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辨律師難
⑴ 做刑辯律師危險嗎
一般情況來講,刑事律師並不危險。
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是理智的,犯罪人也是一樣。假如說為犯罪人辯護,沒有取得如意的最終效果,也不會有危險。
⑵ 刑辯律師,你需要怎樣的思維
刑事辯護,是律師重要的業務領域。然而,由於我國特殊的司法場域,使得律師在刑事辯護領域的角色越發尷尬。相比較其他諸如上市業務等領域,刑事辯護業務風險高,收費低,而且稍不注意,便會身陷囹圄。然而,刑事辯護律師成名較快的律師。相比較民事案件、非訴服務的溫吞不火,刑事案件因受到社會的關注度較高,因此很多律師都是因為刑事辯護而一戰成名,從此打開律師業務的新篇章。那麼,要想成為優秀的刑事辯護律師,需要哪些獨特的思維呢?
一、熟知辯護價值的思維
刑事辯護,一般被認為是為壞人說話而廣受詬病。一方面,這與我國目前的法治現狀有關。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理念並沒有深入人心,大部分人依然存在著樸素原始的法律價值觀念。另一方面,與我國的司法體制設計相關。在刑事案件中,存在著公檢法三步的辦案流程,按照法律的規定,三個部門應當各負其責、相互鉗制,然而由於我國司法體制的設計,公檢法卻存在著與法律規定不相一致的實踐。通常,公安的權力最大,這與先前公安部門負責人兼任政法委書記、政府副職有關。公安破案後,媒體便大肆宣傳。其後的所謂檢法程序就成為形式,完全按照公安確定的思路進行。現實中,多次會出現公檢法聯合辦案,檢法向公安請示、匯報工作的情況。這樣一來,強化了公安抓人就是破案的普通認知,完全違背了法律規定的任何人未經法院審判不得定罪的規定。
如果說,普通的老百姓是這樣認知的話,危害性還較小。但是,個別不良媒體的炒作,則使刑辯律師的惡名越發遠播。但是,作為刑辯律師卻不可如此與社會大眾的認識一般。
刑事辯護,其真正的價值追求在於幫助個人免受國家暴力機器的非法制約,以求得法律上的公平正義。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無時不刻處在國家強力暴力機器的管控之下,然而,國家暴力機器並非完美無缺,而且存在著權力濫用的空間。因此,現代國家都把限制國家權力作為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方式。刑辯律師在執業過程中,要深刻認知到這一點。從小里說,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辯護,是為了避免所為冤假錯案的發生,使其受到罪刑一致的處罰。而往大里說,則是為維護人之為人基本權利的方式。刑事辯護和其他事業一樣,做小做成靠智慧,做強做大靠格局。如果刑事辯護律師沒有這樣一種格局和眼界,則難以在艱難的刑辯之路上取得業績。
二、綜合辯護手段的思維
刑辯律師接受委託後,按照法律的規定展開辯護。隨著法治理念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刑事辯護越來越講究技巧,越來越講究主動而為。也就是說,刑事辯護已經從自發走向了自為。刑辯律師不能被動的進行辯護,而是要在特定的思維指導之下,設計辯護方案。而且隨著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不斷完善,刑辯業務將越來越復雜。在當前法域之內,主要是窮盡各種辯護手段,進行有效的辯護。
目前的理論和實務界,對於辯護的方法
主要有如下的方式。
實體與程序的辯護
重實體輕程序,是我國司法制度的傳統型詬病所在。在刑事領域也是如此。特別是在證據的取得上很輕視程序的合法性。刑辯律師要准確的把握實體與程序的二元結構,做到有的放矢。盡管在實踐中,程序性的辯護通常難以起到效果,但是對於辦案機關特別是公檢而言,抓住程序性的漏洞,往往可以致命一擊。律師可以通過程序性的辯護,獲得中國刑事辯護領域中事實上存在的抗辯交易。因為在公檢的績效考評體系中,程序性錯誤往往是難以挽回而且也是處罰最為嚴厲的。但是,程序性問題的辯護,通常不在法庭上公開進行,往往通過法律意見書的形式向辦案機關反映,獲得雙方談判的空間。筆者在辦理一起未成年犯罪案件時,因為偵查機關在訊問未成年時未按照規定通知其監護人在場,但在事後又做了難以解釋的漏洞性補充。筆者抓住該程序向審查起訴機關及其上級機關連發四封法律意見書,最終獲得不起訴的結果。
宏觀與微觀的辯護
宏觀,主要是分析案件之所以發生的社會背景或其他背景。而微觀,則是專注於案件本身,以小博大。例如在職務侵佔罪中,很多是由於企業內部股東之間的矛盾而引發的。在多數私有企業中,大都不存在健全的財務制度。股東與公司的財務經常混同。在正常情況下並無大礙,但在發生矛盾時便成為攻擊對手的工具。如果律師在刑事辯護業務中能夠准確的領會這一點,便可以通過外圍工作來保護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因此,所謂宏觀,就是跳出案件本身來分析案情,以獲得較好的辯護效果。而在微觀上,就是專注案件本身,而不能擴大。例如在抗拆遷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件,如果律師片面地誇大所謂拆遷不合理以此來獲得社會同情來影響案件的走向,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法院不可能對國家或政府的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因此,這個時候只能專注案件本身進行辯護。實踐中,葯家鑫案,就是宏觀微觀未能把握好尺度,使得葯家鑫被判處死刑的。
合作與對抗
刑事辯護是對抗性很強的律師業務。公檢法律和諧的場面,要麼是律師不盡職,要麼是案件無爭議,或者是庭前已和諧。在大多數情況下,律師對司法機關的對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對抗不是絕對的,或者說,對抗中存在著合作,合作中又存在著對抗。二者是一個辯證的關系。而且會隨著辦案機關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律師和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對抗的空間很小,甚至律師還會在諸如證據調取、取保候審、案件定性等問題上主動尋求與辦案機關的合作。然而,一旦案件到審判階段,律師與檢察機關便成為一種對抗了。這里,律師要清楚的明白,對抗的目的和對象。律師在對抗中的目的是維護被告人的權利,而不是其他。另外,律師對抗的對象是檢察機關而不是法院。現實中,律師經常會和法官爭論的面紅耳赤,這是不對的。律師和法院的關系是說服與被說服的關系,而不是對抗的關系。律師在刑事辯護中,要善於對抗,敢於對抗,同時也要懂得對抗與合作的靈活運用。
防守與進攻
律師在刑事辯護中,存在著防守與進攻的選擇問題。通常,檢方在辦案時,將證據呈現於律師前,律師以此為基礎進行辯護。這是中國目前辯護的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檢方一旦將證據提交法院,便完全屬於守勢,任由辯護律師進攻。此時,律師要注意不要四面出擊,而且要在進攻中做好防守。防止檢方在律師進攻時進行突然襲擊。所以說,進攻和防守是相對的。盡管說,最好的防守是進攻。然而,庭審過程瞬息萬變,稍不留神就會後方失守。因此,律師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做到攻守有度。
至於定罪與量刑的辯護,則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律師在進行辯護時要注意取捨的問題。實踐中,有些律師揪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不放,反復強調。不僅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也給法官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新的刑訴法修改之前,訊問未成年是否需要通知其監護人到場,法律規定的是「可以」而非「應當」。有律師就糾結在該問題反復提出公安未通知監護人到場的訊問筆錄是非法的。這類問題就應該放棄。律師應當在控方的證據中,揪其一點重點突破,打斷證據鎖鏈的連接。
⑶ 為什麼有人說刑辯律師才是真正的律師
沒有這個說法
⑷ 什麼時候,刑辯律師不再是個危險的職業:我看李
偵查會見中的風險,無罪辯護風險及職業道德風險。律師可以告知嫌疑人專僅說向偵查機關供述屬的內容即可,並告知其會見過程是不被監聽的,監聽的證據材料提交到法庭是無效的,但仍有可能會被監聽,你如果透露實情,可能會讓偵查機關掌握內情,進而搜集完善相關證據或者偵查機關將此內情告知承檢察官、法官,即便在證據不充分的情形下,法官很可能先入為主堅定地判你有罪。無罪辯護具有法律風險,承律師的觀點有可能全部或部分不被法院採納。無罪辯護後,就不能再做情節辯護,還有可能會被法院認為被告人不認罪或認罪態度不好,一旦無罪辯護不被法院認可,法院通常不會判處緩刑。承本案律師不會與承法官,檢察官或他們的上級領導通過非法途徑做任何形式的溝通。
⑸ 是不是做刑辯律師的風險要比一般的民事律師要高
差不多,根據實際刑辯律師風險要小一點,原因是,刑辯幫助的是嫌疑人,只要盡職盡責不會產生風險。而民事代理對方是單位或個人,有可能會造成對方的恐嚇及傷害
⑹ 一個優秀的刑辯律師是如何害死人的
既然是優秀的刑辯律師,他是讓法官刀下留人的,又怎麼會害死人呢?
⑺ 刑辯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中國對刑辯律師這樣嚴格律師做刑辯好嗎
新律師法的實施對刑辯律師的意義 2007年10月修訂通過、2008年6月1日生效的新律師法,在中國法治化進程中,註定要佔據重要的地位。新律師法強調了對律師權利的保障和維護,是司法理念的一大進步。司法界主流觀念是律師權利就是委託人的權利的延伸。因此,對律師權利的保障就是對人權的保護,也是依法治國的核心所在。對人權的平等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從保障律師在刑事案件的會見權,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入手,以圖根本上扭轉公、檢、法系統在刑事案件中輕視和排斥刑辯律師的做法,增加案件的透明度,以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新律師法第三十三條特別強調,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託的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 按照以前的司法實踐,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需要偵查機關批准,並且要偵查機關派員陪同。雖然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機關需在律師提出會見之日48小時內安排會見,但實踐中也有很多違反此規定的情形,比如辦案人員提出出差的理由,或者領導不在,無法批示等等。而律師一般很少會在此問題上較勁,否則很難與辦案人員進行有效溝通。新律師法的實行,從根本上扭轉和解決了律師會見難的問題,也給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防禦權,有助於保障人權。 新律師法的實施,也從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司法界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在此觀念里,尤其輕視律師在刑辯案件中的作用。無論從律師協會統計數據還是刑辯律師的地位,刑辯案件從來就不是律師業務的主流。律師界有人認為,做刑辯律師,沒有廣泛的社會人脈關系,是很難做的。新律師法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了刑辯律師的思想,有利於律師更多的介入刑事案件,有利於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新律師法的實施,從本質上講,是對英美法系米蘭達規則的妥協。從純法律層面來說,米蘭達規則更有利於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益,特別是其律師不在場,不得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給犯罪嫌疑人的防禦權很徹底。如果要指控犯罪,警方需要扎實和確定的證據。這樣從偵查階段就給了雙方辯論和溝通的機會,有助於釐清案情,保障權利。而基於中國的國情,現階段實行米蘭達規則,缺乏相應的法律土壤和社會環境。但十年前生效的律師法已經不適應社會的要求,為了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新律師法沒有規定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律師有在場權。但明確規定,律師會見有自主權,並且不被監聽。 新律師法的實施,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希望有一天,國家立法機構能汲取更先進的司法理念,全方位的保障人權。
⑻ 當一個刑辯律師是什麼體驗
當一個刑辯律師是緊張的體驗。
刑辯律師是刑事辯護律師的簡稱,是指已經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執業證書,以刑事辯護法律服務為全部業務或者主要業務,專業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刑事辯護的執業律師。
刑事辯護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刑事偵查階段、刑事審查起訴階段、刑事審判(一審、二審)階段,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律師的工作內容是不盡相同的。
服務項目:
1、向偵察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會見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
3、代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訴、控告。
4、為犯罪嫌疑人提出取保候審。