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律師
⑴ 以色列近況
經驗和歷史教導的無非是:人民和政府從未在歷史中學到任何東西,也沒執行過從中汲取的一切原則。
——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導言》
人類在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東西便是我們從未在歷史里學到任何東西;但脫離了歷史,不能預知未來的我們又能從哪裡開始學呢?
內塔尼亞胡內閣通過了《猶太國家法案》(Jewish State Bill),意圖加強本地區的猶太屬性,除重申國歌和其它猶太標志的重要性外,還將進一步「解禁、保護宗教聖所」。這個總理發誓要通過的法案,在聯合政黨內部爭議不斷,國會投票因故推遲。
而國際上同情、支持巴勒斯坦的聲浪日高,不少歐洲國家已經象徵性地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國家;巴方將建都東耶路撒冷的傳言也不脛而走。這一切都促使了內閣採取極端行動,包括允許猶太人在聖殿山朝拜、擴大東耶路撒冷猶太聚居點等。以色列政府的這些反應成了最近一系列恐怖襲擊的由頭。
激進的動作不是一夜之間盛開的曇花,而是經年累月孕育的後果。比較歷史,阿拉伯居民在這片土地上遭受的挫折和美國歷史上的種族問題如出一轍。雖然美國社會在平等問題上至今任有可提高的區間,但他們票選出一位黑人總統的事實不失為當今社會的典範。美國式的成功取決於兩個關鍵元素。
首先是美國文化擁有極強的包容性。在美國長大的大部分非洲裔人口從小學習英文、享受西方教育、接受基督教。在「山姆大叔」這個大帳篷下,非洲裔人口和白人在文化上其實是認同的。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本人就是律師和牧師。令人刮目的是,在美國的民權運動中,猶太力量佔了很大一片特色。剛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猶太人深知不平等的罪惡,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中去。拉比亞伯拉罕·赫歇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和馬丁·路德·金挽手行徑的照片幾乎成了這場運動的標志。猶太知識分子的介入對白人社團的態度轉變有著積極影響。
歷史上,在「猶太文化」(Judaism不單單指猶太教)的大傘下,猶太人有過燦爛輝煌的多元性。猶太文化中也有足夠的智慧促進社會公義平等;其本身也有足夠的潛力能成為當今世界饒有魅力的文化。而在它的故國,這部分的智慧被冷落了。「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寬闊處發聲」(箴1:20),但貌似沒什麼人理會。
其次是美國法律保障少數族裔的基本權利。奧巴馬當選,拉美-非洲裔的票倉功不可沒。而以色列並沒有一個規定「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現在的《猶太國家法案》可能進一步地將阿拉伯裔人口攔阻在決策者之門外。相反在中國,少數民族代表在法政軍等要界是不可或缺的;自治區的官員大多數須來自少數民族。中國現有的民族政策不是新發明,而是繼承發展著幾世紀以來的寬容態度。
試問,若政府不為全民,怎麼能期待全民擁護政府呢?阿拉伯百姓在這片土地上遭遇的疏遠感和猶太人感受到的不安,都值得我們去關注。
當代以色列的作法,似乎是對歷史的矯枉過正。歷史排猶,當代以色列讓猶太人回歸;歷史不讓猶太人保持猶太文化,當代以色列只承認正統拉比的權威;歷史反猶,當代以色列就要建立一個純種猶太人的國家。歷史曾認為猶太人是個問題(the Jewish Question);當代,以色列還是有它新的問題。
「沒有反猶主義,猶太人就無法倖存。」我的猶太教授說道。的確,開封猶太人同化在包容的中國文化里;美國當代的猶太社群也多是文化性的而非宗教性的。一方面以色列在保護猶太文化方面貢獻突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思考民族和血統在當代是否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以色列需要林肯,巴勒斯坦需要馬丁·路德·金。現在是時候了.
⑵ 以色列新女總理
齊皮·利夫尼現任以色列總理.
齊皮·利夫尼1958年出生於以色列,曾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後在摩薩德供職。
齊皮·利夫尼是一名職業律師,在巴爾伊蘭大學獲得了法學學位,在投身公職以前曾在私人公司做過十年的法律專業工作。她的法律專業領域包括商法、憲法和不動產法。
1999年,齊皮·利夫尼第一次當選為國會議員,是國會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及婦女地位委員會的一員。她同時也是反洗錢法立法委員會的主席。
2001年,利夫尼被任命為第29界政府的地區合作部長。在2003年成立的第三十界政府中,利夫尼先後擔任了以下職務:移民接收部長、住房與建設部長、司法部長、外交部長。
在進入議會以前,利夫尼曾從1996年開始擔任一家國有公司董事會的董事長。由於具有這方面的能力,利夫尼還負責國有公司和壟斷公司的私有化工作。
在2005年以前,利夫尼一直是利庫德集團的一員,2005年底,利夫尼同其他一些在以色列政壇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起創建了前進黨。
2006年5月,利夫尼被任命為第31界政府的第一副總理和外交部長。從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她還兼任以色列司法部長。
據以色列《新消息報》網站2008年9月18日凌晨報道,外交部長利夫尼在以色列執政黨前進黨17日黨主席初選中以微弱優勢獲勝,將接替奧爾默特成為前進黨成立3年來的第三任黨主席和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據報道,最終統計結果顯示,利夫尼獲得43.1%的選票,領先其最大競爭對手、交通部長莫法茲1.1個百分點。由於領先者得票率超過40%,根據有關規則,沒有必要舉行第二輪選舉,因此利夫尼最終勝出。 9月22日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正式授權前進黨新任主席利夫尼組建新政府,利夫尼成為以色列第二位女總理。
利夫尼已婚,並有兩個孩子。
⑶ 以色列公司注冊的類型都有什麼
以色列的所有公司都必須在公司注冊局和稅務機關注冊。為了在公司注冊處向公司注冊公司,必須提交以下文件:
1 .公司注冊處的第一號表格–注冊公司的申請表。
2 .協會備忘錄,用於確定公司的企業形象和主要目標,股東的責任和發行的股份。
3 .公司章程,其中規定了公司的行為准則。如果公司未提交自己的組織章程細則,則《公司條例》中列出的標准條款將對該公司生效。
4 .公司的注冊費用請咨詢卓志企業。
注冊完成後,注冊服務商將向公司頒發公司注冊證書和公司編號(9位數字)。
重要提示:需要以色列律師來核實公司文件。通常,律師會處理大多數請求的流程,並在公司注冊處代表公司。
稅收政策:
公司在注冊商處注冊後,必須在相應的稅務部門注冊。開始營業後,應在稅務機關進行公司注冊。備案號通常與公司注冊處簽發的備案號相同。使用表格4436進行注冊,其中包括公司的基本詳細信息。
月度和年度稅收申報:
以色列納稅年度通常是日歷年度。外國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有時可能使用不同的會計年度。所有在以色列開展業務的公司都必須在其會計年度後的五個月內提交經審核的年度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可以獲取擴展名。歸檔有時可能會在納稅年度結束後的13個月之內分散。
PART-2
公司還必須提交每月的納稅申報表,並附上稅款。小企業有時可以接受雙月回報。備案的稅收包括:公司稅收分期付款-公司每月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關於某些不可扣減費用的補充公司稅分期付款,適用時從薪金和匯款中扣繳給供應商的稅款。
PART-3
增值稅(VAT)、國家保險這些文件和付款必須在月底後的第15天之前完成,並且可以在銀行或郵局付款。即使延遲幾天付款,也會產生計算機罰款。法規要求對所得稅和增值稅有詳細的簿記和發票要求。會計記錄必須可供稅務官員在以色列檢查。
注冊以色列公司所需資料
1.公司注冊處簽署公司注冊協議卓志可代辦。
2.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和章程細則的副本卓志代辦。
3.有關公司租賃或購買辦公室的合同卓志代辦。
4.有關注冊方面的律師/會計師掛靠卓志提供相關人員。
5.公司授權簽字人。
6.公司董事簽字。
7.董事身份證和護照的復印件。
8.出口商免徵增值稅 在滿足某些條件的情況下,大多數出口交易,包括貨物出口,向外國實體或居民提供服務或向位於國外的外國公司出售無形資產,都是零利率交易。由於該規定的適用方式各不相同,出口商應確保與他們的會計師核對以進一步澄清。
9.董事身份證明、公司注冊文件證明、良好信譽證明、准備並歸檔公司章程(希伯來語或英語)。最初的董事和股東必須簽署一份聲明, 所有文件都要在以色列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訂並公證可委託卓志協助辦理。
10.公司章程:文章必須指定公司的目標,公司的注冊股本。
⑷ 關於以色列的問題
不完全是,早在一戰期間,就已經有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地區了。
以色列建國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位於亞洲西部,版圖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歷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之地,公元前12世紀末,猶太人祖先希伯來部落遷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紀,智慧而善商的猶太人在此地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曾經強盛一時。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⑸ 請問有哪些以色列律師事務所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呢
您這個要去您當地的司法局去咨詢一下,還有外國的律師在中國不能做訴訟案件,只能做非訟業務。
⑹ 怎樣在以色列注冊公司
根據《以色列公司法5759-1999》(簡稱《公司法》)的規定,任何人都能在以色列設立公司。公司的主要目的不能為非法、不道德或與與公共秩序相違。在以色列公司可以擁有單一股東和單一董事,且該股東和董事皆可為非以色列公民或居民。
公司注冊:根據以色列《公司法》的規定,單一股東可滿足在以色列設立公司的要求。公司注冊必須由公司的一名股東書面提出申請(該股東為申請人)。該申請人必須填寫由以色列公司注冊處制定的申請表,該申請表必須由一位以色列律師認證(如果此申請在以色列以外的國家提出,則須由以色列駐申請人所在地的領事館領事認證)。在申請表中申請人必須填寫不同的擬申請的公司名稱, 該名稱須為希伯來語,在希伯來語名稱之後可加英語名稱。以下文件必須隨付申請表:
1)由所有股東簽字的公司章程:該章程須包括公司名稱、公司目的、股東責任范圍、股東權利義務、董事會和公司管理層的信息以及其他股東認為需要包括在公司章程中的事項。根據以色列公司注冊處的要求,初始的公司章程須為希伯來語。最初版本的公司章程可以被股東會決議之後修訂的版本替代,修訂後的公司章程可為英語,公司將受修訂後版本公司章程約束。
2)由擬設立公司初始股東簽署的宣誓陳述書。股東在該宣誓陳述書中須陳述其設立公司及持有公司股份的意願和能力。具有原始簽章的宣誓陳述書原件必須留在以色列公司注冊處報備存檔。
3)擬注冊公司會被要求向以色列公司注冊處提供其所有非以色列公民董事和股東的護照真實副本;如果該公司的股東是國外公司,則須提交該外國公司經認證的公司注冊書和一份由該國外公司設立地公證處進行過公證的證明,證明該國外公司的有效存續。
公司設立/注冊時間:在公司設立/注冊過程中,在填寫注冊申請及提交所有文件之後,以色列公司注冊處會在提交文件後的三個工作日左右授予該擬注冊公司一份帶有9位注冊號的公司注冊證。必須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如涉及到從以色列以外的國家取得公證/認證後的宣誓公證書和/或其它簽章時,公司的注冊過程時間將會更長更復雜。
股本要求: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必須認定其注冊資本,並在其公司章程中包含股份類型和每種類型中的股份數量。公司的股份可以都有或都沒有名義價值。總的來說,以色列法律沒有規定股本的下限和上限。在私營企業的股份中允許包含一種類型以上的股份,而每一類股份可以享有不同的權利。
有限責任:以色列《公司法》允許設立無限責任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在以色列運營的公司最常見的形式是有私營限責任公司。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僅以自己的出資額為限對負責。有限責任形式應在公司章程中列明。當公司的股份具有名義價值時,股東有責任支付股份的名義價值(除非公司決定根據名義價值配股以換取低於名義價值的股本)。在一些極端情況下以色列法院有權決定「刺破公司的面紗」,責令股東直接向公司債權人履行法律義務、承擔法律責任。
⑺ 怎麼注冊以色列公司,需要多少錢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具彈性和技術先進的市場經濟體之一,龐大的人才和創新型員工隊伍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理想投資目的的地位。
以色列公司優勢:
1. 稅收優勢
2. 獨立法人實體和有限責任制的優勢
3. 經濟增長迅速
4. 低通脹率和失業率
5. 高密度的初創公司
6. 強大的技術知識和企業家精神
以色列的所有公司都必須在公司注冊局和稅務機關注冊。為了在公司注冊處向公司注冊公司,必須提交以下文件:
1 .公司注冊處的第一號表格–注冊公司的申請表。
2 .協會備忘錄,用於確定公司的企業形象和主要目標,股東的責任和發行的股份。
3 .公司章程,其中規定了公司的行為准則。如果公司未提交自己的組織章程細則,則《公司條例》中列出的標准條款將對該公司生效。
4 .公司的注冊費用請咨詢卓志企業。
注冊完成後,注冊服務商將向公司頒發公司注冊證書和公司編號(9位數字)。
重要提示:需要以色列律師來核實公司文件。通常,律師會處理大多數請求的流程,並在公司注冊處代表公司。
稅收政策:
公司在注冊商處注冊後,必須在相應的稅務部門注冊。開始營業後,應在稅務機關進行公司注冊。備案號通常與公司注冊處簽發的備案號相同。使用表格4436進行注冊,其中包括公司的基本詳細信息。
月度和年度稅收申報:
以色列納稅年度通常是日歷年度。外國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有時可能使用不同的會計年度。所有在以色列開展業務的公司都必須在其會計年度後的五個月內提交經審核的年度納稅申報表和財務報表。可以獲取擴展名。歸檔有時可能會在納稅年度結束後的13個月之內分散。
公司還必須提交每月的納稅申報表,並附上稅款。小企業有時可以接受雙月回報。備案的稅收包括:公司稅收分期付款-公司每月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關於某些不可扣減費用的補充公司稅分期付款,適用時從薪金和匯款中扣繳給供應商的稅款。
增值稅(VAT)、國家保險這些文件和付款必須在月底後的第15天之前完成,並且可以在銀行或郵局付款。即使延遲幾天付款,也會產生計算機罰款。法規要求對所得稅和增值稅有詳細的簿記和發票要求。會計記錄必須可供稅務官員在以色列檢查。
注冊以色列公司所需資料
1.公司注冊處簽署公司注冊協議卓志可代辦。
2.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和章程細則的副本卓志代辦。
3.有關公司租賃或購買辦公室的合同卓志代辦。
4.有關注冊方面的律師/會計師掛靠卓志提供相關人員。
5.公司授權簽字人。
6.公司董事簽字。
7.董事身份證和護照的復印件。
8.出口商免徵增值稅 在滿足某些條件的情況下,大多數出口交易,包括貨物出口,向外國實體或居民提供服務或向位於國外的外國公司出售無形資產,都是零利率交易。由於該規定的適用方式各不相同,出口商應確保與他們的會計師核對以進一步澄清。
9.董事身份證明、公司注冊文件證明、良好信譽證明、准備並歸檔公司章程(希伯來語或英語)。最初的董事和股東必須簽署一份聲明, 所有文件都要在以色列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訂並公證可委託卓志協助辦理。
10.公司章程:文章必須指定公司的目標,公司的注冊股本。
⑻ 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恩怨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建國次日即爆發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第一次中東戰爭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聯合向其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軍隊4萬多人,以只有3萬人游擊武裝,沒有正規軍隊。但以民眾全力保護新生國家,出色的游擊戰也破壞了阿拉伯聯軍的統一作戰,使其被迫各自為戰,加之阿拉伯各國懷有搶佔地盤的私心,致難以協調指揮。美國緊急建議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休戰,蘇聯也不滿阿拉伯國家的貿然進攻。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以在全世界猶太人的及時幫助下,迅速恢復戰鬥力,並組建了正規部隊「以色列國防軍」。阿拉伯國家於7月9日再次發起攻擊,但以國防軍已擴充到6萬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以最終取得戰爭勝利。戰後,以不僅奪回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它的領土,而且佔領了大部分聯合國劃歸巴勒斯坦人的領土,佔領面積相當於巴總面積的80%。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戰爭。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英國長期控制,巨額收益絕大部分落入英法壟斷資本手中。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領導埃及革命勝利4周年之際,納賽爾宣布回收運河主權,將其收歸國有。英法於心不甘,惱羞成怒,秘密策劃聯合以色列,以武力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戰爭於1956年10月底爆發,但美蘇均強烈不滿英法的舉動。在巨大壓力下,英法只好於11月6日宣布停火,並於12月從埃及全部撤軍,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線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叫「六•五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經過精心計算、偵察和准備,以軍可供作戰的196架飛機全部起飛,採用超低空飛行等高超技術,很快炸毀了埃及的近200架飛機。埃及失去制空權,以陸軍放手進攻。戰爭打了六天就很快結束了,歷史上也稱「六日戰爭」。由於以的迷惑戰術加上埃及等國軍隊的戰略戰術失誤等原因,阿方損失慘重,損失飛機560多架,坦克820輛,傷亡6萬人,40多萬人逃離家園。以只損失61輛戰車,傷亡3100多人。以奪取了加沙地帶、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土擴張三倍。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以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以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對立加深,雙方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叫「十月戰爭」、「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薩達特上台後,深感以突然襲擊的威力,也決定用同樣的方式回擊以。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騙戰術。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成功摧毀了以吹噓的堅固防線——「巴列夫防線」。打頭陣的埃及空軍從30個機場同時出動240架飛機直撲對岸以軍陣地,20分鍾內摧毀了以軍在西奈半島90%以上的軍事目標,埃及僅損失5架 飛機。這一戰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前後擊毀以軍坦克和裝甲車400餘輛。敘軍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應地——加利利湖。但以現任總理沙龍臨危授命並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幹,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強攻並渡過蘇伊士運河,指揮其部隊繼續挺進,截斷了埃軍與後方的聯系,並打開了通往開羅的大門,一舉贏得戰爭主動。同時,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阿方取得了部分勝利,但大部分被佔領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應遵從242號決議,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拒不執行決議。但第四次中東戰爭使阿以雙方充分認識到,用戰爭手段消滅對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領導人轉向現實主義的想法,開始考慮與以和平共存的道路。以領導人也開始考慮採用放棄部分佔領土地換取和平的念頭。這為1979年3月埃以毅然決定正式簽署和平協議、建立外交關系做出了重大鋪墊。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為打擊在黎巴嫩活動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除其活動基地,調集大批軍隊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進攻,重創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使之離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佔領黎巴嫩南部地區,並建立所謂「安全區」(聯合國後通過425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黎南部撤軍,20005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決議,從黎南部安全區撤軍)史稱黎巴嫩戰爭,也有人稱其為「第五次中東戰爭」。但該次戰爭總體規模和涉及范圍遠小於前四次中東大戰。
五輪和談,步履艱難
埃、以、美戴維營會談開啟中東和談先河。1978年8月,在美國總統卡特的直接參與下,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華盛頓附近的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就和平解決中東問題舉行會談。會談後埃以雙方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綱要》和《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即戴維營協議。協議確認了解決中東問題的基礎文件是安理會第242號決議。前者的主要內容包括:在5年過渡期內,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居民實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負責安全;允許以在規定地方保留軍隊;5年內由埃、以、約同當地巴人民代表討論決定這兩個地方的歸屬問題等。後者規定:西奈主權歸埃及,埃、以在3個月內簽署和約;在和約簽署後的3~9個月內,以從西奈的部分地區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約簽署2~3年內,以完全撤出西奈等。協議簽署後,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但以立場頑固,致使《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未能實施。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反對戴維營協議,埃及一時陷入孤立,薩達特於1981年10遇刺身亡。
從馬德里和談到奧斯陸協議。1991年10月,在美蘇主持下,阿以在馬德里召開中東和會,後移師挪威首都奧斯陸進行了14輪秘密會談。經過美國總統柯林頓極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達成了和解協議,即「奧斯陸協議」。為照顧美的斡旋作用,以總理拉賓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在華盛頓簽署《加沙和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規定巴在加沙和傑里科首先實行自治,巴以雙方相互承認,這是和談的重大突破。1994年5月5日,開始實行預期5年的巴自治。雖然「奧斯陸協議」只是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線框架,但它畢竟開啟了和談之路的新起點,之後的談判氣氛總體良好。巴以在1995年簽署了實施「奧斯陸協議」第二階段的「塔巴協議」,也稱西岸和加沙地區過渡協議。但1995年11月,拉賓總理在巴以和談的關鍵時刻遇刺身亡,中東和平進程遭受重挫。1996年6月大選中,立場強硬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維營會談。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總理。他表示將致力於全面啟動中東和平進程。同年9月,巴以簽署《沙姆沙伊赫協議》,但協議內容未獲落實。為推動和談在關鍵時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臨近結束任期的柯林頓將以總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維營,試圖效仿卡特總統,促成一攬子解決巴以問題。以准備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讓步,答應歸還加沙地帶全部和約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餘4%也作出相應補償。在此重要關頭,埃及警告阿拉法特無權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獨自作出決斷,阿拉法特懾於警告,並寄望於以做出更大讓步,最終未在協議上簽字。會晤沒有達成任何書面協議,但在會晤中,各方對耶城地位、巴難民回歸、邊界等幾個重大問題進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線,有利於談判的繼續推進。正當談判進入關鍵時刻,2000年9月28日,利庫德集團領袖沙龍強行「參觀」耶路撒冷的伊斯蘭聖地,引發大規模流血沖突。2001年初布希和沙龍相繼上台,中東和平進程轉向。
有關「路線圖」計劃的和談。2002年12月美、俄、歐和聯合國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時,為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定稿。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計劃的內容。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腦在約旦的亞喀巴舉行三方會晤,正式啟動「路線圖」計劃。「路線圖」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當年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離2000年9月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第三階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巴以總理也曾多次舉行雙邊會晤。但巴以之間發生的多次嚴重流血沖突使「路線圖」計劃擱淺。2004年,以努力推行「單邊行動」計劃,推行「定點清除」行動,巴內部也發生權力爭斗。11月,阿拉法特去世後, 巴方權力交接基本順利。
2001年以來的巴以最高首腦會晤。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贏得巴大選。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後撮合下,在埃及和約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與以總理沙龍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4年來的首次歷史性會晤,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正式結束巴以暴力沖突。停火協議立即受到廣泛歡迎,因為多數人充分意識到,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從2000年9月以來,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倫敦國際會議召開。6月,以巴首腦第二次舉行會晤,但沒有取得成果,雙方都不願妥協。
六類原因,掣肘和談
涉及到難民回歸、邊界劃分、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定居點拆除、水資源分配等等一系列關鍵問題,巴以一貫歸於緇銖必較,這些都是阻擋巴以和談徹底突破的棘手硬傷。巴以雙方和美國、阿拉伯世界等相關方面都存在強大的反對和牽制力量,受雙方強硬勢力影響,沙龍和阿巴斯都難以作出實質性妥協,巴以局勢再度緊張的可能隨時存在。
第一,邊界劃分和水資源分配。巴方堅持按照聯合國242號和 338號決議,要求以1967年戰爭以前的巴以邊界線作為標准,要求以色列嚴格履行奧斯陸協議和「路線圖」計劃,單邊計劃只能是「路線圖計劃」和奧斯陸協議的一個進程和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從沙龍的觀點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順利履行「單邊行動計劃」,即交還加沙全部和約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實際要求的領土要少一半左右。而回溯2000年戴維營談判時,當時的以總理巴拉克曾答應出讓約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當時懾於國內壓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國的反對而沒有簽字;而目前以已經通過隔離牆基本實際控制了「單邊計劃」劃定的范圍,造成了既成事實。所以說,目前沙龍答應的領土返還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簽字畫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會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讓步和妥協。另外,巴勒斯坦地區淡水貴如油,以極力在談判中保障未來的淡水資源供應,而巴勒斯坦以及敘利亞都一直要求享有應有的淡水供應權利。
第二,巴難民回歸問題。400多萬巴難民的回歸問題幾乎一直是巴以和談中不可逾越的關鍵所在。以懼怕巴難民回歸被佔領土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將會發生顛覆性變化,因此堅持巴難民在所在國就地安置,以對其做出補償,實際剝奪了其回歸權。這是巴方所一直拒絕的。
第三,猶太人定居點問題。「單邊行動計劃」將撤出加沙地帶的全部定居點以及約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點,但以不會撤出西岸地區的許多重要定居點,而是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定居點讓從加沙地帶撤出來的猶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強烈不滿。
第四,耶路撒冷問題。該城作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聖地,雙方都有各自強硬立場。盡管該城市被以實際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獲得其應得的領土和宗教權利。
第五,巴以內部都面臨反對勢力。巴內部的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斗爭方式和策略有所改變,但其設定的民族解放目標不會有多大改變,它們今後繼續襲擊以的可能是隨時存在的,而一旦襲擊連續發生往往就破壞和談,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須加強打擊力度。以色列內閣和議會中同樣有一股股強大的反和談、反讓步的政治派別和民眾。聯合政府中,猶太聖經聯盟強烈反對對巴讓步,利庫德集團主張有條件談判。議會中還存在移民黨、沙斯黨等許多反和派別。20多萬定居者多數反對拆除定居點,且其活動能力非常大。沙龍本人也非常強硬,他謀求的和平必須有利於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維護。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極右翼分子揚言要殺害沙龍。
第六,外部因素影響存在局限。布希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談,並承諾對巴進行大力財政援助。但美國這些舉措是有條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擊激進反以勢力,美國袒以的政策不會根本改變。面對復雜的中東局勢,布希政府今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長時間內持續重視巴以問題還存在懸念。從表面上看,阿拉伯國家都對巴以局勢緊張深表焦慮,但出於爭取美援、顯示本國在中東影響力等考慮,個別國家內心裡並不願該問題盡快徹底解決。近年來,歐洲和聯合國在巴以問題上促和力度和影響越來越大,但其對巴以和談施加的影響依然是有限的,美國也不容許其介入影響美國作用的發揮。
盡管巴以和談還要面對無限風雨,但無論如何,人們盼望有關各方加大力度,切實採取實質舉措,盡早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推動中東和平盡可能取得實質進展。
中東地區歷經5次戰爭4次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直接戰爭結果都是阿拉伯人失敗,不但丟失的土地一寸沒有奪回,反而丟失了大片約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喪師辱國之恨必然銘刻在每個阿拉伯人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尖銳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發的和宗教無關。現在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強力支持以色列一些阿拉伯極端主義者把其視為宗教沖突,但歸根到底就是一個阿拉伯土地被占的問題,所以才有「土地換和平」的計劃。
該回答在2006-03-05 18:43:08由回答者修改過
⑼ 以色列創新真相
在遙遠的中東,有一個讓我們感到異常神秘的國度——以色列。那裡是一個面積跟北京差不多大的彈丸之國,被敵對的阿拉伯世界包圍,民族沖突剪不清理還亂……這些使我們長期覺得以色列是一個身處荒漠、飽經滄桑、充滿戰火的國度。
然而,當我們深入觀察這個國家之後,才會發現真實的以色列其實是一個經濟富庶、科技發達、環境美麗的現代化國家,其科技水平甚至超過了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等國家。
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先進的教育
最後,我們不得不對猶太人的重智尚德的文化傳統感到欽佩。在美國外交政策專家丹·塞諾和以色列專欄作家索爾·辛格合著的《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一書中,作者就將猶太人的優秀的文化傳統視作以色列成為科技創新強國的最重要因素。
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猶太人在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善於博採眾長的傳統;讓猶太民族緊密團結而得以生存和復興的集體意識;在極其困難條件下建設國家、創造奇跡最需要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等。
以色列人在上述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構築了十分成功的教育體系。比如,以色列人不迷信權威,不培養「乖孩子」,而要培養有想法、能獨立思考的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在以色列的中學課程中,老師常常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問題並提供解決的方案。經過這樣的基礎教育,挑戰約定俗成的東西,擺脫思維條條框框的束縛已然成為以色列年輕人的一種習慣。以色列專家稱:「以前猶太人母親希望孩子成為律師,但現在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孩子創業。」
以色列特別注重高校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支持每個大學成立自己的科技孵化器並進行資金資助,另外還成立了高校科研成果商業化中心。高校機構在商界也十分活躍,將實驗室研發出的技術成果、知識專利出售,或進行商業化運作。在大學教育中,以色列高校重視將科技創新與商貿管理、經濟、法學、文史哲等學科結合起來,體現出一種全面、系統、綜合的優勢。學校看上一個項目,要組織跨學科專家進行全面考察和評估。當然,也不是所有項目都能成功。比如希伯來大學的風險投資項目,失敗率大概是30%。但是,以色列高校既有鼓勵創新的政策舉措,也有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允許師生大膽嘗試,也允許犯錯誤。以色列教育界的共識是:創新本身就伴隨著風險和挫折,因此要倡導理解失敗的風氣,對失敗者多一點包容,才能使他們取得突破。
在高等教育之外,以色列還大力發展成人業余教育以推動全民創新,並鼓勵成人學生選修社會發展所急需的高科技課程。隨著以色列高科技創業公司的不斷興起,每年高科技行業新增數千個崗位,因此,政府廣開渠道,為年齡較大的員工免費教授最新科技課程,讓他們填補高科技職位空缺。現在,以色列的中老年、退休人士取得創新成果的事例層出不窮,終身學習已蔚然成風。源源不斷的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從而保證了民族的興盛與國家的繁榮進一步延續下去。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 2016年第11期雜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⑽ 我父親在以色列出了工傷,要在以色列找個律師,麻煩問一下,律師費是怎麼計算的
不同的國家的律師收費標准不一樣,你可以向我國駐以色列使領館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