1876年以後,農民協進會內部出現意見分歧,有的地方分會領導權被富裕農民或農業資本家所篡奪;有的地方則為城鎮商人所控制;與此同時,它所創辦的許多合作社也在壟斷組織的排擠下先後解體,會員數目急劇減少,1880年,由85萬人降至15萬人。此後,農民運動的重心轉向綠背紙幣運動;20世紀初,農民協進會復興,特別是在美國東部。1917年農民協進會宣布有56萬成員。70年代,達到85萬人,其中25%是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兩州,現有7800個地區、州和全國性的組織。
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
美國白人和黑人組成的旨在促進黑人民權的全國性組織,總部設在紐約。1908年8月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發生了對兩名黑人施以私刑處死的事件,激起一些白人自由主義者的憤慨,在新聞工作者W.沃林、0.維拉德、社會工作者M.歐文頓以及黑人學者W.E.B.杜波依斯的倡議下,1909年5月在紐約召開關於黑人權利的全國性會議,建立了全國黑人委員會;次年5月,這個組織與杜波依斯領導的、由激進黑人知識分子建立的尼亞加拉運動合並,定名為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杜波依斯是早期領導人中唯一的黑人,擔任宣傳和研究部主任及機關刊物《危機》雜志的主編,協進會的目標是通過改良的道路,使黑人享有完全的公民權、法庭公平裁判權以及經濟、社會、教育和政治方面的平等權利。協進會採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庭訴訟、爭取民主立法和宣傳教育;20世紀60年代以前,協進會主要為黑人爭取選舉權而斗爭;此外,對居住隔離、改善黑人學校條件和公立學校中的隔離制度方面,曾作出一定的貢獻。協進會的一些地方組織也積極參加60年代的民權運動,但一些激進的、主張直接行動的團體出現,結束了協進會作為美國最主要的黑人民權組織的地位;70年代後期,協進會擁有45萬名會員,在全國刃個州中擁有1700個以上的分支機構;目前,仍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黑人組織。
這是資料。

F. 美國是怎麼陞官的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美國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美國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

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聯邦政府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

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

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美國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

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

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集會、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聯邦立法機構--國會

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議案一般經過提出、委員會審議、全院大會審議等程序。一院通過後,送交另一院,依次經過同樣的程序。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決,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還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其他權力。如對外宣戰權、修改憲法權等。兩院均設有許多委員會,還設有由兩院議員共同組成的聯席委員會,國會工作大多在各委員會中進行。

委員會分為:

①常設委員會,其數目各屆國會不盡相同,任期與每屆國會任期同為2年。影響較大的有:眾議院的議事規則、賦稅、撥款、軍事、司法、外交等委員會,參議院的外交、撥款、財政、司法、軍事等委員會。

②特別調查委員會,為處理臨時或專門性問題而設立。

③聯席委員會,需要作出與兩院共同有關的決定時成立。

④調解委員會,其任務是擬定一個能為兩黨接受的議案。國會還設有總審計室、國會圖書館等附屬機構。

參議院

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及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經參議院,參議院還有權審判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副總統。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2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當選參議員必須年滿30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選l/3,連選得連任。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

眾議院

眾議院有權提出財政案和彈劾案,有權在特殊條件下復選總統。 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議席分配法》,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必須年滿25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當選時為選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可連選連任。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

兩院議員長期連任現象極為普遍。議員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職務。

聯邦行政機構

聯邦行政機構,又稱行政各部、內閣各部。國務院居內閣各部之首,首腦國務卿為總統的主要外交顧問,負責全面指導、協調和管理美國對外事務,也是內閣頭號成員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

內閣部實行部長負責制。部下面設司(局)、處。部內機構一般分屬兩類:業務管理機構和機關管理機構。由於各部的歷史發展和職責許可權不同,各部業務管理機構的設置差別較大。各部機關管理機構的設置大致相同,一般設有機關事務管理;人事、預算、財務和公共關系等機構,以及法律總顧問辦公室、監察長辦公室、受理與本部規章內事務的地方派出機構。部內的司(局)由助理部長(局長)領導、各處由助理部長幫辦領導。

國務院

國務院是聯邦政府主管外交並兼管部分內政事務的行政部門。1789年9月由外交部改組而成。它是美國政府中成立最早的部級機關,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國務院的行政首長是國務卿,由總統任命 (經參議院同意)並對總統負責,是僅次於正、副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他還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國務院設有副國務卿、 政治事務副國務卿、協調安全援助計劃副國務卿,以及副國務卿幫辦,助理國務卿等官員。國務院機構龐大,設有國務卿辦公室, 主管非洲、歐洲、遠東與太平洋、拉丁美洲、近東和南亞地區事務的地區司,主管經濟與商務、情報與研究、法律顧問、公共事務的專業司;在世界各地設有許多大使館、代表團、總領事館、領事館以及駐聯合國代表團。

國務院的具體職責是:主管美國在全世界的大使和領事網以及涉外官員的工作,協助總統同外國簽訂條約和協定,安排總統接見外國使節,就承認新國家或新政府向總統提供意見等。

美國法院組織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等等。司法組織法院組織復雜,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大系統,適用各自的憲法和法律,管轄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還有國會根據需要通過有關法令建立的特別法院,如聯邦權利申訴法院等。法官實行不可更換制、專職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構不分,聯邦總檢察長即司法部長,為總統和政府的法律顧問,監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重大案件時,代表政府出庭,參加訴訟。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作為聯邦原則正式確定,始於1803年聯邦最高法院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首席法官J·馬歇爾代表法院認為,「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憲法取締一切與之相抵觸的法律」,明確宣布國會1789年頒布的《司法條例》第13條違憲,從而確立了法院擁有審查國會通過的法令的職權,逐步形成司法審查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維護統治秩序,實行權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以後為許多國家所仿效。美國的司法審查權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審理具體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否違憲,審查對象除國會制定的法律外,還包括總統的行政措施。

美國法院組織劃分為聯邦和各州兩大系統,名稱和審級不盡相同,管轄許可權錯綜復雜。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層法院外,均不採取陪審制。檢察官受司法部領導,配屬於各級法院。

(一) 聯邦系統的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為:涉及聯邦憲法、法律或國際條約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為聯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國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國境內供對外貿易和州際貿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間、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爭議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訴訟。聯邦系統的法院包括:

1 聯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設在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只審理屬於聯邦管轄的案件,設在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和領地的聯邦地方法院,則兼理聯邦管轄和地方管轄的案件。一般為獨任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並召集陪審團進行審理;聯邦上訴法院分設在全國11個司法巡迴區,受理本巡迴區內對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不服的上訴案件,以及對聯邦系統的專門法院的判決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權的行政機構的裁決不服而上訴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議審理。

2 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是全國最高審級,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它是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 。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組成,後來人數幾經增減。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法官均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歷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1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3專門法院

聯邦系統還設有各種專門法院。與上訴法院同級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損害賠償的案件的索賠法院,受理關稅上訴案件和專利權案件的關稅和專利權上訴法院。與地方法院同級的有關稅法院和征稅法院。另外,某些聯邦行政機構具有部分司法權,可以裁決其職權范圍內的爭議。這些行政機構有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國家勞工關系局等。

(二) 州系統的法院名稱各州不一,一般分3級,其下還設有各種不列為審級的小型法院。

1 基層法院

一般稱州地方法院、州巡迴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訴訟法院,為屬州管轄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審法院,多數州規定須召集陪審團審理。有的州在基層法院之下設有縣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層法院內設各種專門法庭或者另設專門法院,不作為審級;對其判決不服,可申請基層法院重審,以後仍可上訴。這類專門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遺囑驗證法院、遺囑處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額索賠法院。

2 州上訴法院

大部分州設有州上訴法院,作為中級上訴法院。

3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審級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最高審判法院、違法行為處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設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紐約州的法院組織比較特殊,其初審法院稱為州最高法院,內分家事庭和遺囑驗證庭等。上訴級為上述法院的上訴庭,不另設法院。最高審級稱州上訴法院。

共和黨(Republic Party)

共和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民主黨輪流執政。又名「老大黨」。以象為徽。

[黨史]: 19世紀50年代,北部工業家與南部種植園主的政治斗爭白熱化。1854年民主黨政府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對奴隸制擴展的地域限制,導致1854-1856年堪薩斯內戰,促成共和黨於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黨中的激進派、自由土地黨人和前輝格黨的大部分黨員組成。主要代表工業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工人和西部小農的利益。反對在美國擴展奴隸制。至此,美國兩黨制確立。

共和黨創立後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氣。1860年其候選人A·林肯以「言論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身自由」為綱領當選第16屆總統 (1861-1865)。南北戰爭中,共和黨領導北方人民,戰勝南部同盟,在全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戰後,共和黨連續執政20年,以「拯救聯邦」和「 解放黑人」的「老大黨」自稱,並與南部白人至上主義者妥協。19世紀80-90年代美國進入壟斷階段。這一時期,共和黨長期執政,為東北部和中部財團利益服務。1898年總統W·麥金利(1843-1901)發動爭奪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爭。翌年提出對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20世紀20-30年代,連續執政的3位共和黨總統對大企業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嚴重失調,造成商品積壓、金融混亂和大批失業,導致1929-1933年經濟危機。共和黨在1932年總統競選中慘敗,從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黨開始得到南部財團支持,1953年其候選人D·D·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 。任內提出侵略中東的「艾森豪威爾主義」。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繼擔任總統。1981年E·W·里根上台,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外提出「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重振國威」的口號,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同時在加強實力的基礎上,謀求同蘇聯談判。1984年連任總統。1989-1993年 ,G·布希出任總統。

該黨以大選年競選總統的綱領為全黨政綱。無固定成員,黨員人數以每次大選前選民登記為准。只有少數人是經過一定關系和手續加入黨的基層組織的黨員。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每4年於選舉年夏季召開一次,提名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綱領。常設機構為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設正、副主席、秘書、司庫等,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主持總統競選活動。各州設州委員會,主持本州競選活動。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在美國實行的兩黨制中與共和黨輪流執政。以驢為徽。

[黨史] :1791年建黨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又稱反聯邦黨。後該黨分裂。傑克遜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全國第3次代表大會正式定名為民主黨。主要代表西南部新興的植棉奴隸主和舊南部奴隸主、小農、邊疆居民和工匠等階級的利益。

1828年A·傑克遜當選總統(1829-1837在任),他為維護聯邦統一、制止分裂危機,進行了政治改革。他擴大了總統及聯邦政府職權,實行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以州為單位提出總統選舉人,勝利者獲得本州全部選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黨各級委員會;擴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選權等。美國學者稱之為「傑克遜民主」。此後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國輝格黨執政外,均由民主黨掌權。

19世紀40年代民主黨被大奴隸主控制,主張在新土地上擴大奴隸制。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發生分裂,北部民主黨並入共和黨;南部民主黨則成為奴隸主政黨,並挑起美國內戰。戰後民主黨長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並得到與進口貿易有關的北方工業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長期是「南方黨」,直到1932年大選時,才開始打破傳統的地域界線。

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來,民主黨在本質上與共和黨無異,亦被壟斷財團控制。但因其一貫標榜民主頗得工會中上層支持,常以代表勞工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民主黨T·W·威爾遜政府於1917年參戰。1920年後共和黨執政。1933年民主黨的F·D·羅斯福在嚴重經濟危機中擊敗共和黨總統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總統,實行新政,以解決經濟危機,並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4次蟬聯總統。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後,由H·S·杜魯門繼任。1950年杜魯門政府派兵入侵朝鮮。1953年杜魯門下台。此後,民主黨與共和黨繼續交替執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黨執政,J·F·肯尼迪、L·B·約翰遜、J·卡特(1977-1981在任)任總統。民主黨對內繼續推行「新政」政策,先後提出「公平施政」、「新邊疆」和「偉大社會的方針」;對外推行擴張政策。肯尼迪、約翰遜任內強化了越南戰爭。1994年B.柯林頓出任總統。

該黨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制定競選綱領。中央設全國委員會,任期4年。負責籌備全國代表大會和主持競選活動。該機構設主席、副主席、秘書、司庫和特別法律顧問等職。下設各州委員會,組織本州競選活動。該黨無固定綱領,以競選總統的綱領作為政綱,亦無固定黨員,黨籍自由。黨員總數按本黨總統候選人投票的結果計算。競選經費由壟斷財團資助。

G. 青年大學生應該在民族團結中發揮怎樣作用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集中反映我國和諧社會所追求的價值尺度和文化觀念。價值觀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核心與基礎,在當今價值觀多樣化、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間,在青年大學生中旗幟鮮明地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更深層次地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行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是調節公民和國家關系的基本政治規范和道德規范。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愛國主義始終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價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盡管不同的時代,愛國主義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但作為一種正義的力量始終一脈相承。從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都是古代知識分子愛國情懷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國制定的公民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都把「愛國」放在首位。作為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能切斷歷史文化的血脈和傳統,只能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予以創造性地發展。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以人為本既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價值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價值的性質、構成、標准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處理各種價值問題時所持的比較穩定的立場和觀點的總和。以人為本之所以能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就是社會發展再也不能把人當做客體、手段和工具,而要當做起點和歸宿,切實保障人的生存權、自由權和發展權,切實尊重人的尊嚴、人的勞動和人的創造,為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和諧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它最集中、最鮮明地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訴求,是指導社會成員價值選擇、行為取向的基本標尺。資本主義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是效益,這是一切邏輯中的首要邏輯。這種價值觀雖然能促進經濟發展,物質財富增加,但也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繼承,也是關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諧,是發展中的和諧,是動態中的和諧,是有序中的和諧,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諧。 責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底線。責任作為一種可貴的品質,是個人或組織應該秉持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准則,能對文明進化和社會發展作出質量上的規定,現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和道德傳統,已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東方人格——社會型人格,例如,「以天下為己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作為我們大力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就應將大寫的「責任」作為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 青年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想觀念趨於成型,但仍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但鑒別力明顯欠缺。贏得青年就贏得未來,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大學生黨員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迫切需要。每一個社會制度或同一社會制度下的不同發展時期,都有相應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一種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核心價值觀,那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難以形成一種統一的精神力量,就會喪失凝聚力和戰鬥力,其發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續。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大學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確區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使其排除干擾、驅除雜念,堅定信仰,為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社會轉型給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帶來客觀要求。目前我們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市場存在的一些負面影響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沖擊。一些大學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識嚴重;一些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重物質利益輕無私奉獻,重等價交換輕愛心付出;一些大學生知行脫節,對社會主義道德的一些基本內容了解,但實際行動又是另外一種表現;更有不少學生把注意力轉向自我,忽視社會發展需要,缺乏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轉型期也是價值觀的反思、裂變、更新和塑造時期,這更使得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產生諸多迷茫、困惑和疑問,迫切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強有力的引導。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現實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既要有穩定的、連續性的內容,又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思想實際的發展。青年學生作為充滿理想、活力和激情的優秀群體,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反應快速,對黨中央所提出的必須共同遵守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容易接受。實踐證明,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廣大學生,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應該搶佔先機,集中力量,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的「先行軍」。

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筆者談幾個這方面的建議。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第三,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後,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三: 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准則。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人們行動持久的精神動力。當年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長途跋涉,征服千難萬險,翻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的重重高山,穿過人跡罕至、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地,跨過激流洶涌、難以渡越的條條江河,吃草根,咽樹皮,忍飢受凍,歷經艱辛,最終勝利會師,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紅軍將士才有了精神支撐和動力,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勇往直前。

在復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只有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事業追求,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不被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所擊中,不被社會的丑惡現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打倒,堅定自己的價值追求,奮發成才,奉獻社會。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它正確揭示了人與集體、社會以至人類的互動關系,論證了人生的價值、意義及合理實現途徑,從而使人們的信仰實現了由盲目到科學的質的飛躍。在社會主義中國,當代大學生就是要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所在,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庄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具體來說,就是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堅定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同時,通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唯物論、無神論的學習,學會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社會和人生,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迎接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和挑戰,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理想;加強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正確認識和汲取我國及國外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堅信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在當前,尤為重要的是正確認識黨的建設的現狀,了解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堅信黨和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堅定對黨的信任,堅信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

四: 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

長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全局利益高於局部利益的精神。長征譜寫出了一首紅軍戰士精誠團結,顧全大局,共同奮斗的集體主義英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在黨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團體利益、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士兵,都無不表現出顧全大局,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的精神品質。在攻佔敵人陣地時,戰士們搶著當先鋒,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在缺衣少糧的情況下,一碗稀粥戰士們推來推去,誰也捨不得吃下去。在困難和生死面前,紅軍戰士表現出了博大的階級友愛之情,集體主義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質。

集體主義思想反對一切「個人至上」、「個人中心」和「個人神聖」的個人主義理論。它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真正體現,當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先公後私,顧全大局。也就是說,集體主義價值觀使大學生們懂得自我價值只有在與他人、集體、社會發展的關系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否則,自我價值的實現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當代大學生在培養自身集體主義價值觀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正確認識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劃清正當的個人利益與個人主義的界限。在一些大學生看來,提倡集體主義就是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強調集體利益就是否認個人利益。正確認識集體主義、轉變思想,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過去幾十年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解釋上的偏頗之處,正確認識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關系。集體主義在強調集體利益時,並不抹殺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強調集體利益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強調個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在貫徹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時,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維護個人的尊嚴、價值和權利,並努力促進個人的進步和發展。

2、擺正金錢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這是當今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培養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此,應該正確看待金錢問題。金錢並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准,金錢獲得再多,也不能等同於一個人價值的完全實現。大學生不應當將獲得金錢作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否則,就會失去理智,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

五: 培養艱苦奮斗精神

不然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著偉大的事業。歷史經驗證明:一切偉業的成功,任何奇跡的創造,沒有崇高的精神支撐是不可能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3]長征途中,戰士們沒有衣服穿,就將獸皮披在身上,沒有鞋子穿,自己動手編制草鞋,沒有吃的,就用野菜、樹皮充飢。沒有房子宿營,他們就抱成一團,靠彼此的體溫禦寒……,艱苦奮斗精神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也是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光輝典範。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中,在大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首先是繼承革命傳統的需要。當代大學生作為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樹立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終生受用的戰略意義。大學生只有把艱苦創業的接力棒接過來,才能不辜負老一輩的期望。其次,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無論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貫穿其中的紅線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質的人才,也可能僅僅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第三,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是實現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一個人年輕時受一些挫折、磨難並不一定是壞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上世紀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經常被稱之為「抱大的一代」,由於是在風平浪靜的社會環境中,在父母老師的層層呵護中長大的,我們得到的是太多的寵愛與溫暖,使這一代人自立能力較差,心理上比較脆弱,缺乏的正是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和心理准備。正是因為如此,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為迫切。

六:加強組織紀律性

嚴明戰斗紀律、群眾紀律和組織紀律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又一重要法寶。長征途中的紅軍,在戰斗中,爭當先鋒、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和群眾的關繫上,更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親民之歌」。長征之初,由於敵軍散布的謠言以及群眾的不了解,一些群眾對紅軍存在畏懼、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紅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因此,當他們看到紅軍路過時,有的紛紛逃入深山,有的閉門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敵對情緒。面對這種情況,紅軍一方面對群眾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用通俗的語言,極大的耐心同群眾接近,糾正他們對我軍的誤解。另一方面,紅軍也以自身的行動向群眾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義之師」,是同群眾心連心,代表他們利益的軍隊。他們對待群眾親密友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幫助群眾組織生產、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劉伯承與彝族的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感人事跡。正是紅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打動了沿途的群眾,他們最終把紅軍當作自己的親人,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紅軍的支持和愛戴。紅軍也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才最終克服困難,勝利會師。

嚴明的組織紀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正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加強的。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以下現象。如部分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與大學生形象不符,不講社會公德,行為粗野,談吐庸俗,個別人還走上搶劫殺人等犯罪的道路;戀愛方式上,責任意識低,少有真實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虛榮;消費行為上,不考慮自身的消費實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隨潮流;把紀律當做束縛人的咒語,把個人無原則的行為當做准繩,行為習慣充滿一種反理性的因素。紀律觀念薄弱,組織形式渙散,行為習慣隨意使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撐和保證。大學生時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覺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當代大學生要通過認真學習校紀校規、《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行為規范,通過學習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H. 父母被拘留過,影響子女入黨或考公務員及以後發展么

無影響,報考公務員只需要本人提供無罪證明即可,因此與父母是否被行政拘留無關。只有父母被刑事處罰過,留下了案底,才會對子女有一定的影響,像是不能考取人民警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二十六條 下列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

(一)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的;

(三)被開除公職的;

(四)被依法列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的;

(五)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錄用辦法》第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報考人民警察!

(一)受過刑事處罰、勞動教養、少年管教的;

(二)有犯罪嫌疑尚未查清的;

(三)曾被辭退或者開除公職的;

(四)道德敗壞,有流氓、偷竊等不良行為的;

(五)直系血親和對本人有重大影響的旁系血親中有被判處死刑或者正在服刑的;

(六)直系血親和對本人有重大影響和旁系血親在境內外從事顛覆我國政權活動的。
行政拘留的定義

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拘留是一種重要的也是常見的行政處罰的種類。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機關(專指公安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人,在短期內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種行政處罰。行政拘留是最嚴厲的一種行政處罰,通常適用於嚴重違反治安管理但不構成犯罪,而警告、罰款處罰不足以懲戒的情況。因此法律對它的設定及實施條件和程序均有嚴格的規定。行政拘留裁決權屬於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期限一般為10日以內,較重的不超過15日;行政拘留決定宣告後,在申請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被處罰的人及其親屬找到保證人或者按規定交納保證金的,可申請行政主體暫緩執行行政拘留。行政拘留不同於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
行政拘留的特點

(1)行政拘留是一種嚴厲的行政處罰形式,只有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才享有拘留裁決權,期限限制在1日以上15日以內。

(2)行政拘留不同於刑事拘留。前者是依照行政法律規范對違反治安管理法規的人採取的懲戒措施;後者是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採取的臨時剝奪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

(3)行政拘留不同於司法拘留。後者是人民法院依照訴訟法的規定對妨害民事、行政訴訟程序的人所實施的臨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

(4)行政拘留不同於行政扣留。行政扣留是行政機關採取的臨時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5)行政拘留與拘役不同。拘役是由人民法院對觸犯刑法的人判處的一種刑罰。

I. 我們應該怎樣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推動社會發展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首先,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大學期間,同學們都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的理想信念來引導。我們要把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其次,我們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再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大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我們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後,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並且要增強法律意思,做一個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總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是一個人加強修養、完善自我的過程。我們大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9)律師黨繼軍擴展閱讀



200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講話中提出: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新形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確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糧食、石油等戰略物資安全。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的形式發展,沿著上述國家安全發展的思想道路,明確提出了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的要求。這說明我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擴大。更加確保了我國在不受外國侵略的同時,防止內部矛盾,發展經濟的目標。

J. 1927年中共發動三大起義是什麼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

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

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

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3、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10)律師黨繼軍擴展閱讀:

三大起義的影響: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

3、秋收起義

開創了根據地建設與發展模式。在部隊到達井岡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主持下,開始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

通過不斷的實踐,為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培養並壯大革命的力量,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展模式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以及革命根據地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地建設模式,在日後我黨的發展與壯大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
民法協議內容 發布:2025-02-02 02:31:48 瀏覽:299
律師賺多少錢 發布:2025-02-02 02:06:27 瀏覽:674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